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转念的力量


作者:费勇  日期:2014-08-15 15:16:39



《华严经》的《十地品》里,佛陀开示了菩萨依次修行的十种境界。而在这本书里,作者尝试用通俗易懂的说法,把这十种境界描述为十种心态,十种念头,并将其运用在实际生活中,看看十个念头的每一个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样的转变。讨论的是普通人如何透过念头的转化,化困厄为幸福,获得平静安宁的生活;针对的是普通人如何处理日常的烦恼,而非成佛。
  作者简介:
  费勇浙江人,游于文字、影像、山水、城市、乡村、媒体、高校之间;读读、走走、看看、写写。主要作品有《空了——金刚经心读》《有门——法华经心读》《没事——坛经心读》《随心——阿弥陀经心读》等佛经心读系列。
  目录:
  序一 有心江上住,不怕浪淘沙
  序二 次第圆满心
  第一章 欢天喜地
  第二章 心平气和
  第三章 悲天悯人
  第四章 从从容容
  第五章 合而为一
  第六章 前因后果
  第七章 落到实处
  第八章 八风吹不动
  第九章 一心无挂碍
  第十章 此时此刻第一章欢天喜地?欢喜的境地有一种死亡叫“巫毒死亡”。原始部落里,巫师拿着一根骨头指向一个人,说施了什么法术,然后,那个人真的死掉了。当然,不是巫师的骨头真有什么灵异,而是那个人自己吓死了自己。现代大都市里,满街是疲惫或焦虑的脸孔,暗里涌动的依然是原始时代的恐惧,人们莫名其妙地心生恐惧:不敢休息,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不敢拒绝别人,不敢……日常生活里,那些“不敢”、“害怕”、“担心”的念头,乃至“恐惧”的念头,阻碍了生命的展开和喜乐。并非有什么外在的东西能够压垮你,而是你内心的“恐惧”压垮了你。很多时候,你自己吓死了自己。我们害怕一些确定的东西,也害怕一些不确定的东西,莫名其妙地害怕。比如,害怕考试考不好,害怕股市下跌,等等,都是很具体的担心;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未来的生活,害怕孤独,等等,并不是很具体的东西,不过总觉得有一个什么东西让自己牵挂、害怕。佛陀说,世间的众生有五种怖畏: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畏。不活畏,意思是总是害怕生活没有保障;恶名畏,意思是总是害怕别人说自己不好;死畏,意思是害怕死亡;恶道畏,意思是害怕死后堕入地狱,或变成畜生或变成恶鬼;大众威德畏,意思是在大众面前没有自信心,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概括起来,就是又怕活,又怕死。但是,活,活在天地之间;死,也是死在天地之间。有一个词,叫作欢天喜地。在天之前有欢,在地之前有喜,在天地之间就要欢喜。生,有欢喜,死,有欢喜,都在欢喜的境地。所以,佛陀说,一旦解脱了世间名利的束缚,你就成为菩萨。而菩萨首先就进入欢喜的境地,进入欢喜地,就没有了五种怖畏。所以,欢喜的念头,并非赚到一笔钱的那种快乐,也并非男欢女爱的那种快乐,而是不害怕,不焦虑,不恐惧,不担心。《华严经》云:我转离世间一切境界故,生欢喜。何谓转离?转动你的心而出离。犹如莲花出自污泥而不染,又如鸟儿飞过天空不留痕迹,又如戴着镣铐跳舞。所谓欢喜心,就是无论外界怎么样,我都不会怎么样;无论外界有多少束缚,我仍然自由飞翔。用两句话最能说明: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另有两句话也有同样的韵味: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复,世态炎凉,优游闲岁月,潇洒度时光。一句话,所谓欢喜地,就是这样一种境界:这个世界再也不能把你怎么样。就算这个世界给你戴了一副无法脱掉的镣铐,你照样可以按你内心的旋律跳自己的舞;在跳动里,把镣铐这个负担转化成自己的一个手段或工具。这就是欢喜的境界,这就是欢喜心成就的境界。那么,怎样成就欢喜心呢?怎样让自己的心时时刻刻生出欢喜的念头??念头里有佛,心生欢喜因为菩萨总是念想着佛,所以,总是欢喜。念头里有佛,就会欢喜,就会有欢喜的心。为什么念头里有佛,就可以心生欢喜?我的领会是,佛这个名称意味着最终的目的地。当你念头里有佛,意味着你明白你自己最终要去到哪里,意味着你明白这个世界最终要去到哪里。说说我自己的经验吧。我非常喜欢一个画面:释迦牟尼佛在河边的菩提树下成佛的那一幕。我一直把那一幕看作人类思想史上最动人的画面。释迦牟尼,这个从王宫里走出来的王子,一直追寻着解脱的道路,他走了很多地方,尝试了很多方法,筋疲力尽,好像失去了方向。然后,他走到了河边,坐了下来,就在菩提树下。然后,奇迹发生了,他进入了深度禅定,在禅定里,他领悟到了存在的究竟。据经书上说,释迦牟尼在领悟的那一刹那,东南西北都是耀眼的光芒,天空里飘满了鲜花,所有的树都开了花,所有的树都结了果,地上开满了莲花。释迦牟尼安静地坐在树下,凝固了一般;而河水流淌,花朵盛开。每当焦躁时,我就想起这个画面。这对于我的确是一个有效的方法:用释迦牟尼成佛的那一刻,去清除心里那些芜杂的念头。为什么呢?在我焦虑的时候,想到释迦牟尼成佛的那一刻,是人类所能达到的终极的境界,我的心思集中在这个境界上,一切都变得如此确定,如此清晰,此刻,我的心思终于摆脱不确定性带来的不安。无论此刻怎么样,总有一个最终的目标,最终的结果,等待在那里。在茫然、失去方向的时候,关于佛的念头带给我们确切的方向,提醒我们无论怎么样,都有一个本源在那里敞开着,我们最终能够回到那里。所以,不用怕。在我担心的时候,想到佛,想到释迦牟尼佛,还有其他所有的佛,都走了一条全然放弃的道路,我会因此摆脱对于生计的担忧。所有的佛,曾经都是王子,拥有无数的财富权力,但为了找到解脱的道路,他们全然地放弃了。释迦牟尼的旅程,其实是所有佛的旅程:从应有尽有到一无所有,是一个不断舍弃的过程。而我们普通人的道路是积聚的过程,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我们常常害怕失去,害怕失去了职位,失去了名声,就没有办法生活。因此,非常卑怯地活着,不敢请假去自己喜欢的地方,不敢对于厌恶的上司说不,不敢对于违背自己良心的事情说不,不敢……但是,当我们想到佛,想到他们舍弃了一切之后觉悟成道,想到他们舍弃了一切之后随缘而活得自在,让我明白活着不过是一件非常自然非常简单的事情,不一定非要去叠加很多东西,不一定非要达到什么标准。在一无所有的状态下,佛陀不仅活出了最光辉的人性,也活出了最深邃的神性。生活,或者说,维持生理的健康,真的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无须花费我们很多时间,也无须很多金钱。因着这样的念头,我们不再把生活当成一个负担,背在身上。因着这样的念头,我们明白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一定非要去做什么成功人士,不一定非要去发财,非要去出名。有很多种活法。如果我们按照自己内心的期待和直觉去生活,真正地做一个人,做回自己,那么,我们还害怕失去什么呢??念头里有真相,心生欢喜见到如来,并非见到什么神灵,而是见到真相,就会欢喜。因此,念头里有真相就会欢喜。为什么念头里有真相就会欢喜?我的领会是,念头里有真相,意味着我们敢于面对事物本来的样子,敢于面对各种无法改变的状况,意味着对于各种无法避免的结局的认知。当我恐惧时,如果我去念想事情的真相,意味着我已经明白事情的最终结果,因而,不再恐惧。很多时候,我们自欺欺人地生活着,犹如生活在泡沫里,无论气泡多么美丽,总有破灭的那一刻。因为生活在泡沫里,我们内心非常不安,时时恐惧。真正的乐观,根植于悲观;真正的欢喜,来源于绝望。只有对于各种可能性,最坏的或最好的,有一个客观的展望之后,你才可能有一种欢喜的心态。许多人的觉悟,始于对死亡的觉知,意识到一种幻觉:以为我们自己不会死亡,死亡是别人的事。恰恰是这种幻觉,让我们生活在繁华的假象里,不敢面对疾病,不敢面对死亡。然后,某一天,由于身边熟悉的人突然去世,有些人会突然明白,有一天他自己也会如此离开。然后,他会面对这个无法改变的事情,去思考死后人到底去了哪里,会重新整理自己的生活。因为既然人会死,那么,在死之前如何活,就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很多人觉知到死亡之后,有了勇气去做自己内心想做的事,再也不害怕别人怎么看自己,再也不恐惧会有什么后果。会有什么后果呢?最终我们都将死亡。生如昙花,你应当欢喜盛开。去喜欢你的人那里,去你喜欢的人那里,做你喜欢的事情,走你喜欢的路。如果那个人不喜欢你,远远地离开他/她;如果你不喜欢那个人,远远地离开他/她。我们终将死亡,所以,此刻多么美好。生命的成长有绚丽的华美,也有暗淡的阴郁,有盛开的奔放,也有凋谢的苍凉。我们只愿意华美,却不愿意阴郁,我们只愿意奔放,却不愿意苍凉。我们总是在追求幸福,追求成功,却不明白一个简单的真相:幸福与不幸相依随,成功与失败相依随。在世间,你不可能只获得幸福,而没有不幸;不可能只有成功,而没有失败。所以,你可以追求幸福,追求成功,但是,不要活在幸福和成功的假象之中,你必须接受不幸和失败,你的生活才是完整的。我们总是在追求天长地久的爱,追求完美的婚姻,却不知道,爱是会变化的,会消失的,婚姻是有限的,是一种权宜的制度。因为我们不愿意面对这个简单的真相,所以,当爱消失了,我们还在苦苦留恋,当婚姻变得琐碎了,我们还在痴痴梦想。带着激情,带着梦想,我们去爱,去进入婚姻,这没有问题。但是,当爱渐渐平淡的时候,我们需要看到另外一面,需要认识到爱的真相,婚姻的真相。然后,面对这个真相。罗素曾经剖析婚姻这种制度,一再提醒我们,一夫一妻制并非理所当然的,更不是完美的,一则一夫一妻制在人类历史上实行的时间非常短暂,二则即使实行一夫一妻制以来,也从没有完全做到过真正的一夫一妻。他归纳了三种一夫一妻婚姻的模式:第一种是美国式的,婚姻必须和爱高度一致,因此,离婚率特别高,而男子较少婚外恋和嫖娼;第二种是法国式的,婚姻和爱分开,有普遍的婚外恋,而男子很少嫖娼;第三种是日本中国式的,婚姻与爱可以分开,社会排斥离婚和婚外恋,而男子爱嫖娼和蓄妾。非常简单,如果你认为爱必须和婚姻一致,那么,你就必须接受离婚。如果你认为爱不一定和婚姻一致,那么,你就得接受其他一些东西。这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真相,但很多人从未真正面对。因此,我们看到这个世界上那么多痴男怨女,纠缠在已经消失的爱里,纠缠在权宜的婚姻里。有些人一看到一老头与一老太在一起就感动啊感叹:相爱容易,难的是白头到老。是这样吗?绝大部分的男女都厮混到了白头到老,无论多千疮百孔,都假装幸福地混到了白头到老。我们周围到处都是白头到老,白头到老很容易,难的是相爱,难的是不假装。是的,难的是不假装,难的是能够面对真相。比如炒股票,很多人只愿意看到涨,却不愿意看到跌。如果你能够在涨的时候意识到会跌,在跌的时候意识到会涨,那么,也算是领会了世间的真相,就不会活在涨的虚幻愿望里,总是恐惧着跌。真正的问题在于,你只想着涨,却不知道会跌;你只想着成功,却不知道也会失败;你只想着健康,却不知道也会生病;你只想着爱,却不知道也会恨;你只想着幸福,却不知道也会不幸;你只想着前进,却不知道也会后退……因为不知道,因为不愿意面对,所以,就会恐惧,恐惧生病,恐惧失恋,恐惧死亡……所以,我们恐惧,常常是因为我们不愿意面对真相。如果我们的念头里有真相,那么,无论健康还是疾病,无论相爱还是分手,我们都会平静地对待,平静地接受无常这个真相。只有对于真相的觉知,只有对于世界的整体性觉知,我们才可能真正地活在欢喜心里。如果我们的念头里有真相,那么,我们就会不再恐惧,我们就有勇气去改变可以改变的,也有决心去接受无法改变的。《十地经》里佛陀用了一个比喻,说是做大生意的人,派人运货往城里去,去之前会弄清楚沿途的各种状况,哪里是安全的,哪里是危险的,要用什么工具,等等,然后上路。佛陀说住在欢喜地的菩萨也是如此,深知最终要去什么地方,深知经过什么路段,有什么危险,深知可为与不可为,深知什么时候用什么交通工具。所以,菩萨每天行走,没有畏惧,只有欢喜。如果人生像一场旅程,那么,我们确实应该明白到底要去什么地方,会遇到什么样的状况,然后,一路走去,满心欢喜。如果我们的念头能够时时直达真相,那么,时时刻刻,我们在欢喜里,再也没有恐惧,再也没有担心,因为我们已经看到一切的真相,因为我们在一念之间就已经看到了未来、现在、过去三世的真相。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所以,我们没有什么害怕的。因为我们已经看到,所以,我们只是在欢喜走路。?不起分别心但是,为什么我们经常看不到呢?为什么我们经常在真相面前迷失呢?为什么我们常常在真相面前仍然顾虑重重呢?佛陀说,那是因为分别心。什么是分别心?面对事物,我们总是去归类去判断好与坏、美与丑,等等。事物本来只是事物,但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慢慢接受了社会赋予我们的很多观念、意识,这些观念、意识会引导我们去作出价值判断。一个女人只是一个女人,但是,当她从我们身边走过,我们往往会有一个念头: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依据什么产生如此的念头呢?根据她的衣服品牌、她的容貌等,我们很快就能判断,她是富的还是穷的,是美的还是丑的。如果她是富的,我们可能会嫉妒她,如果她是美的,我们可能会产生情欲;反之,我们可能会轻视她。每天我们都活在这样细小而无处不在的分别的世界里,我们期待着在这个分别的世界里拥有幸福。但是,恰恰是这个分别心,阻碍了我们对于幸福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一旦有分别心就会有比较,有比较就会有攀比,有攀比就会有焦虑。所以,当我焦虑的时候,我会让自己安静下来,平等地看待我正在经历的事情。当我平等地看待一切,看待我自己,我就会感受到泰戈尔说的:无论我是什么,我都是有福的,这个可爱的尘土的大地是有福的。当我平等地看待一切,不起分别心地看待一切,当我能够像经书上说的:平等看待法界缘起的、事事无碍的六相——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我就可以领略到苏东坡的生活境界:“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因为没有分别心,所以就没有尊卑贫富的区别;因为没有尊贵贫富的区别,所以就不害怕自己会贫穷、不害怕自己社会地位低下。因为没有分别心,所以对于外在的人事就没有什么要求,要求的只是自己;所以眼里没有一个不是好人,也就是惠能说的:不见一切人过患,只见自己的不是。不见一切人过患,非常重要,意思是对于外界的判断完全没有自己的私心。根本上而言,所谓不起分别心,指的是摆脱了一己私见的判断。如果简单地说对于任何事情不起分别,很容易被人以为没有是非心。而实际上,佛教并非没有是非心。佛教讲究不争,但不争的是个人的私欲。如果我们期待一个更好的自我,那么,我们应当作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如果我们期待活在更好的国家,那么,我们应当作一个事事计较的人。不争,是不去争一己的私利;计较,是和一切的不义较劲。佛教的不起分别心,有两个重要的基点:一是不带自己的私心或社会成见去判断人、事、物,二是对于一切的人、事、物心怀慈悲。所以,一个具有佛教精神的人见到一个乞丐,会立即尽自己的能力去施舍,绝不会担心自己是否受骗了;一个具有佛教精神的人遇到社会不义,一定会奋力抗争,但绝不会使用暴力,即使对于恶者也心怀怜悯。印度的圣雄甘地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我们的念头里有平等,有不起分别的心,那么,哪怕我们在为着良善的事业而抗争的时候,也会非常从容柔和而坚忍不拔,对于邪恶或暴力没有任何畏惧;如果我们的念头里有平等,有不起分别的心,那么,我们就不会有任何的攀比而产生高下、贫富、成败等区分,我们不再只喜欢成功而不喜欢失败,只喜欢富裕而不喜欢贫穷……我们将超越各种分别的界域,全然地活在一个整体里。佛陀曾经教导他的儿子罗睺罗:“一切色,无论过去、现在、未来,还是内在或外在,粗或细,优或劣,远或近,都应该运用智慧,如实看待: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自我。要学会像地那样,即使人们泼给它各种污秽之物,诸如垃圾、粪便、唾沫,它也不表示反感,不以为屈辱。要学会像水那样,即使人们用它冲洗这些污秽之物,它也不表示反感,不以为屈辱。要学会像火那样,即使让它焚烧这些污秽之物,它也不表示反感,不以为屈辱。要学会像风那样,即使让它吹走这些污秽之物,它也不表示反感,不以为屈辱。要学会像空那样,它没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这是修习不起分别心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时时处处如此修习,那么,“无论愉快或不愉快的接触,都不会进入我们的心,盘踞我们的心”。我们的心,没有分别的念头,只有真相,只有慈悲,只有欢喜。?清净的信仰菩萨的念头里全部是成佛的方法,全部是成佛的道路,所以,心生欢喜。何以念头里有成佛的道路,就会心生欢喜?我的领会是:念头里有成佛的方法或道路,意味着心中有清净的信仰,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到达终极的目的地。因为这种坚定的相信,菩萨就不再有畏惧。就像经书上说,菩萨是清净的信仰者,坚信释迦牟尼佛指引的各种到达彼岸的方法,坚信能够进入种种觉悟的美妙境界,坚信一切的菩萨道行,坚信如来的智慧、说法、境地、神力。不去怀疑别人,不去指责别人,只是一心,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行,这就是清净的信仰。不管环境如何,不管别人如何,只管自己走到哪里,都把走过的地方清洁干净,这就是清净的信仰。如果你的念头里有清净的信仰,那么,你在世间就无所畏惧,说走就走,想做就做。日常生活里,当我们明白一个解脱的道理,或者,只是想去做一件自己喜欢做的事,常常还没有去开始,就会冒出“很难”、“太难了”的念头。然后,这些道理,还有那些美妙的事情,就在“很难”的念头里夭折了。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然后,你就永远在现实的泥潭里跋涉、打转。莲池大师曾说:“世间一技一艺,其始学不胜其难,似万不可成者,因置不学,则终无成矣;故最初贵有决定不疑之心。虽复决定,而优游迟缓,则亦不成;故其次贵有精进勇猛之心。虽复精进,或得少而足,或时久而疲,或遇顺境而迷,或逢逆境而堕,则亦不成;故其次贵有常永贞固誓不退转之心。高峰‘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这一著子明白’,是之谓真有心丈夫也。又古云:‘三昧不成,假令筋断骨枯,终不休歇。’又云:‘道不过雪窦,不复登此山。’又云:‘不破疑团誓不休。’如是有心,何事不办?”大意是,世间无论什么技艺,开始学的时候都会觉得很难,好像不可能学会,因而就放弃了,所以,需要有毫不怀疑的信心。有坚定的信心,就可以有清晰的决定。决定了以后,有可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所以,需要有精进勇猛之心。有精进勇猛的心,就可以把事情真正做起来。做起来以后,有可能很快觉得满足了就不再学了,或者拖得时间很久而心生疲倦,或者遇到顺利时得意忘形,或者遇到逆境时心灰意冷,最终也无法达成。所以,需要有坚定的不退转之心。有坚定的不退转之心,才能达成最终的目标。而人的一生,需要有清净的信仰,生命才能找到最终的归宿。生命的展开,不应该是患得患失的,不应该是犹豫不决的,不应该是诚惶诚恐的,而应该是说走就走的,说做就做的。真的走了,真的去做了,天不会塌下来,这扇门关上了,另外很多的门打开了。所以,不用怕。但是,我们在生活里,确实时时害怕。佛陀在还没有成佛之前,经历过很长时间的修行。有一段时间,为了修习克服恐惧,他都在十五或初八的夜晚,一个人住在荒凉的庙宇或旷野。总有沙沙的声音隐隐而来,好像恐惧在逼近。佛陀自问:“为什么我要等待恐惧来临?为什么我不降伏恐惧?”于是,他行走的时候,如果恐惧逼来,他照旧行走,不站、不坐、不躺,直到恐惧降伏;他站着的时候,恐惧逼来,他照旧站着,不走、不坐、不躺,直到恐惧降伏。佛陀的方法其实是面对恐惧,越害怕越要面对它,不要逃避,逃避的结果是积聚更多更大的恐惧,最终弥漫你的生命,活着,成为一种苦役。面对就是一种清理,一种转化。用欢喜的念头去清理,去转化。用你最终的目标,用你的信念,用你对于事物如实的观察,用你的慈悲,用你的平等,去培植你欢喜的念头,融入你的生活,你的生活将会变得很轻盈,不再害怕。有一个叫跋提的王子,随着佛陀出了家。出家之后,他向佛陀感叹:“从前我在王宫的时候,到处都有士兵守卫,我却时时感到害怕,忧虑,怀疑,担心。而现在,无论在树林,还是在空屋,没有一个守卫,我却一点都不害怕,不忧虑,不担心。我生活自由,安详,接受别人的施舍。”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阅读提示:转念的力量的作者是费勇,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转念的力量下载地址

上一本:推销自己,决定你的未来
下一本:长得漂亮不如活得漂亮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