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


作者:李梓新  日期:2014-09-05 19:09:21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讲述的是你的故事,我们的故事,普通人的故事。从别人的故事里寻找感悟,从别人的经历里找到自己的方向。30多岁、不再年轻的年轻人、还未中年的中年人,是什么样的一代人?20世纪20年代初,他们是“迷惘的一代”;40年代末,他们是“垮掉的一代”;60年代,他们是“反叛的一代”。在今天,在中国,他们有一个新名字:“三明治一代”。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是社会的中坚力量,也面对着现实的“压力山大”。他们夹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夹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夹在上司和下属之间,夹在城市和故乡之间,夹在工作和创业之间,面对工作、婚姻、创业、自我、责任……他们职业不同、背景各异,一些人被生活打败了,一些人寻找着更好的选择,追寻内心的价值,在困难与压力下坚持梦想,去实现“生活在别处”。《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写下了他们的故事,记录了他们的抉择和坚持。这些故事,也是你我的故事。
  
  作者简介: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行游者和写作人。生于广东潮州,曾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东方早报|、《外滩画报》等媒体任职。现场采访报道过英美法俄等多国总统大选,著有《民主是个技术活儿》、《灾难如何报道》等书。2009年获世
  界银行奖学金,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国际公共政策学士学位。现居上海。
  中国三明治(China30s)
  是一个倡导三十岁上下中国人进行“生活创新”的公共平台,成立于2011年3月。致力于发掘中国年轻人的真实故事,揭示中国社会变化脉络,传播生活创新精神,并举办多次线下活动,形成一个通过价值观和年龄组织起来的人际网络。网站www.china30s.com。扫描下面二维码可以添加微信公众号china30s。
  李梓新
  “中国三明治”创始人,行游者和写作人。生于广东潮州,曾在《21世纪经济报道》、《东方早报|、《外滩画报》等媒体任职。现场采访报道过英美法俄等多国总统大选,著有《民主是个技术活儿》、《灾难如何报道》等书。2009年获世
  界银行奖学金,在伦敦大学学院获国际公共政策学士学位。现居上海。
  中国三明治(China30s)
  是一个倡导三十岁上下中国人进行“生活创新”的公共平台,成立于2011年3月。致力于发掘中国年轻人的真实故事,揭示中国社会变化脉络,传播生活创新精神,并举办多次线下活动,形成一个通过价值观和年龄组织起来的人际网络。网站www.china30s.com。扫描下面二维码可以添加微信公众号china30s。
  目录:
  序言我们“中国三明治”一代
  
  第一章我们”中国三明治”一代我的奢侈生活
  去往墙外
  一场全程直播的间隔年旅行
  旅行不是生活目的,而是人生礼物
  体制内的理想主义
  一个人的“舌尖上的中国”
  10万微信粉丝经济
  摇滚青年的互联网人类学
  一个独立时装设计师在这个时代
  审美和品位是可以像财富一样被普及的
  喧嚣的互联网CEO与孤独的电影导演
  “铿锵玫瑰”伤退,生活继续燃烧
  吃过猛犸象,再吃恐龙序言我们“中国三明治”一代
  
  第一章我们”中国三明治”一代我的奢侈生活
  去往墙外
  一场全程直播的间隔年旅行
  旅行不是生活目的,而是人生礼物
  体制内的理想主义
  一个人的“舌尖上的中国”
  10万微信粉丝经济
  摇滚青年的互联网人类学
  一个独立时装设计师在这个时代
  审美和品位是可以像财富一样被普及的
  喧嚣的互联网CEO与孤独的电影导演
  “铿锵玫瑰”伤退,生活继续燃烧
  吃过猛犸象,再吃恐龙
  舞者三十
  当我们谈论教育,我们谈的是中国社会的变化脉络
  从奥美辞职后,我们回家养蚕了
  第二章创业,也是创造生活
  深夜我们送猪肉
  裸辞ornot?
  裸辞这一年
  一个女生的西部环游
  致我终将逝去的记者生涯
  追求自由、亲近自然而又战胜自己
  告别GE再创业的淘宝妈妈
  10年没上一天班
  第三章归国,还是出国?
  激情与迷茫
  30岁以后会好吗?
  空箱子出还是空箱子回?
  我为什么从纽约回国?
  我最想对孩子说“We’regoinghome,forgood.”
  更换国籍之后……1
  第四章生活这堂课
  剩剩更健康
  独一代,独二代
  海那边的孩子
  给女儿的一封信
  其实我不想到香港背奶粉
  国际化儿童的幸福命题
  废品摊的小英
  关爱生命的最后时刻
  
  第五章回不去的故乡
  在“新天地”放学回家
  想家的情绪
  东公界
  阳光灿烂的新疆童年30岁,是焦虑、期待、压力共生的年岁。放弃挣扎还是不停寻找出口,是每个30岁人面临的选择。“中国三明治”记录的这些故事,是他人的生活实验。
  ——姬十三(果壳网CEO)
  少年时我们说“不要相信30岁的人”,現在请你们在这本书里面发现长大了的我们和他们是值得信任的行动者,“三明治一代”应该成为明志的一代。
  ——廖伟棠(香港诗人、作家)
  这本书里30岁上下的生活样本,也是同龄者的你生活该有的其他可能。他们反抗板结式的日复一日,清楚自己想要到达哪里、如何到达。他们也许不都熟悉生活的本质,但他们熟悉生命的。他们心内都有光。
  ——蔡钰(虎嗅网联合创始人)
  30岁,是焦虑、期待、压力共生的年岁。放弃挣扎还是不停寻找出口,是每个30岁人面临的选择。“中国三明治”记录的这些故事,是他人的生活实验。
  ——姬十三(果壳网CEO)
  少年时我们说“不要相信30岁的人”,現在请你们在这本书里面发现长大了的我们和他们是值得信任的行动者,“三明治一代”应该成为明志的一代。
  ——廖伟棠(香港诗人、作家)
  这本书里30岁上下的生活样本,也是同龄者的你生活该有的其他可能。他们反抗板结式的日复一日,清楚自己想要到达哪里、如何到达。他们也许不都熟悉生活的本质,但他们熟悉生命的。他们心内都有光。
  ——蔡钰(虎嗅网联合创始人)
  “中国三明治”是最“有病”的群体,生于改革开放初期,享受罕见的历史性物质硕果却又失去应有的灵魂,只是时代都不乏勇者,这里记录的是少数派,是一个时代应有却缺失的精神。
  ——孙东纯(中国“间隔年”第一人,《迟到的间隔年》作者)
  与其说这是“30世代”的行动书,不如说,这是一群30岁的人的心灵书。我们为什么要这么活着,有没有其他活法。这个问题一旦提出,它就成了一个心灵上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而我们不谈心灵已太久。
  ——马一木(《ONE一个》App创办者,《短裤》视频创始人)旅行不是生活目的,而是人生礼物
  两年前,“中国三明治”邮件采访了当时还在环球旅行中的傅真、毛铭基夫妇,那篇题为“一场全程直播的间隔年旅行”的报道获得了超过万的点击量,是“中国三明治”迄今为止第二热帖。他们的生活态度、旅行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起了众多读者的共鸣。
  现在,旅行结束,傅真和铭基也回到中国,在青岛定居已近一年。2013年月的时候,我到青岛探望了他们。和一直在字面上交流却素未谋面的朋友见面是件令人兴奋的事。我们更多的是在漫谈,而非真正的采访。在2013年这样一个被小说描绘过的“盛世”,有对生活清醒超脱的朋友可以交流,是人生真正的盛事。
  月初,盛夏时节空气有些黏稠的青岛,外来度假的车辆把交通变得无比拥挤,阳光带着烟尘在空气中奔突。选择这样的天气来青岛或许并不明智,但是想到可以见到毛铭基和傅真,来青岛的意义就变得充分了。
  晚上铭基开着车,带着傅真到宾馆接我。铭基的大眼睛总是闪烁着实诚的光芒,而傅真则像黑夜里的精灵,你能感觉到和她谈话的空气里,总有一些聪慧在跳跃。
  傅真见面就送我了一本新版的《藏地白皮书》,那是10年前记叙他们相遇相恋经过的一本小书的再版,加上了他们过去10年生活的一些回眸。“就当成言情小说看好了。”傅真笑着说,显然大家都更期待他们在环球间隔年旅行回来之后要出版的新书。
  回国近一年来,铭基在一家香港地产公司的青岛分部工作,每天开车到郊外的黄岛经济开发区上班,做回自己土木工程的本行。而傅真则每天在租住的看得见海景的房间写书,一年下来,写了30多万字,主要记叙他们的环球旅行经历。闲时她也在网上看一些新闻,她觉得每篇新闻都像是一部好小说——傅真是一个有小说情结的作者。或许去国多时,在国内读荒诞社会新闻的心境,毕竟和在泰晤士河畔读来有些不同。
  傅真甚至想到开一间咖啡馆来搜集故事,“一杯咖啡换一个故事”,如果客人给她讲故事,咖啡可以打折。她这样设想。这个点子也来自伦敦的酒馆。而现在,伦敦的一切已然淡去,该规划的是现在。
  我们在一家叫作“渔歌”的饭店坐下,点了些有青岛特色的鱼肉水饺,饭店有点吵,铭基说自己在北方吃饭还有点不太习惯。我们在北方的海鲜档指着那些看起来熟悉但又不尽相同的海洋生物,都有点踌躇。
  不过菜还是很好。饭后我们去喝咖啡,在入夜后才开始有些凉气的青岛街头,铭基操着一口香港普通话打电话给店家询问地址,让人产生一丝穿越感。这两个和青岛本来没有关系的年轻人,选择这里作为回国的第一站,他们的下一步将去向何方?
  “应该还是会回到中心城市,毕竟朋友多,文化活动也多。”傅真说。回到他们生活过的北京看起来是最自然的选择,但他们也可能会试试别的。
  因为对风格的定义不同,傅真对新书的名字和出版社有一些争论,她原本想把书名定为“走在地球反面”,因为拉丁美洲相对东亚刚好是地球的另一面。不过编辑还是想把她的博客名字“最好金龟换酒”直接用作书名,这样显得更加文艺,更加集大成一些。
  现在,这本《最好金龟换酒》已经出版了,作为他们间隔年旅行记录的上半部分,集中记叙他们在拉丁美洲的旅游经历。下半部分也将很快在201年推出,主要记叙他们在亚洲的行程,会有比较多的对亚洲各国社会、人文方面的思考。
  因为《藏地白皮书》的再版,傅真和铭基受邀参加了不少媒体宣传活动,媒体还是热衷于把他们包装成“为爱走天涯”式的典范。这样其实忽略了傅真一贯的思想性,以及字里行间传递出来的侠义风骨。
  傅真当年把《藏地白皮书》第一版的稿费捐给了铊中毒的清华女生朱令一家。
  在林达和刘瑜之后,我们已经很久没有读到思想性和国际性结合得很好的旅行作品了。不断踏上异国旅途的旅行新新人类们,往往更多地关注自我和心情。我想,这也是傅真的书最值得期待的地方。
  这对在伦敦居住过年,环球旅行了一年的夫妇,看来正对回国之后的生活适应良好。“现在虽然还会回想伦敦,怀念陌生人之间的善意,但是觉得现在的生活正好。2012年年底还回了一次伦敦,却觉得自己已经不属于那里了,只是边缘人而已。”傅真说。
  关于将来,傅真并不想完全靠写字来生活,她觉得生活需要其他的养分。如果能有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工作,还能有足够的自由时间来写作,那就是最美好的事情了。
  数年之前,傅真曾经在博客上写到关于她自己的2件事,最后一件是:“我最害怕的是想象力的枯竭。”其实,对文字如是,对生活更如是。
  接下来这些问答,是我对他们夫妇的一个访谈记录。
  问:为什么会选择来青岛居住?
  铭基:原来我们是打算回国以后在北京定居的,因为我们俩一直都挺喜欢北京,在北京的朋友也比较多。但是后来发现北京适合我的工作机会不是很多,反而二线城市的工作机会比较多。最后我们选择了青岛,因为我曾经到过青岛旅游,对当地的印象不错。对我来说青岛的工作机会比较好,所以那时候决定不留在北京继续等待,而是先去青岛工作,缓解经济上的压力,一年过后再做打算。
  问:和你们旅途中经过的地方相比,中国的城市给刚回来的你们的初始印象是什么?
  答:初始印象是非常发达,尤其现在国内大城市的基础设施要比拉丁美洲和亚洲其他国家的好很多,甚至已经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与此同时,中国的城市也普遍因为拆迁和发展过快而缺乏规划,城市建设大多千篇一律,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另外几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交通拥挤、环境污染和国民素质有待提高,这让我们有点担心是否能适应国内的生活。
  问:不断迁徙的生活,最大的好处和最大的坏处是什么?
  答: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保持对生活的新鲜感与激情,而最大的坏处是每隔几天就要收拾行李,刚刚放好的东西又要收回去。而且行李要保持轻便,就算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会因为担心行李过重而放弃。还有就是很难结交到真正知心的朋友,因为没有时间慢慢了解彼此,培养友谊。
  问:你们选择了哪一站作为间隔年旅行的完结,当时是什么情景?
  答:西藏是我们间隔年旅行的终点站。10年前我们两个在那里相遇,没想到那次旅行竟然成了一个转折点,从此改变了我们的人生。这一回我们决定第三次进藏,故地重游,为这1个月的旅行画上句号,然后走下山去面对人生中新的未知。
  这一次我们看到了一直心心念念的雪顿节晒大佛,也终于游历了阿里的雪山圣湖和古格王朝。虽然拉萨的变化(安检太严,游客太多,僧侣太少)令人有些不习惯,但是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度过了极其愉快的时光,尤其是不少老朋友都已在西藏安身立命,这次回去感觉竟有点像回乡探亲。离开西藏时的心情其实比预期的要平静,虽然留恋旅行的日子,却没有因此而试图逃避即将回归的现实生活。
  问:一年下来,对这个地球的看法,和你们刚出发的时候相比,有什么不同?
  铭基:一年下来,见过世界各种美景,也见过饥饿贫穷,让整个人变得更包容,更懂得珍惜这个地球上的一草一木。另外对物质的欲望也大大降低,毕竟回想起来,一背包的东西,就足够我们生活一年多。
  傅真:一路上游历的很多国家都贫穷、危险得不可思议,人们生活在极其不公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在那里每天看到的现实和听到的故事简直需要一颗巨大而坚硬的心才能承受。我以前也知道世界充满苦难,但只是停留在知性的层面,开始长途旅行之后,耳闻目睹的苦难是如此之多,正在受苦的人们就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他们的愤怒和伤痛都那么真实,并不随时间的流逝而有丝毫褪色。
  比如阿根廷,我想大多数人提起这个国家都会想到牛排、足球、探戈、狂歌痛饮、激情四射,谁会想到1~13年间的“DirtyWar”(指当时阿根廷军政府的暴力镇压事件)?可是在“DirtyWar”中“失踪”的孩子的母亲们至今仍会在每个星期四下午,聚集在首都的五月广场,举着失踪儿女的照片,要求严惩当年的刽子手。抽象的历史之痛在那里被具体化了,你能从老太太们的面容中清清楚楚地感受到那种切肤之痛。我意识到自己以前在书中读到的苦难都只是冰冷的文字和数字,以往所看到的世界也只是极小极小的一部分,真实的世界更宽广也更残酷。
  问:现在间隔年后遗症也颇为“流行”,你们身上有间隔年后遗症吗?有的话又是怎么克服的?
  铭基:其实我身上真的没有间隔年后遗症。在间隔年的最后几个月,我已经有重新投入工作的准备,回来以后不到两个月已经找好工作、搬好家并投入新的生活。间隔年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美好,但是我也十分清楚不能一辈子过这样的生活,目前来说还是想先工作,再慢慢做长远打算。
  傅真:我也没有。旅行不是生活的目的。我将间隔年视作送给自己的人生礼物,曾经拥有便已非常知足。
  问:回来之后写书的过程中,怎样让自己回到当时的情境中去?怎么写下那些最美好的情节?
  傅真:旅途中我虽然没有每天写日记,但会随时在小本子上做一些只有我才看得懂的记录,它们本身就已经是经过“筛选”的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记忆片段了。回来之后写书的过程中,这些记录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再加上搬到青岛之后,我的社交活动很少,每天在一个非常安静的环境里写作,和周遭的一切维持着一段距离,有点像是处在真空之中。这种环境其实是挺适合写作的,只要愿意静下心来,很容易就可以重新漂回到旅途的情境中去,就像乘坐时光机一样。
  问:你们在国外生活的这近10年,也正是中国变化极大的10年,在伦敦度过自己二三十岁之间最好的10年,给你们带来了什么不同的世界观和成长烙印?现在这种价值观和中国现实如何更好地结合起来?
  铭基:在英国的生活对我的影响主要在几个方面:在工作上,我接触到不同国籍的人,让我了解并懂得要尊重拥有不同文化和背景的人,变得更包容;在道德操守上,巩固了我原有的价值观,知道对与错、公与私都要分明;关心政治,关心环境,培养了我的公民意识,知道如何争取合理的权益;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要懂得享受生活。我希望回国以后可以继续保持这些优点,不随波逐流,从自己做起,继而影响身边的人。
  傅真:刚到英国时我才21岁,是一个刚刚被国内体制环境新鲜塑造出来的人,脑子被政治教科书填得满满的,没有什么独立思考的能力,一提到“爱国”的话题就热血沸腾,别人一说中国哪儿哪儿不好就拼命跟人争辩。可是后来随着阅历的增长和视野的开阔,遇见不同的人,了解到不同的思想,慢慢开始学着独立思考,学着以开放的眼光去看待中国和世界。
  在国外待的时间越长,血液就越来越不容易沸腾,理性也越来越占上风。看到英国政治家们永远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看
  







阅读提示: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的作者是李梓新,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30岁后,为梦想寻找现实的出口下载地址

上一本:演说创造奇迹
下一本:潜能的力量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