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鲁枢元 日期:2014-08-13 23:00:50
中国古代伟大诗人陶渊明质性自然,热爱自然,将生命融入自然而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从而为人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提供一个素朴、优美的典范。《陶渊明的幽灵》由鲁枢元著,尝试在后现代生态批评的语境中,运用德里达幽灵学的方法,对中华民族伟大诗人陶渊明做出深层阐释,祈盼陶渊明的诗魂在这个天空毒雾腾腾、大地污水漫漫、人类欲火炎炎的时代,为世人点燃青灯一盏,重新照亮人类心头的自然,重新发掘人间自由、美好生活的本源。
作者简介:
鲁枢元,男,生于1946年1月,祖籍河南省开封市,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现任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州大学生态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曾任郑州大学、海南大学教授及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客座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在文学心理学、文学言语学、生态批评及生态文艺学诸领域有开拓性贡献。坚信性情先于知识、观念重于方法,学术姿态应是生命本色的展露。主要著作有:《创作心理研究》(1985)、《文艺心理阐释》(1989)、《超越语言》(1990)、《精神守望》(1998)、《生态文艺学》(2000)、《生态批评的空间》(2006)等。主编有《文艺心理学著译丛书》、《文艺心理学大辞典》、《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等。1988年被国家人事部遴选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目录:
题记第一章:陶渊明与人类“元问题”Ⅰ.1“人与自然”是一个元问题Ⅰ.2自然的魂魄:陶渊明Ⅰ.3陶渊明质性自然Ⅰ.4在自然中诗意栖居Ⅰ.5陶诗自然Ⅰ.6陶渊明因“自然”而伟大Ⅰ.7“自然”:当代中西哲学遭逢的路口第二章:陶渊明的自然哲学Ⅱ.1诗人的哲思Ⅱ.2汉文化圈中“自然”的涵义Ⅱ.3道家自然哲学的现代衍变Ⅱ.4“知白守黑”与“陶潜.陶渊明”Ⅱ.5“知白守黑”与陶渊明的生存智慧Ⅱ.6陶渊明的“知白守黑”与海德格尔哲学第三章:陶渊明与自然浪漫主义Ⅲ.1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与自然Ⅲ.2东方古代自然浪漫主义诗人陶渊明Ⅲ.3陶渊明的海外“自然盟友”Ⅲ.4陶渊明与卢梭:文明人向自然人的回归Ⅲ.5陶渊明与梭罗:在诗意中营造自然与自由的梦幻Ⅲ.6自然浪漫主义在现代中国第四章:自然的演替与陶渊明之死Ⅳ.1历史学、新史学与文学史Ⅳ.2“自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疏漏Ⅳ.3陶渊明诗思的源与流Ⅳ.4陶渊明接受史的拐点Ⅳ.5现代文学革命与陶渊明Ⅳ.6陶渊明之死第五章:陶渊明的幽灵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Ⅴ.1“幽灵”与德里达的幽灵学Ⅴ.2诗国幽灵陶渊明Ⅴ.3人们能否求助于幽灵Ⅴ.4陶渊明的幽灵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Ⅴ.4-1达人善觉:樊笼与规训社会Ⅴ.4-2归去来兮:回归哲学与进步论Ⅴ.4-3素心清谣:清贫自守与消费社会Ⅴ.4-4悠悠南山:闲逸与劳动伦理Ⅴ.4-5长吟陇亩:田园诗与农业文明Ⅴ.4-6桃源情结:东方乌托邦与后现代浪漫结语:礼魂·招魂附录一:Contents附录二:Preface后记 第一章:陶渊明与人类“元问题”
以往,欧洲人把“人与上帝”看作人类必须面对的“元问题”;在邻近生态时代的今天,我们更愿意把“人与自然”的问题看作人类的“元问题”。所谓“人与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即“人”与“天”,如“天人之际”,“天人合一”。其中的“天”既含有“自然”,也含有“神”——中国人自己的“上帝”。由此观之,汉语表述的“人与自然”,比西方话语中的“人与上帝”或许还要更周全一些。
梁启超晚年写下的《陶渊明》一书中,把中国古代诗人陶渊明视为“自然之美”与“人生之妙”和谐共处的典范,①那么,关于陶渊明的当下解读,或许会为“人与自然”这一元问题提供一份东方式的解答,从而为当代人走出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寻求一线生路。
英语世界中的“元问题”(meta—question),其中的前缀“meta”,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解释,含有“在上、在外、在后”的意思。“meta—question”确切的解释应是在诸多具体问题之上、超越了这些问题之后得出的“本质性问题”,往往体现为“抽象化”、“形式化”、“逻辑化”之后的最终问题。中国学界将meta—question译为“元问题”,其中“元”的本义其实与meta有较大的差异。在《中国古汉语大词典》中,“元”的本义为人的“头脑”,人的生命的根本,进而引申为“首要”、“初始”、“本源”、“重大”,其组合的词语,如“元气”、“元命”、“元化”多与自然本体及其运演相关。同时,“元”又通“玄”,“元”因此又附带了许多幽远、玄奥的宇宙精神气场。
我们这里所说的“元问题”,并不具备meta—question将问题抽象化、形式化、逻辑化、本质化的倾向,而是希望赋予它更多一些汉语言文字的意象与情调。“元问题”,即“初始的”、“本源的”、“宏阔的”的问题,在时间上先于其他所有问题,在空间上笼罩其他所有问题。它是其他所有问题的根本,决定所有问题的性质与得失。它的解决将导致其他问题的迎刃而解。其他问题只要一日存在,它就将继续存在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