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丽丽 日期:2014-05-02 01:32:37
史上第一本让你尖叫的书!<br>
<br>
<br>
让你尖叫的“干货”<br>
<br>
所有的沟通书都告诉你:一定要听懂言外之意、话外之音——问题是:怎么听?<br>
所有的交际书都告诉你:必须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看事情——问题是:怎么站?<br>
所有的口才书都告诉你:只有找到对方的潜在需求,才能把话说到他的心坎里——问题是:怎么找?<br>
<br>
创始于美国,风靡全球50年的“四大沟通模式”首次引爆中国!<br>
65个对话现场案例逐句分析,4大类型27种沟通模式一举破解话外音、实现换位思考、挖出潜在需求——迅速打破沟通困局,真正实现有效沟通。<br>
<br>
“四大沟通模式”是人际沟通分析学的核心理论,由享誉国际的心理学大师埃瑞克?伯恩(EricBerne)于1957年创立后,立即轰动了整个美国!<br>
<br>
4大类型沟通,打造一个有关“说话”的革命性系统:<br>
我好,你不好<br>
我不好,你好<br>
我不好,你也不好<br>
我好,你也好<br>
<br>
27种沟通模式,全面解决“怎么说”的核心问题<br>
模式:是的,但是——<br>
模式:我抓到你了<br>
模式:要不是为了你<br>
模式:看我多努力啊<br>
模式:都是你的错<br>
模式:看,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了<br>
模式:受伤的总是我<br>
……<br>
<br>
65个对话现场案例逐句分析,日常沟通情境全面覆盖<br>
情境:无效会议<br>
情境:项目搞砸了<br>
情境:委曲的助手<br>
情境:追求完美的经理<br>
情境:其实领导只想让我“听”<br>
情境:谁来管孩子<br>
情境:家庭中的困境<br>
情境:顽皮的孩子<br>
情境:不想结婚的男人<br>
情境:大龄剩女<br>
……<br>
<br>
——“四大沟通模式”超越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专注于人际沟通,着眼于社会现实应用,50多年来风靡全球,在66个国家建了研究院和协会。<br>
<br>
——“四大沟通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美国总统竞选辩论、外交谈判、销售管理、招聘面试、心理咨询、情感对话、儿童教育、情报分析……<br>
<br>
让你尖叫的“同学”<br>
<br>
截至目前,公开承认学过“四大沟通模式”的有:<br>
<br>
白宫智库兰德公司CEO,美国助理国务卿唐纳德B.赖斯(DonaldB.Rice)<br>
世界500强花旗集团总裁休?克林(HughCrean)<br>
世界500强福特汽车总裁苏珊?西施克(SusanCischke)<br>
世界500强波音公司副总裁罗伯特J.帕斯特里克(RobertJ.Pasterick)<br>
《斯波克育儿经》作者,美国“育儿之父”本杰明?斯波克(BenjaminSpock)<br>
超100万心理咨询师、管理咨询师、两性沟通导师、亲子沟通导师、人力资源HR……<br>
<br>
“四大沟通模式”相关课程已在中国获得最权威的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系统认证<br>
<br>
<br>
让你尖叫的“体验”<br>
<br>
——作者长驻百度贴吧“人际沟通分析学吧”,专业论坛互动<br>
——TA人际沟通分析协会推荐,现场读书会、沙龙、工作坊深入体验<br>
<br>
<br>
持续尖叫吧!<br>
<br>
听懂客户的沟通模式,你就能找到他的潜在需求<br>
听懂领导的沟通模式,你就能了解他的真实意图<br>
听懂女神的沟通模式,你就能让她爱上你<br>
听懂孩子的沟通模式,你就能让他好好学习<br>
……<br>
——不懂沟通模式,还敢说会沟通?<br>
作者简介:
中国第一位国际人际沟通分析师候选人 徐丽丽 国际沟通分析协会(ITAA)会员,TA咨询中心创办人,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国家劳动部认证心理咨询师培训骨干师资,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硕士。<br>
<br>
从事企业EAP及心理咨询工作十年,接待个案上千例,累计咨询约4000小时,擅长领域为人际沟通、躯体化反应、亲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br>
<br>
受聘在北大、清华等高校授课,已为通用电气、壳牌集团、建设银行、中国移动、国家信息产业部、外交部、国资委等机构讲授一系列关于人际沟通、团队建设、压力管理的课程,如“团队沟通模式”、“沟通中的心理游戏”。同时举办沟通分析、自我成长、生涯规划等不同主题的工作坊。
目录:
推荐序托马斯欧嘉瑞瑞典心理学家国际沟通分析督导师br
自序我与TA的亲密之旅br
第一章沟通分析的常识6br
一、自我心理状态8br
二、心理定位10br
三、沟通类型12br
四、漠视15br
五、特殊的沟通模式——沟通游戏17br
六、亲密19br
第二章“我好,你不好”式的沟通21br
沟通游戏一我抓到你了21br
情境1:无效会议21br
情境2:年会噩梦24br
情境3:跳槽就是背叛27br
沟通游戏二要不是为了你30br推荐序托马斯欧嘉瑞瑞典心理学家国际沟通分析督导师<br>
自序我与TA的亲密之旅<br>
第一章沟通分析的常识6<br>
一、自我心理状态8<br>
二、心理定位10<br>
三、沟通类型12<br>
四、漠视15<br>
五、特殊的沟通模式——沟通游戏17<br>
六、亲密19<br>
第二章“我好,你不好”式的沟通21<br>
沟通游戏一我抓到你了21<br>
情境1:无效会议21<br>
情境2:年会噩梦24<br>
情境3:跳槽就是背叛27<br>
沟通游戏二要不是为了你30<br>
沟通游戏三看我多努力啊34<br>
情境1:努力的经理人34<br>
情境2:抱怨的丈夫37<br>
沟通游戏四都是你的错40<br>
情境1:妻子购物归来40<br>
情境2:貌合神离的夫妻42<br>
情境3:项目搞砸了46<br>
情境4:谁来管孩子49<br>
沟通游戏五摔门而去53<br>
情境1:晚归的女儿53<br>
情境2:报告写砸了57<br>
沟通游戏六“现如今”和“想当初”59<br>
沟通游戏七我只是试着帮你62<br>
情境1:生病求医62<br>
情境2:大龄剩女67<br>
沟通游戏八虚情假意70<br>
沟通游戏九让他们打起来73<br>
情境1:《老友记》73<br>
情境2:分权制衡76<br>
第三章“我不好,你好”式的沟通79<br>
沟通游戏一毛手毛脚的人79<br>
情境1:调皮的小孩79<br>
情境2:故意迟到79<br>
沟通游戏二我都这样了,还能干什么82<br>
情境1:宅在家里的男人82<br>
情境2:久病的亲人84<br>
第四章“我不好,你也不好”式的沟通86<br>
沟通游戏一“是的,但是”86<br>
情境1:论文完不成了86<br>
情境2:最近累死了88<br>
情境3:其实领导只想让我“听”91<br>
情境4:一个想出家的人93<br>
沟通游戏二酗酒的丈夫95<br>
沟通游戏三踢我吧!99<br>
沟通游戏四法官游戏101<br>
情境1:婆婆充当裁判101<br>
情境2:老公充当裁判105<br>
情境3:上司充当裁判108<br>
沟通游戏五家庭中的困境——怎么做都不对109<br>
沟通游戏六看,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了112<br>
情境1:委曲的助手112<br>
情境2:顽皮的孩子114<br>
情境3:冤枉的秘书115<br>
沟通游戏七瑕疵117<br>
情境1:不想结婚的男人117<br>
情境2:挑剔的行政总监118<br>
第五章“我好,你也好”式的沟通120<br>
沟通游戏一做平凡的智者120<br>
沟通游戏二做个绅士121<br>
沟通游戏三我本孩童122<br>
第六章:其他基于儿童状态的沟通模式123<br>
沟通游戏一我不行124<br>
情境1:笨儿子124<br>
情境2:我不能结婚125<br>
沟通游戏二事情糟透了!127<br>
情境1:追求完美的经理127<br>
情境2:家庭主妇的烦恼128<br>
情境3:超人主管130<br>
情境4:挑剔者和批评家131<br>
沟通游戏三差一点就成功了,除非……132<br>
情境1:努力奋斗的公务员132<br>
情境2:勤奋的珍妮134<br>
沟通游戏四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135<br>
情境1:《甄嬛传》135<br>
情境2:老板的烦恼136<br>
沟通游戏五长大后我就成了你137<br>
情境1:像我爸一样138<br>
情境2:妈妈的超级版140<br>
情境3:乖乖女141<br>
沟通游戏六生病住院146<br>
编者后记是你在玩游戏,还是游戏在玩你?<br><br>
第一章沟通分析的常识
最早看到关于沟通的一个例子如下:
情境A
学生:“老师,请问我这次期考得几分?”
老师:“六十分。”
情境B
学生:“老师,请问我这次期考得几分?”
老师:“不好好用功,还有脸问我?”
情境C
得知儿子的考试成绩后,爸爸对儿子说:“你哥哥考了九十分,姐姐考了一百分。”
三种对话中,第二三种给当事人的感觉很不好。但为什么不好,沟通分析理论作了如下的解释:
首先,该理论把人在沟通中的状态分为三种:父母,成人,儿童。我们虽然已长大成人,但有时仍像任性或胆小的孩子,有时我们又会不自觉地扮演或严厉或慈爱的父母——处在何种状态里决定了我们会有什么样的行为。
A对话可称为平行沟通:提问和回答的内容对应。两个人的行为都符合自己的角色,学生问该问的,老师答该答的。这时沟通的两个人处在理性的成人状态里。
B对话称为交错沟通:我问该问的,你却不答该答的。提问者得到的是非预料中的反应,沟通就会产生阻碍,话不投机半句多。发起沟通的人表达的意思很简单,仍是成人状态,但回应的人角色发生了变化,有了情绪,有了指责。这种沟通像是一个父亲或者母亲在指责孩子。
C对话称为隐藏沟通:表面上的话客观,其实另有他意。本例中则想表达的潜台词是:哥哥姐姐都很好,你最没出息。这恰恰是我们用的最多的一种沟通方式。表面上是平行沟通,成人—成人,实际上却是父母对孩子的指责。见图例。
用不同的状态(也称自我心理状态)与他人互动,会形成三种不同的沟通模式。分别称为互补沟通,交错沟通和隐藏沟通。
情境1:互补沟通情境2:交错沟通情境3:隐藏沟通
下面我们从自我心理状态入手介绍和沟通模式有关的一些概念。
一、自我心理状态
所谓“父母”、“成人”、“儿童”三者并非是角色,而是真实的心态反映出来的不同行为模式。我们都知道,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状态是不同的。当一个经理人向他的上司汇报工作时是一种心理状态;晚上下班后,和朋友喝酒时是一种心理状态;回到家,发现孩子闯祸了又是一种状态。在这些不同的场合中,不仅他的语调起了变化,他的脸色、感情、想法和行为也都不一样。想想我们自己,如果正为工作的事烦心,气急败坏地扔出手中的文件,这时候电话响了,是你可爱的孩子打来电话,我们的声音瞬间变得柔和,脸上充满了甜蜜:“嗯,宝贝,怎么了?”
通过对人群的大量观察,沟通分析心理学TA的创始人艾瑞克?伯恩博士发现在任何时候,一个人一定处于三种基本状态之一,他把这三种状态称为“自我心理状态”。自我心理状态包括某一时期一个人的思想、感觉和行为的表达。
“父母”自我心理状态(P,简称“父母状态”)主要来自亲生父母和权威人士的形象。有时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如何关爱他人,就能感受到他的父母对他抚育和疼爱的程度;反之,你看到他如何惩罚或指责别人,也能推断他的父母对他的处罚是否公平或是否带有偏见。很多时候,父母影响我们的不仅仅是外表,还包括内心深处的思想感觉和行为,很多时候,这种影响之深,超乎我们的想象。
父母对待孩子有时像春天般温暖,有时又像秋风扫落叶般冷酷。父母传递给孩子的情绪,就像土壤和气候对于植物的影响,会塑造出不同的孩子:有的孩子成了松树,有的孩子是苹果树,有的孩子则成了带刺的玫瑰。
我们把“父母状态”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父母”,会扮演权威,习惯于发号施令,指导别人的行为,发现并指责对方的错误。控制父母的口头禅是:“应该”、“你怎么回事?”、“你不知道吗?”
控制父母的积极一面是具有威严感,坚持原则,道德感强。
控制父母状态的消极一面是过分强求、指责别人,对别人强求,禁忌多,惩罚多于保护,有高高在上的感觉,看不起别人等。
第二种是“养育父母”。“养育父母”有很多抚育性的行为,把对方当成需要照顾的孩子,关心爱护、温和鼓励,甚至处处替代。口头禅是:“你怎么样?”、“放着吧,我来!”
养育父母的积极一面是关心爱护别人,服务精神和献身精神,关心别人多过自己;消极一面是看不到别人的潜力,对别人过分保护。
“儿童”自我心理状态(C,简称“儿童状态”)是儿童时期的内心感受形成的人格部分。儿童可能是淘气的,也可能是听话的;可能是快乐的,也可能是忧伤的。我们当中的任何人,无论年龄多大,想想看,你有没有出现过童年时代一度出现过的感觉、思想或行为?比如小航,当她是个小女孩时,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会倒在地上大哭大闹直到目的达成。长大后当男友要求分手时,她不能接受,于是反复纠缠,甚至要求父母出面干预。当然儿童状态中还有一种自发性的、创造性的直觉品质,这是所有自我心理状态中最有魅力的一部分。
儿童状态也分为两种。
一种是“适应儿童”,多以听话、顺从的姿态出现。如沙僧,他的口头禅是:师傅,大师兄说得对啊!或者:大师兄,就听师傅的吧。这种状态积极一面是执行力强,适合在大的组织中工作;消极一面是不能承担过大的责任,缺乏灵活性。
另一种儿童状态是“自由儿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无所顾忌,如孙悟空。比如公园里的老人在热情的舞蹈、兴奋地踢毽,或者一个成年人爬到山顶时兴奋地大声呼喊,这时你看到的就是处于自由儿童状态的成年人。习惯于自我欣赏的人,自由儿童状态是非常活跃的。“自由儿童”的积极方面是友好合作,处事灵活,想象力丰富、创造性强,极富乐观精神;消极方面是会以自我为中心,有时会过度挑战规则和传统。一个健康、快乐的人,每天应该适当表现自由儿童的积极一面。
“成人”自我心理状态(A,简称“成人状态”)就是认真负责地对待当下发生的事情,分析情境、对方和自己的角色,并做出适宜的反应。成人状态像一台巨大的电子计算机,主要的功能是积累资料,分析处理数据并整合资源以应对问题。所以,感觉和情感是被成人状态排除的。成人状态在社交过程中是必须的,但并不是最好的,有时候成人状态会显得让人比较乏味。
在前文的三种情境中,情境A里,老师和学生都只针对当下的对话发生反应,学生问:“请问我这次得几分?”老师回答:“六十分。”——问答是平行的,不带有情绪的,所以都是从成人状态出发的。
……
第二章“我好,你不好”式的沟通
沟通游戏一我抓到你了
情境1:无效会议
出场人物:部门经理A及职员B、C、D、E
A:今天我们来讨论兼职顾问的管理方式,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
B:我们在各区域的兼职顾问应该有个组织,加强相互的交流和沟通,这样才能增强凝聚力。
A:目前我们没有精力做这个事情,这个先放放。
C:应该多给兼职顾问创造一些专业上提升和交流的机会,这样他们才愿意给我们提供长期的服务
A:关于这点你有什么具体的计划吗,前提是,不能增加公司的成本。
C:这个。。。。。。
D:可以请一些初级的顾问,他们经验不太丰富,但从业热情高,对收入也不会太计较,有利于我们降低成本。
A:我们服务的都是世界500强公司,这些初级顾问风险太大了。
E:可以找一些地方的小顾问公司作我们的挂牌服务商,这样我们就不用每次再派人过去,可以大大降低差旅成本。
A:他们羽翼渐丰,会抢我们在地方的客户。
沉默……
A:我就知道,没有人认真动脑子想过这些问题。
A:既然这样,我来谈谈自己的想法……(30分钟过去了)对于这些,大家有什么意见吗?
沉默……
A:好,那就这样,散会。
这是职场中常见的会议情境。因为承担压力感觉不满的人是经理,所以我们从经理的角度分析。
从表面的事实来看,这是一个思考周全的经理和一群不敬业的员工,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理内心里隐藏着一种不安全感,他这样的沟通方式是为了让自己的方案不受到攻击。这个例子里的经理,可能是带着这样一种想法来到会议室的:“我知道你们一直瞧不起我,认为我不够专业。别想否定我,我会让你们尝尝我的厉害。”这就是一种“我好,你不好”的心理定位。
在这个沟通中,从表面上看,经理A提出问题:“今天我们来讨论兼职顾问的管理方式,大家谈谈自己的想法。”这好像是一种成人与成人之间的正常沟通,是一个成年人在向另几个成年人征求意见。但是当职员B、C、D、E都提出自己的意见后,他们的意见都被经理A以各种理由立即否决,而且他会告诉对方否决的理由,并批评说:“我就知道,没有人认真动脑子想过这些问题。”因此,在表面之下隐藏着另一种沟通,这就是经理A的父母状态针对职员们的儿童状态的沟通……。表面上的沟通是经理与员工都像成年人一样在讨论问题,就事论事,但心理层面的真实状况却是一个挑剔的父母处处指责不负责任的孩子。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表面上的沟通是经理与员工都像成年人一样在讨论问题,就事论事。但心理层面的真实状况却是经理并没有给出确切的标准,然后别人怎么做他都苛责。他钻的牛角尖就是他对自己的心理定位“我就知道你们瞧不起我”。他的做法就像小时候他的父母总是批评他,使他无所适从:“做也不是,不做也不是。”成了管理人员后,他扮演了一个批评式的父母的角色,处处挑剔在他看来不负责任的儿童一样的员工。这是一种童年经验的影响,他的父母也许对他的限制过严,也许完全放任不管,导致他反抗的心理。
在沟通中什么被漠视了
发起游戏的人都会存在一种漠视现象。主要表现为漠视存在的问题,漠视问题改变的可能性,漠视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此情境中,游戏的发起人——经理,漠视的是自己的能力。按正常的沟通,他应该提出自己的计划,让大家提出不足之处,共同完善。如果他对自己的方案有自信,即使大家提出不同意见,自己也有能力说服。正是因为担心这一点,所以先否定每个人,等大家接受到他隐藏的潜台词(你们说的都不对,说了也没用),才提出自己的方案。经理人心理层面真实的感觉是自己平时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认为员工不认同自己,内心深处也在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坐在这个位置上。
经理人如何调整
如果这个经理人希望与员工实现正常的沟通,希望大家一起来完善自己的方案,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经理人应从内心深处接纳自己,即使自己的能力有所欠缺,但坐在这个位置是事实。真实地接纳自己首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提出自己的方案,也提出自己的困难,明白指出哪些方面需要大家的帮助,这样会议有效得多。
2)调整心理定位,没有人想否定你或取代你。
下属如何应对
1)对于不自信的经理,要从平时的细节中注意去尊重并认可他。首先,无论领导的能力、为人如何,下属都不能说三道四,散布领导的“流言飞语”,要管住自己的“口”。其次就是要有足够的耐心。这种领导比较麻烦,所以下属一定要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第三就是总结看看他相比较之下更注重的方面,这种领导可能既关心过程又关心结果,但是他总有些更为关注的方面,你每次可以在这些方面事先准备一下。第四,工作要做到位,把事情一条条列出来,整整齐齐,依据和资料及结论都要很清晰,他有的时候想不起来就可以去看文件,不用来找你问一遍又一遍。
2)对经理方案的不足之处在执行中自然地修订,不需要事先在言语上反驳或强调。
和不自信的经理相处,还有一点最难的,就是如何不受他的情绪困扰。由于经理的焦虑,所以他可能经常处在负面的情绪下,而他的领导角色又让他可以自由地表达这种情绪。作为下属首先要不断地告诉自己,他的情绪与你无关,他的评价也并非全部客观。只有这样,才能在和他发生冲突时,保持冷静,就像睁开了第三只眼睛,能跳出来看他为什么发脾气。
……
沟通游戏二要不是为了你
出场人物
妻子:某研究所主任,博士
丈夫:私营公司经理
咨询事由
丈夫情绪不稳定,总是因为很小的事发脾气。
妻子:我不知道他什么时候爆发,有时是跟朋友一起吃饭,有时因为在小区停车,有时因为我不回家吃饭。那个时候他像变了一个人,完全不顾忌形象,我是个要面子的人。觉得这样在朋友和同事面前特别丢脸。
丈夫:这么多年,她很自私,并不关心我。当年我们一起在研究所工作,但90年代初期,脑体倒挂,工资非常低。记得有一次,儿子看到别的小朋友吃香蕉,妻子想买衣服,我却拿不出钱来。妻子也认为:两个人都做研究工作,生活没办法过下去。她总是唠叨。我看不了自己的亲人受委屈,所以辞职出来创业。当时我的父母非常反对,因为我是家中唯一的儿子,父母一直希望我事业有成。但我为了家庭,还是坚持了自己的选择。经过十多年的拼搏,家里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变,从没让她为钱操过心,儿子也已经出国留学。现在,她事业有成,却越来越不关注我。很少回家吃饭,总是说忙,忙。我在想,如果当初我不辞职,我也会非常优秀的。要不是为了这个家,我怎么会选择这条路。
妻子:我觉得大家都是成年人,应该自己照顾自己。你太细腻太敏感了。关注的都是小事。
丈夫:对,我关注的都是小事。因为家里的大事都由你决定,如何投资,在哪里置业。我很希望把自己妈妈接来,但你不愿意,只好作罢。
妻子:我作这些事是因为我确实有能力,我投资的收益确实很好啊!
丈夫:你不知道我当时出来创业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曲。一个搞研究的人出来经商,处处求人,看人脸色,面对客户要特别小心,生怕说错话,每天好多细节都必须想到。现在好不容易生意上了轨道,我不需要再花那么多心思在生意上,所以想好好享受一下家庭生活。但你总是忙,忙。
妻子:我有自己的工作,没有你那么多的自由时间,不可能拿出那么多时间陪你。以后也做不到。
丈夫:我当初为了你和儿子,可以牺牲自己的事业,你现在为什么不能为了我牺牲一点呢。
妻子:我怎么牺牲呢,你让我辞掉这个领导的职务,我不甘心,你让我辞职,我更不愿意。
丈夫:我现在真是后悔当初的选择,在我的心中,家庭占到了90%,但现在我怀疑这是否值得?
这是在婚姻中常见的游戏。丈夫的中心深深埋着三句话:
要不是为了你和儿子,我怎么会辞职,放弃自己的事业?
要不是为了你高兴,我早就把妈妈接来尽孝了。
我从不考虑自己,一直在为你牺牲,但我却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你的关注)。
所以丈夫内心的压抑和不满非常多,才会总因为小事发脾气。
因为感觉不好的目前是丈夫,所以我们的分析从丈夫的角度出发。我们把这种沟通游戏命名为“要不是为了你(你们)”,这也是这个丈夫内心深处的潜台词。以下六个层面可以让我们看清楚这个游戏。
表面的事实,是丈夫为了家庭牺牲自己的事业:从最初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辞掉了适合自己的安逸工作,到为了发展去做自己并不擅长的市场开发,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如果我们了解一下夫妻建立家庭的过程就可以知道,在这个案例里,唯系俩人关系的前提就是“丈夫要让妻子过好的日子,不能吃苦”,所以丈夫隐蔽的内心动机是,希望通过满足身边人的所有要求,来获得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本案例中,丈夫从不让妻子为钱操心,给了她优厚的物质条件,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安全感。但他会认为自己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妻子,所以他也会对对方抱有同样的期望:你也应该照顾我的感受,但他失望了。所以他的潜台词就是:为了家庭我勇于牺牲,而你太自私了。
心理定位:我好,你不好)。
沟通中的戏剧三角形
在游戏的开始,丈夫是家庭的拯救者,丰厚的收入带来了家庭生活条件的改善。当他感觉到自己不受关注时变成了受害者。最后他又开始指责妻子的自私,后悔自己的选择,认为妻子是导致自己辞职、不能当孝子的原因,又成了一个迫害者。
沟通中的自我心理状态
表面上的沟通是丈夫像一个父母一样保护自己的妻子(儿童),但心理层面的真实状况却是一个儿童希望得到父母(妻子)的认可:“你看,我多努力啊!”而妻子并没有读懂这个信息,还在像孩子一样依赖对方:“不要对我提要求嘛,你的事我也没办法。”
在沟通中什么被漠视了
这个沟通游戏中的漠视主要表现于:
1)存在的问题:90年代,因为物质生活的匮乏,很多家庭的孩子吃不到水果,妻子不能买漂亮的衣服。但大多数人都不会因此放弃公职下海经商。丈夫为什么这么做呢,是自己喜欢吗?不是,丈夫坦言,自己的个性内向敏感,并不适合经商,面对客户做销售时压力还是很大的。而是因为“自我价值的条件化”:对这个丈夫而言,他的自我价值是以满足妻子和孩子的所有需求为条件的,这才是真正的问题。丈夫也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唯系两人的感情。
继续去看丈夫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会发现我们熟悉的情节,一个家境普通但个人条件优秀的男孩喜欢上了一个家世很好的女孩儿,开始时肯定有很多障碍。但男孩很痴心很执着,发誓会一辈子对她好,不让她操心,一辈子都快乐。婚姻生活的规则就是这样形成的,这才是这段婚姻中真正存在的问题。
2)问题改变的可能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本案例中,当丈夫遇到这样的难题,研究工作者工资低,所以认同妻子的感觉“两个做研究的人没办法生存”。在那个年代,很多人都坚持了下来,而且待遇是会不断提高的。所以漠视了问题改变的可能性,也漠视了个人在坚持不放弃公职的条件下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丈夫可以如何调整
1)丈夫应发展自己的成人状态,即价值的去条件化。当我们成为一个成年人,自身的价值评定要更多来自内在,而不是依赖于他人的肯定。
2)正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丈夫有了越来越多的空闲时间,不知如何去利用。这才是自己真正要解决的问题。
3)不再扮演受害者,要像一个成年人一样照顾自己。恋爱和婚姻是不同的,恋爱过程中,我们都会把对方像孩子一样照顾,体会那种最亲密的依赖关系,爱情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体验过程。这个过程中,每个人的儿童状态都很多,同样,照顾型的父母状态也很多。但婚姻是本质上讲是一种组织的生存方式,只不过这个组织人数比较少,但组织的规则却是一样的,即要求双方都要心理成熟独立,不能时时像孩子一样依赖对方。在目前的阶段,妻子的工作正是关键阶段,让她放弃是不可能的。丈夫需要做的是像个成人一样自己照顾自己,找到自己的快乐和打发时间的方式。
妻子如何应对
适当地关注与认同,承认其在家庭生活中的贡献。其实丈夫的要求很简单,就像一个孩子考了高分想得到父母的夸奖一样,妻子只需要经常表达自己的这种认同,而不能认为丈夫做的是份内事,理所应当而已。这就会让丈夫的儿童状态受到伤害。
一起去面对丈夫目前的问题,陪他找到打发空闲时间的方法。在这类游戏中,这个解决方法是最有效的。游戏的发起者之所以现在不满,是因为他现在的生活不理想,遇到了困难,感觉被忽视,所以才归因于我现在这样,都是为了你们。所以真正要结束游戏,就是要陪伴他面对并解决自己目前真实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