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杜博奇 日期:2014-07-20 23:52:59
百年荣氏家族史,反映的是一部中华民族工商业百年变迁史。
从清末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实业打响名声,到荣毅仁获得“红色资本家”称号,再到荣智健叱咤商界、名噪中外,荣氏一族当仁不让成为中国最大的民族工业财团。
一切成功都建立在艰苦拼搏之上,回顾荣氏几代风云,无一不是在泥泞中前行,通过重重考验,更上一层台阶。当一代“巨富”荣智健因投资外汇巨亏辞去中信泰富集团主席时,荣氏家族坎坷传奇的百年历史,翻开新的一页。过去的辉煌载入了史册,豪门荣耀会由谁来续写?荣氏家族百年的经商积淀,能否为后来者提供一个成功的路径依赖?
作者简介:
杜博奇:财经作者,《管理学家》“管理编年”专栏撰稿人,长期关注商业史、公司史及企业管理,已出版《迷者仰融》、《中国首富报告》等。
目录:
第一章正途
广生钱庄开业
荣熙泰、荣宗敬与荣德生
开钱庄一时成风
上海钱庄“贴票危机”
拆股风波
向实业进军
创办保兴面粉厂
“毒粉”风波
日俄战争中的一家小厂
第二章成名
茂新面粉厂浴火重生
振新纱厂的“拯救者”
1910:“橡皮风潮”下的企业危机
为实业呐喊第一章正途
广生钱庄开业
荣熙泰、荣宗敬与荣德生
开钱庄一时成风
上海钱庄“贴票危机”
拆股风波
向实业进军
创办保兴面粉厂
“毒粉”风波
日俄战争中的一家小厂
第二章成名
茂新面粉厂浴火重生
振新纱厂的“拯救者”
1910:“橡皮风潮”下的企业危机
为实业呐喊
到上海去
“兵船”牌面粉畅销的秘密
“面粉大王”崛起
撤股与创业
申新纱厂成就“棉纱大王”
衣食上坐拥半个中国
第三章大王如蚁
扩张
盛极而衰
1934:申新搁浅
国有化风波
申七拍卖案
宋子文:“申新这样困难,你就不用管了。”
荣宗敬之死
未来去往何处?
备受倾轧
第四章抉择
军粉霉烂案
上海解放,荣毅仁绝处逢生
荣德生:“我非但决不离沪,且决不离乡。”
马上做好准备,迅速复工
商人见官
完全守法户
荣德生辞世
公私合营浪潮之下的荣氏企业
眼光放长远
第一号“红色资本家”
转折
从上海到北京
第五章忍辱
大梦谁先觉
1979年元月的火锅宴
两条道路
还有什么好怕的?
荣老板的召集令
欧洲之行
夜以继日,奋不顾身
破冰
名称、标识与章程
按照经济规律办
第六章发扬光大
中信成立
引入融资租赁模式
租飞机、租汽车
关键是找个有潜力的项目
仪征化纤的出路
发债风波
资本回来了
试水房地产
“巧克力大厦”亮相
大树成荫
“一号资本家”的光环
第七章发轫
香港在召唤
从“荣公子”到研究员
兄弟聚首
爱卡“狂奔”
第一桶金
加州掘金
香港!香港!
中信香港的新员工
第八章收购狂潮
力主收购国泰航空
港龙航空生死劫
入主香港电讯
荣智健借壳
恒昌收购战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收官之役
“这杆球若进了洞,我就买下恒昌。”
荣智健要做什么?
金德琴东窗事发
第九章逆转
常振明救火
多元化滥觞
布局电力
“奔腾一号”始末
抢滩上海地产
首富的荣耀
国泰、港龙再起波澜
悲剧的种子
强人谢幕
驶向何方
参考文献荣氏原则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出坐,向宽处行。
——《荣氏家规》
恩威并用。
——荣氏管理原则
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
——荣熙泰
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
——荣宗敬荣氏原则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
择高处立,就平出坐,向宽处行。
——《荣氏家规》
恩威并用。
——荣氏管理原则
固守稳健,谨慎行事,绝不投机。
——荣熙泰
薄利多做,竞胜于市场。
——荣宗敬1910:“橡皮风潮”下的企业危机
荣氏兄弟兴办实业的时候,世界工业正被一个美国人推向巨大的转机。
1903年,工程师出身的亨利?福特在底特律创办福特汽车公司,相继推出几款简陋的车型后,在1908年研发出了T型车。该车以低廉价格迅速建立亲民形象,并将之转化为巨大的市场,不到一年销量便突破1万辆,拉开汽车工业的序幕。
曾几何时,汽车还是“富人的玩具”,亨利?福特在一夜之间将之变为“大众轿车”,开启了第二次工业浪潮。世界经济陷入新一轮悸动,伴随汽车业的兴起,钢铁、橡胶、机械等行业迅速走向繁荣。
全球经济联系日密,盛产橡胶的南洋成为受益者。在汽车轮胎广阔需求的刺激下,南洋橡胶种植业迅速崛起,诞生大量股份制企业,其中很多企业有上海资本背景。许多盘踞在上海的商人利用人们的投机心理,以组建橡胶公司的名义大肆发行股票,虽然对外招股时均号称有种植园,但实际上多数是“空壳公司”。
一些公司毫不脸红地将刚刚种植的树苗描绘为成熟的种植园,还有公司圈一块地就敢声势浩大地招股,最臭名昭著的是英商麦边开办的兰格志拓殖公司。1903年,这家标榜以经营橡胶、石油、煤炭为主业的公司在上海成立,数年间一直无甚动静。直到1908年其在沪上各家报纸刊登长文《今后之橡皮世界》,不惜万言论述未来橡胶市场的广阔前景;随后又刊登巨幅广告,首发橡皮股票,许诺高额股息,声称投资可获巨利,且股票可向银行抵押,号召社会广泛投资。
正是这年,英国橡胶进口额突破80万英镑,美国橡胶进口额达5700万美元,橡胶供不应求,国际市场橡胶价格急遽攀升。兰格志公司的宣传很快见效,上海市民追捧者众,将其股价一路抬高。随后,仓促成立的橡皮公司纷纷效仿兰格志公司,在上海发动猛烈宣传,劝诱投资。上海人喜欢将橡胶称为“橡皮”,在一夜暴富的美梦鼓动下,开始疯狂抢购橡皮股票。
风气涤荡,各家钱庄、洋行唯恐错失发财机会,竞相介入橡皮股票,甚或有钱庄多方筹集资金参与投机。汇丰、花旗等外资银行顺势开办承销业务,每逢橡皮公司发售股票,银行前必定排满长队。为便于在人潮中立足,许多人将长辫盘于头顶,远远望去,黑压压一片尽是辫子。到点,银行开门,人群蜂拥而入,片刻认购一空,人群散尽,复又门可罗雀。如此再三,渐成上海滩常景。
转瞬之间,市面上的橡皮股票被抢购一空,许多人将毕生积蓄投入其中,橡皮公司股价迅速抬高。以兰格志拓殖公司为例,面额100荷兰盾的股票从60两飙升到1500余两,超额20多倍。据悉,卷入橡皮股票的投资金额达4000万两之多,将近清王朝半年的财政收入。
然而,正当人们沉浸在股价升值的快感中时,泡沫破裂了。
1910年6月,伦敦市场连续狂涨两年的橡胶交易价格突然逆势下跌,上海橡皮股票不可避免受到波及。花旗、汇丰等外资银行停止受押橡皮股票,并开始追索抵押款。嗅觉灵通的商人、橡皮公司老板趁股票尚在高位紧急抛售,逃之夭夭。及至消息公开,价值千两的股票在一夜间变为不名一文的废纸,来不及抽身的投资者被套牢,倾家荡产者不计其数,上海滩一派惨烈。
在这轮“橡皮股票风潮”中,上海银钱业成为“重灾区”,共48家钱庄倒闭歇业,占总数55%,欠款总额高达1933万两。鼎鼎大名的义善源、源丰润也未摆脱破产命运,在全国的分号土崩瓦解。受累于此,全国百家钱庄、票号倒闭,国内各大工业城市陷入金融恐慌,经济上升势头戛然而止。
因股灾引发的家破人亡与自杀事件层出不穷,社会治安迅速恶化。上海商务总会向两江总督紧急发电称,“上海工厂数十家,工人二三十万人,一经停工,与商业治安均有关系,提请代奏”云云。事实上,电文所列数字远远不能概括当时的形势,濒临绝境者岂止数十家?
被反复证明的一个事实是,金融与实业互相渗透,一旦发生股灾,实业必定遭殃。这场史无前例的金融灾难给初露头角的荣宗敬和荣德生一个“下马威”,他们手中各家企业支离破碎、前途未卜。
最先陷入危机的是振新纱厂。1909年前后,在橡皮股票最火热的时候,荣瑞馨曾大肆投机橡皮股票,不惜向汇丰银行举债,泡沫破裂后不仅血本无归,还面临汇丰银行逼债。为解燃眉之急,荣瑞馨将振新纱厂地契拿到汇丰银行作抵押。岂知“橡皮风潮”蔓延成全国风波,迟迟无力偿还贷款,抵押到期仍无法赎回,汇丰银行遂将振新地契上呈上海道台,声称要查封振新纱厂抵债。
虽然荣宗敬和荣德生负责日常经营,但大股东荣瑞馨掌管纱厂控制权,抵押地契一事瞒着荣氏兄弟和其余股东,直到衙门发来传票,蒙在鼓里的股东方如梦初醒。不幸的是,与振新有业务往来的钱庄、票号也听到了这个消息,纷纷前来讨债。
雪上加霜的振新危在旦夕,荣宗敬与荣德生使出浑身解数,一面向衙门求情,一面四处借款,终于凑足16万两白银,将地契从汇丰银行赎回,并向其他债主许以还款期限,暂时控制住局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投资橡皮股票的振新纱厂损失惨重,财务状况不断恶化,艰辛建立的良好声誉亦付诸东流;随后,茂新面粉厂向天津发货的货轮触礁沉没,折损5万银元,元气大伤;广生钱庄虽逃过“橡皮风潮”,回归、放款等业务却大不如前,挣扎在生死线上。看到荣氏事业不济,合作伙伴脸色大变,索债者不计其数。
这次危机对荣德生产生巨大影响,他后来在文章中这样记录:“此为入市以来最困难棘手之一次,往来均欠,需用无着,岌岌不保。”荣氏未来还将遭遇无数困难,但这次风波让激进的青年开始学会退让,不再责备求全。为摆脱窘境,荣宗敬和荣德生决定“自断一臂”,将已为“鸡肋”的广生钱庄收盘停业,把有限的资金用于还债和盘活实业,从此专注棉纱与面粉事业。
然而,危机还没有终结。1911年夏,长江洪灾,产棉区收成大减,棉花收购价随之大幅上调。随后爆发武昌起义,市场银根紧缩,贷款利息骤然提高,负债累累的振新纱厂在此陷入经营困境。
工厂财务每况愈下,资金链断裂,荣氏兄弟将300包棉花账单抵押于聚生钱庄,然而只是杯水车薪。随后召开董事会,荣德生请求董事各垫款5000银元赎回账单,奈何无人理会。当时几乎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如果赎不回棉花账单,振新纱厂必死无疑。荣德生只好去聚生钱庄央求相熟的账房先生,希望可以通融过关,好说歹说终于取回棉花账单。
振新开工在即,却因为无钱发放工资而临阵“卡壳”。荣德生苦思冥想,采用“欠人,赚下还钱”的招数,先自印工资票若干发于工人,许诺待工厂赢利后同比兑换现金,解决流动资金困难。如此再三,至振新厂勉强开工已是1911年下半年的事情了。此时,风向已然大变。
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回归,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代向商人们敞开了新的大门。
荣氏兄弟:衣食上坐拥半个中国
19世纪20年代初的中国,“三新财团”一定是个让人眼前一亮的词汇。作为荣氏兄弟数十年打造的茂新、福新、申新系统的统称,“三新财团”雄踞面粉、棉纱两界,分别占据全国面粉、棉纱产能的1/4和2/7。
然而,随着事业壮大,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出现在眼前,即如何有效管理这些工厂。
事实上,在增建工厂过程中,荣宗敬和荣德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最终在1919年前后达成共识:成立一个总领机构,对“三新系统”进行统一管理,集中调拨、互通有无,以图发展。
1921年,上海江西路耸立起一座英国城堡式建筑,即茂、福、申总公司所在地“三新大厦”。作为荣氏“大本营”,这幢耗资35万元、占地2.8亩的办公大楼高三层,楼顶插公司旗帜,风光气派,在当时,恐怕只有“状元企业家”张謇在上海建造的南通大厦可与之比肩。
三新总公司实行总经理负责制,对茂新、福新、申新系统的采购、供应、销售、资金和人事进行统一管理。各厂经理每日中午到总公司开会,报告生产经营状况,领取指令,然后分头行动,通过电报、电话将指令传至上海、无锡、济南的工厂。从规模和做派上讲,颇具现代企业风范。
毫无疑问,荣宗敬担任三新总公司总经理,下设两个职能部门,一个是专营进、出货的外账房,另一个是负责银钱出纳和资金周转的银账房。此外,更下一级设有庶务、文书、会计、粉麦、花纱、五金、电气、运输等8个部门,各部设主任、副主任及办事人员和实习生若干。
三新总公司犹如一台精明机器,数百号人马围绕它运转不停,荣宗敬处于绝对核心。在三新大厦容纳上百人的会议室,这个年届50的商人端坐中央,各厂经理分列左右,轮流汇报生产经营情况。荣宗敬发号施令,俨然企业“教父”,也曾难掩意气地说:“从衣、食上讲,我拥有半个中国。”
不容忽视的是,三新总公司本身并无多少资本,只是代各厂筹措、管理资金。各厂独立预算,多余资本存放总公司,存款利息高于钱庄、银行。总公司开展存贷款、投资业务,实现资金盈虚调度。对此,荣德生在日记中记载:“盖总公司之地位,犹人体之大脑,各厂则五官百骸,其关系视后齿尤为密切,是以总公司对于各厂无分轩轾,酌盈济虚,以冀平均发达。”
现在看来,三新总公司其实相当于现代企业中的集团公司,是企业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有产物。自1902年投身实业,荣氏从资本5万元的保兴面粉厂起步,到1922年,经历20年的时间,已更是发展为资本上千万,更是近20家面粉、棉纱工厂的产业巨头,为数十万员工提供工作岗位。
在国贫民弱的时代,三新总公司的出现不禁令人眼前一亮,其代表着民族工业的最高发展水平。荣氏兄弟更是被誉为国内实业界的“骑士”,他们的创业故事被日本人写入小学课本,就连一向低调的荣宗敬也认为自己的事业“几满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