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曼玉的丈夫阿塞亚斯 日期:2013-06-02 12:06:30
张曼玉的丈夫阿塞亚斯
黎洛 张曼玉主演法国电影《女飞贼》之后,就和该片导演奥利维亚·阿塞亚斯(OlivierAssayas)结婚了。 这段“隔夜新闻”给中国观众留下了一个悬念:阿塞亚斯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先迷香港片 再迷张曼玉 张曼玉对阿塞亚斯的艺术创作有什么影响? 阿塞亚斯说:“两个人分享生活,互相肯定会有深刻影响。结婚前,我了解中国电影;结婚以后,我了解了许多电影以外的东西。” 可以说,《女飞贼》折射了阿塞亚斯走近中国电影、走近张曼玉的一段心灵历程。该片剧情讲述的是:一位法国导演要重拍一部老电影,改用中国演员来演主角女飞贼,于是张曼玉(片中角色仍用张曼玉原名,给人一种纪实感)应邀到摄制组报到。导演和张曼玉一起看了一段张曼玉主演的香港功夫片,他称赞中国电影把武打动作拍得像舞蹈一样美(这无疑是阿塞亚斯借剧中导演之口,来表达自己对中国电影的研究和赞赏);导演还表示他心目中未来影片中的女主角就应该是张曼玉这样的苗条身材,角色是为张曼玉度身设计(这也反映了阿塞亚斯的心声,看来他早就从银幕上认识并迷上了张曼玉,终于设计了接近她的一次合作机会)。不料,样片拍出来,效果和想象的大相径庭,导演大发雷霆,当晚发病。张曼玉赶到导演家探望并受医生嘱托留下照看。导演服用了镇静剂,反思自己对影片的把握还停留在表象……话没说下去,导演就昏睡过去。第二天,导演失踪了,摄制组陷入混乱。一位新导演来接替工作,对前任为什么用中国人演法国片百思不得其解,决定撤换张曼玉。张曼玉走了,新导演准备先看一下前任导演拍的样片。有人告诉新导演:这段样片已由前任导演在头天晚上重新剪辑过,放映机转动起来,投射到银幕上的形象,经重新剪辑改变了节奏,一反欧洲式的悠闲,而带上了东方功夫片的神秘色彩…… 这部影片如此结尾,意寓阿塞亚斯试图超越“表象”,走近香港功夫片魅力的内核。他认为,那魅力就是动作的节奏感和写意的空镜头。他说:“这两年一些美国电影也在学用香港片的节奏和空镜头。”用心,用生命 80年代,阿塞亚斯到达台湾,结识了杨德昌、侯孝贤等“刚出学校校门”的新导演。那一时期,也正是大陆陈凯歌、张艺谋等年轻导演登上影坛之际。同一代青年艺术家,心灵有许多共通之处。阿塞亚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宁可多花一些时间谈中国电影的长处。至于短处,他说,不管哪国电影,因循守旧和导演不动脑筋,都是不能容忍的。 从《女飞贼》可以看出,他拍的电影,和好莱坞的类型片不同,强调个性化,强调表达切身体验和对生活态度,被称为“作家电影”、“知识分子电影”。对于这种评价,阿塞亚斯说:“拍电影,不只用知识;要用心,甚至用整个生命。电影,不是用来回答,而是用来提问。”文学硕士 自学电影 阿塞亚斯在大学学的是文学,“我拿文学硕士学位,只是为了让爸爸高兴”,他真正爱的是电影。“可如果要我硕士读完再从头去读电影学院,我是不情愿的。”他开始给《电影手册》杂志撰稿,从电影鉴赏,到电影评论,再到试着按自己对电影的理解去拍电影。先拍短片,资金很少,拍得也很“傻”,逐渐逐渐才成熟起来。 说起《电影手册》,阿塞亚斯毫不掩饰自己的观点。他批评它早期一度以激进的意识形态话语来取代艺术,以致“《电影手册》反电影”;在经历了一个时期学术讨论的正题之后,现在《电影手册》又向右滑,变得媚俗,丧失了艺术立场。 对于影视迎合低级趣味,阿塞亚斯极为气愤。他说,法国和德国合建了一个电视台,不被广告商的金钱主宰,不受好莱坞侵蚀,由政府出资,专门播映欧洲的精品节目;然而其他不少电视台,却充斥庸俗——法国式的庸俗,把观众引向歧途,原因是金钱至上,道德败坏和个人野心。“这是欧洲文化最大的悲剧!”阿塞亚斯一声率真的感叹,脸上露出怒容。 看来,张曼玉的这位法国丈夫,还有一点孩童般的可爱。 (摘自《电影故事》2000年第12期黎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