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宁 日期:2014-08-06 11:17:00
由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亲自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是苏州在新世纪之初率先向世人,向无限延伸的历史时空交出的一份答卷。一位名冠全球的智慧老人,用自己最丰富的情感和经验,把凝聚自已一生勇气和智慧的封笔之作留给了故乡。苏州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他赋予历史街区以新的生命,并以建筑艺术的方式,完美拉近了他与故乡苏州之间业己逝远了的时间距离。他的赤子情怀、他的创新理念、他的卓越智慧,将伴随这座精美的传世之作,永远留在故乡,留在故乡人民心中。
《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由徐宁、倪晓英所著,《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供读者阅读学习。
2006年10月6日,由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担纲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将揭开神秘的面纱,举行竣工和开馆典礼。
开馆半个月前的一天下午,年近九十的贝聿铭先生,脸上始终充满迷人的微笑,与忠实陪伴在他身边的夫人、坐在机场服务员推着的轮椅上的86岁的卢爱玲女士,双双从上海浦东机场出来。这是贝聿铭夫妇为苏州博物馆新馆建设,远涉重洋,从美国纽约第五次专程来中国苏州。我和同事们受苏州市政府的委托,献上鲜花,热烈欢迎这两位不辞辛劳、令人崇敬的老人。
大师,为什么是大师?由于路途遥远,贝聿铭夫妇照例先从纽约乘飞机到香港,稍息三天,调整时差。这次从香港过来,不凑巧的是航班误点,浦东高速路汽车拥挤,抵苏州香格里拉饭店足足用了七个小时。每次碰到类似情况,我都请老人家闭上眼睛休息一下,贝聿铭先生每次也都哈哈一笑,说:“我俩没人家福气,坐飞机坐汽车闭上眼睛就能美美睡上一觉。”他对工程了如指掌,关心地询问一些关键细节。我一一解答后,他很兴奋。他人在车上,心像是插上了翅膀,早已飞到了新馆工地上,居然还提出,汽车到苏州能不能先到新馆停一停。新馆工程重要,他老人家的身体更重要!我婉言谢绝了。
有人认为贝聿铭先生这样的世界级大师,对苏博新馆这样的项目无非是指点指点。其实不然,用“事必躬亲、忘我境界”八个字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抵苏第二天,从上午10时开始,到深夜11时半,扣去就餐和休息时间,贝聿铭先生在工地上足足有八小时以上。第三天,除了市长宴请和会谈,下午和晚上也都在工地。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地面砖石的颜色有些浅,他嘱咐要用覆盖保护膜的方式,使色泽加深的同时,便于清洁。就连水池中的游鱼,他也殷勤过问。他要求多挑选一些红色的,但由于工作人员在挑选的红鱼中,混杂了一些白色的鱼。眼看装在水袋中的鱼正命悬一线,一向认真的他破天荒放弃了坚持,嘱咐工作人员将鱼全部倾入了水池。入水的鲤鱼仿佛体悟了老人的心意,欢快游向四侧,有的还调皮地跳出水面,贝聿铭先生报以了欣慰的微笑。连续三天,贝聿铭先生一连提出了工程上十余个细节修改意见。
第四天,我们还陪同他及夫人来回三百余公里,到外地物色树种。他说:“中国有句成语,叫精益求精,我们就要有这样的工作态度。”他还俏皮地对我和苏州博物馆馆长张欣说:“你们的工作这么出色,但我还提了这么多修改意见,你们是不是要把我一脚踹回纽约啊!”“中而新,苏而新”接手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难度极大,给贝聿铭先生带来了很大压力。他自称这是他人生最大的挑战。为了更多倾听各方面的意见,他在接受任务之初,就邀请了吴良镛、周干峙、罗哲文、张开济、齐康等内地建筑界和文物界的顶级人物和陆文夫等苏州的作家、画家以及园林专家进行晤谈。贝聿铭先生自始至终地展露着他那标志性的、极有亲和力的微笑。他一次次亲自仔细考察地段,往往在拙政园、苏州博物馆老馆一走就是几个小时,还在忠王府的古典戏台听昆曲,以更深地感受苏州的文化和历史。最后,贝聿铭先生以其继承和创新的“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追求和谐适度的“不高不大不突出”的设计原则,对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作出了阐释。
这位名冠全球的耄耋老人,呕心沥血,历时一年,完成了初步设计方案。此后,他又以高龄之躯,多次来回苏州和美国,踏勘新馆工地,推敲细节,以他审美的眼光和近乎绣花一般的耐心,反复完善设计,使新馆建设在近乎苛刻的完美追求中,高质量推进。
如今,苏州博物馆新馆即将展露在世人面前,它将带给人们无数的惊喜和惊叹。即将竣工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拙政园西侧,紧邻苏博老馆忠王府,总投资人民币3.39亿元,包括新馆建筑和忠王府古建筑,总建筑面积2.65万平方米,新馆建筑面积1.9万余平方米。为充分尊重所在街区的历史风貌,博物馆新馆建筑采用地下一层,地面一层为主的结构方式,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4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最高处不超过16米。修旧如旧的忠王府古建筑作为新馆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新馆建筑珠联璧合,从而使新的苏州博物馆成为一座集现代化馆舍建筑、古建筑与创新山水园林三位一体的具有独一无二风格的综合性博物馆。
新馆建筑群在现代几何造型中体现了错落有致的江南特色,深灰色石材的屋面和墙体边饰,与白墙相配,清新雅洁。屋面上一种被称为“中国黑”的花岗石取代了传统的灰瓦,黑中带灰的“中国黑”淋了雨是黑的,太阳一照颜色变浅成深灰色,为粉墙黛瓦的江南建筑符号增加了新的诠释内涵。
新馆建筑以现代钢结构替代苏州传统建筑的木构材料,由几何形态构成的坡顶,既传承了苏州城内古建筑纵横交叉的斜坡屋顶,又突破了中国传统建筑“大屋顶”在采光方面的束缚,充分体现了“让光线来做设计”的理念。屋顶的立体几何形天窗和其下的斜坡屋面形成的一个折角,呈现出优美的三维造型效果,不仅在视觉造型上令人赏心悦目,而且在使用功能上也使得自然光线透过木贴面的金属遮光条交织的光影,进入到博物馆的活动区和展区。光线经过色调柔和的遮光条的调节和过滤所产生的层次变化,以及不同空间光线的明暗对比,仿佛能让周围的线条流动起来,如诗如画,妙不可言。
P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