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德里奇,周京京,杨泱 日期:2014-08-18 16:06:07
本书从最基本的现象入手,分析人们为什么面对同样重要的信息却给出不同的反应最终导致成与败之差,然后详述如何调整思维,关注你应想要的,而不是你不想要,树立自我目标和职业目标,利用12个提升自我工具,一步一步踏在让工作和生活不断进步的台阶上。从现在开始,一直关注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排除一切无关干扰,专注地投入其中,实现你心中真正渴望的目标!
作者简介:
劳拉古德里奇(LauraGoodrich),专攻职场人际关系和职场人士工作动机研究。25年来,她做过这方面的教练、顾问、培训师和演讲者。同时,她还获得了明尼苏达州州立大学的职业培训师资格。古德里奇也是影响力公司(OnImpactProducions)的合伙人,改公司是一家集图书出版、电影拍摄、公共演讲为一体的大型传媒公司。除此之外,她还是多家电台、电视台和电影节目的主持人。
目录:
前言
概述
第一章为何深陷于“己所不欲”的思维怪圈?
大脑研究给予我们的洞见
为何如此之难?
如何将这点运用到商战中?
第二章调整思维向成功挺进
逃离思维车辙的方式:建立新的道路
养成有益的新习惯
缓慢地离开舒适区域
勇于尝试将拓展大脑的神经线路
采取行动,消除恐惧
避免含混,明确你的目标
提高应变能力的方式之一:憧憬理想蓝图前言
概述
第一章为何深陷于“己所不欲”的思维怪圈?
大脑研究给予我们的洞见
为何如此之难?
如何将这点运用到商战中?
第二章调整思维向成功挺进
逃离思维车辙的方式:建立新的道路
养成有益的新习惯
缓慢地离开舒适区域
勇于尝试将拓展大脑的神经线路
采取行动,消除恐惧
避免含混,明确你的目标
提高应变能力的方式之一:憧憬理想蓝图
结识思维乐观的人群,建立有益的交友习惯
在VUCA环境下营造积极成效
改变需要努力
如何将这点运用到商战中
第三章尽你所能控制局面
发挥优势
你的优势何在?
你能掌控什么?
你现在需要什么?
将“我想要”上升到团队和企业的高度
第四章调整心态运筹帷幄
运用技术
相信直觉
多聊天
合理运用支持者
合理利用反对者
有效地应对劣势
在商战中运筹帷幄
第五章打造生活目标
全面塑造自身
审视价值观念
平衡生活中的各个重要方面
“红跑车”劝告你:请谨慎驾驶
注意外在因素的存在
不同的行为习惯
确定职业目标
第六章打造职业目标
职业目标计划表示例
明确职业目标使你自立
环境影响
摆正自己的位置,注意力集中在职业目标上
不要局限于具体的工作职位
“红跑车”思维模式在日常交往中的重要性
把个人和团队的目标放在首要位置
第七章向目标进军
控制思想
使积极的成果形象化
行动吧
计划指引内心
评估进步,寻求反馈时常为之
加速个人进步帮助他人实现目标
第八章加足马力
努力开到最大马力
营造“红跑车”文化氛围
结语:一切从你开始
附录一视觉、听觉、触觉“启动器”
附录二红跑车工具箱一览表
致谢
第一章为何深陷于“己所不欲”的思维怪圈?
一提及“红跑车”这一概念,人们会立即从两方面去理解。1.集中注意力向目标前行确实重要。因为我们的注意力越集中,为目标采取的行动越多,我们的胜算就越大。这个道理简单明了,逻辑分明,人们很容易理解。
2.仔细一想,人们又不难理解陷入消极的思维方式近乎人类的天性。无论对方是一个八岁的幼稚孩童还是一位八十岁的智慧老人,我都能让他明白这点。这个道理通俗易懂。人们意识到在做游戏时,心里默念的一定是“我要赢”。我们不难发现赛车手的目光总是集中在跑道上,而不是他们试图逃避的围墙。
有两个主流观点可以解释为何受消极思维左右的行为极难扭转。
1.据统计,每天在我们大脑中浮现的思绪从12000到50000条不等,其中70%有关我们不想得到或是力图避免的事物。
2.当人们面对至关重要的新讯息时,有三种典型的反应:20%的人会欣然接受;50%的人心存抵触,动摇不定;而另外30%的人公然抵制。
大脑研究给予我们的洞见
我与诸多企业共同研究员工行为和应对变革的方案已有多年,因此我越发想知道人们为何会陷入“己所不欲”的思维怪圈。虽然我是研究工作环境、工作变革和职场规划的行家,但我对神经学却一无所知,因此,我向科学领域寻求答案。
这些年来,我有幸与一群致力于大脑研究的科学家合作。我会将有关大脑的知识尽可能多地与读者分享,使读者在理解的同时又不至于信息过量,因为大脑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器官。我们至今仍未揭开大脑中千万亿神经元突触的神秘面纱。(神经元突触是位于两个神经元细胞间的裂痕。神经细胞将信息传递到单个目标细胞中,而神经元突触是神经细胞间传递信息的媒介。)
艾伦?韦伯(EllenWeber)是MITA大脑研究机构的总裁,致力于大脑研究多年。她专攻大脑与人类行为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在某个组织中人们的行为。我问韦伯博士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消极心态,她解释说这是社会环境和生活经历两者结合的产物。我们的独特基因导致了我们日后的反应都是基于恐惧之上,这种反应具有社会性,它植根于我们的家庭之中。家长们经常会用心良苦地对孩子说,“别跑得太快!”“不要碰伤!”“不要调皮捣蛋!”他们的本意是想保护孩子,但事实上却令孩子们的反应建立在恐慌之上。有时恐惧事出有因,有时却是凭空臆想。例如,你的家庭可能有忧虑的倾向,或者是有某种受迫害的心理(总觉得有人在跟踪自己)。
我们的行为一半是由基因组成决定的,而家庭是社会影响产生的起点。学校也会影响我们,包括我们的同伴、我们的工作以及我们置身的环境。在最近一次演讲中,我谈及了社会塑形和家庭影响。事后,一位母亲跟我说,“今天我听了你的演讲。早上离开家之时,我还对儿子戴维说,‘不要大吵大闹,不要调皮捣蛋。’听了您的一番演讲后,我意识到完全应当用另一种方式嘱咐他,让他按照积极正面的嘱咐去做。所以我最好说,‘好好听讲,老师讲课时不要分心。试着和乔伊交朋友,他是个有头脑的孩子。’”我告诉她,她做得很对,并且可以进一步教导戴维将注意力集中到他想要的事物上。这位母亲可以这么说,“戴维,今天想去上健身课吗?上健身课前你该做什么准备呢?”她应该问戴维一些问题,促使他去思考具体可以做的事情。比方说,“课上有哪些同学表现出色,可以在这些事上帮助你?”我说,“你可能觉得戴维还太小,不懂得这些话的含义。但不管孩子的年龄多大,他们总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到想要的东西上。越早帮助他们奠定获得成功的基础越好。”为何要沿用本书的思维方式,并将其传授给您的孩子,以上可能是最有说服力的一点了,这里传授的思维方式是帮助孩子们通向成功的最佳方法之一。
早期的社会塑型使人们开始惧怕未知事物、失败、丧失社会地位。戴维的例子告诉我们,在孩童教育中要尽早地使社会塑型对孩子的影响朝积极而不是消极方面发展。
另一个导致我们想法消极的原因是我们常会自惭形秽。这点又源于社会塑型。假设你出身贫寒,你和你的家人或许会认为,“像我们这样的人是不可能拿到博士学位的。”这一思维障碍威力无穷,它甚至会剥夺你尝试的勇气。罗伯特?弗里兹是研究如何激发创造能力的专家。他说有两大常见思维是导致我们失败的诱因。第一是我们常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认为自己的理想遥不可及。第二是我们常会妄自菲薄,认为自己配不上真正想要的事物。这样的自我暗示会导致行动力丧失、固步自封。而抵御这一威胁的关键是自我意识。一旦意识到消极的社会塑型会阻碍成功,你就可以凭借坚定的意志去突破思维局限,剔除那些消磨志气的想法。抵制消极思维,创造新的思维方式,向你的目标行动。
在《第五律令》(TheFifthDiscipline)中,彼得?桑治(PeterSenge)探讨了现状与目标间的巨大张力。他用橡皮条比作张力,举了个例子。想象一下你位于正中,面朝右侧。在你的后方,也就是左侧,有一根竹竿,在你的前方,即右侧,有一只巨大的手。你站在正中间,有两根橡皮条缠在你的腰际。其中一根从你的腰间绕到左侧的竹竿上,另一根从你的腰间绕到右侧的手中。两根橡皮条都绷得很紧。
一旦你不满现状,有所憧憬,一对斥力就会存在。这对斥力就像橡皮条一样,将你向不同方向拉伸。应对的关键是首先承认这些力量的存在,然后做出计划,向目标采取行动,这样你就得以运筹帷幄。坐以待毙的态度将把你推向消极的思维模式,你会向左移动;而有目的的行动会将你推向内心向往的积极结果,你会向右移动。
还有一个导致消极思维的因素是现实经历。例如,假设你出了一次车祸,你会自然而然地将注意力集中到你不想发生的事上:再一次车祸。如果你天性喜爱自省,那么重蹈覆辙的可能性就更大。多年前,我的一位朋友意外地在一场音乐会上掉进了乐池,摔断了腿。她自然不想再次掉进乐池中去即使同样的事再次发生的概率极其微小。因此,一旦遇到可能再次受伤的情况,我的朋友就会立马心惊胆战。
恐惧与焦虑诱发消极情绪
大脑是我们之所以会陷入消极思维的罪魁祸首。大脑中的扁桃形结构使我们面对恐惧和焦虑时能做出自动反应。我们可将它想象成大脑的储存室,在这里存储着我们一生中应对祸福的所有反应。它是我们产生情绪变化的源头。当我们果真面对害怕和焦虑的事物时,扁桃形结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正如韦伯博士所说,“当一辆大卡车从拐角处飞奔而来时,感谢储藏在扁桃形结构中的惊恐情绪,我们会离开马路。”这时的扁桃形结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对我们有帮助。要不是它会生发为我们熟悉且基于理智的反应,我们很可能赤身裸体地出席一场会议。这时,它是有益的。问题是,由于我们的基因构成、社会塑型及生活经历,有时扁桃形结构很难分辨出哪些是被大卡车撞的真实威胁,哪些是请求加薪的紧张情绪,而哪些又是展开激烈对话前的情感起伏。你可能不至于恐惧得浑身僵硬,但大脑的反应却十分相似。一旦扁桃形结构受到恐惧和焦虑的刺激,它就会释放有害物质,比如氢化可的松。可的松引起的化学反应会产生一定的有益物质,但反应中第一和最后两种情况显然是人们力求避免的:高血压和腹部脂肪。如果这两项的威慑力还不够强大,以下是其他的不良后果:无法集中注意力,缺乏创造力,思维枯竭。所幸的是,我们可依靠积累通向成功的行为,来避免扁桃形结构产生的负面效应。这样,我们的大脑就不至于搁浅在负面情绪之中。
虽然,扁桃形结构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但这是我们可以避免的。依靠积累我们期望展现给对方的反应也包括我们期望自己做到的我们可以控制扁桃形结构,让它为我所用。这样,当我们急需时,这些反应就会油然而生。但是,受到社会塑型和生活经历的影响,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而凭借正确的意识和自我约束,我们可以很好地应对棘手的环境,这样在任何情形下,大脑中的化学成分和电流就可按照我们的意愿改变。这点十分重要:每次前进一小步。当你做出过大的改变时,就会恐惧和退缩。因此,每次前进一小步,稳步向前,逐渐迈开步子不失为很好的方法。全新的道路带来积极的成果
扁桃形结构会产生可的松,但储存在扁桃形结构中的典型反应也可被人为地重写,进而产生相反的化学反应,释放出血清素。血清素能激发人的创造力,促使注意力集中。这也是为何有些人会给他人带来更多乐趣的原因。这些人不但他人愿意与之共事,还常常受邀担任项目的负责人。他们天性中就有果断裁决、应对变化的能力。
最新研究成果显示,大脑中的神经轴突和树枝状晶体不受年龄影响,它们可在神经重塑过程中不断产生,这意味着新陈代谢。运用这一发现的人将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是应对改革的秘诀。大脑有着消极思维的天然倾向,因此这也是我们改变思维方式的解决方法。依靠垒筑全新的神经线路,我们可一步步向目标迈进。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具有创建全新联系的天然能力,以应对伤痛或是环境改变。神经元是神经细胞。在我们的大脑中有一千亿个神经元。如果你愿意,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计算你拥有的神经元数目。神经元的延伸部分被称为大脑树枝状晶体细胞。这些细胞交错相连。神经轴突的功能与此相反,它负责将身体发出的信号传递回大脑。在复杂的电化学反应中,神经元通过神经突触传递信息,这一传递过程会产生名为神经递质的化学物质。一条新的神经线路会产生一个新的神经突触。
你在大学时代或是新年聚会中失去的大脑细胞已一去不复返。但所幸的是,我们的大脑可再生新的细胞,加固剩余的细胞,新的神经线路会补偿每天丧失的神经线路。大脑通过外部世界在外形和思维上塑造或是重塑自身。这意味着我们可改变不良习惯,运用新的手段,比方说将注意力集中到目标上,或是统一思维、行动和习惯,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这很像是为你的神经元筑起一条新的道路,随后朝着理想的方向迈进。为方便这一进程,你的大脑会得到重塑。
为何新的神经元图谱如此难以搭建?我们知道每天从大脑中会掠过15000到50000条思绪,其中70%是有关我们不想发生或是力求避免的事。又因为我们的思维、行动和习惯存在大量的重复,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条深深的神经车辙,使我们的思维深陷其中,难以更改。这使我想起了冬季驾车行驶在南达科塔州高速公路上的场景。公路绵延不断,穿梭的车辆在积雪中轧出了深深的车辙。车轮很自然地滚入车辙中,而要从中挪出却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了。
意识、期望、动机带来积极成效
当你意识清醒,将目标落实到行动时,你的大脑就会相应地开辟出一条道路。人类的大脑需要被刻意地改变,经过有意识、重复、连续的行动得到重塑。我们的主导思维不管它是积极还是消极都起着决定作用。大脑顺应产生化学反应,将结果推向思维设定的预期。下面这个故事诠释了这一真理。
大学期间,我曾在一个诊所勤工俭学。卡罗尔和丽贝卡是两位前台工作人员。她俩有很多相似点:性格阳光,乐意为他人服务,工作尽心尽力。尽管相似之处如此之多,但她俩的每日经历却截然不同。
丽贝卡似乎总会招惹到那些火冒三丈的病人。几乎每天都会有个气急败坏的病人对她横加指责或是和她公然对抗。与此相反,卡罗尔很少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即使遇上,她也会立即扭转局势。我总能想象她俩与人共进晚餐时的对话丽贝卡抱怨着那些脾气暴躁又小心眼的病人,抱怨着工作环境的压抑,而卡罗尔则会谈论起当下爆发的流感。
是什么导致了她俩的不同经历?关键在期望和心态上。卡罗尔觉得会在诊所中度过顺顺当当的一天,结果也通常是这样。一旦事态有何不妙,卡罗尔对这天的期望会激发她采取行动。在事态恶化到一发不可收拾前,她会立刻抚慰初显焦躁情绪的病人。她会露出自信的微笑,用她麻利的做事方式赢得人们的认同,给予他们安全感。
与此相反,丽贝卡总会去想那些她不愿发生的事,患得患失,因而也屡受打击。她不想被人恣意谩骂,却总有人冲她大叫大嚷。她不想放错记录表,但记录表却总不翼而飞,偏偏这些记录表还属于那些脾气暴躁、一触即发的定期会诊病人。也就是说,丽贝卡的注意力集中在她力求避免的事物上。因此,她从未想过未雨绸缪。她总是诚惶诚恐地被动应对。通常在丽贝卡说话前,我们就能察觉出她坐以待毙的姿态。
《沐浴火海》(StandingintheFire)的作者拉里?德斯勒(LarryDressler)说,在那些十万火急的时刻,我们身体内会引发两种能量。一种能量导致反叛和抵御;另一种能量使我们心平气和,果断选择。
卡罗尔遇事十分镇定,选择果断。她有洞察病人需求的能力,并以此为荣。记得有一次我同她一起巡视候诊室,候诊室里坐着满满一屋子病人。卡罗尔快速地扫视了一眼,借此她就能判断出整屋子人的精神状况。诸如病人的情感和药物需求这类细枝末节,她都能洞若观火。每天,卡罗尔和丽贝卡应对的是同样紧张的环境。不同的是,丽贝卡满脑都是消极的结果,而卡罗尔就努力朝积极的结果考虑。你关注什么,就会更多地得到什么。
既然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你就可以选择像卡罗尔那样去做。清楚你想要什么十分重要,这点会影响到其他方面,使你料想到可能发生的状况,并采取相应行动,最终实现你的理想。
多年前,我曾帮助过一位总裁。他当时已深深陷入消极的思维和行为模式中。他花了三个月的辛勤努力,不断被提醒、强调,才脱离了思维的车辙,开拓了更多有效的神经线路。尽管过程十分艰难,但他没有丝毫后悔。士气的上升、效率的提高以及成果的改善,这些都是他坚定信心的理由。但使他觉得受益最大的还是私人关系上的改善,特别是他与孩子们的关系。他说,这可能是他做出选择的最大理由。请注意这里的关键词:“选择。”但选择并不意味着坐享其成。
为何如此之难?
许多内在因素会导致我们无法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目标上。并且,不光这些内在因素,诸多外在因素也会接踵而至,分散我们的注意力。有些我们能加以控制,而有些则只能听之任之。以下是九大给人们的成功造成障碍,令他们旧习难改的主要原因。
思维“车辙”
脱离固定的“车辙”十分困难。我在上文提到了冬季开车行驶在南德卡塔洲际公路上的情形。道路上积攒的冰雪在来回车辆的倾轧下现出了几道车辙。在我开车时,车子的轮胎似乎总会陷入其中,就像受了自动仪器的控制一样。在我们的大脑中同样存在这样墨守成规的思维定势。最习惯最简单的路也会是最难以自拔的一条。
重复、多余的行为
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具有重复的本性。面对未来,我们喜欢有所准备。我们有节日和庆祝仪式这样的传统,也有每天沿着同一条路线上班的习惯。但是,有些重复行为却是毫无收益的,例如唠叨不停地让孩子做家务,或是在重要项目上拖延不前。
舒适领域
我们总会寻求舒适,舒适源于熟悉。即使我们坦诚地意识到一些行为和习惯没有积极意义,对自身有害无益,我们依旧继续故病重犯,原因仅出于熟悉。面对熟悉的事物,我们总会有几分舒适感。要想走出这一舒适领域却十分困难。
神经线路的缺失
我们大多数人大脑中的神经线路都十分有限。受经历影响,我们的大脑在应对不同的处境时可供选择的对策寥寥无几。这些对策几乎是千篇一律或是仅有略微不同。我们需要的是四通八达的路线,这样就可以在不同处境下应对自如。如果没有多元的线路,我们的大脑思维就会陷入那些为我们所熟悉的、根深蒂固的“车辙”中。一旦我们在大脑中开辟了四通八达的神经线路,那么改变或做出改变的进程就大为容易了。
恐惧
我们都有恐惧心理,而应对的最佳方式是承认它们的存在。恐惧如同电脑中的病毒。它无影无踪,来得突如其然,但却危害重大。因此,找出令你恐惧的源头尤为重要,这样你就可以应对这些恐惧。重要提示:这里的建议只适用于典型的恐惧情绪,而不适用于心理疾病,例如恐惧症。前者可通过意识和行动进行缓解,而后者需要介入专业的治疗。
缺乏清晰目标
当人们对自己的欲望一知半解时,他们的目标也含混不清。人们都倾向这么说,“我想要成功”,“我想要办好这件事”,“我希望这下能奏效”。这些表达含混不清,没有点明具体的行动。模糊的欲望会导致目标不明确,行为涣散。
缺乏灵活性
思维定势和重复的行为会大大降低我们随机应变的能力。我们只是在让事物自由发展,但再没比这样的放任自由更具危害性的事了。即使机遇摆在面前,我们也会因为这种消极被动的态度停止前行,与机遇失之交臂。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按部就班。因为无法避免轮胎陷入车辙,我们失去了很多机会。
保守的交友习惯
我们通常愿意与特定一群人交朋友,因为同这些人一起时,我们可以故态复萌,无须改变。这也是为何在择友时我们会格外谨慎的原因。通过与他人对话,我们的大脑会开辟出新的神经线路。每当我们进行对话,开始聆听和观察时,神经突触就可能搭建新的连接。一项名为镜像神经元细胞的科学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在这一实验中,科学家们将一部仪器与猴子的大脑相连。当猴子捡起一颗花生时,仪器就会发出声响,显示神经细胞间产生了一条新的神经链。科学家们重复了这一实验,每次猴子捡起花生时,仪器都会发出声响。一天,其中一位科学家走近前去,捡起那颗花生。猴子看到了这一场景,同时,仪器也发出了声响。这在科学家们看来是个有趣的发现。事实上,即使不去亲自抓花生,猴子的大脑中也能产生一个新的神经元突触。综上所述,仅仅依靠观察他人的行为也能产生一条新的神经线路。
VUCA
这是借用军事战略学院的一个首字母缩略词。VUCA分别代表动荡(volatility)、未知(uncertainty)、复杂(complexity)和含混(ambiguity)。鲍勃?约翰森用这个缩写词描述了我们现今生存的世界,并提出了一些建议,来帮助我们先发制人地应对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人类有躲避危险、拒绝陌生的天性。在我着手写这本书时,我们目前的VUCA环境使得人们的这一天性变本加厉。但我们缺少的却是天性的对立面。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需要以豁达的姿态面对变革,约束自身的行为。换句话说,就是运用本书介绍的思维方式。
如何将这点运用到商战中
比起安居乐业的年代,在动荡时代,比方说现今的市场,人们更容易关注那些自己竭力避免的事物。面对变动,人们报以怀疑,不知它会多大程度地影响到自己。人们还会比往常更容易去关注那些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在面对新的信息时,人们表现出的不同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在职场中适应变革的成败。我在这章开头提到,面对新的重要信息,人们会有三种典型反应:20%的人欣然接受,激动不已;50%的人十分谨慎,摇摆不定;而另外30%的人公然反对。我们来分别研究每一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