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人们认为亚裔只是读书好,根本不可能在NBA成功。可读书好的亚裔小伙林书豪,却是个例外,他抢尽了所有人的风头。”
《体坛周报》著名篮球记者独家揭秘
从平凡童年到世界传奇的全过程
林家父母非凡的育儿理念、方法
亲兄弟、同窗队友追忆成长往事
林书豪经典战例、魔鬼训练背后
苦辣的NBA职业生涯
两岸篮协抢人大战内情
美国篮球圈里那些事儿
林书豪恋爱史、恋爱观
爱好、信仰、走势……
作者简介:
尉桐赫,吉林省长春市人,曾任《篮球先锋报》编辑部主任,现为《体坛周报》资深编辑/记者,对NBA、CBA、欧洲篮球、运动时尚都颇有研究,为多家体育媒体专题撰稿。
目录:
推荐序林不疯狂,我疯狂!
1从童年到传奇
有其子,必先有其父
从反对到鼓励,不一样的林妈妈
三岁爱上篮球,五岁踏上球场
大赛当前,却苦练小提琴?!
吃出来的“先天优势”
“华裔”不是标签,“赢”才是!
“天才”被迫读哈佛,只为能打NBA
2命运绝杀,勇者进阶
几度欲退学哈佛
一不小心撞上了“新秀墙”
“老K教练”一席话,引书豪生涯蜕变
一部疯狂训练机器诞生了
天道酬勤,哈佛春天如期而至推荐序 林不疯狂,我疯狂!
1从童年到传奇
有其子,必先有其父
从反对到鼓励,不一样的林妈妈
三岁爱上篮球,五岁踏上球场
大赛当前,却苦练小提琴?!
吃出来的“先天优势”
“华裔”不是标签,“赢”才是!
“天才”被迫读哈佛,只为能打NBA
2命运绝杀,勇者进阶
几度欲退学哈佛
一不小心撞上了“新秀墙”
“老K教练”一席话,引书豪生涯蜕变
一部疯狂训练机器诞生了
天道酬勤,哈佛春天如期而至
爆红NCCA绝非意外
独挑康涅狄格,震惊全美
为何成众队“眼中盯”?
“职业篮球是我要追求的目标”
3选秀的落寞:在这里,哈佛啥都不是
小将初露NBA,略显锋芒
伯乐相中先跑的“马”
“超级面霸”的艰难试训之路
“菜鸟”被湖人放了鸽子
4踩着状元秀往上爬
横下一条心,决心挤进NBA
终于赢得NBA合同
恶斗戏耍状元秀,撞开NBA大门
一战成名,纽约沸腾
阴差阳错荣归“勇士”
从落选到成名,签约排场堪比巨星
5直面惨淡人生才是真“勇士”
《TIME》未卜先知——他是尼克斯的纳什
百折不挠的“中华英豪”
终生铭记的“勇士”第一战
低调为好!
被勇士下放,的确伤不起
场上失意,学业得意
巧妙摆脱人生窘境
上帝的祝福,是真是假?
6停摆期,彷徨的守望和游荡
NBA停摆,未来成迷茫
“哈佛素质”成就“零输豪”
训练狂人独门秘笈
试水CBA,左右为难
7心酸曲折的重返麦迪逊之路
被“失业”,转投火箭
火箭二裁林书豪,伤不起
签约尼克斯,从哪里跌倒从哪里爬起
8一个人的孤单成名史
尼克斯的亚裔小将
三进三出,机遇与挑战并存
最佳拍档菲尔兹甘当绿叶
沙发上睡出惊世奇迹
“林风暴”传奇刚刚上映——
众人皆知的哈佛小子神奇之旅
蹿红后成了淡定哥
虔诚信仰就是奋斗的力量
成为牧师是我的理想
从大学到NBA,从未闹过绯闻
9凡人林书豪大爆发背后
台北篮协为何错失“归化先机”
美国队,林书豪的下一站?
感谢他的,何止纽约人?
我们期待更多林书豪第一章从童年到传奇
有其子,必先有其父
如果没有一个狂热的篮球迷老爸,林书豪恐怕也不会走上职业球员这条路。
从某种程度上说,他的父亲林志明也是位“狼爸”——在期待三个儿子爱上篮球这项运动方面。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前,林志明就已经痴迷于NBA,在当时为数不多的与NBA有关的电视节目,绝对是一个都不放过。他甚至半开玩笑地说,自己当年费尽心力去美国留学,除了想在计算机工程领域继续深造拿到博士学位以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美国看NBA的比赛更方便。
很难想象,40年前在美国以外的地方,居然有如此疯狂的NBA球迷;因为那个时候的NBA,正处于一段黑暗的岁月,其影响力与此时此刻远不可同日而语:球员吸毒,球场暴力屡见不鲜,上座率惨淡非常,电视转播更是少得可怜——1980年湖人夺得总冠军时,洛杉矶球迷甚至都没得直播看,只能在午夜时段回味所支持的球队赢球捧杯的比赛录像。
“我也无法解释自己怎么会如此地喜欢篮球,但我就是喜欢,”林志明这样说。看来,这个世界上果然有无缘无故的爱。更令人感觉不可思议的,除了迷上了这项当时在中国台湾并不太火的运动,还有就是林志明在去美国前,从没有真真正正打过篮球比赛;甚至可以说,这个身高只有1.67米的青年根本不会打篮球!
不过,就此断言林志明早早为儿子定下了进NBA打球的梦想,那也太武断了些。和那些一门心思将孩子培养成顶尖运动巨星的美国父母、如美国职业橄榄球联盟NFL著名四分卫托德?马林诺维奇的父亲马尔夫?马林诺维奇不同,至少在美国普度大学读书的那几年,林志明还没有这样的念头。
当他怀着美梦成真的心情打开电视,如饥似渴地欣赏着NBA比赛转播节目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见证着NBA逐步步入黄金时代:“天勾”贾巴尔、“J博士”朱利叶斯?欧文、摩西?马龙等巨星正值职业生涯巅峰,“大鸟”伯德和“魔术师”约翰逊黑白双雄争霸的好戏即将上演,当然更不能不提的还有最伟大的NBA球员“飞人”迈克尔?乔丹。快乐的单身汉林志明,当时只想着自己过眼瘾了……
这种“君子只看不动手”的日子,一直延续到林志明开始打第一份工。那份在洛杉矶的工作强度非常大,令还处于移民适应期的他身心俱疲,不得不寻找些调剂方式让自己放松,才不至于被工作压力拖垮。于是,林志明想到了打篮球:“我觉得,打篮球一定挺好玩的。”问题是,尽管已经在美国呆了几年,但林志明依然不会打篮球,连碰篮球的机会都很少。按常理推测,既然是为了调节身心,那随便玩玩也就算了;可林志明不这么想,理工科出身生性严谨的他不愿意打无准备之仗,而是开始更加疯狂地看NBA录像,像钻研学术课题一般剖析那些篮球巨星的精彩表演。用他自己的话说,似乎重新找回了刚到美国玩命攻读博士学位时的那种感觉,“我一遍遍不厌其烦地模仿着巨星们的招牌动作,比如我的勾手,就是学“天勾”贾巴尔的。”直到认定自己已经做好充足准备后,林志明才信心十足地走上了街头篮球场;当然,我们不能指望这样一位临时抱佛脚的业余球员,能在藏龙卧虎的美国篮球界有什么惊天动地的表演,但就在苦练球技的这段岁月里,距离父亲这个人生角色还很远的林志明暗自做了一个决定:要让自己的孩子从小学打篮球——
套用NBA官方的宣传语,这便是震惊世界的“林书豪奇迹”诞生之地。
多年以后,当人们慨叹林书豪对篮球永不放弃的坚韧精神时,得到的回答是:“我的父亲,才是个不折不扣的篮球痴。”端的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从反对到鼓励,不一样的林妈妈
“美国的很多亚裔家庭,都把孩子的学业看得太过重要;而在我看来,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们一起玩耍,同样是件好事,我非常享受这种天伦之乐。”
时至今日,林志明这番话无疑会成为许多父母奉为真理的育儿金句。可实际上,即便在家庭内部,林父的理论也面临着巨大的反对压力——林书豪的母亲吴信信女士,也是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生活的,她的育儿理念与林父不尽相同。这也不难理解:哪家父母不望子成龙?可在美国,又有几个亚裔孩子是通过职业体育出人头地的?如果说身体冲撞不算激烈的棒球还好,至于篮球,至于NBA,别说林母,恐怕林父都没听说过“三阪亘”这个名字——这位日裔美国人是林书豪之前唯一一个在NBA打过球的亚裔球员,他曾在1947年被纽约尼克斯选中,但只打了3场比赛总共拿到7分,就被球队毫不犹豫地裁掉了,因为身高仅1.7米体重不过68公斤的他根本承受不了职业联赛的强度。几十年后,NBA已然变得更高更快更狠了,林志明夫妇身高都不到1.7米,也并非运动员出身,让孩子打篮球能有什么前途?
于是,林母还是希望让孩子沿袭一条“正统”的发展轨迹:闲暇时学学钢琴等乐器,以后可以考虑当一名医生——律师、医生、工程师、科学家这类技术型工作,无疑是美籍亚裔人最稳妥的出路。但林父却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对妻子说,尽管篮球是自己的最爱,但也可能是孩子们感兴趣的事情,如果他们真的有兴趣,做父母的就应该权利支持,“我完全没有必须把他培养成职业球员的想法,如果到时候他说自己根本不喜欢这项运动,那么我绝对不会再强迫他打篮球。”
听起来,林家因培养下一代所引发的矛盾,和绝大多说中国家庭并无太大不同。区别在于,林志明是个有毅力但不专横的父亲,而吴信信是个足够开明善解人意的母亲,他们并没有因为这个矛盾吵得不可开交,而是按照中国传统理念先由父亲这个一家之长做主,待孩子长大后再尊重他们的选择。
三岁爱上篮球,五岁踏上球场
光阴似箭,林家的长男林书雅(Joshualin)已经5岁,到了父母约定的可以练球的年龄,林志明开始给儿子“上课”,传授那些从NBA比赛录像中整理出来的、在他看来弥足珍贵的篮球技巧——当然包括林父引以为傲的贾巴尔式“天勾”。
不久之后,比大哥小三岁的林书豪加入了这个训练营;最后,三兄弟中最小的林书伟(JosephLin)也投伙了。林家父子四人就此开始了一周三练、每次一个半小时的篮球特训,即便是孩子们后来都上了学,业余时间没那么多了,训练也没有间断过。三兄弟放学回到家后,会以最快的速度做完作业,吃东西,休息片刻,从晚上八点半开始训练,练习的内容并不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单调乏味:运球、投篮、上篮、传球,各项基本技术都不放过,再加上二对二的林家内部斗牛赛。
和其他篮球少年模仿乔丹、艾弗森等明星炫目的高难度动作不同,林父给儿子看的录像带、教他们模仿的动作,绝大多数都出自已经退役的老球星。哪怕三个男孩跳起来还摸不到贾巴尔的肩膀,但林父坚持让他们有模有样地练习着勾手投篮——尽管没有打过一天职业比赛,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指导,但林父却遵循着已被许多青少年篮球教练忘记的铁律:一名球员的成功,源自自身坚实的基础。
“我坚信,他们从这个年龄就开始苦练基本功,这些技术会深深植入他们的血肉之中,有坚实的基础,才会有后来的成功。”当然,林父并不是那种一门心思抓训练的铁血教头,他可不会无休止地增加练球时间,并没收掉孩子们的游戏机。循循善诱才能细水长流,这个道理他非常清楚。
于是,林志明对篮球那种超乎寻常的爱,很快就被儿子们继承了下来。随着他们个子越长越高,肌肉变得结实,90分钟时长的训练课已经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了。林父就此过上了痛并快乐着的日子——完成繁忙的工作后,他还要陪三个精力无限的儿子,在一切能打球的篮球场激战几个小时,直到所有人都筋疲力尽才罢休。
不过,这只是个笼统的说法,林书豪的故事可远没有那么简单,他对这颗橘色的大皮球并非一见钟情。5岁刚开始打篮球时,林书豪曾被父亲带去参加一个少儿篮球联赛,哥哥林书雅至今记得二弟出工不出力的懈怠表现:“有一半的时间,他只是站在球场上,吮吸着大拇指当观众。”
令人意外的是,本来不太支持儿子们打篮球的林母,这次却没有借机让小书豪放下篮球,将其拉回到钢琴旁,而是坚定选择站在丈夫一边。当看到小书豪在场上偷懒耍滑,林母的做法简单却极富“杀伤力”:从此再也不去现场看他打比赛了。眼见母亲“抛弃”了自己,小书豪慌了神,他恳求母亲重新回来给自己当观众。这时林母认真地告诉儿子,要想让她再去现场加油助阵,就必须改变那种吊儿郎当的比赛态度。“我会拼命打球,努力得分的,”小书豪当即表态。而当林母再去现场看球时,他也兑现了自己的承诺,拿下了当场比赛的最高分。
在孩子小时候灌输给他许多技能,有时甚至是家长自己未了的心愿,许多父母的这种思想无疑饱受非议。林杰明夫妇的做法其实也差不多,但他们比其他父母做得更好的是:林父培养起了孩子的兴趣,并能够坚持不懈。林母则教给了孩子做事要全力以赴的道理。林书豪日后的成功,与父母言传身教的“坚持”不无关系——
“自那件事起,他在篮球道路上正式起航,再也没有走过回头路。”林书雅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