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


作者:清心  日期:2015-06-09 10:24:23



王阳明心学是我国两千年来最为精妙、最为神奇的智慧结晶,本书以王阳明的生活经历为基础,用通俗的语言分别从做事、修心、立志、行动、态度等方面,针对社会不断飞速发展,人们内心中所感知的苦闷、失落、孤独、矛盾等诸多问题,给出了一张张心灵良方,让读者可以轻松领悟王阳明心学的智慧精髓,从而让心灵变得逐渐强大起来,获得一种愉悦的人生。
  作者简介:
  清心,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现国内某上市公司高管。酷爱文学及历史,崇尚心学,深信“知行合一”能帮助人们解决诸多现实困惑,遂以阳明为精神楷模,多年研究,累积诸多独到领悟,遂著成此书,以期让更多读者领略明代奇人王阳明与他的心学魅力。
  目录:
  第一章要做事儿,先修心/001
  1.新唯“心”主义:一切皆由心生/002
  2.不会自我调节,注定被Pass/005
  3.卓绝的头脑比不过强大的内心/009
  4.心灵自然纯粹,才能创造奇迹/012
  5.表面迎合不如内在契合/016
  6.世风起,心灯不灭/019
  第二章每一次磨炼都能让你更强大/023
  1.千里马不会生在庭院里/024
  2.磨炼是人生中的一座座丰碑/027
  3.火的洗礼——让泥巴成为陶瓷/030
  4.你要配得起所受的苦/034
  5.耐心其实是一种悟性/037
  6.扛得住压迫,耐得住落魄/041第一章要做事儿,先修心/001
  1.新唯“心”主义:一切皆由心生/002
  2.不会自我调节,注定被Pass/005
  3.卓绝的头脑比不过强大的内心/009
  4.心灵自然纯粹,才能创造奇迹/012
  5.表面迎合不如内在契合/016
  6.世风起,心灯不灭/019
  第二章每一次磨炼都能让你更强大/023
  1.千里马不会生在庭院里/024
  2.磨炼是人生中的一座座丰碑/027
  3.火的洗礼——让泥巴成为陶瓷/030
  4.你要配得起所受的苦/034
  5.耐心其实是一种悟性/037
  6.扛得住压迫,耐得住落魄/041
  7.走出逆境的奥秘/044
  第三章克制自我才能超越自我/049
  1.一点忍耐,一点克制,一点征服/050
  2.直面自己最难面对的一面/054
  3.弱点与缺陷不是一回事儿/057
  4.情绪是你的仆人,别被它左右/061
  5.做减法,摆脱内心的桎梏/065
  6.逆来顺受不是怂/068
  7.如何区分情感与私欲/072
  第四章志一立,天下无难事/077
  1.回归婴儿,找到生命的方向/078
  2.立志后,万事就是一事/081
  3.重要的不是做什么,而是为什么/085
  4.目标就像人生大船上的舵/088
  5.“正确”的志PK“错误”的志/092
  6.没担当,立志就是放空炮/096
  7.凭什么可以坚持不懈/099
  第五章用行动来改变观念/103
  1.不去做,看再多书也没用/104
  2.全身心体验,与事融为一体/108
  3.在行动中修正自己的想法/111
  4.负面情绪也可以化为积极行动/115
  5.做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119
  6.改变自己没有你想象中难/122
  7.了解未来,学会变通/126
  第六章坚持自己,更要能包容别人/131
  1.你是天,你是地,你能坚持,也能包容/132
  2.大事坚持大是,小事不念小非/135
  3.有所不为,才能真正有为/139
  4.该退让就退让,没必要寸步不让/142
  5.今天抱怨,将来一辈子都会抱怨/146
  6.为什么有的人能够从容自在/150
  第七章态度不能决定一切,但能决定结果/155
  1.把自己看成圣人,你就是圣人/156
  2.别找了,你就是自己的贵人/159
  3.找准角度才能端正态度/163
  4.傲慢最终只能慢怠自己/166
  5.真正的领导不发威/170
  6.决断,然后去行动/173
  7.如何养成强大的气场/177
  第八章提升境界,就能看到光明/181
  1.名和利会让人失去自我/182
  2.你的档次决定你的层次/185
  3.恢复心的本性/189
  4.尽职尽责是自己的事儿,与他人无关/192
  5.安定的心灵土壤里滋生出慧根/196
  6.心无所求才能有求必应/199
  7.唤醒你内心的良知/203前言在久远的1508年,在贵州龙场一片荒芜的山林之中,一位中年男子在静寂的黑夜之中,安静地坐在石棺里。他忘记了时间、空间,忘记了自己。那时的他万念俱灰,唯有一灵独存。当他继续将整个身心透入其中,只觉得那独存的一灵也不存在了。他的身心变得虚明透彻,无始无终,无增无减,不生不灭的天地宇宙也连为一片,融为一体。此时此刻,他只觉得天地万物是由自我本性而流出。
  终于他大彻大悟,认识了真正的“自我”掌控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此世界上的名利是非、荣辱得失,甚至于生死都再也无法将他束缚,他成了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他就是中国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心学的诞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过去的五百年中,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是王阳明的忠实粉丝。在1513年,日本的了庵桂梧将心学带到日本。结果300年后,日本通过发动“明治维新”,摇身一变成为了地球村里的强国。
  在久远的1508年,在贵州龙场一片荒芜的山林之中,一位中年男子在静寂的黑夜之中,安静地坐在石棺里。他忘记了时间、空间,忘记了自己。那时的他万念俱灰,唯有一灵独存。当他继续将整个身心透入其中,只觉得那独存的一灵也不存在了。他的身心变得虚明透彻,无始无终,无增无减,不生不灭的天地宇宙也连为一片,融为一体。此时此刻,他只觉得天地万物是由自我本性而流出。
  终于他大彻大悟,认识了真正的“自我”掌控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从此世界上的名利是非、荣辱得失,甚至于生死都再也无法将他束缚,他成了一个心灵自由的人!
  他就是中国心学创始人——王阳明。心学的诞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过去的五百年中,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是王阳明的忠实粉丝。在1513年,日本的了庵桂梧将心学带到日本。结果300年后,日本通过发动“明治维新”,摇身一变成为了地球村里的强国。
  有人说人性如同一把双刃剑,就如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它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它可以成为你的朋友,也可以成为你的敌人。而有人说,人性更像是一匹马,如果你不了解它的习性,它就会将你摔下马背;但是如果你可以掌握它的习性,你就可以随心所欲地驾驭它,让它带着你尽情奔驰在人生的路上,越奔越快,越奔越远。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自己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我们自己。我们还知道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拥有无限的潜力,但是我们依然无法驾驭真实的那个自我。我们抱怨,抱怨没有机会,抱怨怀才不遇,抱怨自己的资历浅薄,其实这所有的一切只不过是自己不愿意活在当下,不愿意面对现实。
  当我们真正面对现实,当我们学会了掌控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就可以掌控一切,掌控自己的命运,从而拥有良好的心态。在今天的社会里,我们缺少的不是物质,不是财富,我们真正缺少的是一种心灵的高度,是一种扫尽尘埃、处处光明的境界。就像一个人乘坐飞机超越雷雨交加云层,云层之下,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可是云层之上的世界处处充满阳光,丝毫不受下面云层的影响。
  我们的心灵就如同那架飞机,当它飞行在下面的云层之时,就会有乌云,有暴雨,那时候的我们看不到光明,看不到温暖。但是,当我们的心灵飞跃了那个云层,突破了闪电、乌云以及暴雨,我们就会发现,云层之上,万里晴空,一片灿烂,那是一种久违的自由境界,是我们追寻了许久的世界。
  王阳明认为,只要我们的心能够真正安静下来,就会保持在一种不动的状态,就可以顺应万物之自然,就可以在万事万物中发挥良知的妙用。在他看来,我们的心本就有着神奇的作用,只要我们学会了掌控自己的内心,就可以看到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可以将事情做得非常完美。
  面对现实中的各种挫折、赞誉以及诋毁,只要我们可以不再自我束缚,只要我们让心安静下来,就可以从容地面对各种事情,就可以将不可思议的良知妙用发挥出来。相信你自己,因为每一个人心中都蕴含着无穷的潜能,只要我们摒弃掉私欲、物欲,我们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内心,掌握这个世界。
  编著者
  2015年6月王文成公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王士祯
  独阳明之学,简径捷易,高明往往喜之。——严复
  五百年来,儒家的源头活水就在王阳明。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杜维明
  一生伏首拜阳明。——东乡平八郎1.新唯“心”主义:一切皆由心生
  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后与学者论格物,多举此为证。
  ——《年谱》
  无论置身在怎样的困难环境之中,只要能快速调整自己的心境,保持一种坦然淡定的状态,就可以从容地面对错综复杂的人与事,从而采取正确的方法去应对。
  王阳明尽管天资聪慧,但是少年时期的他豪迈不羁,行为放逸,而且特别喜欢跟人们开一些没有原则的玩笑,在家人和朋友眼中,他就是一个顽皮、无拘无束的小青年。从小特立独行的王阳明没少让父亲费心,在他17岁的时候,父亲为了束缚一下他那不羁的个性,命令他去江西迎娶自己的妻子。
  洞房花烛夜,新婚燕尔时,他却一个人优哉游哉地跑去了铁柱宫和道士一起畅谈养生之道,彻夜未归。王阳明向来就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不拘礼法的约束。比如,他在京城的私塾读书,上课期间竟然翘课去和街上的小伙伴玩什么军事游戏,惹得父亲动怒,对他一番教训,但是他依然玩心不改。结婚后的王阳明在岳父家住了一年。当时他觉得自己的书法不是很好,于是乎每日在岳父的府邸之中练习书法,开始他只是按照古人的书法去临摹,但是后来他发现如此临摹最终也只是追求一个形似罢了。从那之后,他每次下笔,必要先仔细琢磨,然后凝神屏息,让自己的心沉静下来,去体会字的深意,然后才下笔。时间久了,他悟出想要练好字,就必须从心中获得启示,只有心中有了精神,字才会拥有精气神。
  第二年,王阳明带着妻子回老家,在中途的广信拜访了当时的儒学大家娄谅。娄谅对理学颇有研究,两个人相谈甚欢。娄谅告诉他人生很严肃,圣人必可学而至的道理。于是王阳明回到家乡便开始奋发图强,但是在余姚他很快就又恢复了舞文弄墨的兴趣,和周围的人一起建立诗社,喝酒对诗。
  当时王阳明的辞章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的文风自然流畅,文字富于变化,不仅豪迈跌宕,更是大气磅礴。时光飞逝,王阳明在辞章的研究中度过了一年之久。1492年,他的爷爷王伦去世,他的父亲返乡办理丧失。爷爷自幼将王阳明视为掌上明珠,爷爷的去世对他的打击非同一般。但是世事无常,人在一生当中总要面对一些永远都不想却不得不面对的事实。王阳明的父亲在家守孝三年,命令王阳明好好学习科考的学术,准备参加科举。
  王阳明从小就立下志向要成为圣人,但在大家眼中他不过是喜爱辞章罢了,其实他是想以辞章来影响天下之人。科举是大明朝所有学生必须要走的路,因为在那个年代除了科举,读书人似乎也找不到其他的途径来施展自己的抱负。王阳明在父亲的督促之下,也开始了对科举考试学问的钻研,到了晚上他就将爷爷留下的那些经史子集等各类书籍整理归类,然后一点点细读,经常是读起来就忘记了时间,等到回过神来,竟然发现已经是夜半时分。
  王阳明的辞章尽管在长辈那里深得赞叹,但是平日他豪放不羁,带给别人的印象就是嬉笑怒骂,简单率直,从来就不会墨守成规,其实就是一个不太听话的孩子。但是他永远都不会走寻常路,而别人永远都摸不清他想什么。第二天与大家见面,所有的人都发现王阳明这个不羁的孩子竟然一夜之间变得有些不认识了。原来,王阳明不仅正襟危坐,而且探讨学问相当严肃,再也不与大家开玩笑了,而且话语也变得少了。
  平日里那个喜欢饶舌嬉戏的孩子突然之间变得严谨而沉默,这样一来,大家倒是都觉得奇怪而且有些不好意思,还有一些人在心中暗自发笑。但是就在此时,王阳明一脸严肃并一丝不苟地正色回敬各位长辈说:“过去的自己放任不羁,现在知道错了。春秋时期卫国的蘧瑗到了49岁才知道自己的错误,而我自己还不过20岁,现在知道悔过还不算晚吧。”
  从此,王阳明始终都保持着严谨的作风,没有发生变化。后来在平定朱宸濠叛乱之时,面对十万火急的军情,他始终从容不迫,就算是被宁王追杀也都保持着冷静,最终活捉宁王,取得胜利。一切皆由心生,要想掌握自己的命运,关键在于掌握自己的心灵状态,只要可以让心沉静下来,只要可以摒弃那些纷纭的杂念,就可以驾驭自己的内心,体验到那种可控的成功感觉。
  一个人心若清净了,这世界就变得清净了。如果心是阴暗的,这世界也变成阴暗的了。世间的万事万物的心境,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变化而来。
  2.不会自我调节,注定被Pass
  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传习录》
  世间之事纷繁复杂,如想成功必定要修炼自己的身心,纵观天下,无论是圣贤还是成功之士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可以面对任何事情进行自我调节,所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王阳明尽管出生在书香门第,用现在的话说算是正儿八经的富二代加官二代,但是他这一生却充满了坎坷,通往圣贤的路上命运并未曾因为他的出身而对他有一丁点的偏爱。13岁那年,王阳明的母亲郑氏去世,幼年丧母对于他来说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挫折,但是王阳明并没有因此而萎靡不振,而是志存高远,早早地便立下了做圣贤之人的宏图大志。
  一次王阳明问私塾的先生:“何为人生第一等大事?”当塾师告诉他“读书登第”之时,他却说“登第”并不算是什么天下的首要大事,读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登第”,而是应该成为“圣贤”。塾师听后大为吃惊,而他的父亲听后一笑置之,觉得这是小孩子的一时笑言罢了,当不得真。但是王阳明这一生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以圣贤之路为中心,最终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代圣贤。
  在明朝的时候,科举是莘莘学子唯一进入仕途的道路,除此之外并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所以天下所有的读书人都以科举考试为一生的目标。而王阳明尽管天资聪明却在仕途之路上并没有那么顺利。从20岁开始他就走上了科举考试的独木桥上,可是很不幸,自从21岁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之后,从此接连失利,一直到1499年才得以进士及第。
  22岁的时候,王明阳进士没有考中,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便取笑他道:“你这次虽然没有中状元,但是下次科举一定会中状元,不妨试一试为下次科举中状元作个状元赋吧!”如果换成其他人,面对如此的羞辱之举或许会恼羞成怒,但是王阳明一脸坦然,挥笔完成了状元赋。“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这就是他面对科举考试落地的态度。不要说在明朝了,就算是现代人,我想也极少有人可以从容面对高考落榜的不幸吧。
  对于王阳明而言,无论是科举高中还是落第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无论哪种结果只要因结果而动心才是一种耻辱。王阳明认为,科举考试的失败与否并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失败,而因为失败带给人的那种挫折感而直接导致人内心中的苦闷与烦恼才算是真正的失败。对于一个人来讲,如果不经历失败,如果不经历磨难很难能够悟到人生中的那些道理,王明阳在将近十年的科举考试之路中并不是将科举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不断进行自我调节,始终按照个人的理想发展才能,增长知识,这为他在后来的圣贤之路奠定了基础。
  正德二年也就是1507年的春天,王阳明因为得罪了当时的宦官刘瑾而被流放到贵州龙场做驿丞。驿丞在现在来说就是地方的一个小招待所而已,这也意味着王阳明已经被除去了所有的官职,这对于他而言已经是很不幸了吧,但是更为不幸的是,他所流放的贵州龙场地处偏远,据资料记载,龙场所处的地方漫山遍野都是荆棘,那里不仅瘴疠肆虐,而且毒蛇野兽遍地都是,生存在那里对于来自京都的人而言可谓是九死一生。
  龙场位于贵州的西北地区,那里居住的都是少数民族,少有汉人,就算是能遇到一两个汉人不是逃犯就是杀人狂徒,所以被贬到龙场无异于是一场生死历练。王明阳几经磨难到达龙场之后,却发现自己竟然连一个居住的地方都没有,没有办法,他只有与手下的弟兄顾不上旅途的辛劳立刻动手搭建草棚,而那草棚不过到他的肩膀而已,如此的恶劣环境对于一个官二代和富二代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死考验,更是一种内心与精神的残酷折磨。
  孟子早就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我想大概一个人真正经历了生死考验才能真正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对于王阳明而言,此时此景他早已经别无选择。
  要么郁郁而终在这荒山野岭,要么振作起来咬牙坚持,王阳明将孟子的那句话每天在心里默念数遍,他想象如果是圣贤之人在这样的环境又该如何自处,如此一来,他便在这穷山恶水之中超然物外,还为自己打造了一副石棺,日日在里边静坐参究,渐渐觉得胸中豁然,而眼前的生死荣辱以及个人的得失都抛到了九霄云外,终于在一天恍然大悟,心中一下子亮堂了起来,原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
  自我调节从古至今都是适应社会生活与工作的一项最基本功能。不能自我调节,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那么就会终日将时间与精力耗费在一些小事与无聊的事情之中,自然也就与成功无缘。
  3.卓绝的头脑比不过强大的内心
  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尽。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传习录》
  “心即是理,心外无物”是王阳明创立心学的核心思想所在。按照王阳明的心学,道理其实都在心中,世间并无存在心外的事物和道理,只有拥有了强大的内心,潜意识中的潜能才能被激发出来,才会产生无穷的力量。
  有一天,王阳明同一位朋友一起在南镇的山间游玩,朋友看到山岩中的花树就问道:“天下既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这深山之中兀自花开花落,于我心有何关系?”王阳明的回答可以说十分巧妙,他说:“你未看到花时,这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到山中见到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便明白起来,便知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世界上的所有问题,对于王阳明来讲都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找到答案。他觉得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根源都在自己的心里。王阳明在一首诗中写道:“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直至叶叶外头寻。”我们都知道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种潜在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健康,快乐,更能让我们收获成功。这种力量原本存在我们的内心深处,只是在生活中这种强大的力量被欲望所遮蔽,如果可以将这些遮蔽的物欲清除,去感受内心的这种力量,那么这股潜能就将产生无穷的力量。
  在明朝,宦官当权,民不聊生。在那场浩浩荡荡的反刘瑾运动中,王阳明也算是其中一个。就在一些大臣入狱之后,他给当时的皇帝朱厚照写了一封非常委婉的信。信中说,入狱的那些人触犯了皇帝,所以应该接受处罚。但是,那也是他们的职责,国家有了事情,他们不站出来说一说,岂不是失职了,皇帝如果要那样的臣子又有什么用处?他们说对了,皇帝可以照做;如果说错了嘛,皇帝也可以大人不记小人过,多多担待他们。现在,皇帝对这些人使用酷刑,这不是相当于挡了大臣们的言路吗,这样下去谁还敢再说真话呢?
  从表面看,王阳明的这封信并不像蒋钦他们一样言辞激烈,也并没有将矛头指向刘瑾,可是当刘瑾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发现王阳明这简直是绵里藏针。王阳明在信中所说的,大臣们被施以酷刑,以后就不会有人说真话了。而大臣们所说的不就是刘瑾的事情吗,这分明是赤裸裸对刘瑾这个邪恶之徒的批驳。
  刘瑾最终将王阳明扔进了锦衣卫的大牢之中。众所周知,锦衣卫的大牢可不是什么好地方,但凡进去的人很少有人能够活着出来。就在那年的冬季,王阳明被刘瑾在午门之外赏赐了四十廷杖,四十廷杖对于一个人来讲原本就是九死一生,何况刘瑾要求王阳明脱掉裤子执行廷杖。四十廷杖之后王阳明早已经是气息奄奄,可以说离死亡已经不远了。面对皮开肉绽的王阳明,刘瑾下令拖进大牢,从此王阳明开始了锦衣卫大牢中的艰苦生活。
  锦衣卫的牢房在当时被称为“诏狱”,生存环境极其恶劣,而且还有各种无法想象的酷刑,但是王阳明却在大牢中创造了一个奇迹。在监牢中不知道过了多久,王阳明才缓缓睁开眼睛,他发现自己还活着。当他清醒过来之后,看着自己身处的环境,想起了自己走过的追逐圣贤的路途,想到了司马迁,想到了孔夫子,想到了屈原,这些古代圣贤的事例一个个涌现到自己的脑海之中。由此他的圣贤情怀充溢到脑海和心里,并写下狱中诗。
  在锦衣卫的大牢中,王阳明并没有后悔自己走过的路、做过的事情,身在糟糕的监狱之中,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圣贤之路,心里更加豁然光明起来,于是他在狱中开始讲学,讲圣贤之学。锦衣卫的大牢可是九死一生的地方,但是王阳明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以及强大的内心,将这恶劣的大牢当作了自己的精神历练之地。就这样,他在锦衣卫的大狱之中待了足足五六个月,最后朝廷裁决将他贬到贵州龙场做驿丞。
  王明阳在恶劣的“诏狱”中之所以能成就一个奇迹,靠的并不是他卓越而聪明的头脑,真正依靠的是他强大的内心、坚强的意志,以及他对圣贤追逐的笃定。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藏着这样强大的力量,之所以不能显现,是因为我们面对事情本身所反映出来的一些负面情绪和消极心态。试想一想,如果王阳明面对锦衣卫那种人间炼狱般的大牢,一味沉浸在失望和痛苦之中不能自拔,那么他的生命或许早就在“诏狱”之中郁郁而终了。
  一个人内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面对人生旅途中的种种不如意,只要排除来自内心的那种消极意识,就可以获得积极的力量,让自己强大起来。
  4.心灵自然纯粹,才能创造奇迹
  汝若于货、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盗之心一般,皆消灭了,光光只是心之本体,看有甚闲思虑?此便是“寂然不动”,便是“未发之中”,便是“廓然大公”。自然“感而遂通”,自然“发而中节”,自然“物来顺应”。
  ——《传习录》
  心外无物,假如每一个人都可以像王明阳先生那样拥有对财、色、名、利等的认知和想法,都像不想做盗贼一样剔除自己内心的杂念,那么心就归于寂然不动的境界,也就让心灵归于自然纯粹了,就算是各种情绪困扰,心中也是一片淡泊宁静,自然也就可以很好地处理所有的事情,创造出人生的奇迹。
  早年的王阳明就已为自己立下了圣贤之志,在1502年王阳明从九华山回京复命之后,便开始了他所追求的“第一德业”。所谓第一德业,就是远离尘寰,一心一意,潜心修道。王阳明从小就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他只要说到就必须做到。所以回京之后他立刻给皇帝写了一份辞职报告,以养病为由要求回老家休养。
  当时的王阳明不过是身居六品的芝麻绿豆小官,在皇帝那里根本算不上什么,当然也就很快得到了批准。于是,王阳明马不停蹄回到家乡。他当然不是回到家中居住,而是跑到了会稽山上的洞中开始了他的潜心修道大业。
  王阳明认为,心性修养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将自己内心中的私心杂念彻底清除,只要有一点杂念留在心中,那么这点杂念就会慢慢扩大,最终引起杂念纷纭,乃至滋生祸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奇迹都是在一种内心纯粹的状态下完成的。有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座海拔8611米的山峰上,登山队员以不带氧气瓶征服山峰为奋斗目标,结果到了临界点只有一个登山队员创造了奇迹。
  这位登山队员说,决定成败的并不是依靠身体的强壮,而是看能否克服心里极度需要氧气的欲念,在到达6500米的空气忍受临界点之时,想要不借助氧气继续攀登,心中必须要不能有一丝的杂念和欲望,否则只能以失败告终。
  据王阳明的弟子王畿记载,王阳明在会稽山修道,差点殒命于此。远离尘世的喧嚣,独居洞中,终日与佛、道两家修学精髓为伴,当然有时候会觉得凄苦无依,也就是说王阳明在洞中也要经历独处寂寞极限,而他最终日夜勤修,练得一颗不动之心,忘己忘物,忘天忘地,与天地之空虚同体,似欲言而忘其所以言的传奇境界。
  王阳明就这样在洞中静坐修道,让自己的内心归于纯粹,以致最后修炼到可以进入物我两忘、天地消泯的光明境地,而这些可以说为他日后在龙场悟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某一天,王阳明正在洞中静坐修心,忽然睁开双眼对家童说,现在有几个友人来山中探访,赶快顺着哪一条山路去迎接。家童听后自然是半信半疑,但是走到半路果真就接到了那几个访客,访客听后也大为吃惊,都觉得王阳明都快修成神仙了。当然王阳明也为自己练就的这些特异功能而沾沾自喜,但是没有多久他开始幡然醒悟,用他自己话说:“此簸弄精神,非道也。”然后便开始放弃这些修道中的副产品,又开始了静坐修道。
  随着山中修道的时间愈来愈久,王阳明远离尘世,遗世独立的定境之乐也就越来越强,这也让王阳明感到了从来都没有过的自在和欢愉。当然时间长了之后,他便也开始有了出世的想法,此想法一出他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的在世的老祖母和父亲,心中不免有了一些纠结。远离喧嚣的尘世,此时的王阳明就像是高空中飞行的风筝,但是孝亲之念却牢牢地系在他的身上。又过了一段时间,王阳明在某一日顿悟:“此孝弟一念生于孩提,若此念可取,断灭种性矣。”于是收拾好铺盖头也不回地下山而去。
  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只有澄清了心中的各种欲望,让心灵归于自然纯粹,才可以将最大的潜能激发出来,才能突破自己的极限,才可以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就是这个道理。天下任何的事物发展皆是由小到大,不利因素当然也是如此,如果不在微小之时加以节制,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王阳明从少年时期便立下了做圣贤的志向,在追寻圣贤的路上,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不可撼动、不容更改的目标,那就是成为圣贤之人。为此,他修身养性,远离尘世,静坐修道,去杂念,让心留存满腔诚意。可以说,他的心清澈虚明,活泼得如同一泓清泉,对世间一切毫无执着,心与天合一,知与行合一,将生命提升到了心无所碍、神奇莫测的境界。
  心灵自然纯粹才能主宰自己的一生,也只有心灵纯粹才可创造人类的奇迹,才可以坦然地面对发生的任何事情,并淡然处之。
  







阅读提示:王阳明的心学智慧的作者是清心,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下载地址

上一本:奇妙瞬间
下一本:每一天,都是放手的练习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