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皮后锋 日期:2014-05-07 23:41:54
严复是近代中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海军元老,也是译界泰斗和国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本书主要讲述了严复一生的丰富经历及对传播西方文化作出的巨大贡献。全书旁征博引,既有档案资料、近代报刊、人物文集、年谱日记、碑传牒谱,更有大量传主的佚文、手稿、书信等稀见资料。这些丰富的一手材料不仅确保了本书的学术价值,也显现了作者潜心学术的勤苦与执著。
作者简介:
皮后锋,湖北江陵人,1966年生。1987年毕业于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1996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江苏社科院现代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及中国区域现代化研究。著有《严复大传》、《严复评传》,合编《〈严复集〉补编》。在《近代史研究》、《汉学研究》、《中国学术》、《史学月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序言(1)
第一章少年时代(1)
第二章进身海军(12)
第三章仕宦北洋(58)
第四章潜心西学(83)
第五章维新巨擘(100)
第六章天演惊雷(131)
第七章辗转京沪(167)
第八章侧身开平(194)
第九章教育救国(221)
第十章辛苦迻译(248)
第十一章面对革命(274)
第十二章执掌北大(297)
第十三章盛名之累(318)
第十四章蛰居京华(351)序言(1)第一章少年时代(1)第二章进身海军(12)第三章仕宦北洋(58)第四章潜心西学(83)第五章维新巨擘(100)第六章天演惊雷(131)第七章辗转京沪(167)第八章侧身开平(194)第九章教育救国(221)第十章辛苦迻译(248)第十一章面对革命(274)第十二章执掌北大(297)第十三章盛名之累(318)第十四章蛰居京华(351)第十五章译界泰斗(374)第十六章桑榆晚景(395)附录一:严复简谱(423)附录二:作者严复研究论著
目录:
(435)附录三:人名索引(437)附录四:主要参考文献(451)后记(469)再版后记(472)执掌北大
1898年、1902年,管学大臣孙家鼐、张百熙曾先后举荐严复担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和洋总教习,均因守旧人士反对而作罢。1912年初,严复直接由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他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严复十分高兴,也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他为北大借款办学积极奔走,大刀阔斧地调整课程结构与人事安排,坚决反对教育部解散北大的指令,为北大的存续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因革命党人蓄意排挤、教育部坚决反对以及北大内部少数学生造谣诽谤,严复很快被迫离职,其教育救国的抱负再次受挫。
一、临危受命
辛亥革命爆发后,原京师大学堂总监督劳乃宣甘当亡清遗老,催促派人接理大学堂,随即谢病而去。京师大学堂顿时陷入混乱,亟待有人接管。1912年2月24日,严复拜会临时大总统袁世凯。次日,袁氏指令严复暂行管理所有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事务,可谓众望所归。3月1日,学部向严复转达此令。3月30日、4月8日,袁世凯先后任命蔡元培、范源廉为北京政府教育总长、次长。
严复虽然始终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君主立宪,而一旦中国选择了共和国体后,他认为被推翻的清政府已如刍狗,不足重陈。所以,他并不像郑孝胥、劳乃宣那样具有浓厚的遗民情结,而是面对现实,以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期以小己之力贡献于国家社会。因此,在新旧嬗替之际,严复临危受命,可谓与时俱进。谈及此项任命,严复非常谦虚地说:“以复素啖虚名,故京外人士属望甚殷,极以为愧!”他决心尽最大努力做出一番事业来。
1912年3月8日,严复到校接印视事,成为民国建立后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总监督。11日,严复前往大学堂办公,除管理员二三十人外,其余人员全不在学堂,学堂存款只剩万元左右,几近断炊。这时,严复发现执掌大学堂并不像设想的那么容易,而是一块烫手的山芋,不仅经费短缺,欲在守旧势力把持的氛围内有所变革,殊非易事。对此,他深有感悟:
窃自惟念平生见当事人所为,每不满志,而加讥评,甚者或为悼惜深慨,及其事至职加,自课所行,了不异故,夫如是,他日者犹操议论,鼓唇舌,以从一世人之后,此其人真不知人道有羞恶矣。故自受事以来,亦欲痛自策励,期无负所学,不怍国民,至其他利害,诚不暇计。
对京师大学堂而言,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费问题。严复根据有关情况估算,维持大学堂正常办学,每月至少需要2万两;由于洋教员较多,其薪水必须按照合同照常支发,即使不开学,也需要15万两;如开学,每月也不过再多花数千两。因此,严复决定借款开学。鉴于学堂存款用尽,严复多次向度支部和学部请求拨款。
1905年学部成立后,新任学部尚书荣庆为压制京师大学堂管学大臣张百熙,独揽京师大学堂的管理大权,他要求把华俄道胜银行供京师大学堂直接管理使用的专款转归学部,再由学部每年转拨给京师大学堂相当于年利息额度的经费,这一建议得到清政府批准。武昌起义爆发后,由于军费激增,学部不再给京师大学堂拨发经费,大学堂形同停顿。政权交替之初,临时政府各衙门薪俸,除外务部、邮传部、陆军部等较有保障外,其他部门严重短缺。因此,度支部和学部也没有经费划拨给京师大学堂。
1912年4月7日,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严复凭借自己的社会声望多方斡旋,京师大学堂终于从华俄道胜银行(RussoChineseBank)借到7万两款项,以充5月开学经费,《京师大学举债》,《民立报》1912年7月13日;《北京大学校志稿》第3期,第1册,北京大学档案室藏。并得到袁世凯批准。1912年3月23日,袁世凯通知各国公使,中国借外债须以总统签字盖章为凭,以个人资格揭借者概不承认。这笔借款很快到位,为京师大学堂5月开学扫清了经费上的障碍,全校师生都感振奋。相比之下,清华学堂因筹款困难,直到8月1日才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