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叔同订,易先德解说 日期:2015-01-26 14:27:29
弘一法师出家前,是公认的教育家、艺术家和音乐家;出家后,为了接引初学佛教的信徒,他本着“欲成佛道,先全人道”的次第和修学理念,致力于对一般民众和普通佛教徒的教化,提出《格言联璧》一书可以作为进德存养、立身修证的初学入门。
《李叔同说人》就是对弘一法师亲手重新编录的《格言别录》一书的详细解读。
作者简介:
易先德,字新民,湖北黄石市人。“儿童读经”大陆民间最早的推广者之一,研究和从事幼儿素质教育民间推广工作近十五年,学习和研究佛教前后近二十年。出版作品有《藏秘·唐卡奥义》、《苏曼殊说禅》、《李叔同谈艺》、《唐卡中的莲花生大师》等,曾任《丹道养生道家西派集成》丛书编委,参与策划编选的《李叔同说佛》曾荣登2005年文学类图书销售排行榜首。
目录:
《李叔同说人:〈格言别录〉讲记》序
由儒入佛的一代奇才:李叔同(代序)
关于《格言别录》这本书
《格言别录》原文
学问类
存养类
持躬类
敦品类
处事类
接物类
惠吉类
悖凶类
李叔同说人:《格言别录》讲记
一、学问篇
1.爱读书的人比较有出息《李叔同说人:〈格言别录〉讲记》序
由儒入佛的一代奇才:李叔同(代序)
关于《格言别录》这本书
《格言别录》原文
学问类
存养类
持躬类
敦品类
处事类
接物类
惠吉类
悖凶类
李叔同说人:《格言别录》讲记
一、学问篇
1.爱读书的人比较有出息
做善事的人最快乐
爱读书的人比较有出息
2.多行救济,其德感人
3.是非得失只在一念之间
4.过人的长处,往往体现在小事上
做人的标准
什么叫大人
5.考量一个人的品行,要从多方面来看
从细微处体察仁义
6.会克制自己的人,往往有不平凡的成就
"克己复礼"的现代意义
二、存养篇
1.别人不好的地方要掩藏几分
水知道答案
2.虚怀若谷,道养天下
"虚"以养心
3.欲望过重,会让我们迷失心性
我们要争哪个"气"?
4.做人,要学会耐得烦恼和苦闷
格物致知
印光大师如是说
5.清心寡欲也是一种受用
《格言联璧》中的原句
6.空灵的境界,是人格完美体现
"静虚"源于佛教
7.财富的累积,来自节俭
李嘉诚的节俭风格
王永庆的成功之道
8.坚守善良的人易受人尊重
生活即教育
大丈夫能忍胯下之辱
9.好学问,往往从谨慎中得来
从屈辱中出来的名誉更响
修养最怕嗔恨
10.谦退是保身第一要法
儒佛本是一家
11.温和是涵养的表现
家教至为重要(紧扣"缓"来解读)
12.待人接物应从容
丰子恺说
13.易喜易怒的人难成大事
胎教与幼教
14.心平气和是难得的修养
天下"三大贤"之一:吕坤
15.定火工夫,不外以理制欲
气定神闲
16.得意不可忘形,失意也不要沮丧
弘一法师三次求为弟子的经过
17.有才华的人最好不要过于显露
近代最像孔子的人:李叔同
18.脾气急躁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弘一大师的净土缘
19.逆境最能成就一个人
傅说拜相
20.个性太急,往往误事
选编《格言别录》的理由
21.和气迎人,是成功者必修课
如面佛天
22.做人要谦卑而厚道
学到用时方恨少
23.灾祸的出现,往往只因小事
祸发生于瞬间
24.从逆境中可看出一个人的胸襟来
性善还是性恶?
三、持躬篇
1.心怀厚道,众人喜欢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
君子之义
2.富贵之所,即是招怨之地。
财富与慈善的对话
3.施恩莫记,得恩莫忘
一饭千金
4.人生最不幸的事是偶尔失言
逢人且说三分话
5.学一分退让,讨一分便宜
善心召感机遇
6.不懂自重的人,往往会自取其辱
自找没趣的人
7.自大必败
自大必败
8.大肚能容天下事,立定脚跟好做人
大肚能容
9.做人最怕的是得意忘形
"李一现象"的反思
10.要学会谦卑
逢喜而惧
11.不要刻意追求完美
贤愚之心不可太分明
12.向后看,眼界变得更宽
宽容看气度
13.心静生智慧
名人眼中的李叔同
14.变故来临时,宜静守
做个宠辱不惊的人
15.爱抢风头的人必受排挤
不卑不亢
16.知足的人容易感到快乐
知足常乐
17.益友利己,损友害己
薄责于人
人生得一良友足矣!
18.守身如玉的可贵
黄金有价玉无价
君子如玉
19.心无妄念是君子行为
上善若水
20.立志苦点才好,意趣乐点才好
复圣颜回
气魄风度
21.光明磊落是做人第一原则
陶渊明的高风亮节
22.书有未曾经我读,事无不可对人言
书有未曾经我读
事无不可对人言
23.心思缜密,但不要过度琐屑
直心是道场
24.凡事不要看得太透
给心留点空间
25.以情恕人
律己宜带秋风
26.责人之心对待自己,可以不犯大过
得饶人处且饶人
27.懂反省的人收获总比别人多
细节决定未来
28.君子之交淡如水
君子之交淡如水
29.居安思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30.考虑要全面,才不会有失误
世间没有完美的事
31.发火时要懂得控制自己
冲动是魔鬼
32.话不可以说得太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33.好花看它半开时
胡文定公与《春秋传》
34.精明的人对人不会苛刻
触来莫与竞,事过心清凉。
35.学识不足,才会有过多顾虑
杞人忧天
流云似水
36.多礼之下必有目的
礼尚往来
37.缓字可以免悔,退字可以免祸
心态不同,结果就不同
四、敦品篇
1.好名声只因懂涵养
解读名声
2.好出风头,必是沽名钓誉之人
人格感化的教育家
3.名声多与金钱无关
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五、处事篇
1.从为难处看一个人心胸魄力
爱心比金子贵重
2.心量大的人最有魅力
"德"字的含义
3.独单专行的人难成大事
做好事要量力而行
4.自以为是的人最没智慧
人贵有自知之明
5.切莫自取其苦
无知酿成的悲剧
6.心闲时,要戒一个"偷"字
懒惰养成的风气
7.调节心情最好办法,是做到胸中无事
淡定心境最难得
8.处理事情,切莫急躁
孔子的传世名言
9.夸人长处,体谅短处
最美的黄昏恋
10.无心者公,无我者明。
心诚则灵
六、接物篇
1.以宽容的心待众,才能受到爱戴
字为世间至宝
2.关系别人终身大事的话,切莫轻易说出
一言能成事,一言能败事
3.反省自己看过失,对待他人看长处
内省的可贵
4.遇事不惊,才能做到从容对待
深刻的一场开示
5.公平则心明,真诚则感人
立木为信
6.光明磊落的人不会徇私舞弊
谁造出了有毒小龙虾?
7.木纳是争论的最好态度
大智若愚
8.沉默是息谤的最好方法
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9.应对侮辱的最好办法是感化
以德服人
10.懂得吃小亏,便不会吃大亏
乡愿由来
11.便宜好占的地方,正是众人纷争之地
学会"吃亏"二字
12.学会忍让
吃亏是福
13.保持仁爱的心,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爱无国界
14."吃亏"是一门艺术
河南人的榜样
15.沉默,应对难处之人的最好方法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16.得饶人处且饶人
穷寇不可追
17.恩怕先益后损,威怕先松后紧
李叔同的境界
18.做人不要先好后坏,否则会反恩为仇
人性都有弱点
19.善用威的人不轻怒,善用恩的人不妄施
惠不在大,在急
20.宽厚虽然好,但也要讲究方法
道德的力量
21.会倾听的人不会轻信开口
教育要得法
22.谦卑,可感化小人成君子
懂得使用财富的人
23.激而不怒,非胆量,即心机
何必发怒?
24.做事须留余地,责善切戒尽言
温而厉的教育
25.责备善良的人,一定要小心开口
学会赞美
26.评论别人须带三分浑厚
论人须带浑厚
27.使人敢怒不敢言,易损阴德
求子的智慧
28.善于感化者,一定懂得心诚色温
人情练达皆学问
29.受辱的时候,不要表露出来
不动声色的智慧
30.喜欢听闻别人过失,不如喜闻自己过失
乐道人之善
31.评论他人是非,要从他的根本出发点去看
不因人而废言,不因言而废人
32.感念人情,从宽厚处着想
让心开成一朵莲
33.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画花的女孩
34.最大的罪恶是纵容私欲
道德的感化
35.不要污蔑好人,否则有损德性
慎言慎行
36.心胸较狭的人,可用宽宏之心对待
揭开历史的面纱
37.为人处世,不能太过分明
黑白分明
38.精明虽然好,但不要失了厚道
福报从浑厚中得
39.有道德的人,内心总能保持平和
慈悲出祸害,方便出下流
40.世上还是好人多
性本为善
41.对待自己应当严格点,对待别人应该宽松点
温而厉的李叔同
42.慎开口,谨承诺
盛怒不如不怒
43.喜时说的话不可信,怒时说的话多失体
仁者不忧,智者不惑
44.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思过与感恩
45.背后的议论最让人难受
沉默是智慧的表现
46.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过高,当使其可从。
善用威者不轻怒
47.当事情说不清时,不妨停一停
印光大师宝贵开示
48.符合人性的方法最有效
大师开示:求子
49.遇事多替别人想
师徒情谊
50.评论别人之前,宜先反省自己
我为孔子喊冤
51.容易被外在事物征服的人,内在一定不足
至远者非天涯,而在人心
52.易生喜恶之心,一定注重外表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53.小人喜听过失,君子喜闻从善
君子耻闻小人之恶
54.君子济急不济贫
师徒之情
55.做人要恩怨分明,多一分包容之心
活在当下
56.好合,不如好散
人生若只如初见
七、惠吉篇
1.群居守口,独坐防心
老子的养生格言
2.做人以忠诚为先
勇者无畏
3."谦恕"二字,终身可行
谦卦到底有多好?
4.知足常乐,随遇而安
致富之宝:勤俭
5.心如止水,身如泰山
君子与人处,若冰释于水
八、悖凶篇
兴盛是衰败的开始,福乐是灾祸的根基
佛是大医王
后记“近代人中,我只拜服李叔同一个人,苏曼殊只是聪明而已;李叔同画画、书法、音乐、诗词样样都高明,我却比他少了一样——演戏!”
——刘海栗
“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溥海同饮者,当推弘一大师为第一人。”
——赵朴初
“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丰子恺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近代人中,我只拜服李叔同一个人,苏曼殊只是聪明而已;李叔同画画、书法、音乐、诗词样样都高明,我却比他少了一样——演戏!”
——刘海栗
“以律学名家,戒行精严,缁素皈仰,溥海同饮者,当推弘一大师为第一人。”
——赵朴初
“李先生的放弃教育与艺术而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不是可惜的,正是可庆的。”
——丰子恺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张爱玲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我所最景仰的一位高士,他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朱光潜
“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阅读,慢慢体味,用一生的时间静静领悟。”
——梁实秋
“李叔同是我们时代里最有才华的几位天才之一,也是最奇特的一个人,最遗世而独立的一个人。”
——林语堂
“他是一个传奇,他是那样扑朔迷离,又是那样深邃莫测……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林语堂
“他是远公以后,最虔诚、最渊博的高僧。”
——曹聚仁《李叔同说人》序
龚鹏程
弘一法师李叔同所编《格言别录》,是一般介绍弘一时较少注意到的。先德对之特有会心,作这本讲记为之表彰,我觉得是很有意义的事。关于弘一所编这本书,先德已有详细的解说,我再略做些补充。
格言是指语言中足以供人遵守取法者,也就是孔子说“法语之言,能无从乎?”(《论语·子罕》)的法语。法与格,本来相通,故《孔子家语·五仪解》:“口不吐训格之言”的格,王肃注即云:“格,法”。训格之言,也即是后世所说的格言。格也有端正的意思,像孟子说“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的格,便是端正之意。凡语言足供取法、可令人端正者,均可称为格言。
古人非常重视格言,往往铸刻在铜器上,如我们熟知的汤之盘铭曰:“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即其中之一。这种铭文,由于可对人产生针砭提醒之作用,故又常被称为箴言。《文心雕龙·箴铭篇》讲的就全属此等,乃文章中重要之一体。东汉以后,士人虽不再把格言镌刻在铜器上,但錄置座右,用来提醒自己的,实是更加普遍了。此即座右铭一类东西,《宋史·吴玠传》载:“玠善读书史,凡往事可师者,录置座右。积久,墙牖皆格言也。”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在古代是很普遍的事。因此,许多人以为格言是受了禅宗和宋明理学家语录之影响才兴盛起来,并不确当。
但古代抄录格言或自作箴铭,篇幅都很短小,宋代以后确实才越来越多。像吴玠所抄,既已墙牖皆满,若辑录刊刻出来,便也会是很好的格言书。可惜此时抄辑者抄录格言,主要是自警自励的,尚无励世劝俗之心,故亦无人会刊刻传布这类格言。风气之变是在明末。
明末冯梦龙曾刻《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喻世、警世、醒世,这幾句話颇能说明那时士人多有教化世俗的用心。其刊布小说戏曲尚且如此,对格言可具有针砭警醒之作用,自然更有体会,因此我们看晚明才会有一大批格言集问世。
不过,由于作者用心略别,这些格言集又可分几类。一是德言,二是清言,三是世言。
德言,指作者是站在人应进德修业的立场上,规箴世俗,指点人生正确方向,劝人积极向上向善的。代表作品是吕坤的《呻吟语》、陈眉公《安得长者言》等等。清言是站在较超越的位置上,提醒人要看破看开,要能跳出世俗名利以获得人生之美。它对人提供的,不啻一味清凉散,故被称为清言,代表作品是《菜根谭》、《醉古堂剑扫》、《娑罗馆清言》、《小窗幽记》等。至于世言,指那种教人如何应付世俗生活的作品,如“逢人只说三分话,莫可全抛一片心”、“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之类,点明世俗真相,教人行走社会的防身本领。代表作品是《牡丹亭》里已提到的《昔时贤文》,后经清人增补而成之《增广昔时贤文》。
三类作品,其实就代表了三种人生态度。一种是应世谐俗的,虽不教人做坏人,但以明哲保身为要,以成就为世俗社会上成功的人。一种是有超越性及美感的,跳脱名缰利锁,自乐其天,较近于佛家道家的人生观。一种则是要在流俗中自我砥砺以成善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轴,欲成就為圣贤人格的。
三类作品,入清以后都仍续有发展。弘一法師所編这本《格言别录》的原作者金兰生,即属于德言一类作者。他原先辑有《觉觉录》、《传世言》,因卷帙浩繁,故又從《觉觉录》中摘录部份而成《格言联璧》;弘一法师再由其中录出若干而成《别录》。书名觉觉录、传世言,本身就标明了它的宗旨,与同时代的《增广昔时贤文》可说恰好是两路,跟《菜根谭》一类清言也颇为不同。先德在介绍《格言联璧》时曾说该书可与《菜根谭》媲美,那可能是就其言辞上说的。从思想上看,《格言联璧》實较接近《呻吟语》一类。
弘一法师与印光法师这两位近代佛教大德,为何会看中这样一本以儒家思想为主轴的警世劝善之书呢?我觉得这正是个有趣的线索,可以由之略窥近世佛教发展的路向。印光是净土宗,弘一是律宗,可是律净云云,或许只是宗派的立场或态度,二位大师在整体佛教和人生的关系上,可能仍祈向于一种人生的佛教。当时提倡人生佛教的,主要是太虚法師,印老及弘一法师不甚谈此大题目,但二师所教,实未尝欲人离世而求解脱;二师持身处事,也在在示人一种干干净净做人的典范。欲成佛道,先全人道,或许正是弘一法师选这本书以教人的缘故。
先德既对弘一法师所选特具會心,讲记中阐发幽隐自然不遗余力,胜义甚多,颇堪称道。不只是顺文串解,用白话把大意再阐述一遍,更能征引其他格言或史事来补充说明。如第一句“为善最乐,读书便佳”,便引了陈眉公“读书不独变人气质,且能养人精神”、《弟子规》:“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来参证。其余各处用史事来诠说者更多,均可以见心得,对读者也会有更多启发。另外,弘一法師原编几乎完全不涉及佛教,先德则颇引佛家史事及义理來印证或补充;弘一法師把金兰生原作中论养生的部份删去了,这是佛家以色身为臭皮囊的本色,先德则有些补充,如以“为善最乐”讲养生法,均颇善巧,足以为补缺,亦足以广喻。经他如此阐发後,弘一法师对人应如何问学、如何持躬、如何存养、如何处世、如何接物等之识见与主张,可谓粲然大明矣!凡欲进德修养、不虚枉做人的人,必能由之受益无穷!庚寅小寒,謹为序之于燕京天德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