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廖正华 日期:2015-01-02 22:21:14
正直、清廉、仗义,却总被上级排挤、同乡蔑视、属僚欺骗。爱民有菩萨心肠,却雷霆万钧,人称“曾剃头”。推广厘金、改革盐税虽增加了财政,却喂饱了官僚苦了天下百姓。与腐朽的晚清政权结为一体,慨叹着落日余晖的凄凉,却不知他第一个为它送上了一抔黄土。对外敌入侵虽也愤愤然,但临境之时,却总道:以德服人。终至左宗棠所语:外敌如狗,肉尽而食骨。他,就是复杂的多面化。
作者简介:
廖正华。图书策划人,作家,历史研究者。1983年生于湖南,2009年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自幼喜好传统文化,毕业后一直从事图书编辑工作。曾参与编撰湖南省政协文史委重大史志类图书《湖南百年图库》,业余时间从事写作。其创作理念为“从草根的视角,用通俗的方式,讲述精彩的历史”。
目录:
第一章“笨”小孩也能成功: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
第二章人脉决定高度:曾国藩的“北漂”生涯
第三章山雨欲来风满楼:自上而下改革梦想的破灭
第四章退一步海阔天空:湘军的创建
第五章能识人而不能用人:曾国藩、王錱交恶始末
第六章湘军旗飘扬:血战湘鄂赣
第七章柔弱胜刚强:归乡反省大彻大悟
第八章阳奉阴违:围绕督抚实权的斗争
第九章自将则败用将则胜:安庆攻防战
第十章“白眼狼”是怎样炼成的:争铜背后的利益之战
第十一章曾铁桶,真铁桶:江宁攻防战
第十二章薪未尽,火已传:画蛇添足北上剿捻
第十三章容闳归曾:改革号角再吹响
第十四章体制决定命运:曾国藩改革与日本幕末藩政改革之对比
第十五章官进民退: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第一章 “笨”小孩也能成功:青少年时期的曾国藩
第二章 人脉决定高度:曾国藩的“北漂”生涯
第三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自上而下改革梦想的破灭
第四章 退一步海阔天空:湘军的创建
第五章 能识人而不能用人:曾国藩、王錱交恶始末
第六章 湘军旗飘扬:血战湘鄂赣
第七章 柔弱胜刚强:归乡反省大彻大悟
第八章 阳奉阴违:围绕督抚实权的斗争
第九章 自将则败用将则胜:安庆攻防战
第十章 “白眼狼”是怎样炼成的:争铜背后的利益之战
第十一章 曾铁桶,真铁桶:江宁攻防战
第十二章 薪未尽,火已传:画蛇添足北上剿捻
第十三章 容闳归曾:改革号角再吹响
第十四章 体制决定命运:曾国藩改革与日本幕末藩政改革之对比
第十五章 官进民退:曾国藩与两淮盐政改革
第十六章 妥协≠投降:曾国藩与天津教案
第十七章 大厦将倾,非一木可支:曾国藩的生前身后事
曾国藩年谱
后记第二章人脉决定高度:曾国藩的“北漂”生涯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是中国近代百年屈辱史的开端。在此之前,骄傲自大的中国士大夫一向喜欢宣称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的小国都是蛮夷,必须臣服于中国这个所谓的世界中心。然而,在1840年开始的这场充满血腥的鸦片战争中,中国军队,无论是满族铁骑,还是绿营精兵,在来自遥远小岛上的英国人造的坚船利炮面前,都是那么不堪一击!这对当时的士大夫来说,是一个重大的冲击,传统的华夷观念受到挑战,但近代化的新观念还需要许多年才能深入精英阶层的头脑中。
早在鸦片战争爆发前,清政府内部就鸦片泛滥、白银外流一事,就有所谓的严禁派和弛禁派之争。严禁派主张采取一切措施,甚至不惜一战,也要一次性彻底根除烟患。弛禁派主张暂缓禁烟,允许内地人民自由种植罂粟提炼鸦片,以对抗英国的鸦片输入,减少白银外流。在鸦片战争爆发后,原来的严禁派就变成了主战派,而弛禁派就变成了妥协派。主战派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林则徐,而妥协派的代表人物正是曾国藩的恩师穆彰阿。
考虑到此时的曾国藩和穆彰阿的密切关系,我们在考察曾国藩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态度的时候,不得不考虑穆彰阿的影响。
总的来说,曾国藩对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态度,有一个变化的过程。起初,他和一般中国人一样,对英国的侵略感到很愤懑,相信中国军队能够迅速击败侵略者。
1842年5月,英军放弃宁波,集中兵力向北进犯。5月18日,攻陷战略要地浙江平湖乍浦镇。6月16日又发起吴淞战役,江南提督陈化成阵亡。此后,英军沿着长江向西进犯,妄图切断中国内陆交通的大动脉京杭大运河。
曾国藩在6月5日给祖父母的信中说:“英国人去年攻占宁波府和定海、镇海两县,今年退出宁波,攻占乍浦,真是太可恨了。京城人心安定,就像没事的时候一样。看来,这些英国人很快就会被我们彻底消灭。”可见,这时候的曾国藩对中国军队的战斗力还是充满自信的,并没有料到日后的惨败。这基本上就是议和之前曾国藩对鸦片战争的态度,其中并没有透露出任何妥协求和的意味。
但当中国军队遭遇惨败,被迫签订城下之盟《南京条约》之后,曾国藩的态度却与一般的士大夫有了很大的不同。1842年8月9日,他在给父母的信中说:“自英国人主动挑起战争至今,已经两年了。做将领不知道如何带兵,当兵的不知道怎么打仗,对于国家的威望,确实是有一些损伤。这次议和,实在是不得已。但是,如果这样做可以使英国人永不犯边,中国从此得到安宁,那么我们即使以泱泱大国的身份屈从于一个小小的岛国,那也是顺天应人之举,谁说不是上策呢!”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南京条约》的签订是持赞成态度的。他的这种妥协求和的思想,很显然是来源于他的政治恩师穆彰阿,在他以后的外交实践中,这种思想经常地体现出来,并且深刻地影响到了他的学生李鸿章。从穆彰阿到曾国藩,再到李鸿章,这是一脉相承的对外妥协的体系。
贯穿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主战与主和之争,从鸦片战争开始就已经存在了。主和的既然有体系,那么主战的也不能没有体系。主和的体系是从穆彰阿到曾国藩,到李鸿章,主战的体系则是从林则徐到左宗棠。
在鸦片战争期间,左宗棠的表现就和曾国藩有了很大的不同。诚如上面所说,曾国藩虽然对英军的侵略感到愤慨,坚信中国能够取胜,但是并没有明确表达主战的观点,合约签订后,曾国藩更是倒向了求和的穆彰阿一方。左宗棠则不同,他是坚定的主战派。
战争期间,左宗棠翻遍古籍中有关海防的记载,与现实情况相结合,总结出“练鱼屯,设碉堡,简水卒,练亲兵,设水寨,省调发,编泊埠之船,讥造船之厂,讲求大筏、软帐之利,更造炮船、火船之式”等具体的应敌措施。他又多次写信,与恩师贺长龄讨论攻守事宜。
战争的进程令他非常失望,清廷罢免林则徐更是令他无比愤懑。当左宗棠得知清廷苟且求和,与侵略者签订《南京条约》的消息后,愤怒地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和戎自昔非长算,为尔豺狼不可驯。”所以,当我们探寻曾、左矛盾之缘起的时候,不得不仔细考察他们在鸦片战争的这种差别。曾、左矛盾的因子,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埋下了。
在国家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同时,曾国藩个人的命运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曾国藩在朝考结束之后曾经回老家待过一段时间,当他再次来到京城的时候,他决心做一个圣人。他已经选择好了他要膜拜的对象,那就是唐鉴。
唐鉴,湖南善化人,清代著名理学家。1778年生,年长曾国藩三十三岁。1809年进士。当时在京城担任太常寺卿的官职。
乾隆、嘉庆年间,考据之学盛行,理学几乎被所有人遗弃。唐鉴特立独行,摒弃考据,崇尚理学。唐鉴的身边,集结了一大批像倭仁那样的理学专家,这个群体对扭转当时的学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曾国藩以外,唐鉴还交游曾国藩的好朋友刘蓉、日后的湘军大将罗泽南等湖南士子,他对湖湘理学的兴起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曾国藩非常崇拜唐鉴,便以弟子之礼前去拜见他。唐鉴见这个来自家乡的年轻后生相貌堂堂、器宇轩昂,言行举止都非常得体,学习的态度又非常诚恳,他非常高兴,答应做曾国藩的老师。
……P2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