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为洁 日期:2014-08-05 20:31:02
童第周(1902—1979),字慰孙,浙江省鄞县人,享誉海内外的卓越的生物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胚胎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生物科学研究的杰出领导者,因在克隆技术上的贡献而闻名。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动物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副校长,曾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童第周对细胞核和细胞质的关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之先河,是中国当之无愧的“克隆先驱”。本书作为人物传记,对生平及学术思想状况作了比较客观详尽的记述。
作者简介:
俞为洁,女,1963年生,浙江杭州人,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目录:
前言
绪言
第一章坎坷求学的少年
耕读之家
滴水穿石的座右铭
兄长如父
效实的新闻人物
第二章如冰似火的青年
猫吃鼠的启示
三位老师
这不是我呆的地方
从此走上科研路
爱妻叶毓芬
赌气留洋
初露锋芒l前言
绪言
第一章 坎坷求学的少年
耕读之家
滴水穿石的座右铭
兄长如父
效实的新闻人物
第二章 如冰似火的青年
猫吃鼠的启示
三位老师
这不是我呆的地方
从此走上科研路
爱妻叶毓芬
赌气留洋
初露锋芒l
热血青年
获博士学位
第三章 国破人流离
投奔陈铭枢
北上山大
抗日学潮
战火纷飞西迁路
在中大的日子
“同济”难同心
来自李约瑟的敬意
受聘复旦
与三青团的较量
艰难岁月里的科研成果
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
第四章 建设新中国儿
冒险回国迎解放
肝胆相照儿
第一副校长
组建海洋研究所
有关海鞘的后继研究
文昌鱼
李森科学派
首届遗传学座谈会
第五章 风雨中的坚持
步履维艰
五教授案
四国渔业会议
克隆先驱
“文化大革命”风暴
肿瘤免疫实验
核质杂种鱼
第六章 老骥负重在征途
第一个中美科研合作
童鱼出世
忍辱负重
硕果累累
鸳鸯失偶
长了平衡器的金鱼
第七章 重生的喜悦和生命的遗憾
乔木春华
良师益友
科研是靠双手做出来的
放眼看世界
筹建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鞠躬尽瘁
永远的怀念
童第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跋
童第周(1902—1979)是我国实验胚胎学的奠基人,同时也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和科学界的杰出领导人。
他的身份是复杂的,他的工作是多面的,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立身之本——科研,即使百务压身,即使病魔纠缠,他都要使劲地挤出点点滴滴的时间,坚持到他心爱的实验室去干上一会儿,因为他明白科学是干出来的,不是喊出来的,自己不动手做实验的科学家绝对成不了一个真正的科学家,充其量只是个科学政客,而他绝不做科学政客。实验台前端坐的身影,显微镜下灵巧的双手,已成了他人生永恒的定格。
童第周长得很瘦弱,科研风格却非常大气,而且目光敏锐,每每弄潮浪尖,走在世界科研的前沿。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童第周所做的关于文昌鱼发育的研究,实验设计全面、系统,取得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并在世界上首次解决了文昌鱼的实验室饲养、产卵和人工受精等问题,从而使中国的文昌鱼发育研究独树一帜地立于世界的领先地位,童第周本人也因此成了有关文昌鱼发育研究的世界级权威。
50年代初,当两栖类动物细胞核移殖技术刚刚在世界上兴起的时候,童第周就独辟蹊径在中国创立了鱼类细胞核移殖技术,在同种核移殖的基础上又率先进行了异种核移殖试验,并使这一领域的基础研究一直领先于国际。70年代,他又将这项技术应用于我国经济鱼类的品种培育和改良,成功地培育出了高品质的可育的鲤鲫核质杂种鱼。为此,他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启用鱼类为核移殖实验材料的科学家,并当仁不让地成了中国的克隆先驱,同时使中国成为继美、英之后最先成功开展了核移殖技术的国家。
60年代,当细胞融合技术刚刚在少数国际文献中露面时,童第周就预见到了它的重大意义,带领助手们率先在我国建立起了细胞融合技术,并把它应用于肿瘤免疫试验。
70年代初,国际上的生物工程还只是在原核生物上开展时,童第周又高瞻远瞩地预见到了以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发育分化的重要性,与美籍华人牛满江合作,进行核酸诱导生物性状变化的研究,培育出了震惊世界的信使核糖核酸诱导变异鱼——童鱼,为我国从分子水平研究发育生物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童第周是从哲学转习生物学的,而且一生都没有放弃哲学的学习和研究,因此他的科研充满了哲学的思索。这种思索使他得以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分析和研究学术问题,在纷杂的科研头绪中准确地找出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因此他的课题往往会在学科的重大问题上有快速和准确的突破。例如,他研究核移殖的初衷就是为了探索细胞质与细胞核的关系,摩尔根基因学说认为细胞核决定一切遗传特性,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发展变化的,他敏锐地看到了摩尔根基因学说可能存在的问题,推测在遗传问题上,细胞质应该也有作用,遗传的最终表现应该是细胞核与细胞质互相作用的结果。
以这个问题为突破点的一系列实验,最终不仅证实了童第周的假说,有力地完善和发展了摩尔根的基因学说,而且成就了童第周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关系研究上的世界级权威地位。
童第周一生基本没有离开过教育和科研岗位,因此培养过许多的学生和助手。他非常注重科研和教学的结合,讲课不炒冷饭,喜欢把最前沿的一些科研成果带进课堂作讲解,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训练学生的科研选题眼力。他还非常强调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观察思考,以培养学生将来实现自己科研设想的实验技术能力。在全国院校大调整的不利时期,做为山东大学第一副校长的童第周,与其他领导一起提出了扬长避短、突出特色的办学方针,发挥近海优势,创建了中国当时唯一的一个海洋学系,并确定海洋生物学和海洋物理学作为重点发展学科,为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在科研队伍的组合上,童第周心胸开阔,特别反对“近亲繁殖”,有意识地接受来自其他院校其他导师的学生,希望他们把好的经验和新的知识带进来,以改进和完善队伍的结构,增强队伍的科研实力。开阔的胸怀,造就了高远的目光,童第周是在当时的政治高压下仍能放眼看世界的极少数学人之一,并冒着政治风险促成了一批又一批学生的留洋进修,为“文革”后的四个现代化建设培养了不少的科研精英。教育家的称号,他当之无愧,他的教学理念和办学思想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认真地学习和领会。
作为社会活动家和科学界领导,他组建和领导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海洋研究机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开展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海洋调查和研究工作,为中国的海洋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70年代初,在极其恶劣的政治形势下,童第周忍辱负重,促成了中美建交后的第一个中美科研合作项目,为中国科研的现代化搭建了一个珍贵的交流平台。“文革”结束后,童第周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他不顾年老体弱,积极参加国家科学发展规划的讨论,奔波各地开展科普宣传和科研指导工作,并信心百倍地开始筹建具有世界科研水平,而且是我国乃至亚洲地区唯一的一所专门从事发育生物学研究的科研机构——发育生物学研究所。P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