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凡 日期:2014-07-28 01:59:32
??本书是一位执业多年的著名心理咨询师以佛教经典中的精华思想,对职场中人经常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分析解读。
??
??书中解答了职场中五大令人头疼的困惑
??职场新人(职场新人的烦恼)、人际关系(与同事相处的烦恼)、领导驾到(和老板或领导相处的烦恼)、办公室政治(遭遇办公室政治的烦恼)和工作烦恼(在职场中,个人成长遭遇的烦恼)
??分享了佛家的有益智慧,职场新人要现实先行,理想依旧;退一步,放一下,距离摆中间的职场人际关系;遇见领导应先以待人,后是领导;身陷办公室政治,要读懂人心,防患未然;工作中的烦恼,一切问题都有方法,找对方案轻松应对。
??
??书中针对的问题,都是职场人最常遇到的烦恼。用佛教经典中的精华思想,对问题进行分析解读,让您在职场中有越过重山,豁然开朗之感。
??
作者简介:
??喻凡
??原名刘煜凡,1972年出生,国家二级心理师。较早探索网际心理咨询,佛学应用心理咨询专家,同时也是婚恋心理、青少年问题心理专家。30岁开始研习佛学经典,十余年来,一直将佛学经典中的理论思想应用到心理问题咨询工作中,是国内首位“佛学应用心理咨询师”。
??曾受邀为世界500强企业员工进行心理培训,曾参与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题库建设。
目录:
??第一章职场新人:现实先行,理想依旧
??1.眼高手低的职场新人,学历越高摔得越惨
??2.没人看好我
??3.学会和同事双向沟通,马上轻松搞定工作难题
??4.举止穿着得体,给人良好印象
??5.想要高薪水,得做高水准的事
??6.本职工作不屑做,哪有基石往高走
??7.羡慕别人创业?别人有苦不对你说
??8.没有那么多办公室政治
??9.世上没有完美的工作
??10.工作排太满,越做越烦躁
??11.丢掉胆怯和害羞,更快融入新集体
??12.重要的不是在哪里办公,而是做什么
??13.兴趣和工作,不是矛盾体
????第一章职场新人:现实先行,理想依旧
??1.眼高手低的职场新人,学历越高摔得越惨
??2.没人看好我
??3.学会和同事双向沟通,马上轻松搞定工作难题
??4.举止穿着得体,给人良好印象
??5.想要高薪水,得做高水准的事
??6.本职工作不屑做,哪有基石往高走
??7.羡慕别人创业?别人有苦不对你说
??8.没有那么多办公室政治
??9.世上没有完美的工作
??10.工作排太满,越做越烦躁
??11.丢掉胆怯和害羞,更快融入新集体
??12.重要的不是在哪里办公,而是做什么
??13.兴趣和工作,不是矛盾体
??
??第二章人际关系:退一步,放一下,距离摆中间
??1.面对过分无理要求,要学会拒绝
??2.反对声是对你的另一种帮助
??3.办公室的流言蜚语,你越辩,它越凶
??4.同事不谅解?用包容和坦诚化解
??5.同事变上司,保持点距离
??6.和同事住一起,给彼此留下空间
??7.跟同事攀比收入高低,受伤的始终是自己
??8.如何与喜欢打听隐私的同事相处
??9.如何对付难缠的客户
??10.给嘴巴安扇门,该关就要关
??
??第三章领导驾到:先以人待,后是领导
??1.不敢接近领导
??2.爱加班的领导
??3.职场边缘化
??4.色眯眯的男领导
??5.“变态”女领导
??6.出尔反尔的领导
??7.画饼的领导
??8.被领导冤枉
??9.几个领导,该听谁的话
??10.怨恨领导没有用
??11.总对领导说“我没意见”
??
??第四章办公室政治:读懂人心,防患未然
??1.当黑锅压上身,背还是不背?
??2.当办公室炮灰的烦恼
??3.职场没有绝对的公平
??4.多说好话,少批评
??5.被亲近的同事暗算
??
??第五章工作烦恼:一切问题都有方法
??1.职场中的“老茫忍”
??2.办公室爱情
??3.该死的拖延症
??4.工作和家庭难兼顾
??5.职场中的个人习惯
??6.摆脱不了的“亚历山大”??学会和同事双向沟通,马上轻松搞定工作难题
??生活:别人说我行事太独、太自以为是。
??修行:沟通是双向的。
??有一次去超市,停车场的入口堵了几辆车,弄得外面的车进不去,里面的车出不来。大家都在焦躁地按着喇叭,拼命催促前面的车辆解决拥堵。我问前面车的司机:“怎么回事?”他说:“我也不知道。”我又往前走了一段路才发现,原来只是一辆车要出,一辆车要进,进出口是同一个,两辆车互不相让,司机都坐在车里鸣喇叭,谁也不肯下车沟通一下。
??我看看后面堵着的几辆车,决定去调解一下。我找到了要出去的那辆车的司机,我说:“师傅,您能不能先倒回车位,后面堵了一长溜儿。”那司机满头大汗,一脸焦虑:“我有急事,我媳妇儿在产房要生了,我才发现好多东西忘带了,所以着急在附近买点。可前面这辆车死活不让我先出去。”我点点头,又到对面那辆要进的车门口,指着刚刚那辆车说:“师傅,他赶着去医院,他媳妇儿在医院要生了,体谅体谅。”那司机一听,刚刚气愤的情绪有了明
??显缓解:“他早说啊,早说我就早让啦。可现在后面堵一溜儿,怎么往后倒?”我说:“要不您下车跟那位师傅说一声,让他先倒回去,缓和缓和气氛?”
??那师傅看看后面一长串的车辆,只好下车去跟前面的司机调解:“对不住啊,我不知道你有急事。你看后面堵了那么多车都进不来,我没法往后倒。要不你先退回去,等这些车过去了你再走,不然多耽误时间。”那位司机很快将车倒回车位。两三分钟后,堵塞疏通了。
??
??后来跟一位做人力资源的朋友聊天,说起了这件事,我说:“其实就是沟通两三句话的事儿,结果弄得这么复杂。”这位朋友点头说:“你说得没错,很多心结、误会就是因为沟通不够才产生的,不过沟通也得有方法。我们前不久招了一个新人,很多同事都说他独,做事自以为是,做事之前也不跟其他人沟通。后来我找这个新人谈话,发现他不是不沟通,而是沟通方式不对。”
??朋友说这位新人的沟通是在以强硬的方式让别人接受自己的建议,比如做项目的时候会说:“我觉得我这个方案很好,应该试一试。”这种方式是单向沟通,不是在跟大家商量,而是在强迫别人接受。而真正有效的沟通是双向的,要先接纳别人,然后让别人接纳自己。
??圣严法师在做开示的时候提到过他的一个弟子,这个弟子每次跟师兄们讨论佛法都会说:“我是为你着想,你按照我的建议做一定会有成效。”如果对方有犹豫,就问:“你觉得照我说的去做困难吗?”
??对方说困难。他又会说:“不困难的,只要你按照我说的做,一定不困难。”
??圣严法师就教导他的这位弟子:“这样的沟通是填鸭式的,不是真正的沟通。真正的沟通是要先问对方有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然后再看自己能做什么,不能一味地要求别人接受自己。”
??如果你接触过真正的佛教徒就会发现,他们在传法时不会说:“佛教多么好,你信了会有什么什么好处,不信就会有什么什么坏处,所以你必须信。”这展现的不是佛法的力量,而是自以为是的宗教权威。
??佛教很注重沟通,特别是佛教徒和众生之间的沟通。如果不了解众生的需求和困难,佛教徒就不会轻易开口传法。
??在职场中也是一样,跟同事进行工作商榷时,先问问对方的意见和想法,然后提出自己的方案。这样不但不会给人压迫感,反而会让对方觉得你思虑周全,会提升对你的好感度。从心理学的专业角度来讲,沟通(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的目的是跟他人建立社会关系、获得他人肯定和进行决策。有效的沟通可以让这些目的更容易达到。那么如何让沟通更加有效?记住这几条:在跟谁说;要说什么;该怎么说;什么时候说。
??(1)在跟谁说。这要求你简单或深度了解你的沟通对象,包括对方的性格、地位、背景、职业。你在尝试了解沟通对象的时候是一个弱化“我的立场”的过程,这有助于你更平和地跟人交流。
??(2)要说什么。沟通最重要的是内容,必须简明扼要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才能让对方更快地理解。特别是在跟同事和上司沟通的时候,切忌拐弯抹角、长篇大论,直指谈话重心,能节省时间,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3)该怎么说。仅次于沟通内容的就是沟通方式,像之前提到的单向沟通就是带有强迫性和指令性的,对方听了会很不舒服,好像你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这样一来,就算你的建议很有帮助,对方也会排斥。沟通时最好能常常问:“你觉得怎么样?”“你觉得怎么
??做比较好?”“你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你的困惑是什么?”这就像大家在一起吃饭,国人喜欢给别人夹菜,把自己认为好吃的东西都往别人碗里夹,也不管别人能不能吃、喜不喜欢吃。原本是好意,最后却弄得大家都尴尬。
??(4)什么时候说。沟通的时机很重要,在自身情绪不良或对方情绪不良的情况下,要避免沟通;在大家争执不下的时候要先暂停交流;在思绪混乱的时候要避免沟通;在对方无理取闹或心意已决的时候要停止沟通。
??简单来说,沟通是放下我执的过程,先把自己的执着放一边,接纳别人,再说出自己的想法。沟通是社会人建立社会关系的必要的工具,也是一个不断修正自我、提升自我的过程。不惧怕,不单向,就是沟通。
??
??办公室的流言蜚语,你越辩,它越凶
??生活:同事背后说闲话,弄得我情绪很差,影响工作。
??修行:流言蜚语是水,清净心是船,水越涨船越高。
??小秋所在公司的经理是父亲老朋友的儿子,当初能进公司也是因为这个关系。由于是“空降兵”,所以公司同事总在小秋背后指指点点。有一次,部门接了个紧急任务,所有人都留下来加班。小秋有过多年工作经验,能力算不错,对付类似的紧急任务游刃有余,所以比其他同事早一点儿完成了手头工作。她完工后看大家都没完工,就想着帮大家分担一点,一来可以让大家早点下班,二来可以改善自己在大家心中的形象。
??她找到公司年纪比较大的一位同事,询问要不要帮忙,那位同事急忙说:“不用不用,你完工了就先回去吧。”她又问其他同事要不要帮忙,同事们都说不用。可她也不好意思先走,于是就留在座位上上网。这时有位同事去打水,路过她的座位,看了一眼她的电脑,开玩笑似的说了句:“小秋,这也就是你,换了我们加班的时候上网早就挨批了。”
??小秋听到这样的话很不舒服,觉得自己好像“浑身是刺”,怎么做都得不到大家的体谅。
??“我从进公司就很小心做事,不管是对领导,还是对同事都是恭恭敬敬,就是因为我是‘空降’的。接任务的时候,我会多接一点。干活的时候也很卖力,就怕别人觉得我是靠关系进来的,什么都不用干。其实我只是动用了人脉关系而已,有这么罪大恶极吗?我自问工作能力不输给别人,我也没有进来混日子白拿工资。我跟大家做一样的事情,刚进公司拿的工资还比大家少,就是担心被说闲话,结果还是弄得到处是流言蜚语。”小秋很苦恼地说。
??
??办公室里经常会有一些负面传闻,这几乎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娱乐项目。大家很享受这种一致对外的“同盟心态”,树立一个“民众公敌”,有助于内部的团结和斗志。但有的时候,这种团结是在伤害别人。
??我告诉小秋,喜欢制造流言蜚语的人,最期待看到的当事人的反应就是“激愤”“辩解”,最好是“争吵”,情绪越激烈,越有助于“同盟者”的胜利。因此,面对无谓的流言,最好的方式是不理不睬。
??佛陀一直教化佛教徒,面对外面传播的关于佛教的流言,不管是中伤也好,毁谤也罢,都不需争辩,因为流言是“仰天而唾,唾不污天,还污己身;逆风坋人,尘不污彼,还坋于身。贤者不可毁。过必灭己也。”
??在20世纪60年代的时候,星云法师到东南亚进行佛教文化交流。因为沿途都有信众送礼物、做供养,所以东西特别多,有人建议星云法师,东西太多,还是坐船比较方便。星云法师回答还是坐飞机比较稳妥。回到国内后,建议坐船的人竟然在佛教杂志上刊登文章毁谤星云法师,说星云法师沿途买了很多货物,要带回国做生意。星云法师一开始有点生气,但身边的师兄对他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世间的人,只要是他认同的,就是真、善、美;不认同的,就是丑陋、恶魔。毁谤有时也是一种肥料。”星云法师豁然开朗。
??禅宗也有类似的公案。
??有个书生到燃灯寺找释济大师吐苦水:“我每天埋头读书,从来不曾得罪过谁,可外面总有人诋毁我、中伤我。我很苦恼,现在连书也读不下去了,就想找个清静的地方生活。大师,没有比寺庙更清静的地方了,求您收留我。”
??释济大师听了后微微一笑,说道:“你何必着急呢!你随我来,我让你看看你的未来。”
??书生一听,以为释济大师要发挥什么神通,可没想到释济大师穿过寺院,来到一条小溪旁。书生站在一边,释济大师随手从旁边的菩提树上摘下一片净叶,随后让小和尚拿了一个空水桶和一个水瓢放到溪水边。
??大师把净叶放在手心,对书生说:“你不惹红尘,不招是非,就如同这片净叶。”接着,他把净叶扔到了空桶里,又说:“如今你深陷流言陷阱,就如同树叶落入桶底一般。”书生连连点头。
??大师把桶放在溪水边的一块平坦的石头上,然后用水瓢舀起一瓢水,说道:“这是对你的毁谤,想就此打沉你。”说罢,大师将水倒进了水桶。净叶在水桶里摇摆了几下,漂在了水面上。
??大师又舀起一瓢水说:“这是对你的恶语攻击,也是要打沉你。你且看现在如何。”说完他又将水浇在了净叶上,净叶晃荡了几下,又稳稳地浮在水面上。
??书生看着水桶里的树叶,回答道:“这片树叶不仅没有损坏,反而离桶口越来越近。”
??释济大师点点头,接着用水浇净叶。他一边浇水,一边说:“这是一句流言,这是一句蜚语,它们打在净叶身上,却都没将净叶抖落在水桶里。最后,这些流言蜚语不仅没有击沉、损坏净叶,反而帮助净叶慢慢接近桶口,远离陷阱深渊。”说着,释济大师又浇了最后一瓢水在净叶上,水溢了出来,净叶也随之漂出桶外,落入小溪,顺着溪流越漂越远。释济大师接着说:“这些流言蜚语妙哉!它们越多,净叶越能加快离开陷阱,最后流入溪水,汇入江海湖泊,融入更自在的天地。”
??书生连声称快,说道:“其身自净,就不会被打沉,反而会被流言蜚语衬托得更加干净。”
??把流言蜚语当水,清净心当船,水越涨船越高,这一点不仅是佛教的教义,也得到了心理学家的认可。美国心理学家尼古拉斯·狄福奥佐(NicholasDefoeor)认为,流言蜚语在某种程度上有警示作用,比如有流言说孩子结交了不良人士,不管真假,对父母都是一种警告,父母可以做一些防范措施。而且流言蜚语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当然要对信息的真假进行筛查。但正如之前所说的警示作用,人们可以通过提前到来的信息采取相应措施,以防万一。除此之外,尼古拉斯·狄福奥佐还发现,人与人在进行闲话传播的时候,是情感最亲密的时候,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闲话有维系情感的作用。
??当然,这不能抹杀流言蜚语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更多时候,流言蜚语的目的是破坏群体信任和挑起群体冲突,制造者往往带有嫉妒、报复、满足虚荣心、满足偷窥欲的心态。小秋的处境正是如此。流言的发起者对小秋的“空降”产生了“不公平”的情绪,从而有嫉妒和愤怒情绪,对小秋的所有挖苦、讽刺、诋毁都是对这种不公平发起挑战,以宣泄内心的不满。
??还有一些流言蜚语并不是挖苦、讽刺那么简单,而是蓄意编造和中伤。比如在职场,经常会在漂亮员工身上传出一些绯闻,如果漂亮员工得到提升,就可能被传为是通过不正当关系得到了晋升。人们对于这类流言总是乐于接受和相信,因为人人都有“补空心理”,即对不确切的事情特别关注,并善于运用联想能力来补充、推测流言的留白部分。在这个时候,回应谣言、如何回应、什么时候回应就变得至关重要。心理学家认为,对于恶意中伤不能保持沉默,要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反驳谣言。最好的方式是找出有威信且立场中立的第三方来进行回应。回应方式要针对细节,提供尽可能多的详细信息,将事情的原委说清楚,单纯一句“不是这样的”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不过,面对非恶意中伤或蓄意编造的流言,比如像小秋遭到的讽刺、挖苦,最好的方式是沉默,而不是奋起反击。反击只会加重负面形象,并引起“同盟者”的群攻。相反,沉默会消磨“同盟者”的斗志,让他们觉得无趣、乏味,渐渐将注意力放在别的更有趣的地方。
??其实说到底还是那句话,清者自清,做好自己的事,流言会随着时间消失。当然,在这段时间内对自我情绪的调节非常重要。像小秋这样的职场人,可以通过倾诉、运动、音乐等方式缓解释放不良情绪。
??
??被领导冤枉
??生活:被上司冤枉,不知道该不该跟上司讨回公道。
??修行:被冤枉了说一句:“是这样吗?”
??王兰的顶头上司是位上了年纪的女士。因为记性变差,所以经常丢三落四。有一次,王兰刚下班回家就接到了上司的电话,上司口气生硬地质问她将明天跟客户签约的合同放在哪里。王兰清楚记得将合同交给了上司,可上司却一口咬定没有。王兰猜想,一定是上司随手放在哪里不记得了,这种事之前不是没有发生过。但顾及到对方的年龄和地位,王兰不方便说出“你是不是忘记放在哪里了”之类的话,只能不断肯定已将合约交给上司。结果上司雷霆震怒,在电话里指责王兰“不负责任”“出了事就想往领导身上推”。王兰多次想质问女领导,“你自己忘记了放在哪儿,为什么要来怪我”,却怕得罪领导,只能隐忍不发。
??第二天,王兰早早来到办公室找寻合同,可翻遍了整个办公室也没找到。眼看就到了跟客户约定好的时间,女上司也三番五次打电话催促,让王兰更加焦急。最后,王兰终于在上司办公桌旁的垃圾桶里找到了合同。“应该是上司错把合约当成废纸扔进了垃圾桶,她以前也干过这事,不过是发生在别的同事身上。后来我们私底下都说,她年纪大了,应该退休了。”她在跟我交流时说。
??尽管找到了合同,却还是迟到了。当王兰拿着合同出现在会议室的时候,女上司对她劈头盖脸一顿狠批,说她弄丢了合同,耽误了客户的宝贵时间,还让王兰跟客户道歉。
??“当时我眼泪都快下来了,恨不得给她一巴掌。”王兰咬牙切齿地说,“自从那件事后,我看到她就来气,几次想跟她理论理论,也想过找大领导去说明真相,不能让她这么冤枉我,可都忍了下来。朋友也劝我,被上司冤枉是常有的事,要次次都理论,迟早会丢了饭碗。但我现在在办公室一看到她,就觉得委屈,干活特没劲。”
??我问王兰:“事后是否找女上司说明合同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王兰说:“只顾着生气,忘记说了。”
??
??我告诉王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防卫机制”,作用是防止个体产生不安和不快,比如自己犯了错归咎给别人或外界环境;隐瞒失败原因等,这是很正常的心理反应,几乎每个人都有,只是根据不同个体个性而有不同的程度与表现方式而已。对于女上司这样的人,她对自己的地位和权威十分重视,因此不容许自己犯错。当错误降临时,她会首先启动“防卫机制”,拒绝承认错误,以确保内心的平静,并保护自己的自尊体系。面对被这类女领导的冤枉,最好的方式是低调处理,不要挑战她的“防卫机制”,否则会激发她的反攻心态。
??说到这里,我想起曾经读过的一则佛门故事,说的正是佛门弟子如何面对他人的冤枉。
??这个故事发生在江户时代中期的日本。一对开杂货店的夫妇有个漂亮的女儿,有一天,夫妇发现女儿怀孕了,便痛斥女儿不知羞耻,并追问女儿孩子的父亲是谁。女儿被逼无奈,便撒谎说孩子的父亲是住在不远处的白隐禅师。白隐禅师是江户时期著名的禅僧,以修忍辱著称,曾留下《槐安国语》《远罗天釜》《夜般闲话》等诸多佛教著作。
??由于白隐禅师德高望重,所以女孩儿以为把罪责推到禅师身上就能免受父母责难。谁知道夫妇一听白隐禅师的名字,瞬间怒火中烧,一起到白隐禅师的住处对白隐禅师横加指责,说了许多难听话。白隐禅师听到后没有多言,只说了一句:“是这样吗?”
??不久之后,女孩儿生下一名男婴。夫妇觉得十分丢人,于是把婴儿放在了白隐禅师的门口,并用恶毒的语言辱骂禅师,还让禅师自己带大孩子。禅师面对冤枉,没有反驳,还是只说了一句:“是这样吗?”边说边抱起婴儿。
??禅师收留了婴儿,夫妇更加认为禅师是个衣冠禽兽,于是将他的“丑恶”行径四处宣扬。很快,这件事便街知巷闻,所有人路过禅师门口都指指点点,对禅师冷嘲热讽。禅师抱着婴儿,四处乞讨奶水。有好心人给孩子提供奶水,但却对禅师抛尽白眼:“要不是觉得孩子可怜,才不会帮你呢!”
??孩子一天天长大,禅师遭受的辱骂有增无减。女孩儿实在不能忍受良心的责备,于是将事实和盘托出。夫妇这才知道,原来孩子的父亲另有其人,大家冤枉了白隐禅师。夫妇十分愧疚,亲自到禅师面前下跪认错。禅师还是只有一句话:“是这样吗?”
??佛教徒对于外界的冤枉,从来都是笑骂由人、我自不动。为什么遭受冤枉会生气?佛陀说我执没有看破。执着于“我”,才那么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和评价。当意识到“无我”的时候,冤枉也成了虚空,不值一提。
??佛教中所说到的对“我”的执着其实跟心理学中自尊体系非常相近,其主要影响因素都是外界和自我对个体的评价。每个人都有自我评价体系,主要接受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自我评价,但在最初形成的阶段中,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占据主要位置,并影响了自我评价的形成。自我评价直接影响自尊体系的高或低,高自尊体系可以形成豁达、自信的性格;低自尊体系则容易形成阴郁、自卑的性格。不同的自尊体系在面对外界的评价时,会有不同的选择。自尊体系高的个体在接受外界评论时,主要接受正面积极的方面,有意识将有利于自己的评价筛选出来;自尊体系低的个体在接受外界评论时,主要接受负面消极的方面,总觉得别人有弦外之音,偏向于捕捉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并将其加工扩大。
??在面对外界的冤枉时,不同的自尊体系也有不一样的表现,自尊体系低的人的表现尤其不同,通常表现为低落、自卑、害怕、紧张;自尊体系高的人则表现为无所谓、不在乎。王兰的自尊体系偏低,对于自己的地位并不自信,所以当遇到冤枉时会表现出干活没劲、生气时间长、情绪低落等症状。
??对于大多数职场中人而言,被冤枉的事时有发生,也由此产生了一些不良情绪。这个时候,释放不良情绪变得尤为重要。最好的释放方式是找领导解释,并得到领导的道歉。但很多时候,这个方法行不通,因为很多领导都像王兰的上司一样不容许有人做出损害自己权威的行为,所以要让他们低头认错不太可能。当然,如果面临重大的原则问题,则有必要为自己澄清,以获得心理上的安定。
??不过更多时候,被冤枉带来的负面情绪是由投射和认同产生的。比如一些能力差或被排斥的员工,当领导冤枉他们的时候,周围的同事会认为“他们本来就笨,犯错误是自然的”,于是将错误投射在“笨”的人身上,这是一种主观意愿的强加。而能力差或被排斥的员工的自尊体系本来就低,从而会对同事的投射产生认同,认为“自己这么笨,一定会犯错误”。当认同形成的时候,个体会感到愤怒、委屈,心理秩序发生紊乱。在这个时候,要分清事件和自身因素,事件是“我没错”,跟我“能力差”没有必然联系,不能认同
??他人的投射。
??我们不能控制别人想什么,但能左右自己的想法。被冤枉也好,被诋毁也罢,一旦有了负面情绪,就要想方设法发泄,找人倾诉是最容易实现的方法。倾诉的本质不在于能否从对方那里得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在于倾诉过程中负面情绪的释放,哭也好,大声叫嚷也好,这些都可以起到宣泄作用。当然,如果能做到笑骂由人,是最好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