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毛毛,邓林 日期:2014-08-20 10:35:01
2004年8月22日,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为缅怀一代世纪伟人的光辉业绩与领袖风采,经作者本人同意,我们特编辑出版了这套图文版《我的父亲邓小平》。本书对毛毛所著《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我的父亲邓小平——“文革”岁月》和邓林所著《邓小平——女儿心中的父亲》适当压缩了文字,增加了图片。同时,对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邓小平的主要经历,也适当地以重大事件为线索,简要地补充了部分文字,并配之以相应照片。
作者简介:
邓林,出生于1941年,四川广安人,伟人邓小平的长女,邓林196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附中,同年入中央美院国画系,1967年毕业。1973年分配到北京画院任专职画家兼任花鸟画创作室副主任。1986年邓林调入中国画研究院任专职画家。2005年1月应奥地利联邦总理府艺术部邀请,赴奥访问并
目录:
《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
引言
1巴蜀情
2这就是我们的老家
3族宗寻迹
4我的爷爷
5父亲的少年时代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万里求学
8从俭学到勤工之路
9在哈金森工厂
10革命历程的起点
11党的锤炼
12告别法兰西
13在十月革命的故乡《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
引言
1巴蜀情
2这就是我们的老家
3族宗寻迹
4我的爷爷
5父亲的少年时代
6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万里求学
8从俭学到勤工之路
9在哈金森工厂
10革命历程的起点
11党的锤炼
12告别法兰西
13在十月革命的故乡
14西安——武汉——上海
15二十四岁的中央秘书长
16张锡瑗妈妈
17在广西的政治舞台上
18举行百色、龙州起义
19国事家事伤心事
20红七军、红八军的兴衰
21从上海到瑞金
22瑞金与中央苏区
23第一任会昌中心县委书记
24“邓、毛、谢、古”事件
25《红星》报的主编
26长征序曲与遵义会议
27红军不怕远征难
28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上
29西安事变前后
30走上抗日战场
31第一二九师政治委员
32浦琼英到卓琳的道路
33在太行山上
34艰苦岁月
35走向恢复和发展
36神圣抗战的胜利
37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38全面内战的爆发
39突破黄河防线
40千里跃进大别山
41逐鹿中原
42大决战
43打过长江去
《我的父亲:邓小平》中卷
1向大西南进军
2西南局第一书记
3高饶事件前后
4八大的光辉
5从“大跃进”到七千人大会
6多事的1966年
7祸起萧墙
8炮打司令部
9比判刘、邓
10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发起总攻.
11打倒刘、邓、陶
12“邓小平专案组”
13天降横祸
14“九大”与“继续革命”
15战备疏散
16初到江西
17劳动生活
18回家啦!
19不变中的变数
20不安定的“平静日子”
21朴方的遭遇
22峰回路转
23解除禁锢上井冈
24故地重游
25再见了,步校
26复出工作
27进入军委、政治局
28出席联大特别会议的风波
29意味深长的四届人大
30全面整顿的序幕
31全面整顿
32全面整顿三个文件
33伟大成就
34“评《水浒》”与最后的周恩来
35恶人先告状
36艰难时日
37“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38伟大的四五运动和邓小平的再次被打倒
39波澜不惊
40一代伟人毛泽东逝世
41彻底粉碎“四人帮”
42光辉的复出
43改革开放总设计师
44中央顾问委员会
45百万大裁军
46享誉国际外交舞台
47“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48退休的这一天
49永远的思念
《我的父亲:邓小平》下卷
我爱我的父亲
爸爸
爸爸和妈妈
爸爸和我们
爸爸和我
后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留法勤工俭学,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交替的时代兴起的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封建专制被推翻,帝国主义列强正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个空隙当中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的教育界和留学倡导者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人认为,法国是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比较彻底的国家,一些科学新说,也多出自法国,因此与其去日本学习,不如直接去法国学习。而且在欧洲诸国之中,法国的生活费用相对低廉,对须远涉重洋而去留学的中国学生,特别是自费学生,比较适合。 辛亥革命后的第二年,即1912年4月,蔡元培、吴玉章和李石曾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了“留法俭学会”。留法俭学会以宣传意义、指导旅行、介绍学校为目的,以节俭费用、推广西学为宗旨,指导和帮助自费青年赴法留学。该会于成立的同年在北京大方家胡同建立了一所“留法预备学校”。到1916年6月,该会共组织了两批80人赴法留学。 辛亥革命流产后,蔡元培、吴玉章被迫流亡国外。1915年6月,在他们支持下,在法国的华工成立了“勤工俭学会”,宗旨是“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翌年6月,针对众多在法华工缺乏教育的状况,蔡元培等人又发起成立了“华法教育会”。 同年,在中国,由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可耻地宣告失败,许多流亡在外的革命者得以回国。1917年,在北京成立了“华法教育会”和“留法勤工俭学会”。 留法勤工俭学会在北京、保定等地设立了三所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很快,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便进一步推向全国。华法教育会在上海、成都、重庆、长沙、广州、济南、天津、武汉等地相继开办了各种形式的留法预备学校和留法预备班。 1918年春天,在吴玉章先生亲自倡导下,四川成都开办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并于1919年6月派出了第一批留法学生。 重庆,乃川东重镇,商埠地区,自然于文化教育方面不能落后。当时的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教育局局长温少鹤等人召集各礼会名流,筹集经费数万元,准备在重庆开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 大概是听到了这一风声,祖父便托人从重庆带话回广安,叫父亲直赴重庆来念留法预备学校。 1918年下半年,父亲和他的远房叔叔邓绍圣及一个同乡胡明德一起到了重庆。邓绍圣和胡明德(又名胡伦)也都是广安县中学学生。 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招生,分为公费生(或称贷费生)和自费生。邓绍圣取得贷费生资格,邓希贤和胡伦则为自费生。赴法旅费,除由学校董事会补助100多元外,另须自行筹建一部分,凑足300元即可成行。父亲的旅费是祖父帮他筹集的,邓绍圣的旅费是向人借的,而胡伦的旅费则由友人借助。 1919年9月上旬,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正式开学。由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任董事长,下设校长、教务及事务等负责人。校址在重庆市夫子祠内。据父亲当时的同学江泽民回忆,该校教室简陋,设备很差,学校的组织比较松懈,学生们上课就来,下课就走,没有宿舍和体育场所。学习的目的是要粗通法语并掌握一定的工业技术知识,为去法国勤工俭学作些准备。父亲曾经说过,这个预备学校当时在重庆已算是最高的学校,所以考进去是很不容易的。 父亲进入这一学校,刚满15岁。据江泽民回忆“邓小平是稍晚才进入这所预备学校的。他那时就是显得非常精神,总是精力十分充沛,他的话不多,学习总是非常刻苦认真。”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学生们入学不久,便发生了令全体学生终生难忘的事件。 由于四川比较闭塞,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重庆,已是5月中旬了。重庆的青年学生和各界人士热血沸腾,立即响应。重庆的五四运动除了以各种形式声讨卖国贼外,还进行抵制日货和反对与日商进行各种交往。 是年11月,重庆警察厅长郑贤书,挪用公款四千多元,廉价购买信孚洋行的日货80多箱,以警察厅名义公开拍卖,该举顿时激起了爱国学生的抗议浪潮。I1月l7日上午,川东师范、重庆联中、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等学校的1000多名学生到警察厅示威,强烈要求郑贤书交出日货。郑贤书吓得不敢出见,于是学生们将警察厅紧紧围住,彻夜不归。学生们的爱国行动,得到市民的声援,他们送来饭食特表慰问,学生们的斗志更加高昂。第二天上午,郑贤书被迫答应交出日货。由于学生们和郑贤书所带卫队发生冲突,枪伤学生两名,愤怒的学生和军警展开搏斗,解除了卫队的武装,郑贤书跳窗而逃。当天下午,学生们在重庆朝天门怒烧郑贤书交出的日货。这场斗争最终以四川当局被迫撤销郑贤书职务而告胜利。 时年15岁的父亲,同全校同学一起参加了这个运动。父亲曾回忆,由于参加了这个运动,爱国救国思想有所提高,但是,所谓的救国,无非是当时在同学中流行的所谓工业救国思想。在他那尚且幼稚的脑海中,只是满怀希望地想到法国去,一面勤工,一面俭学,学点本事回国,如此而巳!但是,参加五四运动的战斗洗礼,对于他以后的世界现的形成和革命实践活动的进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和意义。 1920年7月19日,经过一年的学习,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生在重庆商会举行毕业典礼。驻渝法国领事、旅渝法商、教士及各学校校长参加了毕业典礼。 经过学校毕业考试、法国驻重庆领事馆的口试及体格检查,合格的有80多人。邓希贤,即是其中的一名,而且还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名。 1920年8月27日下午3时,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80余名学生,整队出发,出太平门,搭乘开往万县的“吉庆”轮准备东下。 8月28日,“吉庆”轮提锚启航,徐徐向宜昌方向驶去。可以想像,当时在岸边送行的人一定为数不少,许多人饱含热泪与期望,送走了自己的子弟,很有一番此去天涯路漫漫的感叹。 乘船而去的这83位川东子弟,充满了对故乡和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而更多的则是对未来、对他乡、对一切热情向往着的但却陌生的事物的憧憬和激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