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慧钰 日期:2014-08-29 14:45:10
" 如果你正处于生活的迷惘中,那你更不能着急,试着让自己的心慢下来。只有体味到“慢”的奥义,才能觉察生活中本不易被感受的幸福,知悉生命的意义。
本书融汇儒学和佛家的修心至理,帮助困在思想桎梏的人们找到让心灵慢下来渐趋安定的生活方法,让我们在品悟大师智慧的同时,找到放松心灵、消减困惑的答案。
"
作者简介:
"慧钰
幼时流离琐尾,艰苦备尝,而养亲乐道,处之泰然。一直以来淡泊名利、积善行德,愿意跟从师父正化人心,救度世人。精通儒道佛三家文化,并融会贯通,多有玄妙之悟。著有《道可道》《天下第一道术:老庄之道》等书。"
目录:
"
第一章知止——明确境界,准确定位
人大部分的烦恼都源自于对欲望的渴求和追逐,“知足者常乐”恰是人们寻求的摆脱心灵枷锁的方式之一。而“知止”则是告诉人们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避免过犹不及。“知足”是一种心态,而“知止”是一种德行。
知止,首先要知足/002
“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006
不知止,痛苦即随之而至/010
智者知止,知止者智/014
自己的能力,正确估计/017
行动的境界,需要梦想推动/020
少一点攀比,多一点舒坦/024
定位性格,改变命运/028
名利是过客,别定位为生活的全部/031"
第一章知止——明确境界,准确定位
人大部分的烦恼都源自于对欲望的渴求和追逐,“知足者常乐”恰是人们寻求的摆脱心灵枷锁的方式之一。而“知止”则是告诉人们要善于把握事物的度,避免过犹不及。“知足”是一种心态,而“知止”是一种德行。
知止,首先要知足/002
“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006
不知止,痛苦即随之而至/010
智者知止,知止者智/014
自己的能力,正确估计/017
行动的境界,需要梦想推动/020
少一点攀比,多一点舒坦/024
定位性格,改变命运/028
名利是过客,别定位为生活的全部/031
你想要的爱情,智慧地定位/035
第二章有定——坚定不移,持之以恒
成功从来没有捷径可走,那些能够在铺满成功花朵的大路上阔步前行的人,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智的人。很多成功都源于踏平坎坷地坚持的毅力,这也是智者的唯一选择。少一点犹豫、少一点惰性,多倾听心灵的真实,坚定信念,成功就在你的手中。
有一种成功叫坚持/040
当你对自己认同时,就没人能否定得了你/043
要有向困难挑战的勇气/047
破铜烂铁也能成钢/050
面对问题,不要退缩/053
先做牛马,再做龙象/057
忍是生活的智慧,恒心是成功的秘诀/060
坚定地相信,我们能过得更好/064
停止抱怨和牢骚,做好自己该做的事/068
坚持自我,保持本色/071
第三章能静——镇静不躁,心不妄动
在这个喧嚣浮华又充满欲望的世界,持一颗安静的心,用一份淡泊的心态,倾听生活最本色的天籁,在享受人生百味的同时,为自己创造一份恬静带来的诗意,这未尝不是一种值得崇尚的生活方式。而只有心灵宁静的人才能做到淡泊欲望、漠视名利,也才能享受到人生至福。
心不随境所牵,意不随欲所动/076
心不动万物皆不动/079
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082
在苦痛中涅槃,在顿悟中升华/086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090
生活中自有菩提,能静心才是智慧/094
不安由心而生,断念才得清净/097
沉静心灵,方能认清事情的根本/101
遇人遇事,留一份镇静在心中/105
静心微笑,释放真我/109
第四章能安——心安理得,从容有度
安静,是人生最好的境界。摆脱了虚名浮利的诱惑,便能拥有心灵上的丰富宝藏。身处浮沉,只有让心安定而从容,才能超然物外,淡然处世。这是一种生活境界,更是人生的智慧。不要患得患失,做好自己人生的导演,用安静而从容的微笑为生活代言。
心安茅屋稳,性定菜根香/114
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118
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122
不必成为某种社会观念的奴隶/126
人安则宁,事安则顺/130
拥有圆满心,事事皆圆满/134
自在随缘,适时改变/138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143
不计较毁誉,做到问心无愧/147
坦荡做人,小心疑心生暗鬼/152
第五章能虑——思虑周详,摒弃偏见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思虑周全,才能全面地感知这个世界,才会对眼前之人有一个全方位的把握,如此才能避免思维偏颇导致的偏见产生。聪明的人总是在行动之前多想一想,将心态放平,把各种情形都考虑到,如此,成功的概率自会大大增加。
莫要生气,心静才能思虑周全/156
他人的选择和标准,要正确看待/160
成功需要走出惯性思维/163
摒弃偏见,处事得当/166
说话滴水不漏是门学问/169
思虑周全还需马上行动/172
讲真话没错,问题是如何去讲/176
深度分析,流言止于智者/179
改变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机会/183
他人的意见要听,但是不能事事都听/187
感谢指出你缺点的人/191
第六章能得——合理选择,有所收获
自古以来,舍得就是人们不断研究和总结的生活之道。一个人,要想有所得,就必须学会合理选择,懂得什么是自己最需要的,什么是可有可无的,在关键的时候敢于舍弃、善于舍弃,如此,行动起来才会果敢,生活才会幸福。
选择你所爱的,爱你所选择的/196
选择面前要果断/200
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得失/204
要勇于撕掉过去的标签/207
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智慧/212
简单生活,只取你所需/215
你满足了对方,对方才会满足你/219
明智的放弃,胜过盲目的执着/223
舍弃,是尝试收获的第一步/227
患得患失,你会失去更多/231
克制欲望,才会拥有幸福/234
要有所为,有所不为/237
亏在利益,赢在人心/239"
" 偶尔我们也是和别人相同地生活着,可是我们让自己的心平静如无波之湖,我们就能以明朗清澈的心情来照见这个无边的复杂的世界,在一切的优美、败坏、清明、污浊之中都找到智慧。
——林清玄"
"
第一章 知止——明确境界,准确定位
知止,首先要知足
知足是以具备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为满足,没有过分的贪欲;而知止则是指满足后便不再索求,懂得适可而止。只有懂得知足、知止才能获得自身和谐,会使得我们拥有清净、愉悦、坦然。知止,首先要知足,知足方能常乐。人生的旅途中,应适时止住匆忙的脚步,尝试着抛却一切有损生活质量、让幸福快乐打折的负累,这样才能轻装前行,享受精彩的生活。
传说张果老自从得道成仙以后,每天都在民间寻访、度化人。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口,碰到一对年老的夫妇在摆摊卖水。于是他就走上前去,借买水的时候跟老夫妻攀谈起来。
他问他们日子过得怎么样,老夫妻都说生活很窘迫。他又问他们有什么愿望没有,老夫妻都感慨道:如果能够开个酒店卖酒,日子就好过了。
张果老就告诉他们说,在你们村旁的山顶上有一块形状非常像猴子的石头,石头旁边有三个泉眼,现在三个泉眼都被灰尘堵上了。你们明天去山上把灰尘都清理出来,泉眼就会自动流出有酒味的水来。说完又给他们一个葫芦,嘱咐他们就把这个葫芦装满就可以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老夫妻两个就急急地爬上山去。找到了张果老说的那块石头,将泉眼打扫干净后,果然看见有水流出来。他们马上舀一点尝尝真的是酒味。老夫妻两个喜出望外,把葫芦装满后就回去卖了,恰好能卖一天。
就这样,他们两个每天上山装酒回来卖。日子也渐渐地好过了。不知不觉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张果老又来到这个地方。他问老夫妻如今的生活怎么样,老夫妻回答,嗯,自从按您的指点找到酒后,日子还算过得。遗憾的是没有酒糟,不能喂猪,不然就更好了。
张果老听后,摇头叹息,嘴里念着“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飘然而去。张果老走后,山上的泉眼就枯竭了,再也没有水酒涌出来。
生活中类似的事情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没有止境的欲望,总能让我们从内心里感到不舒服,感到纠结,似乎很少能获得满足,就连幸福也似乎有些模糊。
其实,这一切都是我们贪婪的欲望所致,当我们能够依循自己的本性,而不去刻意攀比,不强求,懂得知足时,我们现在拥有的一切足以使我们感觉到幸福。
小说《无疾而终》中的主人公叫瞎爷,他9岁的时候经历了一次高烧,左眼在这场病中失明了,父母急得泪流满面。他安慰两位老人说:“我左眼虽然瞎了,右眼还能看见,总比两只眼都弄坏要好嘛。”他家境贫寒,父母无力供他上学,只好送他去私塾旁听,为此老人很是难过,他又对父母说:“我已经认识了几个字,虽然不多,总比一个字不识的孩子强多了。”
后来瞎爷长大了,结婚了,娶了个嘴巴很大的媳妇。他的大嘴媳妇很能干,就是脾气有些急躁,常把老人气得心口疼。瞎爷就劝母亲说:“娘,你这媳妇是有些不称心,可是天底下比她差的媳妇有的是,你儿媳妇脾气是暴躁了些,不过很能干,又不骂人。”母亲听后气也就消了大半了。
瞎爷后来有几个孩子全是闺女,媳妇总觉得对不住他们家,他却说:“这有什么值得愧疚的?我认为你还是个很有能耐的女人。世界上有好多结了婚的女人,压根就没生过孩子,别说生男孩子,连一个女孩也生不出来。日后等我老了,逢年过节时,5对女儿女婿一起提着酒拎着肉回来孝敬咱们,那该多热闹!咱们比那些有儿子却婆媳不和、整天不得安宁的,强多了。”
瞎爷有着一种乐天知足的人生观,从不和比自己强的人攀比,这是找到了快乐的人生哲学。瞎爷一生贫困,但就生命的本质而言,他的一生是幸福的。
古时有一位禅师作了一首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心头挂,便是人间好时节。”目的就是在提醒人们要知足知止,抛弃物欲俗情的牵挂,保持平常心,就会消解一切烦忧,生活恬然自得,获得人生美好的境界。这是一种高于肉体的快乐,是人通往真正健康的秘密通道。
法国的哲学家孟德斯鸠曾说过:“假如一个人只是希望幸福,这很容易达到,然而我们总是希望比别人幸福,这就是困难所在,因为我们总是相信别人比自己幸福。”
对于我们而言,学会知止,首先要懂得知足。知足常乐,让自己拥有一颗轻松而淡然的心态,才有更宽容和豁达的视野去面对生活。学会了知足,我们才更懂得什么时候该放弃,放弃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放弃不应该争取的东西。不懂得知足的人,永远不懂得停下脚步,也就不懂得珍惜拥有、珍惜当下。
生活中不能满足和难以如意的事情很多,想得到的东西也很多,只有懂得知足,我们才能让心灵远离永无止境的贪欲,幸福也将变得触手可及。
智慧箴言
“知足”是一种人生态度,“知止”是一种人生智慧。懂得“知足”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幸福的体验,更容易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也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懂得“知止”的人,会更容易规避风险,也更容易体会到生活中“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美妙。我们需要学会依顺自己的本性,不要妄自攀比,不随便强求,其实,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足以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知足”常乐,懂得了“知足”,学会了“知止”,我们也就真正地把握了生活的真谛。
“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身体、生命或者事业能够有价值,对此老子曾给出了他的药方:“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过分地看重、爱惜名利地位的人,必然会遭遇无故的耻辱和大破费;过多地收集珍藏资金财物者,必然经历惨重的损失和大灾难。究其缘由,是因为宇宙万物本是平衡的,有无相易,有无相生。你得到多少,就会失去多少;失去了多少,也会得到多少,多付出则多收入,多收入则多付出,一切尽在自然中。所以,懂得满足的人,就不会遭遇屈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就可以远离危险。
“知足”是外界给了多少,自己并不贪婪,坦然高兴地接受;“知止”是自己面对事情或者东西的时候,主动伸手拒绝。“知足”是由人的,而“知止”往往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该停。
有一位禅师外出云游后回到寺庙,令人奇怪的是他竟然买了一瓶白酒回来,自此,每当众僧经过他身旁,都能闻到浓浓的酒味,虽然众僧感到困惑和不解,但始终没有过问。
有一天,禅师派两个小和尚下山买东西,在集市上,两个小和尚经过酒肆时,忽然闻到了酒的香味,最终,两个小和尚经不住诱惑,偷偷买了一壶酒喝掉了。两个小和尚回到寺庙,禅师闻到了他们身上的酒味,于是,斥责二人说:“出家人怎能喝酒呢?”一个小和尚此时忍不住顶撞说:“师父都能喝酒,我们为什么不能喝”
听到此话,禅师明白了,随后不怒反而微笑着对他们说:“虽然我买了酒,但却不曾喝,而是用来治疗我腿上的伤口的。我能闻着酒香而丝毫不被诱惑而饮酒,那是因为我能够理智地控制我内心喝酒的欲望,此后,酒虽在,但我心中已无酒。而你们二人,就因为酒香的诱惑,而丝毫不能克制自己的喝酒欲望,看来你们还要多加修行啊!当你们真正做到无欲无求时,那时也就能参悟禅学的精髓了。”
两个小和尚听了禅师的话,彻底承认了错误,自此,也更加努力地修行自身了。
想要做到“知止”是不容易的,禅师修行多年,才做到“知止”的境界,面对酒香而不被所诱。而两个小和尚正因为内心的不坚定,抵御诱惑的能力不足,所以才轻而易举地就被酒香所诱惑了。
禅宗说:无欲则刚。无所欲求时,人的心才会真的开始平静。我们总以为人生有很多事值得我们去追求、在意,当我们日后走过去,回首再看,也不过那样。现实生活中,能够参透佛禅真谛的人寥寥无几,很多人终日被世俗的名利所缠绕,被欲望的包袱所压迫。当人的心与欲望纠缠到一起,也就远离快乐了。
有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尤为形象地表明了人的欲望永远不知满足的丑态。如果我们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就要时刻提醒自己“知足常足,知止常止”。洪应明说:“谢事当谢于正盛之时,人肯当下休,便当下了,若要寻个歇处,则婚嫁虽完,事亦不少,僧道虽好,心亦不了。”在对待名利、荣辱、财富等问题上,还是糊涂一些为明智之举。糊涂了,你就不会为其所累、所苦、所怨。
欲望的满足并不是满足,而是一种无休止的自我放逐,更多的情况是,一个欲望满足了会带来更多更大的欲望。假如我们被欲望占据心灵,为欲望的不能满足而备受煎熬,那么人生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滋味。
从前,在山西吕梁的一个村子里有个张老汉,他整天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他仍旧不觉得满足。为了得到更多的土地,他便去邻村买地。邻村的一大地主王老汉告诉他:“想买地可以,但是我们卖地不是按亩卖,而是按天卖,你能在这一天时间里圈多大一块地,这块地就属于你了。但是你要记住,日落之前你一定要回到起点,否则你就一寸土地也得不到。”
第二天一早,张老汉就出发了,他大步往前走着,看着每块地都觉得很好,放弃实在可惜,就一直向前走去。不知不觉已到中午,太阳正足,天变得燥热起来。他一边吃着干粮,一边继续前进。天气炎热,但他仍然没有停止自己的脚步,在心里给自己打气:辛苦一时,享用一世。
又走出了很长一段距离,他抬头看看太阳,已经到了下午。本想折返回去,但又觉得前边的那块地看起来很不错,于是又接着往前走。
回去的路上,他感觉越来越吃力,但为了要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去,只得不停地加快步伐,眼看太阳即将沉入地平线,而他离出发点只有不到一米的距离了,于是拼尽全力向前冲去。就在这时,他两腿一软,扑倒在地,嘴里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不一会儿就停止了呼吸。
尽管我们每个人都想往高处走,都想拥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身心更安逸些,但是这是一种期望和希冀,未必都能一一实现,在各种理想、愿望,甚至连小小的计划都未能成为现实的时候,我们就要学会承认和接受现实,并且不消极、不失望,努力寻找心理上的平衡,正确对待得失和轻重,我们更要学会“知止”,知道什么时候该停下脚步,什么时候该放弃,这不仅仅是生活的智慧,更是生活的艺术。
贪心和贪欲,是搅乱自在宁静的生活的源头。而只有摒弃贪心和贪欲的人,才会生活得坦然,没有干扰,没有麻烦,也没有外来的祸害;只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长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许多忧愁和悲伤,让快乐的心情永远占据自己情绪的空间,从而尽享生命的乐趣,获得生命的真实体验。
智慧箴言
“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在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止”比“知足”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拿多少,虽不满意,但能接受,所以不争。“知止”是自己觉得程度到了,主动伸手拦住说:可以了,我不要了。既懂得对“欲壑”说够了,也懂得对“痛苦、烦恼”说行了,到此为止。“知足”是由人的,“知止”却由自己。
不知止,痛苦即随之而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郑板桥曾写过一副对联,上联是:室雅何须大;下联是:花香不在多。这副对联写得很是传神,它所表达的就是一种“知止”的哲思感悟。“知足”是一种心态,而“知止”则是一种德行和智慧。一个人能够从内心真实地感觉到“知足”,本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若是能够做到“知止”,那便是非具备大胸怀而不可。
“知止”的妙处就在于懂得适可而止,知道什么时候可以抽身而退,什么时候应该停下脚步。一味地向前,不懂得“知止”,随后跟上的很可能就是痛苦,欲望难以满足的痛苦、目标不能达成的痛苦、患得患失的痛苦……
面对诱惑和选择,我们总有得有失,虽然并非一定会是陷阱式的伤害,却也难免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效应,因为我们很容易迷失,很容易沉迷,甚至忘记了我们前行的方向和目的。
从前,在一禅院里有两个年老的禅师,喜欢在一棵大树旁下棋。一个刚出家来到禅院的小和尚常常在旁观看,没过多久就学到了一手高超的棋艺。后来,这个小和尚找院内其他人挑战,结果没有一个人是他的对手。
于是,禅院内的下棋高手聚在一起研究战胜小和尚的办法。一位年轻的和尚自告奋勇,要求与小和尚对弈。他信心十足地说:“只要比赛桌上放一盘新鲜的水蜜桃,我就一定能赢。”他想:这个和尚年纪这么小,在家吃惯了美味佳肴,刚到清苦的寺院,肯定很不适应,我就用鲜美诱人的水蜜桃来分散他下棋的注意力。
比赛最终开始了,面对旁边那盘鲜美的桃子,起初小和尚还时不时地盯着看,但后来他心想:这盘水蜜桃虽诱人,但这次比赛更重要,我一定不能因为这个输掉比赛。就这样,小和尚又将注意力放在了下棋上,而且专心琢磨棋局,不再看水蜜桃,最后他赢得了这次比赛,成为了禅院内年纪最小但棋艺最好的和尚。
人生在世,难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诱惑,面对诱惑,要是能把握好一个度,你就会走出低谷,走向成功,反之,你若得寸进尺,过犹不及,必定不会有什么好结局。我们谨记:做人要把握分寸;做事,要掌控尺度。做人,要心无边行有度;做事,要进有招退有术。
其实,生活中那些内心充满贪念、不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也就是受外界的诱惑,而失去理智,最终耗尽自己的精力,让自己终日为无休止的欲望疲惫不堪,甚至付出惨重代价的吗?
孔子曾经对水的智慧欣赏不已。他说:“盈不求概,似度”。意思是水满则止,并不贪得务多。邓亚萍的选择似乎恰恰与这句话相互辉映。邓亚萍不选择退役,可能就没有她后面的出国深造,申奥大使的形象就要大打折扣。俗话说:“贪多误事”,凡事要适可而止。在“度”的把握上,为此迷失方向的人屡见不鲜。有些人总是在欲望的道路上没有止境,最后往往适得其反。
弘一大师有幅书法作品《知止》,似乎也印证了这个道理。知止,知道停止,知道在人生的道路上什么时候前进,什么时候停止,这是充满智慧的选择。当然,止,并不是停止不前,它是对旧的巩固,更是新的开始。
一群猴子,经常去农田里偷吃粮食,村民很气愤,想尽了一切办法试图制止它们,但都没有成功。村民万般无奈,搬出了猎枪,但是猴子们身手矫捷、反应机敏,根本击不中它们。就在人们无可奈何的时候,一位老人说他有办法抓住这些猴子。
老人弄来了两只木箱,每个木箱上面都留有一个小孔,又往木箱里放了两颗刚摘下来的鲜桃。然后,老人来到猴子经常活动的地方,把木箱固定在了大树上。然后,老人对大家说:“你们等等吧,晚上就可以捉到猴子了。”
大家对老人的方法半信半疑:即便猴子拿不到箱子里的桃子,但是依然可以轻松地逃脱啊?听了大家的疑问,老人笑而不答。
到了晚上,大家跟着老人来到了放置木箱的地方。果然有两只猴子正在挣扎,见到村民们赶来,它们惊慌地叫着。只见它们一只手插进了木箱,却怎么也拔不出来。
老人趁机让众人将两只猴子抓住捆牢,撬开了木箱,只见猴子的两只手还在死死地抓着桃子不放,老人掰开猴子的爪子,拿掉桃子,猴子们的手居然轻松地从孔里抽了出来。
看到这里大家恍然大悟,原来老人是利用猴子经不起诱惑的贪念,轻松就将猴子捉住了。
其实,在人生的道路上,很多人都会犯与猴子相同的错误,因为贪心,因为不懂得向诱惑说“不”,结果成了诱惑的奴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甚至后悔一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随便获得、不需要代价的。所以,诱惑的每一次亮相,一定会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并且这种风险通常是不可预料的。而面对丰富和喧嚣的社会生活,浮躁中的欲望会被轻易地调动起来,加上我们自身意志力和控制力的不足,自然就容易跌进诱惑的深渊。
懂得“知止”,就是为自己的人生找到了港湾,远离那些纷争和贪欲,让自己的生命没有沉重的精神负累,从而轻装前行,而这样的我们才更容易接近我们的梦想,更容易找到心灵的乐园,得到幸福。
智慧箴言
“知止”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修心的智慧。它告诉我们怎样寻找生命的价值,给身心赢得一份淡然的轻松。不懂得“知止”,将永远不懂得停下追逐名利和欲望的脚步,它只会让我们负重累累,在有限的生命中远离本真的乐趣。而当我们的心灵被这种种纷扰占据的时候,幸福也就离我们远去了,患得患失的痛苦将如影随形。所以,在路上的我们,要多给自己的心灵留一份宁静,告诉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停下脚步看看风景,要知道人生的美丽更多的是在我们驻足的瞬间。
智者知止,知止者智
如果我们想收获成功,那么进取是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人们都知道,落后就要挨打;老虎捕猎,也总是会先从掉队的或者孱弱的动物开始。可是,是不是所有的成功,都以进为标准呢?其实不然。止,有时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说,止,也是另外一种成功。进,需要的是勇气和一种精神,而止,需要的却是智慧和境界。
知止,体现了一个人的淡定与从容,是智慧、修养的综合体现。知止,才能面对诱惑而无动于心,智者知止,知止者智。世界上的很多事情充满了变数,如果我们无法面对就会被它牵制,所以,与其改变他人不如改变自己,也许每一次转弯就是生命的再一次升华。
释迦牟尼佛有一次转世为人,变成了梵施国的王子,王子非常注重自省修行,并不贪恋世间的金钱和美色。有一次,王子打算前往山林清幽之处进行参禅,不料途中遇到一位绝美少女,少女对王子一见倾心,于是,终日徘徊于王子左右,希望得到王子的垂爱。
王子对少女的美色丝毫不以为意,依旧照常念佛参禅,日复一日,少女终于忍无可忍,对不为所动的王子说道:“难道我长得不够貌美吗?为何王子都不愿意看看我呢?”王子答道:“美与不美皆是皮囊,人生如白驹过隙,所有的容颜都将在时间的流逝中消亡,由此又为何贪执于它呢?”
少女听罢,不解地问道:“美丽的外表,世人皆贪恋于此,为何王子可以不被所惑,而如此看透呢?”
王子答道:“正因为世人无法控制自己心中的诸多欲望,一如美色的沉迷,所以才会衍生万千烦恼。面对诱惑,只有学会抗拒,真正修炼心灵的宁静,才能撇去诸多痛苦。而现在我的心,就是一片空白,美色于我,犹如白骨。”
王子的话,让少女大彻大悟,对王子的贪恋也瞬间变得平静,之后,少女也开始了精修禅定,以求修炼本心。
转世为王子的释迦牟尼佛因为高深的修行依然保持着淡然超脱的心性,即使绝尘的美色也诱惑不了他,这就是懂得“知止”的智者。其实,懂得“知止”的智者,在面对人生任何事情上,都同样能够保持淡定与从容,不止是诱惑,还有挫折的打击,失败的遗憾。当前方已经无路可走时,懂得坦然面对,懂得回头,懂得“知止”,这就是一种智慧。
什么时候当止?即适可而止。但这没有量化标准。许多人无法掌握什么是“适”,所以,这就要靠一个人平时的修养,靠人生经验的积累,靠一个人的智慧来判断。悬崖勒马这就是“适”,往前一步就会坠入深渊,粉身碎骨。勒马止步,便会平安无事。纵观古今中外,那些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的人总是能笑到最后。
知止,就要保持清醒头脑,及时对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有一个恰如其分的估计。尤其对各种利害关系有清醒的认识,知道什么时候止住,在哪里停步。
古时候,“一代商圣”范蠡离开楚国投奔越国,并辅佐越国勾践,兴越灭吴,被尊为上将军。范蠡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变官服为一袭白衣,携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上,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
在齐国海边的一块荒地,范蠡苦身尽力,开荒垦地,治产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达到“巨万”,却仗义疏财,三次散尽千金,天下称“陶朱公”。范蠡深知勾践为人心胸狭窄,他从齐国写信给另一功臣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在接到信后大悟,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因为懂得“知止”,智以保身,终成名天下。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只有看透事物发展的规律,认清贪欲带来的后果并及时终止,才会获得长久的富足和安乐。因此,要学会止贪欲、止骄纵、止虚妄、止盲动,凡属不可不戒的过激情绪和言行均要学会知止。
“知止”虽寥寥二字,却蕴含着无限的深意与禅机。知止,首先要知足。不知足便难知止。知止,才能平安;知止,才能淡定;知止,才能快乐;知止,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智者知止,知止者智。
智慧箴言
“知止”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它看似浅显,却蕴藏着丰富的人生经验和生活智慧。贪婪是一种顽疾,人们极易成为它的奴隶,变得唯利是图,被欲望所累。而人的欲念是没有止境的,它总是在不停地循环、放大。被贪念和欲望控制心智的人,无疑是在放纵自己和愚弄自己。如果想获得真正的成功,体验生命的真谛,请远离贪婪,适可而止,知足者常乐。
自己的能力,正确估计
意大利著名的画家阿马代奥莫迪里阿尼曾说过:“人有两只眼睛,一只用来观察周围的世界,一只用来观察自己。”客观地看待自己,估量个人的能力,是取得成功的前提,也是获得快乐的源泉。
有一天,一位禅师给了徒弟一块石头,叫他去蔬菜市场试着卖掉。
这块石头很大,很好看,但师父说:“不要卖掉它,只需在菜市场多问一些人,然后告诉我它值多少钱”。
徒弟去了蔬菜市场,可是许多人出价不过几个小硬币。于是徒弟回来后对师父说:“它最多只能卖到几个硬币”。
师父说:“现在你去黄金市场,问问那儿的人肯出什么价格。”
从黄金市场回来,徒弟很高兴,说:“这些人愿意出价一千元。”
师父又说:“现在你去珠宝商那儿问问价格。”
让徒弟感觉不可思议的是,珠宝商竟然愿意出五百万买下石头。徒弟回来,对师父兴高采烈地说起这件事,师父拿回石头说:“现在你应该明白了,我主要是想锻炼你充分认识自我价值的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能力。如果你在菜市场,那么你就永远不会认识更高的价值。”
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是成功者必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往往会过高或过低地判断自己的价值。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价值,就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只有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我们才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古希腊帕尔索山上,有这样一块石碑,上面刻有这样一句箴言:“你要认识你自己。”卢梭曾赞誉这一碑铭“比伦理学家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我们才能拥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执着和坚韧;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拥有对待生活的坦然和平和;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才能拥有面对困难和未来的勇气。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只狐狸,早上起床看着自己在晨曦中的身影,顾影自怜道:“今天的午餐,我想吃掉一头大象。”于是整个上午,它都在四处奔波寻找大象。在森林里间到一个人就问:“有没有看见大象的?”
然而当正午毒辣的太阳照在它的头顶时,它又看了看自己的身影,说道:“我觉得有一只老鼠就能填饱肚子了。”它又开始不停地寻找老鼠,这时见人就问:“有没有见到老鼠的?”森林里其他的动物很是诧异,问他:“你到底想要什么啊?一会儿大象、一会儿老鼠的?”
这一天下来,狐狸什么都没找到,“大象”“老鼠”在他的脑子里来来回回地出现。他最后,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找哪个。结果,这一天狐狸什么都没吃到。
狐狸怎么会在一日之内犯了两次截然不同的错误呢?其实,这与它选择的参照物有关。晨起的时候,阳光从地平线上斜照到它的身上,使得它的身影被拉长了,于是它错误地以为自己就是万兽之王,没有什么做不了的事情;而中午的太阳几乎是垂直地照着他的身体,使得它的身影缩小了很多,使它再次错误地认为自己如同一只小猫一样,妄自菲薄。
很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其实我们最难做到的就是认识自己,尤其是正确认识自己,更是难上加难。“人贵有自知之明”正是古人对认识自己的不易发出的感慨。“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人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才能判断自己适合做什么事情,做多大的事情,这样才能扬长避短,准确定位;从而避免心浮气躁、好高骛远,我们才能知晓自己的容量,摆正位置。
自知的人是最聪明的。没有自知,便无法自胜。每个人都要通过各种方法了解自己,以此找准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认识自己,就要学会跳出个人的绝对视角,以旁观者的眼光分析和审视自己,正视自己的成长过程,这同时也是和错误失败做斗争的过程,或者是由否定到肯定再到否定……的过程,这样我们就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积累经验,从而完善自身。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清自己,接纳自己,重塑自己,从而实现理想的自己。
智慧箴言
人们通常可以理性地感知事物,但却很难做到理性地认识自己。这恰恰因为在人的本能特征中,具有很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我们常常会在这种意识的支配下,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而疏于发现自身的不足。不能正确地认识并认清自己,必然无法正确对自身定位,心中茫然,遇事盲目。而实际上,我们的个人生活是由自己主导的,只有认真而客观地认清自己,为自己找到一个准确的人生位置,才能更好地发挥出个人才智,实现生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