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梁启超,文明国 日期:2014-08-20 10:54:51
文明国编的《梁启超自述(1873-1929)》是梁启超先生的自述文集。《梁启超自述(1873-1929)》凡四编:一、自述生平:主要是先生生平自述性的文章,部分篇目系书信、政论等自述性文字的辑录;二、师友交往:主要收录了记述先生师友交往的部分文章;三、学术主张:主要是文学、艺术、文化、教育等的学术观点;四、政治主张:主要收录先生的改革思想,以及对时局的看法。书后附有先生之大事年表。
目录:
第一编自述生平
我之为童子时
公车上书之经过及相关睛形
南学会
开保国会于京师
请废科举
京师大学堂
得光绪帝之召见
流亡日本从事教育
论变法之必须
澳洲募捐
檀岛恋情
论《清议报》
三十自述
归国后思想之转变第一编 自述生平
我之为童子时
公车上书之经过及相关睛形
南学会
开保国会于京师
请废科举
京师大学堂
得光绪帝之召见
流亡日本从事教育
论变法之必须
澳洲募捐
檀岛恋情
论《清议报》
三十自述
归国后思想之转变
台湾之游
鄙人对于言论界之过去及将来
莅北京大学校欢迎会演说辞
吾今后所以报国者
劝阻袁世凯之称帝
国体战争躬历谈
一、帝制问题之经过
二、云贵首义
三、两广独立及军务院之设置
四、袁世凯之死去及国体回复
游观欧洲所感所得
清代学术概论(节选)
护国之役回顾谈
湖南教育界之回顾
归国两年来之著述情形
《先秦政治思想史》著述之缘起及经过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节录)
夫人生平事迹悼述
我的病与协和医院
回忆万木草堂时代之读书与生活
北海谈话记
第二编 师友交往
论康有为
家世及幼年时代
修养时代及讲学时代
委身国事时代
教育家之康南海
宗教家之康南海
康南海之哲学
人物及其价值
谭嗣同
康广仁
杨深秀
杨锐
林旭
刘光第
结交唐才常
蔡松坡与袁世凯
亡友夏穗卿先生
第三编 学术主张
《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
一佛教之信仰乃智信而非迷信
二佛教之信仰乃兼善而非独善
三佛教之信仰乃入世而非出世
四佛教之信仰乃无量而非有限
五佛教之信仰乃平等而非差别
六佛教之信仰乃自力而非他力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
《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总论
中国道德之大原(节录)
“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
美术与科学
学问之趣味
美术与生活
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
为学与做人
治国学的两条大路
研究文化史的几个重要问题
第一 史学应用归纳研究法的最大效率如何
第二 历史里头是否有因果律
第三 历史现象是否为进化的
东南大学课毕告别辞
清华研究院茶话会演说辞
学校读经问题
第四编 政治主张
变法通议自序
论不变法之害
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
立宪法议
论立法权
第一节论立法部之不可缺
第二节论立法行政分权之理
第三节论立法权之所属
政闻社宣言书
虚君共和政体与民主共和政体之问题
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
对筹安会之态度及十余年来一贯之主张
辛亥革命之意义与十年双十节之乐观
梁启超年谱
编后记 我之为童子时我所爱之童子乎,汝若不知我为谁,问汝先生及汝父兄,或能告汝。汝欲听我为童子时之故事乎?我大半忘记,所记一二,请以语汝。
我为童子时,未有学校也。我初认字,则我母教我,直至十岁,皆受学于我祖父、我父。我祖父母及我父母皆钟爱我,并责骂且甚少,何论鞭挞。然我亦尝受鞭三次,至今犹历历可记,汝等愿闻此老受鞭之故乎?我家之教,凡百罪过,皆可饶恕,惟说谎话,斯不饶恕。
我六岁时,不记因何事,忽说谎一句,所说云何,亦已忘却,但记不久即为我母发觉。时我父方在省城应试也。晚饭后,我母传我至卧房,严加盘诘。我一人房,已惊骇不知所措。盖我母温良之德,全乡皆知,我有生以来,只见我母终日含笑,今忽见其盛怒之状,几不复认识为吾母矣。我母命我跪下受考问。
我若矢口自承其罪,则此鞭或遂逃却,亦未可知。无奈我忽睹母威,仓皇失措,妄思欺饰以霁母怒。汝等试思母已知我犯罪,然后发怒,岂复可欺饰者?当时我以童子无识,出此下策,一何可笑!汝等勿笑,可怜我稚嫩温泽之躯,自出胎以来,未尝经一次苦楚,当时被我母翻伏在膝前,力鞭十数。我母当时教我之言甚多,我亦不必一一为汝等告,但记有数语云:“汝若再说谎,汝将来便成窃盗,便成乞丐!”汝等试思,我母之言,得毋太过否?偶然说句谎话,何至便成窃盗,便成乞丐?我母旋又教我日:“凡人何故说谎?或者有不应为之事,而我为之,畏人之责其不应为而为也,则谎言吾未尝为;或者有必应为之事,而我不为,畏人之责其应为而不为也,则谎言吾已为之。
夫不应为而为,应为而不为,已成罪过矣。若己不知其为罪过,犹可言也,他日或自能知之,或他人告之,则改焉而不复如此矣。
今说谎者,则明知其为罪过而故犯之也。不惟故犯,且自欺欺人,而自以为得计也。人若明知罪过而故犯,且欺人而以为得计,则与窃盗之性质何异?天下万恶,皆起于是矣!然欺人终必为人所知,将来人人皆指而目之日,此好说谎话之人也,则无人信之。既无人信,则不至成为乞丐焉而不止也!”我母此段教训,我至今常记在心,谓为千古名言。汝等试思此为名言否耶?最可怜者,我伯姊陪我长跪半宵,犹复独哭一夜。伯姊何为哭?惧我父知之,我所受鞭扑更甚于今夕也。虽然,我伯姊之瞑徒惧矣。我母爱我甚,且察我已能受教,遂未尝为我父言也。呜呼!吾母弃养将三十年矣,吾姊即世亦且十年。吾述此事,吾涕沾纸矣。汝等有母之人,须知天下爱我者,无过于母。而母之教训,实不易多得,长大而思母训,恐母不我待矣。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一》,第二册)公车上书之经过及相关情形唤起吾国四千年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乙未二三月间,和议将定。时适会试之年,各省举人集于北京者以万数千计。康有为创议上书拒之,梁启超乃日夜奔走号召连署上书论国事。广东、湖南同日先上,各省从之,各自连署麇集于都察院者,无日不有。虽其言或通或塞,或新或旧,驳杂不一,而士气之稍申,实自此始。既而合十八省之举人,聚议于北京之松筠庵,为大连署以上书,与斯会者凡千三百余人,时康有为尚未通籍,实领袖之。其书之大意凡三事:一日拒和,二日迁都,三日变法。而其宗旨则以变法为归。盖谓使前此而能变法,则可以无今日之祸;使今日而能变法,犹可以免将来之祸;若今犹不变,则他日之患,更有甚于今者。言甚激切,大臣恶之,不为代奏。然自是执政者渐渐引病去,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此事始末,上海刻有《公车上书记》以纪之。实为清朝二百余年未有之大举也。
(《饮冰室合集·专集之一》,第六册)P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