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明明 日期:2015-04-25 15:01:35
商鞅、伍子胥、吕不韦、李斯、孟昶、和珅……他们都曾是命运的宠儿,搅动时代风云,书写中国历史,堪称所处时代最闪耀的明星;他们又都是命运的弃儿,在步入人生的最后,却或是含冤,或是含恨,或是含耻,或是含辱,郁郁而终。
他们的非常态死亡,与他们生平的辉煌业绩,与他们的人生境遇,与他们奉守的人生哲学等等之间,究竟存在着怎样的联系?他们的死,除了给历史留下一声声深沉的叹息之外,还有些什么呢?在本书中,作者重点选取这些历史名角的悲剧片段,浓墨重彩,娓娓道来,用学者的严谨钩沉历史,揭示出名角不为人知的一面,又用细腻流畅的文笔,给我们描画出熟悉名人的陌生面孔。
作者简介:
沈明明,1963年出生于江西九江市湖口县。大学和研究生均就读于厦门大学,现为九江学院社会系统研究中心教授、研究员。发表学术论文六十多篇。出版专著《善待生命善待自己——生存智慧的一种解读》《释放紧张——走出职场困惑的智慧》《拿得起是生存放得下是生活——老子如是说》《有水一方——倚着码头读九江》《阿Q是谁》《皮亚杰的认知和情感发展理论》(译著)《哲学原著导读》等。
目录:
第一章伍子胥:烈丈夫恩仇录
日暮途远
兴师复仇
背后中枪
仇恨的博弈
第二章商鞅:为秦奠基,为己掘墓
游说孝公
顶层设计
身裂名显
法,是个悖论
第三章吕不韦:谁能赌赢最后
世纪豪赌
乱世佳人
吕氏春秋
生死博弈第一章伍子胥:烈丈夫恩仇录
日暮途远
兴师复仇
背后中枪
仇恨的博弈
第二章商鞅:为秦奠基,为己掘墓
游说孝公
顶层设计
身裂名显
法,是个悖论
第三章吕不韦:谁能赌赢最后
世纪豪赌
乱世佳人
吕氏春秋
生死博弈
第四章李斯:直待咸阳血染衣
拜师学艺
崭露头角
位及人臣
蛇鼠一窝
上蔡东门狡兔肥?
第五章韩信:苍黄钟室叹良弓
淮阴寒士
国士无双
兔死狗烹
千古一叹唯功名
第六章孟昶:嘉节号长春
天纵英才
身陷怪圈
性别质疑
千古名言
穷途未必有末路
第七章岳飞:秋风宝剑孤臣泪
笑谈渴饮匈奴血
君王多雨露
怒指天涯泪不收
生死两时势
第八章海瑞:批鳞直夺比干心
敢批龙鳞
铁面无情
反腐至死
气死人不偿命
第九章朱由检:有心承统,无力回天
铲除阉党
换届效应
深陷怪圈
坐困愁城
山雨欲来风满楼
第十章和珅:记取香魂是后身
反腐斗士
神圣同盟
世纪末日
怀财误此身
第十一章林则徐:天公不语对枯棋
祸起销烟
师夷制夷
鞠躬尽瘁
山登绝顶我为峰
第十二章天国群王:一入宫墙深似海
拜上帝会
金田起义
定都天京
欲望都市
天国梦碎
伟大的尝试
第十三章孔丘:逝者如斯夫
三十而立
五十知天命
七十不逾矩
“君子不器”反腐斗士
自从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热播以后,和珅以一个溜须拍马、自私贪婪、不学无术、满脑肥肠、屡屡遭人奚落的小丑形象频频亮相。此后一发不可收,各种“传奇”、“野史”以及各处的讲坛、讲座,皆将和珅视为盘中大餐,集体消费。和珅一生聚敛了巨额财产,孰料死后两百多年,那缕“香魂”还继续为中国的文化产业贡献GDP。
如果给和珅申辩的机会,他其实有资格诉苦。《清史》记载,“少贫无藉”——自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度过了缺乏人间温暖的童年。或许,这造就了他日后的贪婪。
所幸,和珅出身良好——满洲正红旗人,得祖宗荫庇,进入皇家贵族学校——咸安宫官学,系统接受儒学经典和满、汉、蒙文教育。他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博闻强记,后来又自学藏文,这使得他在理藩院尚书任上得心应手。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都是属于“戏说”之作,其实和珅的学问绝对不在刘、纪之下,除了母语外他还精通三门“外语”,这一点更为刘、纪所不及。他能成为翰林院掌院学士、《四库全书》馆正总裁、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解经义),靠的是真才实学。在文人荟萃的翰林院,肚子里没货,你还真是hold不住的。
在校期间,和珅有一个意外收获。总管内务府大臣、大学士英廉看中他“相貌白皙而英俊,少有大志,机敏且善察言观色,他日前途不可估量”,将孙女许配给他。可谓慧眼识人。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十九岁的和珅以文生员身份承袭三等轻车都尉;1772年,授三等侍卫(仪仗队抬轿和举旗的);1775年被提升为乾清门侍卫,十一月再升为御前侍卫,并授正蓝旗副都统;1776年,授户部左侍郎(财政部副部长),年仅二十六岁;三月授军机大臣(皇上的秘书处,参谋部),兼步军统领(京城卫戍部队司令);四月授总管内务府大臣(皇家总管家)。1781年,再兼兵部尚书(国防部长),时年三十一岁。短短十来年,和珅平步青云,从一名普通的侍卫,进入清王朝权力的核心层。和珅才貌双全,品学兼优,心思缜密,机警干练,且又殷切体人,说句玩笑话:“人见人爱,花见花开,鬼见投胎。”自古“天子重英豪”,青年才俊和珅得到乾隆皇帝的宠爱,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这里插播一下乾隆皇帝。
乾隆二十五岁登基,在位六十年,退位后当了三年太上皇。乾隆帝文治武功兼备,确为一代有为之君,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地域之广,为中国历史之最,将康乾盛世推向高峰。
中国社会从夏、商、周开始,几千年来都是“家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理论上讲,天下财物,都是属于帝王一家。正因为此,所以对于官员的贪腐行为,历代皇帝都是深恶痛绝的,相对于现代法治社会国家领导人,帝王更有一种“剜肉”的痛感。乾隆整顿吏治更不手软,处分的官员多达六万多人,除少数年迈、病弱、不作为的官员外,绝大部分都是贪官污吏。例如乾隆六年,兵部尚书兼九门提督鄂善纳贿银仅仅千两,即被处以死刑。皇贵妃慧贤的亲侄高朴担任兵部右侍郎期间,滥索金宝、盗卖官玉,也未逃脱惩处。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云南粮储道海宁上奏乾隆,封疆大吏云贵总督李侍尧在云南贪赃受贿。乾隆勃然大怒,说李侍尧贪赃枉法他早有察觉,只念他征战多年、屡立战功才网开一面,孰料他竟然不知收敛!当即命和珅赴云南彻查李侍尧贪赃一案。
机敏的和珅知道云南是李侍尧的地盘,经营多年,根底深厚,查其罪证并非易事。入滇后,先向李侍尧宣读了圣旨,将其革职,然后一心游山逛水,装着敷衍了事的样子,暗中却派人细心查访。几天下来,收集到了一些证据。和珅心中有底了,命人抓来掌管李侍尧进出账目的大管家赵一恒。严刑逼供之下,赵一恒熬不住,一一交待了李侍尧的所作所为。罪证记录在案后,便召来李侍尧属下官员,公布赵一恒的供述。那些官员知道再抗拒下去毫无意义,纷纷指控李侍尧的种种罪行,以便“划清界限”。一切准备停当,和珅这才提审李侍尧。公堂之上李侍尧有恃无恐,强行辩驳。和珅见状,一招手,命人将赵一恒带上公堂,每审问一句,赵一恒就如实回答一句。李侍尧在旁听得心往下直沉,眼见大势已去,不得不低头认罪。
乾隆接到和珅的奏折后,怒谕:“侍尧身为大学士、历任总督,负思婪索,朕梦想不到。夺官,逮诣京师。”
如何处理李侍尧?和珅上奏,“拟斩监候”,后又觉得对待这等贪官必须严加惩治,杀一儆百,改为“斩立决”。
李侍尧一案,乾隆有自己的想法。最终结果是,乾隆感念他曾屡立战功,是难得的军事干将,遂判斩监候,籍没家产。第二年,甘肃撒拉尔回民苏四十三起义反清,声势浩大,乾隆命放出李侍尧赴甘肃治军,戴罪立功。
和珅云南办案,不辱君命,给乾隆留下了清正、廉洁、干练的印象,可谓不虚此行。还在回京路上,和珅就接到上谕:“擢户部尚书、议政大臣。”回京后,“面陈云南盐务、钱法、边事,多称上意,并允行。授御前大臣兼都统。赐婚其子丰绅殷德为和孝公主额驸,待年行婚礼。又授领侍卫内大臣,充四库全书馆正总裁,兼理籓院尚书事,宠任冠朝列矣”。
神圣同盟
和珅在后世公众心目中的形象是“天下第一贪”。他的钱财多得叫人难以置信:相当于清政府十二年财政收入的总和。那么,一个“清正廉洁”的青年大臣怎么说变就变了呢?
这笔账当然不能算在“资产阶级糖衣炮弹”头上,那个时候老资还没有面世。也不能算在“家教”头上,他是个孤儿。好像也不能算在学校头上,他接受的是儒家“修身齐家”的正统教育。我们还是请出马克思来解读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56页)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集权社会中,吏治腐败一直就像与专制政体共生的毒瘤。唐代皮日休在《橡媪叹》诗中写道:“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始于秦汉的中央集权制,至明清时代已是登峰造极。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是,与之伴生的群体性贪腐,也在明清时代达到最高峰——“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几乎是无官不贪。
身处这样的社会环境、体制环境中,相貌俊美的和珅,能指望他像莲花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吗?不过,虽然和珅担任财政部长和皇家大管家,在正史中,却找不到他贪污公款的记载。后来判处他死刑的二十条罪状中,也没有职务犯罪的罪名。那么,他是怎样敛财的呢?举一个例子吧。
1780年,乾隆第五次南巡。作为领侍卫内大臣的和珅全程护卫。让皇帝玩得开心,是和珅的应尽的职责。他给泗阳县令国泰说,此次南巡祭孔后,会途径泗阳县,嘱其建一行宫接待皇上。国泰心领神会,这可以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呀!便调集工匠精心修建了一座幽雅的别墅。年已七十的乾隆住进行宫,果真顿生世外桃源之感。一高兴,擢升国泰为道台。事后,国泰为感谢和珅的关照,送了大量金银,和珅坦然地笑纳了。这件事在官场上起到了示范效应,许多官员为了日后获得和珅关照,纷纷赠送金银财宝,进行感情投资。和珅妻子去世,仅两淮盐政征瑞一人就送了“助葬银”二十万两。和珅特别擅长“发人情财”。受人钱财,和珅自然会投桃报李。皇太极儿子豪格的曾侄孙永锡,想继承豪格的爵位,但豪格自己有儿子。和珅接受过永锡“转让”的两处店面,在乾隆面前周旋,永锡如愿以偿。这种官场潜规则,往往是法律监控的死角,成为灰色地带。
仅仅靠这种有受贿之嫌的办法敛财,和珅不可能成为富可敌国的亿万富翁。他的最大幸运在于——挖掘到一座取之不尽的金矿,那就是乾隆皇帝。
和珅自小失去双亲,孤儿的生存境遇令他年纪轻轻备受磨练,养成了他善于察颜观色、投其所好、体贴入微、机敏干练的超强生存能力。用俗话讲,他就是个“人精”。史书记载:乾隆“若有咳唾,和珅以溺器进之”,视君如父,活脱一个溜须拍马的卡通形象。乾隆年长和珅四十岁,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身边有一个机灵的小鬼周到地服侍,用起来顺手又顺心,自然感到浑身舒坦,于是恩宠有加。
当然,乾隆看重和珅的更是他的工作能力,特别是他的理财能力。
年轻时代的乾隆,勤奋节俭,这似乎成了有清一代皇家的优良传统。乾隆的孙子道光皇帝,节俭得近乎吝啬,龙袍破了还要打补丁穿。乾隆曾禁止各省大员向皇帝进献方物、土产。但是,随着年事日高,乾隆愈发好大喜功,铺张奢侈。唐代张蕴古在《大宝箴》中说,古往今来,当好国君实在很难:“主普天之下,处王公之上;任土贡其有求,具寮(僚)陈其所倡。是故恐惧之心日弛,邪僻之情转放。”
——这段文字,直指帝王人性中的弱点:普天之下的主人,享受普天之下的贡物,天长地久,放松自律,邪僻之情自然泛滥。
当年康熙南巡,轻车简从,所费不过一二万金,不及河工岁费三百万两的百分之一。乾隆南巡则是前呼后拥,浩浩荡荡。大批后宫嫔妃、王公亲贵、文武官员随行,前有仪仗队开路,旁有侍卫队护从。沿途建行宫,搭彩棚,舳舻相接,征马腾尘,剑戟耀日,旌旗蔽空。为搬运随身物资,动用骡车四百辆,骆驼八百只,夫役上万人,所费奢靡,让府库捉襟见肘。
清朝的财政支出分两大块,一块是国家的公共事务,由户部主管;一块是皇家的开支,由内务府主管,实行“计划经济”。制定这个制度的初衷,是为了防止皇家花钱无节制。和珅二十六岁时就任总管内务府大臣,三十岁时兼任户部尚书,身兼二职,执掌大清帝国的经济命脉。在和珅的主持下,内务府仅一年就扭亏为盈。乾隆初年的财政收入只有三四千万两,和珅主管户部二十年间,翻了一番,稳定在六七千万两。
和珅可算得上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干吏兼狡吏,具有标本意义。和珅死后留下两个谜团,一个是他究竟有多少家财?正史、野史都说不清楚,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天文数字。一个是他究竟用什么手段聚敛到如此多的家财?正史、野史有不少说法,但大多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尽管和珅八面玲珑,也有思虑不周之处。1782年2月,被人参劾徇私受贿。面对弹劾的奏章,乾隆该如何处置呢?和珅敛财的本领给皇家带来超豪华的享受。银子自己不会从天而降,想来乾隆皇帝心知肚明,和珅在某种程度上是为自己背黑锅。和珅有一项制度“创新”——设立“议罪银”,官员犯罪,可以以银抵罪,所得钱款存入内务府,供皇家开支。有和珅主管经济,皇家从来“不差钱”。乾隆几下江南,开支浩大;乾隆八十大寿时举行万寿大典,铺张奢华,全系内务府开支,没有动用国库的半两银子,“公私”分明,保持了“圣君”的英名。像和珅这样的能人哪里去找?
最后给和珅的处分是降三级留任。用这种不关痛痒的处分,堵住悠悠众口。半年后,又加封和珅太子太保衔,任经筵讲官。君臣之间渐渐形成了一种默契。1786年,和珅又被人举报,降二级留任。过了两年,和珅获封三等忠襄伯,并奖用紫缰(乘马用紫色缰绳,清王爷的待遇)。越举报,越升官。
史料记载,和珅为官二十九年中,重要的封官就有四十七次。
君臣之间的这种默契,说穿了,就是一种敛财的神圣同盟:和珅使尽浑身解数敛财,乾隆撑开保护伞坐地分赃。两人之间最后形成了共生关系,谁也离不开谁。有一天乾隆心情不错,将崇文门关税监督这一肥缺赏给和珅。这位盟友自然不会吃独食,迅速将一部分税款打入内务府。乾隆有一首“哲理诗”很有意思:“水至清无鱼,人至察无徒,无鱼非水德,无徒势云孤。”他们就是“君臣鱼水情”,君臣团结向“钱”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