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高教育学会组 日期:2015-03-21 19:26:4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编著的《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第2辑)》是《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的第二部,着重记录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共和国高等教育领域的9位老一辈教育家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革命历程、教育理念、教育成果以及杰出弟子等。他们曾经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高等学校中担任过主要领导工作,在教育战线德高望重。他们对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竭尽忠诚,对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有独到见解,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这9位老一辈教育家分别是朱物华、李曙森、刘达、李国豪、刘佛年、唐敖庆、钱令希、赵沨、谢希德。书中配有大量珍贵的照片,使这样一部沉甸甸的有着丰富史料价值的图书显得更加厚重。
目录:
朱物华 一、生平 (一)少年时代(1902—1919) (二)考入交大(1919—1923) (三)留学岁月(1923—1927) (四)国立中山大学步入杏坛(1927—1930) (五)唐朱物华一、生平(一)少年时代(1902—1919)(二)考入交大(1919—1923)(三)留学岁月(1923—1927)(四)国立中山大学步入杏坛(1927—1930)(五)唐山交通大学名师风范(1930一1933)(六)从北京大学到西南联合大学(1933—1946)(七)交通大学母校执教(1946—1955)(八)奉调哈尔滨工业大学(1955—1961)(九)重返上海交通大学(1961—1998)二、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一)站在世界科技前沿(二)深入实际掌握教学工作的规律性(三)科学研究要方法对路(四)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五)建设科研中心(六)担任交通大学校友总会会长三、师生永契四、风范永存李曙森一、生平(一)由农民子弟成长为革命青年(二)投笔从戎、抗日救国、九死一生(三)在东北解放区开始从事教育管理工作(四)新中国的高等教育管理生涯二、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一)新中国成立前夕首倡“新型正规化教育”(二)新中国成立之初先行先试高校党委领导体制(三)20世纪60年代为“高教六十条”献智献策(四)改革开放之后联名提出影响深远的“八三五”建言三、系统、完整、超前的高等教育思想(一)必须按照教育规律来办教育(二)高校发展要继承和发扬自身的优良传统,继往开来(三)高等教育的发展需要超前规划(四)高校教师必须教学与科研并重(五)高等工科院校必须理、工兼重,并向综合化发展(六)‘高校必须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七)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八)高等教育的专业与课程设置观(九)高等教育的教学观(十)高等教育的教师观(十一)重视和推进大学的英语教学刘达一、生平(一)读书救国(二)投身革命(三)出任市长(四)致力教育二、教坛宿将硕果盈(一)推行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政教育(二)打造良性发展的师资队伍(三)建设保障有力的基础设施(四)构建优质高效的教学模式(五)探寻科学发展的教育规律(六)深化行之有效的教育改革(七)潜心基础教育的调研工作三、言传身教仰高风(一)睿智勇敢的革命家(二)坚持原则的“硬骨头”(三)奋勇开拓的领路人(四)锐意改革的探索者李国豪一、求学二、育人三、两个转变:同济工程教育的历史转身四、工程教育思想核心:课题源自工程实践五、工程师就是要与国家同舟共济六、李国豪工程教育思想是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刘佛年一、生平(一)家学渊源(二)辗转求学(三)艰辛求职(四)无穷探索二、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一)在马克思主义道路上的探索(二)关于全面发展教育的实践与理论思考(三)“教育大革命”运动中的冷静思索(四)为社会主义教育学奠基(五)“特殊条件”下的学术积累(六)建设重点师范大学(七)基础教育要争取“大面积丰收”(八)研究理论展望未来(九)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研究三、风范长存(一)执着、忠诚、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二)博学、宽厚、循循善诱的师者(三)睿智、务实、治学严谨的学者(四)开放、民主、虚怀若谷的长者(五)正直、坚定、锐意改革的探索者唐敖庆一、贫而不坠求学志经邦济世长报国(一)年少志高求学不坠青云志(二)情深学厚思成于行精于勤(三)学贯中西位卑未敢忘忧国(四)为学之道苟利国家不慕达二、教育科研双肩挑励精图治创伟业(一)精心育人风雨兼程辟新径(二)办学强国业炳千秋铸丰碑(三)不辍钻研成就辉煌载史册三、鞠躬尽瘁领前沿落红护花传教风(一)策马扬鞭开创事业新纪元(二)继往开来坚守化学科学前沿(三)献身学会创新体制增进交流(四)缅怀大师传承精神励后人钱令希一、学习犹如钉钉子开始方向最重要二、理论实践相结合知识运用实践中三、师生互动教学中教学方能促相长四、大学科研头等事源于社会归于此五、始终抱有爱国心身处逆境未曾弃六、国际视野办教育广揽天下教书匠七、以人为本办教育人才为本育英才八、高等教育重本科教学质量是关键九、献身科教效春蚕岂容华发待流年赵讽一、生平(一)从小好学显露文艺天赋(二)离开故乡走上革命道路(三)积极投身左翼文艺工作(四)把自己交给中国共产党(五)年轻的新中国文化官员(六)奉命调入中央音乐学院(七)退居二线任艺教委主任二、献身音乐教育施教有方(一)深邃丰富、高瞻远瞩的音乐教育思想(二)求真务实、亲历亲为的工作作风(三)知人善培、循循善诱的育人之道(四)底蕴宽厚、豁达洒脱的个人魅力谢希德一、生平(一)出身书香门第勤奋好学(二)远渡重洋求学获得博士(三)学成辗转归来报效祖国(四)编写教材培养专门人才(五)担任复旦大学校长10年(六)精心管理世界银行贷款(七)兴趣广泛,爱好集邮音乐(八)恩爱夫妻同为事业奋斗(九)意志坚强勇斗顽疾病魔二、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一)发展技术性较强学科,注意人才的结构层次问题(二)发扬良好校风和学风,高校应成为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三)促进学科带头人成长,大力起用年轻拔尖人才(四)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十分重视能力的培养(五)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推进高校教育改革(六)尽快改变“近亲繁殖”的师资结构,建立毕业生可以选择职业、用人单位可以择优录用的“双优”选择制度(七)鼓励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促进教师知识更新更宽更深(八)关注学生的思想健康,采取措施让学生健康成长(九)研究国际学术界的前沿课题,关注实验科学的新进展(十)送师生出去,让知识回来,注重与世界各地的朋友同行交流三、教育家的情怀(一)爱国情怀(二)敬业情怀(三)奉献情怀(四)外交情怀(五)爱的情怀四、教育家的成就(一)学术硕果(二)育人成就(三)社会贡献后记新中国成立后,朱物华积极参加国家科学建设事业,享有很高的声望。他曾受聘担任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电子专业组委员、声学专业组委员,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水声专业组委员、顾问等职,并被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第二届、第三届、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副理事长,上海电子学会理事长,中国声学学会理事。在他退居二线前后,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中国物理学会、中国电机工程学会、中国电子学会、中国声学学会为了表彰他在教学和科学上的卓越贡献,曾分别授予他荣誉奖状和奖章或荣誉证书。如,1982年,中国物理学会授予他“工作五十只年”荣誉证书。1988年10月,中国科学院授予他荣誉证书,次年11月授予他荣誉奖章。1990年12月,国家教委授予他荣誉证书及奖牌。1992年2月获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元老,,奖。
二、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交通大学创办人盛宣怀、老校长唐文治等以实业救国为理念办校治学,黎照寰、吴保丰等校长也是出身政界转而进入教育界专心办校,新中国建立后的彭康校长“左联”时期即已参加革命。朱物华与之前的交大历任校长不同,他毕生执教,踏上讲坛后就从未离开过,担任校长前从未担任过政界职务。提起朱物华校长,他首先是一位科学家,倾心科研,日常生活中沉默寡言、不善言辞,学术论文之外少有论述。然而只要一提起科研,他的话语便变得多了起来。作为校长,朱物华关注的重点在于大学的两项基本功能——教学与科研,他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最直接、也最集中地体现在他跨越半个世纪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
他立足于世界科技前沿,是我国电子科学的奠基者、水声工程学的先驱、上海交大激光学科的创建者。教学方面,他继承并发扬了老交大注重基本训练与理论教学的优良传统,更从实际出发重视教材的编写工作,还进一步提出教师要深入实际掌握教学工作的规律性。科研方面,他强调科学研究要方法对路,科学研究与理论学习要相互促进,应发挥多方优势进行合作科研,科研应为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服务,高等院校应开展学术活动以促进科研的发展,他的科研实践及管理活动有力地推动了高校科研的成长。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改革开放后,上海交通大学在国内高校中率先进行了本科生教育、研究生教育及科研等内容在内的教学改革,他所推行的教学科研主张和措施有效地调动了学校教、学、研等方面的积极性,扭转了因政治运动造成的混乱局面,学校教学科研质量较前明显提高,为学校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与朱物华共事多年的杨桶曾说:“作为一个理工科学技术专家、大学教授、校长和中科院学部委员,朱物华在祖国天南地北的许多基础与新兴科学技术研究和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教育事业中,不惜辛勤劳作、夙兴夜寐,为培养国家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急需人才以及发展高新技术,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①纵观他长达70余年的教育与科研事业,确实如此。
(一)站在世界科技前沿朱物华认为:“很多东西今天是新的,明天就会变样了。我们应该走在时代的前面。”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培养创新人才,是这位静默朴素的校长最激越的理想。实际上,他以自己一生的科研活动为这一思想作出了最好的诠释。
1.中国电子科学的奠基者在中国,电子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从物理学分离出来,大致始于20世纪20年代。当时及以后的一段较长时期内,对它的教学与研究,基本上是由少数在国外学有所长的归国学人开创和奠基的,朱物华便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朱物华在美求学时,所选的研究课题滤波器的瞬流计算问题便是当时电子学领域亟待解决的课题。学成回国以后,他与其他研究人员合作,继续深入研究“滤波器瞬流”计算。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突破:1935年,E.韦伯和M.J.托罗算出了有限段数“极电阻式”无损耗低通电子滤波器的瞬流,朱物华则求出了耗散式电子滤波器的瞬流,填补了这一领域的一项重要空白,使中国同一些西方国家在这一领域平起平坐。在当时简陋的实验条件下,朱物华还创造性地拍摄到直流与交流场合下的瞬流图,取得了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相符的结果。1938年10月,美国权威杂志《无线电工程学会会刊》刊载了他的研究论文。这篇论文标志着中国现代电子学研究的开始,对中国现代电子学的开创有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