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


作者:贤宗法师  日期:2014-07-28 02:01:45



《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是华语世界心灵成长畅销书“慈悲系列”之放下篇。
  《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是贤宗法师十年之作,华语世界第一部完整的“禅修六部曲”,都市修行人的必读经典。
  《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引领读者进入“仰望星空”的豁达人生观。让你放下不安的念头,本书帮你用爱与慈悲圆满自己。
  作者简介:
  贤宗法师,号宗雄,福建福安人,浙江省桐乡香海禅寺现任住持。师自幼事佛,童真入道,勤奋好学,事佛以诚。1991年于莆田梅峰光孝寺受具足戒,承接禅宗临济正脉第四十五世传人,曾就读于福建佛学院和闽南佛学院,现为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在读研究生。1996年冬受聘于普陀山佛学院,期间历任办公室主任、图书馆馆长等职。2004年8月住持香海禅寺。2008年9月荣任嘉兴市佛教协会会长。
  贤宗法师是中国佛商论坛发起人,是企业家的心灵导师和禅修引领者。他发心引领天下企业家走向宁静的心灵家园,让每一位企业家都有慈济众生、慧泽万物的慈悲心灵,光明正大地立足于天地之间。
  目录:
  第一章末日之心003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黎明004
  瞎子为谁打灯笼010
  末日之心015
  过了河,已放下019
  雨果与笑面人024
  最好的修行030
  清苦034
  第二章如果我们是水039
  无所求040
  象腿非象045
  修行是一条路048
  无形之手054
  如果我们是水059第一章末日之心003
  生命中的每一天都是黎明004
  瞎子为谁打灯笼010
  末日之心015
  过了河,已放下019
  雨果与笑面人024
  最好的修行030
  清苦034
  第二章如果我们是水039
  无所求040
  象腿非象045
  修行是一条路048
  无形之手054
  如果我们是水059
  人让人,天清月明063
  安宁067
  第三章生命的箭矢075
  打破一切狭小的领域076
  把自己放空080
  调心084
  看住自己的念头088
  停留在当下091
  生命的箭矢096
  关键在于心念100
  忘记104
  第四章改变心灵的磁场111
  觉醒112
  口四业:一颗喜悦的心117
  身三业:专注与坚守123
  意三业:气度与高度128
  放下五斗米134
  不舍放下139
  一“惭”一“愧”142
  第五章仰望星空147
  红楼一梦148
  生活的减法152
  仰望星空158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163
  难得糊涂167
  井观驴子174
  第六章何处蓬莱183
  留一个角落安放信仰184
  如何自在188
  何处蓬莱191
  直到有一天,我听到号角196
  世界的本质201
  盲龟钻木208
  活得“明白”212如水常流通
  (代序言)
  最早知道贤宗法师,是2008年在香海禅寺举行的有一千多人参加的“亚布力佛商论坛”上。佛陀说过把佛法托付给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期使这些拥有最强大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人群,能够成为佛教发展的有力外护。不过当时国内理论界对佛商的界定还是相当模糊的,特别是在“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口号的误导下,现实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如何把佛教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文化、心理建设中去,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贤宗法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人文智慧课堂”学习的社会各界精英,为了继续学习佛学,于2008年成立了“复旦大学禅学会”,请高僧大德和佛教学者来学校演讲,也组织会员如水常流通
  (代序言)
  最早知道贤宗法师,是2008年在香海禅寺举行的有一千多人参加的“亚布力佛商论坛”上。佛陀说过把佛法托付给国王大臣、长者居士,以期使这些拥有最强大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人群,能够成为佛教发展的有力外护。不过当时国内理论界对佛商的界定还是相当模糊的,特别是在“宗教搭台,经济唱戏”口号的误导下,现实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如何把佛教的思想运用到企业文化、心理建设中去,化世俗而不为世俗所化,贤宗法师在这方面的探索引起了我强烈的兴趣。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办的“人文智慧课堂”学习的社会各界精英,为了继续学习佛学,于2008年成立了“复旦大学禅学会”,请高僧大德和佛教学者来学校演讲,也组织会员到各地佛教道场参访。我们对贤宗法师的访谈《世情通达见禅心——香海禅寺住持贤宗法师专访》,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五期(2009年7月)。贤宗法师在复旦大学的演讲《禅与现代生活》,刊于《佛教观察》总第九期(2010年4月)。
  经过长时间酝酿、准备,复旦大学禅学会定于2009年3月21日到桐乡游学,由我讲两天《维摩经》,并参访香海禅寺。当天我正在位于虹桥的上海干部教育中心,为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局级干部传统文化研习班讲解《法华经》。当时约定,复旦大学禅学会下午4时在复旦大学校门口集体坐大巴出发,大约在5时,与我在虹桥附近的延安西路上会合。但那天下午讲课不久,我在论及借佛敛财等问题时,可能情绪过分激动,血压突然升高,课程没法进行下去了。幸好在座的有杨浦区老年医院院长和党委书记,他们立即把我送到医院去检查。周院长坚决反对我继续后面两天的课程,已经在复旦大学校门口集合的数十名会员只得中止这次游学。
  待我血压平稳后,禅学会于4月17日继续进行一个月前中止的游学,但人数已经减少很多。作为大学教师,应当守住自己的学术本位,我的教育对象是校内学生和社会上的政商人士,即便带队到寺院参学,也只在寺院外的场所讲学。在我看来,白衣到寺院中讲佛经,是与孔门舞墨、班门弄斧一样的蠢事。负责那次游学行程的禅学会会员黄丽君也是贤宗法师的皈依弟子,她说宾馆会议室两天的场地费要六千元,而现在只有区区十几个人,实在有点儿浪费。她转告了贤宗法师的建议,说可以到香海禅寺去,同时为正在那里举办的有几十名企业家参加的禅修班讲课。贤宗法师特别强调:寺院中有专为居士讲课的讲堂,寺院本来就是为一切众生服务的。正是贤宗法师的这句话,使我放下原来的顾虑,到寺院并班教学,也避免了在宾馆和寺院间的来回奔波。在这之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好几个类似的研修班都曾到香海禅寺举办参禅和教学活动。
  六祖惠能大师以“如水常流通”来形容佛法的智慧通透无碍,贤宗法师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通达。作为佛教学者,我认为当今中国佛教正处在冲决围墙困境的前夜,存在需要解决的六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妥善处理政教关系;第二,学术与信仰的划界与合作;第三,继承传统与适应现代社会;第四,在家与出家和合的教团建设;第五,大众佛教与精英佛教的三根普被;第六,佛教发展中契理与契机的统一。贤宗法师原来是佛学院的专职教师,研究的是高深的佛教义学。他曾经告诉我:在八年的教书过程中,与学生讨论最多的就是未来的佛教该怎么走;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环境中,如何以佛法思想帮助人们走向更加圆满和快乐的人生。他在桐乡这个空间中,以禅师“随缘消旧业、任运着衣裳”的悲愿和智慧,进行了艰难而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
  《六祖坛经》开宗明义地指出:“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是禅宗纲领性的表述。菩提自性是我们人人本具的佛性,但必须借由善知识开启。佛教存在于世间最根本的意义,即《法华经》所说:佛与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为使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贤宗法师就是这样一位善知识,他建立清净庄严的道场,并辐射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建立现代化的佛教基金会和各种弘化形式,用佛教的核心价值智慧与慈悲接引社会各界,使佛教堂堂正正地进入主流社会。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王雷泉瞎子为谁打灯笼
  当我们做事业的时候,一定要有一颗宽广的心——做的这件事情能不能帮助更多的人?想想你的员工、你的家人、你的客户,当你做每一件事情都想着他们的时候,你就会做得非常好,而且做起来不用花很多的精力就能成功。
  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处世的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呢?你不断地想到别人的时候,别人就会被你所吸引;你如果只想着自己的利益,天天想着把别人口袋里的钱变成自己的,那他就会离你远去。这就是成功和失败的区别。
  很多人觉得,给员工多发些福利,那自己的资产不就减少了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迷”。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迷”了,才叫作众生,哪天你悟了,变成圣者,你就能透视人世间的一切。我们不明白这些道理的时候,总会被它所困扰,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将来的人生;当我们学会看开利益和得失,敞开心量去付出的时候,所有的人都会聚拢在你的身边,成为你的支持者,成为你事业的伙伴,成为你成功的推动力。当你的眼睛放射出来的都是贪婪和索取的时候,你再怎么伪装别人也能感觉得到。
  禅宗里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一个瞎子晚上出去的时候总要打灯笼,他不是打给自己,而是为了照亮别人。我觉得这个灯笼打得很有意境,当我们做每一件事情都能想到自己是个瞎子,需要为别人打灯笼的时候,这个人就是菩萨,就是人间的圣人,就是佛。
  我们由此引申到第二个题目,破除“我执”和“法执”。
  当我们一直执着于一个“我”的时候,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我们的所作所为、我们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所有东西,都会一直局限在狭小的区域里。
  就像我讲到某人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感觉到,师父提到我了,我很紧张;或者说,我被人家重视,内心里面就会产生一种喜悦。我们都希望被人重视,总希望被人家认可,总希望别人能感觉到自己是怎么样的。当这种意识很强烈的时候,你就会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到你的相貌、你的面子、你的言谈、你的举止、你所做的所有事情上,你就会不自在。当你离开家乡在外面闯荡的时候,就会告诉人家你的家乡怎么样。如果你是一个上海人,你会跟人家夸上海怎么好,是一个国际大都市;当别人说上海人小气时,你就会跳起来反驳,是不是这样的?我们不论从哪个地方出来,都会不由自主地把那个地方的面子罩在自己身上。就像一个董事长去开家长会的时候,他总是端着一个“我是董事长”的架子。其实,在这个时候你就是家长,你就是孩子的父母,你摆这个谱,谁理你?
  佛学里面讲“我执”的破除,是让我们从“成、住、坏、空”这样一个流程,以及组成我们人体的“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和合中去看待自己。我经常教我的学员们做不净观,就是为了破除对自我的贪恋。如果连自己的身体都能观想成一块不断坏灭的烂肉,你还会贪恋那些附加在身体上的外在装饰吗?你还会在乎自己的面子、名望、地位和金钱吗?如果你这样去观想,还有什么事情是放不下的?
  人们对万事万物的执着,就是我们所说的“法执”。事实上,世间事物因缘相聚而存在,因缘离散而消失,每一样事物都有它存在、生灭、变异、消失这样的过程。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这样的。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后我们就会知道,缘聚缘散,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所以,当我们有缘相聚的时候,就要好好珍惜这个缘分,分别的时候也不要去悲伤。这就是一切事物的规律,佛教把这样的一种思想叫作空性。
  末日之心
  信仰并不虚幻,关键在于你能否放下一颗深谙世故的心。
  在生活中,如果每天都有精美的食物吃,有舒服的床休息,信仰的确会显得遥远而无处安放。然而,我希望大家常做这样的观想:今天就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天,此刻就是我的弥留之际,我的心是否会感到遗憾、悔恨?我是否能够知道今生的意义何在?是否会因为虚度光阴而捶胸顿足?我有没有犯过无法救赎的错误?
  如是观想不仅不枯燥无聊,相反,它能帮助你认识自己,时刻明白自己是谁,来自哪里,要向哪里去。这些指向存在的思考,在古希腊被称为“第一哲学”,它的地位要比今天被奉为现代化恩主的自然科学更加高贵。而佛陀更以这些指向生死问题的思考作为最究竟的智慧。
  能否思考这些问题,正是人与其他动物最大的区别之一。其他动物整天都忙着寻找食物,忙着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即使生活在非常空灵、秀美的环境之中也无法自知,唯一的思考能力就是处在非常危险、紧迫的情况下匆忙逃生,这还是出于本能的反应。如果人的行为、思考只能停留在这种浅薄的层面上,人又何以为人呢?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而所谓教育,其理论前提就是要反思、要思考。比如僧人在接受食物供养时,就要注意反思自己的行为,按照自己的功德多少来接受供养。这正是:
  计功多少,量彼来处。
  忖己德行,全缺应供。
  防心离过,贪等为宗。
  正事良药,为疗形枯。
  为成道业,方受此食。
  因此,人应该经常思考自己:来到这个世上,我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其实,人都有这种能力,只不过是愿不愿意去做罢了。
  
  前言
  前言
  有人告诉我他的经历:那是个夏天的傍晚,夕阳映满了天空。他开车行驶在下班的路上,尽管心情舒畅,但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些隐隐作痛的感觉。
  他渴望真正的快乐,渴望自己和自己的内心达成一致,渴望能与生命中经历的所有的人相处得更加融洽与自在。他渴望自己像一棵树或者一条鱼一样,随风而动或随水浮沉,在快乐的时候,不再体会到内心深处隐藏的悲苦。
  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来香海禅寺找我,他渴望找到一种直面悲苦的方法,渴望真正领悟到那个当下自己内心挣扎的本质,渴望懂得真正的慈悲。
  事实上,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但如果你一直将自己关在这间悲苦的房子里,没有觉察,不舍打开,不舍卸下内心的负累,那么,你必然无法面对。
  这正是你手上的《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这本书要解决的问题。当我们从一片迷惘中觉察,透过生活给我们的表象看到本质,卸下内心积压的负累,用爱与慈悲圆满自己时,我们便能从这种痛苦中解脱。
  贤宗法师
  2014年6月于香海禅寺
  







阅读提示: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的作者是贤宗法师,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放下:卸下内心的负累下载地址

上一本:胡适谈国学谈哲学谈人生
下一本:拖延不是病:解密拖延心理成因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