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盘子 日期:2014-02-16 10:50:07
《不怠慢的人生》从个人与他者的角度全方位探讨成功和成功学,通过对成功、成功学进行全新的定义,提出新的成功学框架,对成功学的研究主体、成功的评判标准和如何获得成功进行了深入探讨。同时,本书还对个人如何获得成功,以及人类如何面对当前由于人类单极化成功带来的社会问题、生态问题作了抛砖引玉式的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作者简介:
盘子,本命潘波。江西鄱阳人,1977年生,做过老师,后下海打工,在深圳某IT公司工作近16年,从基层做起,历任各类岗位,做过分公司总经理、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目前为该公司旗下软件公司的法人兼总经理。曾在《企业管理》杂志发表过人力管理类文章。
曾有过两年左右的离职悟道过程——因起点太低,在工作中感觉不能胜任和不自信,于是决定继续求学求知。
《不怠慢的人生》即为本人求知中的思虑结果,旨在为指导后来者少走弯路,并警醒世人认识到人类成功带来的种种危害。
目录:
第1章从自卑到自在
也许有人以为,自由自在就是远离世俗风尘而得到的天真无邪的状态。但是,远离世俗风尘既有可能消极避世,也不合人类群居的社会属性。今天的社会,要真的自由自在,必然要在尘世之中,而非尘世之外。只是如何可以觅得这自由自在呢?
第2章成功学批判
通俗意义上的成功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是某一问题的解决或者某一目标的达成;另一种情况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是人类普遍认同的某种具有连续性和标志性的状态。
第3章成功学基础
一切物质都会努力保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确保自身的存在优势和竞争优势,综合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成功的基本定义。换一种说法,所谓成功就是保持物质积极的存在状态(生命力)和积极的竞争状态(竞争力)。
第4章成功学的基本法则
成功就在于持续践行所掌握的规律。把这句话用简单的公式来表达也就是“成功=规律×践行”,翻译成英文则为Success=Rules×Practice,简写为S=RP。
第5章个人成功法则第1章从自卑到自在
也许有人以为,自由自在就是远离世俗风尘而得到的天真无邪的状态。但是,远离世俗风尘既有可能消极避世,也不合人类群居的社会属性。今天的社会,要真的自由自在,必然要在尘世之中,而非尘世之外。只是如何可以觅得这自由自在呢?
第2章成功学批判
通俗意义上的成功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以结果为导向的,是某一问题的解决或者某一目标的达成;另一种情况是以过程为导向的,是人类普遍认同的某种具有连续性和标志性的状态。
第3章成功学基础
一切物质都会努力保有生命力和竞争力,以确保自身的存在优势和竞争优势,综合二者,缺一不可,这就是成功的基本定义。换一种说法,所谓成功就是保持物质积极的存在状态(生命力)和积极的竞争状态(竞争力)。
第4章成功学的基本法则
成功就在于持续践行所掌握的规律。把这句话用简单的公式来表达也就是“成功=规律×践行”,翻译成英文则为Success=Rules×Practice,简写为S=RP。
第5章个人成功法则
生是走向死亡的过程。人从诞生开始,就注定了死亡!所以,任何人的人生都是在做减法的,是倒计时的人生。如此,我们应该如何去安排我们的生活,如何去享受我们的人生呢?
第6章世界与均衡
均衡状态并非绝对状态,而是一种相对状态。首先这种状态是为了保证人类持续生存的需要,其次这种状态是为了满足全体生命物质的持续生存需要。既然均衡状态如此重要,那么如何保持均衡状态呢?
第7章对人类成功的反思
生命是可贵的,值得尊重!这是仅仅从生物存活的特征来说的——生命具有不可重复、不可逆的一次有效性。所以,任何人以任何形式活着,都应该是一种崇高。
第8章赘言
了解真相我们才能认清事实,正视真相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无论真相带给我们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我们都应该如是宽容接受。积极的部分,我们要加强学习和持续践行;消极的部分,我们要理性分析和坦然面对。
也许有人以为,自由自在就是远离世俗风尘而得到的天真无邪的状态。但是,远离世俗风尘既有可能消极避世,也不合人类群居的社会属性。今天的社会,要真的自由自在,必然要在尘世之中,而非尘世之外。只是如何可以觅得这自由自在呢?每个人的一生都会有两种状态:一种是刚生下来的婴儿状态,天真无邪,自由自在;另一种是成年后的成人状态,风尘世俗,而难免束手束脚。人无法保有天真无邪的婴儿状态,因为人无法不食人间烟火而存在,基于生存的意识和成长的需要,必然受风尘世俗所包裹和感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必然,束手束脚也应当。
然而,许多成年人究其一生都在寻找一种状态,那就是自由自在。也许有人以为,自由自在就是远离世俗风尘而得到的天真无邪的状态。但是,远离世俗风尘既有可能消极避世,也不合人类群居的社会属性。今天的社会,要真的自由自在,必然要在尘世中,而非尘世之外。只是如何可以觅得这自由自在呢?
11心中的自由和自在
关乎自由和自在的,似乎不在尘世,而在心中。
婴儿刚出生时,有人对他笑,他就会笑,有人对他发狠,他就会哭!令他所处舒服,他就安静,让他所处不适,他就会哭闹!《中庸》有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婴儿就是这样子,没有偏好,只有需要,一切都追随本心,随心所欲!这是多么自由自在的状态!只是这自由自在所需要借助的外在条件不少,而婴儿却也不自觉、不顾及罢了。这是所有人类初来世间时的一种不自觉的本源状态,天性如此,天真无邪,虽多束囿,不受尘染,自由自在!
自由和自在的消失
婴儿逐步长大,家长百般呵护、千般管教,社会熔炉铸打,染缸浸透,最终长大成人。此时,人们会发现,原本可爱的小家伙不那么可爱了,随心所欲没有了,喜怒哀乐之未发不见了,本心本性不见了——因为他逐渐变得世故了、老套了、人云亦云了、随波逐流了!于是当初的自由自在随着婴儿的自觉慢慢消失了!
婴儿从不自觉到自觉竟然是这样一个结果,一定让自觉的你我感到无语。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有更多的不自觉呢?当然不能,我们无法不自觉,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要求我们必须有更多的自觉,我们需要聪明、机灵、狡猾和智慧等与悟性相关的内涵,确保我们在尘世中更好地自保和成长,否则,我们有可能无法长大成人而夭折!
既然不自觉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于自觉中寻得那份安宁,那份自由自在。这实际上是一个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是第一阶段,再从自觉到不自觉是第二阶段。一旦我们能够突破第二阶段,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做到真正的追随本心、随心所欲了,也就会真的拥有自由自在了!然而,要做到这一点,确实不容易,许多人终其一生也进入不了第二阶段,更不必谈突破了。那么,要如何做才能突破第二阶段呢?
第一阶段的不自觉是一种不知不觉的状态,而这一阶段的自觉则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建立。不知不觉所以自由自在,而一旦建立自我意识就会感受到各种碰撞和束缚。不知不觉是婴幼儿的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开始建立,我们在认知世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反思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寻找自我和世界的平衡。我们一开始总是试图在客观世界里找到这种自我和世界的平衡,会做出各种尝试和努力,但不论我们如何尝试和努力,我们最终都会感受失败和受挫。因为,基于客观世界的尝试和努力构建的平衡往往都是短暂的假象。比如许多人初期都会以为是出身、相貌、学历、金钱、经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导致自己找不到平衡,于是付出种种努力,寄希望于有一天在个别条件上得到改善,生活也变得好起来——比如赚更多的钱。但是,平衡还是没有建立,或一个条件构建了,另一个却很遥远,以至于很容易就失去当初预期的那种平衡——钱有了,内心仍然不自信,不满足。
扪心自问的自觉
第二阶段的自觉与第一阶段的自觉有一点区别,那就是第一阶段的自觉是自我意识与客观世界碰撞的过程和结果,而第二阶段的自觉则是纯粹的自我意识,是内省和反思的过程和结果。这一阶段的自觉往往已从客观世界剥离出来,走向内心深处,是一种扪心自问的自觉。此时的自觉更多的是对自己生命状态的发问,自己到底是谁?为什么来到这世界?来到这个世界要做什么?能带走什么?人只有从这一阶段的自觉中走出来,进入到这一阶段的不自觉状态才能是真正的浴火重生、凤凰涅槃,才能真正地得到自由,得到自在。这一阶段的不自觉状态则是一种对自我生命的充分认知以后构建的与客观世界和谐相处的状态,它以自我为核心,对自我有充分的认知,同时对客观世界保持不偏离、不拒绝、不附庸、不凌驾、不对立的归一状态。认同自我既是独立的,也是与客观世界统一的!可是要如何才能进入这一状态呢?
要进入这种状态,我们必须首先要从内心里面认可自己、尊重自己、爱自己,这是自爱;进而去认可他人、尊重他人、爱他人,这是爱人!只有做到自爱和爱人,才能理解第二阶段的自觉和不自觉!若能做到自爱和爱人,则无论尘世多少束缚、坎坷、磨炼,甚至是陷阱,我们都能找到自由自在的状态。这不是宗教,而是对生命本源的认同和对众生平等的关爱。
12自爱和爱人
那么,怎么才能做到自爱和爱人呢?
这得从人的自卑说起。自卑,是一块压垮凡人的顽石
自卑是一块压垮凡人的顽石!许多人究其一生都生活在自卑的阴影里面,用自卑隐藏自己,包裹自己,怕被别人伤害,于是坚守着自己伤害自己。自卑通常都是比出来的,一如一些家长们总是习惯于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的孩子比较,以至于孩子从小就学会了拿自己和身边的人去作比较。可是,人各有异,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高者高居,低者低位,长短不一,参差不齐,方成多姿多彩世界。然而,就有许多人不甘现在,耿耿于怀,不能欣赏,不能宽容,也更不能放下!于是两相比较,高下自见,清晰透明,自卑由此而来。
如果不能突破内心的魔障,让自卑如影随形,轻则郁郁寡欢,重则抑郁成疾。那么,如何走出自卑心理的阴影呢?要解决自卑的问题,首先要直面自己所处的状态,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总之不仅不能回避问题,还需要正视问题的存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要有自知之明。
自知,从自知之明而来,自知之明不是明哲保身的退缩,而是直面自己的问题。古人云,知耻而后勇,耻是什么?不是羞耻感的耻,而是对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不能、不如、不足”三者的统称。因为知道自己的“耻”,所以要想办法“补不能、补不如、补不足”,去奋起面对“耻”,称之为“勇”。最终做到改进、提升自己所能,规避、应对不能。
自卑的本意是从低处开始。长沙岳麓书院门前、湖南大学边上有一座自卑亭。其名取自《中庸》中的“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自卑”二字由来于此,指的是做事情若有高远的目标,切记要从当下出发,这个当下包括时空条件、社会条件和自身条件,切不可好高骛远。可见这是多么励志的一句话,是可以作为座右铭的一句话。可是不知如何故,到今天“自卑”竟然成了消极意义的代言词语,甚至是个贬义词了。
回到主题,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知自己的“卑与耻”,则“卑与耻”自消!不能让自卑成为一种消极情绪而不改变,更不能浸润其间不能自拔,任由自卑伤害自己!在自知自己的“卑与耻”的过程中,积极地面对自己的“卑与耻”,一点点去改善自身的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面对生活和工作的信心就会逐步建立起来。于是,自信也就随之而来!
一个自信的人至少包括三个特征:第一,无论现实多么残酷,都能够直面自己的“卑与耻”,即不能、不如、不足;第二,无论生活多么困难,都始终保持着热情的生活态度;第三,尽力完善自己,并且始终为他人着想,包括建立积极正面的个人形象。
自信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的,而自知是打败自卑的有力武器。一个人如果缺少自知这个环节,即便建立起自信,也是一种盲目的自信,是刻意回避自卑的虚假的自信,甚至是自卑的遮羞布。一个人只有做到直面“卑与耻”,正视“卑与耻”,才能真的做到自知之明,也才能够不断完善自己,建立脚踏实地的自信。
自信是一种能量,一个自信的人不会封闭自己,不会任由世界改造自己、击打自己、压迫自己,而是会从中主动寻求改变自己的方式,总是试图去改变身边的一切,进而最终能够影响身边的一切。无论是能力的完善、事业的晋升,还是人脉的构建,充满自信的人总是有着无穷的力量、方法和魅力。当自信成为一种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内在能量时,生命就会变得无比强大,世界也就无比精彩,此时的自己不仅能够构建幸福快乐的生活,同时也能够帮助身边的人,无意间就达到了自强的境界。
自强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人生状态。在这个世界上,真正的强者不是因为来自外界的力量而强大,而是内在的力量在主导。真正的强者从来不需要别人保护,就能轻松面对世间一切;同时,真正的强者不会排斥利用一切可能利用的外力来壮大自己,以让自己更加强大。
自强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是对自我生命充分自知之后才会有的一种状态。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即便有可能掌握某些高超而又独特的技能,也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因为一旦条件发生改变,技能瞬间失去用武之地,那么强者就会瞬间变成弱者。所以只有当自强成为一个人的人生状态,这个人才有可能真正自立于天地之间。
存在的价值
中国古人有“安身立命”的说法,类似于现代人说的“安居乐业”。但是“安身”容易,“立命”却很难。安身无非解决基本生活需要和得到基本安全保障,而立命是在寻求自身在这个世界的价值和位置。如果说安身是从屋子里走出去,靠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家人)即可的话,那么立命则是从身体的外面走进来,进入到自己的思维世界里去找到和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只有从内在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证明自己与芸芸众生的关系和不同,我们才能有自立门户的机会和可能。
这里举个例子,香港功夫巨星李小龙以咏春拳为根基,历遍世间拳法,寻找破绽,同时不断挑战各路高手,通过竞技(宁可挨打也在所不惜)发现自己的弱点,进而完善自己的拳法。如果仅此而止,他也不可能成为一代武学宗师,这个蜕变的关键在于他始终不曾停止的哲学思辨,包括他在大学时期的学习和经历。最终他成功地将武学竞技与哲学精神融合到一起,进而提出极简的、现代的,甚至是不可逾越的、新的武术精神——至简和截击,自立门户,创办了截拳道。
其实世间万象都一样,去伪存真,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确保自己走的每一步都是最短的,短到比所有人都短,短到他人无法超越,你就可以胜出,因为你最快。而这一点只有李小龙能够发现并且融会贯通于功夫之中,将咏春拳发扬光大,并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李小龙之所以能够自立门户,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他自身不仅有向内探求武学本质的精神,更有走出去通过挑战一切达到完善自我的强大能力,同时吸引了一大批开明的武术大家帮助他。也就是说,李小龙的自立是建立在自强的基础上的。
自立是一种状态,它建立在自强的基础上。一个自身不够强大,基础不够夯实的人,是只能号称强大的,这种人很容易就会被打倒。自立是生命中一个非常不容易达到的阶段。当然,芸芸众生,不是每个人都要靠自立门户构建生活的,我们还可以有另一种自立的方式,那就是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生活态度和独立的生活方式,而不必人云亦云,不必靠做附庸、做傀儡、做寄生虫而生活,甚至即使只是存在,我们也可以做自己。能够做自己,也是一种自立。
我始终认为,自爱和自尊是建立在自强自立的基础上的,至少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一个人没有做到自强自立,自爱与自尊极有可能都是脆弱的,是被动的。所以,我将自爱和自尊放在自立的后面探讨。我们如何做到自爱?
自爱,简而言之就是爱自己。爱自己,说起来何其简单,而做到又何其难!
如果我们不了解自己,怎么爱自己?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自己的“耻与卑”,我们不能爱自己的“耻与卑”,我们怎么爱自己?假使我们能够了解自己的“耻与卑”,同时能够正视自己的“耻与卑”,那么我们就自然获得了自知,也就会在瞬间获得自信,也就能做到自强自立了。
我们经常见到一个人为了世间的某些情结而欲生欲死,自残自毁,自暴自弃。可无论是赌债也罢,情债也罢,门槛也罢,业累也罢,面子也罢,勇气也罢,义气也罢,没有任何一种事情较之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我们若不能认可自己生命的重要,又如何能懂得自爱?
先要先学会尊重他人
自尊也如是。一个人要想获得他人的尊重,必先要先学会尊重他人!而要懂得尊重他人,就要首先从对自我生命的尊重开始。无论你尊重的他人是什么人,他和自我的生命都一样,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逆性的特征,是同样珍贵的,是平等的!这个他人不管是皇帝老子还是乞丐流氓!所以,如果我们不能做到对自我生命的尊重而宣称如何尊重他人,那都是虚假的,是对尘世规则的顶礼膜拜,阳奉阴违,而不是对生命本源的尊重!在生命的角度,我们对一个婴儿和一个老人,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一个好人和一个坏人,一个自己人和一个外人都应给予相同的尊重,而没有彼此,没有偏颇。这个他人无论在尘世中处于何种状态,其生命与自我的生命都始终保持着相同的本质——都具有唯一性、不可重复性、不可逆性的特征,都一样赤条条来赤条条走!
自尊也是至少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甚至是建立在自强自立之后的。获得自尊的感觉容易,保持自尊却很难。如果我们没有独立的人格,我们就很容易随波逐流,一旦我们随波逐流了,我们也就不知不觉间失去了自尊。一个失去了自尊的人是不可能获得他人更多尊重的,就像“上天助自助者”一样,不自尊者如何能获得尊重?
自我,这个与自卑一样常常变成负面意义的词语,被误会多少年。自我,往往被理解为目中无人,目空一切,刚愎自用,我行我素。可是,自我还有积极的意思,那就是自我精神,它源于生命存在的自我意识,建立在自信和自立的基础上,由自强、自爱和自尊构成,拥有这种精神的人通常是一个拥有健全人格和独立人格的人,是一个对于社会、生活皆游刃有余的人,他确实有可能我行我素,但却不会与社会格格不入。
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是封闭的、狂妄的、孱弱的、甚至是依附的。而有自我精神的人则不同,他必然是开放的、谦虚的、强大的、独立的。自我精神如此重要,自我状态却少有人能够到达。它的建立包括了前面所有探讨的“自知、自信、自强、自立、自爱、自尊”全部六个关键词语,缺一不可。自我状态是基于一个人对生命的重新认识,对存在的充分肯定,对自身“卑与耻”的积极面对,对自身价值与能力的充分认可,同时对众生充满敬畏,总能够和谐相处,如此人生状态,才称得上自我。
红尘俗世,时空心思,牵绊束缚者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若无自我,必然轻易失去立场,轻易改变观念,轻易随波逐流,轻易人云亦云!唯有自我能执著于内心,包容下天地,能够化繁为简,可以游刃有余。
自我是多么值得赞美的人生状态,因为唯有抵达自我状态的人,才能够真正获得自由。自我状态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凤凰涅槃;是一种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的洒脱;是一种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的开悟。要自由,必得自我,得自我,必然自由!
而只有得自由者才能得自在。何谓自在?自在者,天不在、地不在、人不在、物不在、理不在,我亦不在!你如何,他如何,你们该如何如何,我愿如何就如何,一切随心所欲!得自在者,不在四时,不在地域,不在天物,不在人事,而又应四时,合地域,知天物,明人事,一切顺其自然!得自在者,必然自我,必然自由,而又忘记自我,不知自由。得自在者能将自己的生命真正与世间万物融为一体,能化人情物理于了然之间,能淡对红尘起伏,笑看风起云涌。
自由是一种解脱,而自在是一种天然,自在者知命而不怕死,享乐而无贪欲,热烈而不自表,奉献而不自知,如流水奔腾向前,不舍昼夜,却随时滋养万物;似太阳光芒万丈,发光发热,却始终温暖人间。
从自卑到自在,有多少级台阶需要跨越,需要领悟,又有多么漫长的路需要经历和行走。有人一辈子都走不出自卑的包裹,而有人刹那间领悟自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从自知出发,找到自信,到达自强自立,守住自爱自尊,才能最终获得自由自在。
尘世牵绊,无法逃遁,唯有顺其自然,如行云随风,似流水无形,终能找到自我。愿我们都能觅得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