作者:张秉义,韦有义 日期:2014-05-04 09:49:18
在这部书中,作者以平实如白话的笔墨描写了豫剧大师桑振君跌宕起伏的人生,详细地记述了桑振君如何从说坠子书卖艺的贫苦人家的丫头成长为豫剧名旦六大家之一的风雨历程;如何凭着超乎常人的勤奋,在党的关怀和人民的培养下,锻造成为豫剧流派创始人的辉煌人生。也用事实再次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乃至真之理、至彻之言。
文稿始终围绕主人公,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步步展开,娓娓道来,脉络清楚,不枝不蔓,有声有色。文中收入了豫剧界许多名家之间的往事,既有豫剧皇后陈素真与她的姐妹情深,又有她与常香玉同台演出的技艺切磋,还有向各位名家求教学艺的往事,跌宕起伏的梨园往事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张秉义,男,1950年5月生,中共党员,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教授。曾先后任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河南财经学院党委书记、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河南省十届政协秘书长。多年来,在《求是》、《高校理论战线》等报刊发表文章数十篇。主编、参编《大学生保密知识概览》、《大学生心理咨询》、《高校思想教育教程》等多部著作。现为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韦有义,男,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1948年4月生于河南洛宁。曾为新疆军区骑兵团战士,河南省教育厅办事员,河南省司法厅调研员,《中国律师报》特约记者。著有《解读朋友》一书。现为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理事,河南作家协会会员。
目录:
序
引子
一、桑孙两姓亲
二、流浪卖艺人
三、拜母学坠子
四、锭子挂腮边
五、站稳开封城
六、大祸从天降
七、单留一棵苗
八、风刮进梨园
九、刀劈老虎哥
十、危难贵人现
十一、寻亲汴京城
十二、无意感愚顽
十三、师从赵清和序
引子
一、桑孙两姓亲
二、流浪卖艺人
三、拜母学坠子
四、锭子挂腮边
五、站稳开封城
六、大祸从天降
七、单留一棵苗
八、风刮进梨园
九、刀劈老虎哥
十、危难贵人现
十一、寻亲汴京城
十二、无意感愚顽
十三、师从赵清和
十四、玉鸟冲出笼
十五、豫东一只凤
十六、夜演《三骑驴》
十七、救戏如救火
十八、采集百花蜜
十九、不知是结婚
二十、学习刘玉梅
二十一、鹿邑子夜逃
二十二、“掂”中出技巧
二十三、首进荷花城
二十四、收徒谢爱芳
二十五、三英战“皇后”
二十六、拜见陈素真
二十七、编写连本戏
二十八、有感李金波
二十九、大义惹婚变
三十、旅店大混战
三十一、参加解放军
三十二、快活逍遥镇
三十三、落难西华城
三十四、慰问志愿军
三十五、大姐变成娘
三十六、不让人鼓掌
三十七、“论战”常香玉
三十八、难做笼中鸟
三十九、差点划右派
四十、两见毛主席
四十一、受难“反右倾”
四十二、“我不能请假”
四十三、晋演北京城
四十四、许昌铸辉煌
四十五、一根导火索
四十六、忍痛离中原
四十七、“咋会有后悔?”
四十八、“文革”磨难多
四十九、又见郭沫若
五十、再进北京城
五十一、曲折平反路
五十二、突然生变故
五十三、月是故乡明
五十四、退休人更忙
五十五、收徒寄厚望
五十六、三个文化人
五十七、桑派复归来
五十八、“不能摘桃子”
五十九、梨园三姊妹
六十、永远的丰碑
附录
艺海无边(桑振君)
豫剧大师桑振君的风雨之路(李铁城)
谈“桑”派艺术(袁世安)
桑派神韵美难得是精神(徐火旺)
发展豫剧桑派艺术之我见(苗文华)
难忘娘亲(谢爱芳)
桑老师给了我艺术生命(刘伯玲)
我的恩师桑振君(赵贞玉)
桑老师教我的点点滴滴(李素芹)
梦幻成真——恩师永在我心(王皖源)
我学老师当人梯(宋凤丽)
难忘恩师传艺情(常俊丽)
发现桑派之美(王喜爱)
我的妈妈桑振君(崔婉琳)
跋
引子
72年前的这个农家小院里,东边的三间瓦房并不存在。一天深夜,被村里恶霸势力封门烧毁的,是在这儿居住的一户坠子艺人家里北边的2间旧草房和西边的3间新草房。院里不倒的残墙断垣,像个伤痕累累的老人,因为它,亲身经历了那场血与火的灾难;院中一块偌大的石头,更像是一个证人,因为它,见证了那场罪恶。村中一位82岁的老农,指着那块石头说,当年,血光之灾的第二天上午,他来到这个院里,就看见自己的小伙伴,也就是艺人家那个最小的女孩,被摔死在这块石头上……
突如其来的特大血案,给人们心里留下的是永远的伤痛。或许是冤魂不散,或许是对艺人的思念,或许是一种幻觉。大半个世纪以来,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有人似乎能听到一阵阵嘤嘤的抽泣;有人听到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哭喊;还有人分明听到艺人依然在说唱坠子书的那种绕梁之音……
恶人的计划是满门抄斩,不留后患。但偏巧那天晚上,艺人家的大男孩和大女儿,在外面讨饭走得远了,寄居在外村,这样才幸免于难。可祸不单行,艺人家的那个男孩,紧接着又被日本人抓苦力,最终惨遭杀戮。就这样,一个拥有9口人的艺人之家,霎时间,只剩下了一个不到9岁、无依无靠、四处流浪的女孩。
也就是艺人家留下的这棵苦苗苗,后来靠着自己的天赋、勤奋、执拗的性格及上天的眷顾,从人生命运的最底层一路走来,闯过了人生之旅的一个个激流险滩,不仅成了和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齐名的艺术大家和流派创始人,而且还成了集唱腔设计、导演、教学于一身的戏曲改革家和教育家。她,就是本书的主人公,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豫剧大师——桑振君。
一、桑孙两姓亲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开封,素有“七朝都会”之称,其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北宋时期的都城,更有“汴梁富丽天下无”的美誉。那时的东京城,经济繁荣,富甲天下,文化灿烂,风光旖旎,城郭气势恢弘,人口达150余万。这座古老的城市,不仅是继盛唐以后,中华民族科技、文化、艺术发展又一鼎盛时期的发祥地,而且还以其泱泱大国的京都气象,跃居为那个时期世界上最为繁华的第一大都城。
就是这么一座积淀厚重的古城,岁岁年年,年年岁岁,不断地以它似乎神秘的方式,向周边辐射着它特有的历史文化。
开封城西南方向十公里处的朱仙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古镇”和“四大木板年画”的文化圣地之一。在开封城东南方向的十公里处,同样也有着一个集镇。这个集镇叫作仇楼,要说它的名气,是远不能与朱仙镇相比的。可话说回来,都是在皇城根下,处于同一个辐射源的强大气场之中,早早晚晚,多多少少,定会有它一定程度的厚积薄发。
在这个集镇东南方向有一个叫东马庄的小村子,村子里有一对闻名全省的、说唱河南坠子书的伉俪艺人。1929年农历12月27日,一个女婴在这个艺人家中呱呱坠地。她,就是桑振君。几十年后有人说,桑振君的名气就是这块土地厚积薄发的体现。
东马庄村子不大,东西呈一线状,杂姓。桑振君家虽然在村子的东头,可人们对桑家并不陌生。最初人们知道的,是桑家的贫苦和特殊。后来人们知道的,是桑家成了一个说唱坠子书的艺人之家。
这一带的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千百年来黄河多次改道,看似一马平川的土地,因黄河水的泛滥成为不能灌溉、不长庄稼的盐碱地。“无雨风沙狂,有雨水茫茫,盐碱苗不长,一年没有半年粮,过罢春节就逃荒”的民谣,就是当时这里穷苦人们生活的真实写照。
贫苦是穷人的共性,而桑家在村里又是贫苦中的贫苦。早年,桑振君的奶奶过世后,只剩爷爷、父亲和叔叔三人。三个爷们守着两间烂草房和九分老坟地。如果说那里的贫苦人家是“一年没有半年粮”,而桑家贫苦得连这半年粮也没有。
特殊,又是桑家的个性特征。说其特殊,是因为桑家父子三人所组成的家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光棍之家。桑振君的爷爷眼看自己日渐衰老,两个老大不小的儿子又说不上媳妇,整天唉声叹气。所以那时桑家的生活不仅仅是贫苦,在他们内心深处,还忍受着“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种传统观念的折磨。说来也巧,就在桑振君的爷爷正为自己的家境无可奈何的时候,当地一个名叫孙明先的说唱坠子书的名老艺人,悄悄地走近了桑家,给桑家带来了转机。桑振君的父亲小名叫“良”,中等身材,白白净净,很是机灵。他生性活泼,从小就爱跑腾,尤其爱看戏,更喜欢听人说唱河南坠子书。只要听说有唱坠子书的来到村里,他便是常客,能成晌成夜地听;打听到外村有了书场,他也能跑上十里八里去听。桑振君的叔叔小名唤“旗”,他胆小怕事,不善言辞,甚至有点木讷,可他吃苦耐劳,喜爱农活,从不乱跑。桑振君的爷爷一直把希望寄托在桑振君父亲的身上,可看到儿子天天这样不务正业,很是忧愁,更是恼火。特别是儿子听书回来,半夜三更敲门的时候,桑振君的爷爷不但拒不开门,而且还大声责骂:“听坠子是能顶饥,还是顶渴?你要这样再混下去,这家早晚要毁到你手里!”说唱坠子书的孙明先老人,无儿无女,无房无地,腿还略有残疾。但他技艺超群,教过好多徒弟,这些徒弟出师后全都远走高飞、自立门户了。眼看自己已是入土大半截的人了,养老送终的事还没有着落,这自然成为了他的一块心病,因此有心再收一徒。正是在这种走村串乡、说唱坠子书的过程中,孙明先发现了一棵好苗子:桑家的大儿子不仅是他的常客,而且听书聚精会神,跟着故事情节,他有时若思,有时若忆,对坠子艺术好像有一种天然的灵敏悟性。偶尔,在他们眼神瞬间的碰撞中,老人似乎还感受到了这个年轻人的善良和厚道,朦朦胧胧中,似有一种心灵的相约。桑振君的爷爷说不上是读书人,但也不是那种撞到南墙不回头的死脑筋。他知道再这样熬下去也不是办法。所以当孙明先托人,向他表明想收他大儿子为徒时,他也就顾不得当时所谓的下九流之称了,保命要紧,有后为大!思量再三,他一横心,接受了孙明先的请求。
桑振君的父亲说唱坠子书后,不但技艺进步很快,而且婚姻进展也很快,不久就有人上门提亲了。桑振君的爷爷乐得合不拢嘴,他丝毫不敢讲究女方要有多好的条件。可孙明先老人却有个硬性要求,就是无论如何也要找上一个能说唱坠子书的姑娘。也就是在他的筹划下,桑振君的母亲,一个叫“荣”的姑娘,走进了桑家。姑娘不仅模样长得端庄,而且嗓音嘹亮,灵气逼人,与丈夫相比,不论是发音还是吐字,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孙明先收她为关门弟子后,没有了后顾之忧,就拿出了自己的全部本事,教给了他们许多诸如《刘公案》、《彭公案》、《施公案》、《响马传》、《七侠五义》等大部头的坠子书。
有名师压阵,又有鸾凤齐鸣。一时间,孙明先的这两个徒弟,很快就唱红了方圆百十里地,他们也成了孙明先老人最为得意和骄傲的一对弟子。据东马庄的老年人说,当时有些说坠子书的艺人,都害怕他们进开封城说唱,一是他们会的段子多,二是唱得好。那些人担心,一旦这对艺人进了城,定会抢了他们的生意。据传,只要他们承诺一直在乡下,这些同行就会在其他方面,给他们一些补偿。
孙明先老人给这一对徒弟取名为“桑志良”、“许志荣”。过去艺人取名都是有讲究的,坠子书艺人姓名中间的那个字,就代表着自己的辈分。孙明先的那个“明”字,说明他是“明”字辈;徒弟名字中的“志”字,说明他们是“志”字辈。河南坠子书发源于开封,流行于河南、山东、安徽、北京、天津等地,这些说唱坠子书的人,即使素不相识,但只要一说出自己的名字,就等于续上了“家谱”。该当爷爷的当爷爷,该当孙子的当孙子——辈分是不能乱的!后来桑振君拜师学艺时,取名叫桑梨花,就说明她是“梨”字辈。据说她的这个“梨”字辈,在河南坠子行中的辈分,还是很高的。许多说唱坠子书的人,不论男女,也不管年龄大小,一旦跟她论起辈分来,差不多都得管她叫姑。桑家娶进媳妇的第二年,就生了一个白胖小子,取名为桑振生;桑家有了孙子之后,一个孤寡老人——桑老汉的嫂嫂,就让桑老汉把桑振君的父亲桑志良过继给了她。桑家这时候加上这个过继的大奶奶、师爷孙明先,已有了7口人和一亩八分老坟地。
四五年之后,桑志良喜得千金桑振君。再后来又生一个儿子小山,最后生了一个女儿叫小频,小频比小山小一岁。小频的奶名是桑振君的母亲取的,寓意是频繁、多了。没有想要,像是上天强塞给他们似的。
桑老汉有生之年,虽然没有看到后来9口之家的人气,但还是如愿以偿地看到了自己的大孙子。有时候人活的,就是一个心劲儿和盼头。愿望没有实现的时候,拼命地劳作、拼命地奔波,看着也是健健康康的。可愿望一旦实现了,在泄气的那一刹那,啥病都来了,而且还是那么地不堪一击……大孙子出生不久,桑老汉就故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