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庄祖鲲 日期:2015-11-04 13:21:52
典范有一种力量,能激励你追求卓越的人生!本书作者勉励年轻人,不要被“追求成功、名利”冲昏头,而要追求卓越,让生命更丰盛、更有意义。前言:卓越与成功之辨 在本书的开端,我先做一点自我介绍,也说明一下我写此书的动机。
我是1970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化工系,先留在台湾的石油化工界工作,8年后,到美国芝加哥北郊的西北大学深造,并在1983年获得化工博士学位。然后返台,在新竹的工业技术研究院化工研究所又服务了7年。因此,我总共在化工专业领域工作了约15年,其中工业界和科研单位各半。之后,我基于忧心中国社会道德崩坏的危机,以及对中国文化更新的关注,乃转向宗教与文化领域,1990年又再度赴美,另修读了一个文化学方面(InterculturalStudies)的哲学博士学位。从此,我的身份就由化学工程师,转变为一个类似于“灵魂工程师”(SpiritualEngineer)了!或者用另一种方式来说,我好像由化学催化剂(catalyst)的研究者,转而献身变为催化剂,去转化别人的生命了!
在化工专业领域中,我曾担任过工厂的生产部门课长、副厂长,以及科研单位的高级主管。所以在职场上——无论是企业管理、领导统御,或是科技研究——我都累积了不少第一手的经验,也有不少的反省及再思。故此,我愿意跟大家分享我自己对这个问题的一些体验和心得。
30年前,美国有一本极为畅销的企业管理名著《追求卓越》(InSearchofExcellence),据说全球一共卖出900万册之多。作者在书中介绍了43家美国成功的企业,并分析其成功之道以及它们的共同特质。虽然20年后,其中有些企业已经陷入困境、破产或被并购了(例如王安电脑公司及柯达公司),但是,大多数公司的表现,的确超越美国平均水平。因此,很多人更热衷于寻找企业或个人的“卓越秘诀”。
今天,在我们的周围,有些人人称羡的“成功人士”,坊间更有各种讲论“成功之道”、“追求卓越”的书籍,可谓汗牛充栋。然而正如古人所说,“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长河中,有多少人真的能留下令人感叹与钦佩的事迹呢?所以,大多数追求成功的人,在我看来,无非只是在“争一时”的荣辱与升黜而已。但真正追求卓越的人,乃是在“争千秋”、在写历史。他们所树立的典范,才为后人所景仰。
因此,我们必须先厘清“卓越”与“成功”定义上的差异,然后才能谈论其追求途径的区别。简单地说,我认为“卓越”与“成功”有三个鲜明的对比:
1.成功的价值观建立在与别人的比较上;追求卓越者则是与自己的潜力比较。 在报章杂志上,我们往往看见各种的评比,比如什么“全国十大”、“奖得主”、“省高考状元”等等。其实,这一切都滋长了恶性竞争的心态,甚至产生了许多虚有其表的“卓越人物”。
在个人方面也是如此。俗语说“人比人,气死人”,过分计较成绩、知名度、受欢迎度的人,人际关系和自我形象反而不好,患得患失的心理也格外严重。这样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心,也并不快乐。比如,许多名人因学历造假事件,以致于身败名裂,这些都显明这种歪风泛滥成灾。
相反的,追求卓越的人并不过分看重别人的评语,也不与别人比较。他更在乎的,毋宁是自己是否尽心尽力了,以及自己的能力是否提升了,自己的潜力是否全部发挥了。
有一位小提琴家在演出后,听众群起鼓掌,他谢幕多次之后,却仍然愁眉不展,毫无欣喜的表情。他的经理人大惑不解,问他说:“你看!这么多人为你起立鼓掌,你为什么还愁眉不展呢?”他回答说:“因为还有一位听众没有起立鼓掌。”他的经理人说:“你管他呢!其他人不都站起来鼓掌了吗?”这位小提琴家回答说:“可是,他是我的老师!”
因为他知道,只有他的老师才是真正的行家。所以他老师的评价,胜过所有泛泛之辈的掌声。也因为这位小提琴家是追求卓越的人,他才不会被众人的掌声所迷惑,而知道自己仍有改进的空间,也希望自己能不断地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
2.成功的指标是外在的成就;追求卓越者则更看重内在心灵的平安与把握。 追求成功的人,往往以外在看得见的事物为衡量的基准,既用来看自己,也用来评估别人。在这种心态下,就产生了许多的歪风,例如:
*在过去10年,韩国流行整容。据称有1/3的人已经做过整容,而韩剧里的男女明星,几乎无一例外。但近几年,不少知名的韩国影视歌星,因被谣言所困,知名度下跌,而以自杀结束一生。
*在中国出现了许多网络上的“明星”,如“芙蓉姐姐”、“犀利哥”、“郭美美”等,他们几乎都为了出名,以惊世骇俗的形象来“推销”自己。
这一切都表明,某些追求“成功”的人,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这些都会造成表里不一、华而不实的现象。一些风光一时的企业,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因为它们光鲜亮丽的外表,都是以虚假的财务报表、业绩、资产所堆砌起来的。
但是追求卓越的人,却更看重内在心灵的“平安”。《圣经》中常常提到的“平安”,乃是希伯来文的Shalom。但这“平安”不单单是“平安无事”,还有更丰富的涵义,其中至少有三个主要的意义:
第一,来自神所赐的平安(peacefromGod),指因上天的恩宠,得到身心的健康,福利和安全;
第二,与神的和好(peacewithGod),除去那因为人的罪而造成的“天人永隔”状态,能在凡事上达到最高、至善的地步,蒙神的喜悦;
第三,与人和睦与和谐(peacewithpeople)。因此,追求卓越的人将对自己的良心负责任,他不愿意为了讨好人,而违背自己的良心。因此,他能不计毁誉、不论得失,但求无愧于天。
3.追求成功者鼓励权宜、变通和妥协;追求卓越者则坚持原则及一致性(consistency)。 追求卓越者,有时会显得有点不合时宜,非常坚持原则。他们也会为自己的理想,不惜付出昂贵的代价。依据孟子的话来说,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如果“自反而缩”——也就是经过反省之后,认为自己是正直的、是对的,他就会“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追求卓越者的态度。
所以,多数人会一窝蜂地去追求成功,只有少数人会坚持不懈地去追求卓越。然而,也只有这些追求卓越的人,才是真正改写历史的人。他们仿佛乱世中的暮鼓晨钟、中流砥柱,甚至改变了他们所处的那个世代!
《圣经》中曾这样形容那位蒙福的约瑟——他曾被兄弟卖到埃及为奴,后来却贵为埃及的宰相:
这些福,必降在约瑟的头上,临到那与弟兄迥别之人的头上。(《创世记》49:26)
本书列举了古今中外十二位我认为是经过考验的历代“卓越人士”,他们卓然不凡的见证与榜样,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典范与效法对象。同时,我也希望进一步地去探讨:这些扭转时代的人物,是什么信念促使他们成为与世人迥别的人物?他们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他们为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榜样?
这十二位人士涵盖了各行各业的人士,有政治家、企业家、科学家以及文学家。他们都在自己的领域里,以不同的方式,造福了他们那一时代的人
最后,我更盼望我们能思考一个重要的问题:我们能为当代的中国做什么?中国正面临社会快速转型的阵痛期,面对文化及道德的危机,作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我们岂能袖手旁观?但是当我们想要投身其中时,我们必然会思考:我能做什么?我该如何做?因此,这些前辈们的风范,必能激起我们见贤思齐的心志,使我们一起来重振中国社会的道德。
《若》——贾艾梅的心灵白皮书贾艾梅不但在宣教事业上留下不朽的痕迹,她在文坛上,更留下许多果实。她一共写了35本书,以及无数的诗歌。她以水晶般的透视力,极度敏感的心灵,及颤动的情感,写出她所体验到的人生以及对基督的爱。其中,《若》可能是她最轻、薄、短、小的诗集,但是当1969年苏恩佩女士将之翻译出来之后,不但风行一时,而且再版超过30次,成为贾艾梅的著作中在中文世界里流传最广的一本书。这本诗集,是贾艾梅在聆听一位杜尼法团契的义工向她诉苦之后,夜里失眠,似乎有微声向她述说。于是翌晨这本小诗集就诞生了。原本贾艾梅觉得,这似乎是个人隐私,有点犹豫该不该出版。后来她认为,《若》这本诗集能帮助更多人了解:什么是耶稣钉死在加略山十字架上所要彰显的爱?爱的实质是什么?以及如何去活出这样的生活?于是她没有拒绝出版的权利。《若》是在贾艾梅过世之后,于1953年出版的。所以,这本诗集该算是她的最后封笔压轴之作。但是正如贾艾梅自己在序言中说的,这本诗集可能并不是为每一个人的,而是特别为那些接受主的呼召,去牧养他羊群之人的。若我可以轻易议论别人的短处和过失;若我可以用漠然的态度讲论——甚至只是一个小孩子的错失,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对别人的差错漫不经心,似乎把它们看作当然的事,“哦,他们常常都是这样的!”;“哦,她就是这样讲话的!”;“他就是会做出这种事的!”,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会写一封无情的信,说出一句无情的话,让无情的思想侵入,而不感觉到羞惭与伤痛,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在关心一个人而得不到回应时,不堪劳悴,而想放下重担,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对一个曾叫我失望的人,抱疑惧的态度,而不抱信心的态度;若他跌倒的时候我会说,“我早就料到他会这样子的”,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将别人已经承认、忏悔、摒弃的罪仍然记在心里,并且让这些记忆污染我对这个人的想法,惹起我的疑心,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对那些长得很慢的灵魂,缺少了主的忍耐;若我没有经历到生产之苦——一种尖锐的、剧烈的痛苦,直等到基督成形在他们心里,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会说实话而刺伤他人,却没有先做许多心灵的准备,刺伤自己也没有比刺伤对方更厉害,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不敢说真话,恐怕因而失去别人对我的好感;或恐怕别人会说“你不了解”;或怕损害我一向仁慈为怀的好名声;若我把个人的声誉,看得比对方最大的好处更重,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纵容自己,让自己舒适地陶醉在自怜与自我同情之中;若我不靠神的恩典,学习坚忍不拔的精神,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一个突然而来的震荡,会使我讲出一个不耐烦的、教人难堪的字眼,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当别人把一些我毫不知情的罪过推在我身上,我会感到深深地受伤,却忘了我那完全无罪的救主,也曾走在这条路上一直到底,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说,“我愿意饶恕,可是我不会忘记”,似乎神——那位每日两次把全世界所有海滩上的沙洗净的神——不能把那些恨的回忆从我脑海洗去,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我受不了单调的生活、乏味的工作;若笨拙的人叫我厌烦;若一丝生活上的波浪,便破坏了我心湖的平静,一点生活上的琐事便叫我小题大做,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别人的干扰叫我生气,别人的需要叫我不耐烦;若我把阴影笼罩周围的人,只因为我自己被阴影所笼罩,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在我对他——就是对那位如此爱我,甚至把他最爱的赐给我的神——之奉献里面,还有任何保留的余地;若在我的祷告里面,还有一个私下的“只是……”“主,什么都可以,只是不要那个”,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若人的称赞叫我得意,人的责备叫我颓丧;若我不能在被误解中安息,而不为自己辩解;若我喜欢被爱,多过于付出爱,被服侍,多过于服侍人,那我就还是丝毫不懂加略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