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于右任与邵力子的交往 日期:2013-06-02 12:07:12
于右任与邵力子的交往
刘根勤
在20世纪中国历史上,于右任和邵力子两位先生对现代中国政治的影响举世皆知。
1
于右任先生与邵力子先生气质迥异:于右任是关中大汉,体貌雄健,美髯飘逸,有豪侠之风;矮小文弱的邵力子则是典型的江南文人。于右任起于寒微,邵力子则出生在小康之家。
1903年,于右任在陕西乡试中以第18名中举,被誉为“西北奇才”、“陕西三杰”?另二人是卓越的报人张季鸾和杰出的水利专家李仪祉?。同年春天,因受到清廷迫害,他化名“刘学裕”,潜逃上海。不久就结识了马相伯先生,在马相伯的关怀下,于次年进入上海震旦公学读书。
此前一年,邵力子考中浙江第67名举人。按照家庭的希望和地方的传统,本可求得一官半职。但他无意仕途,却在1905年去震旦公学求学,成为马相伯先生的得意门生。二人相识于马相伯家中,从此成为莫逆之交。
震旦公学具有教会学校性质,但因马相伯先生坚持独立办学,1905年,他的权威受到以法国教会势力为背景的外籍教师的侵犯。学生得悉后,集体退学,这就是轰动一时的“震旦风潮”。不久,复旦大学成立。其中,于、邵二位发挥作用最大。
1907年4月,于右任在上海创办了《神州日报》。于右任又约邵力子等同志协作,并得到章太炎、马相伯、黄节等人的赞助。不久,他又创办了名闻海内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和《民立报》。其中,《民吁》的名字就是于右任在取得邵力子的同意后决定的。
当时于、邵二人下午在报馆,上午分别要到中国公学和复旦公学任教。尤其在《民立报》阶段,宋教仁遇害后,邵力子继任主笔,与于右任关系更加密切,讨伐袁世凯的檄文和短论,大都出自二人之手。
2
1920年,他们携手创立了上海大学。在以后国共合作时期,相当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人士集中在这里,如邓中夏、陈望道、杨明轩都是学校的教职员。于右任担任校长,邵力子为副,杨明轩是总务长。上海大学因此被誉为“红色大学”。
抗日战争开始后,为了推进中苏邦交,国民政府计划重新派遣大使。于右任、张季鸾、冯玉祥都竭力推荐邵力子出任,以设法争取苏联更多的援助。1940年,邵力子到莫斯科就任。
1945年8月,毛泽东到达重庆时,担任国民参政会秘书长的邵力子前往机场迎接,在国民参政会中设宴款待。于右任也在监察院为毛洗尘。在谈判中,邵力子虽然身为国民党代表,但在国共双方发生争执时,他总是力排众议,侃侃而谈,折冲樽俎,经历了重重困难,最终促成了《双十协定》的签订,他本人也获得“和平老人”的称誉。
1949年4月,邵力子出于对国民政府的失望决定留在北平。他希望于右任也能来,可惜因为时局演变很快,未能如愿。自此长别。
摘自5月23日《人民政协报》刘根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