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北宋宋祁、欧阳修等撰,宋仁宗嘉祐五年(1060)全书完成,由曾公亮进呈。《新唐书》所增列传多取材于本人的章奏或后人的追述,碑志石刻和各种杂史、笔记、小说都被采辑编入。
目录:
本纪
一 高祖
二 太宗
三 高宗
四 则天皇后 中宗
五 睿宗玄宗
六 肃宗代宗
七 德宗 顺宗 宪宗
八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九 懿宗 僖宗
十 昭宗 哀帝
志
一 礼乐一
二 礼乐二
三 礼乐三
四 礼乐四
五 礼乐五
六 礼乐六
七 礼乐七
八 礼乐八
九 礼乐九
十 礼乐十
十一 礼乐十一
十二 礼乐十二
十三上 仪卫上
十三下 仪卫下
十四 车服
十五 历一
十六 历二
十七上 历三上
十七下 历三下
十八上 历四上
十八下 历四下
十九 历五
二十上 历六上
二十下 历六下
二十一 天文一
二十二 天文二
二十三 天文三
二十四 五行一
二十五 五行二
二十六 五行三
二十七 地理一
二十八 地理二
二十九 地理三
三十 地理四
三十一 地理五
三十二 地理六
三十三上 地理七上
三十三下 地理七下
三十四 选举上
三十五 选举下
三十六 百官一
三十七 百官二
三十八 百官三
三十九上 百官四上
三十九下 百官四下
四十 兵
四十一 食货一
四十二 食货二
四十三 食货三
四十四 食货四
四十五 食货五
四十六 刑法
四十七 艺文一
四十八 艺文二
四十九 艺文三
五十 艺文四
表
一 宰相上
二 宰相中
三 宰相下
四 方镇一
五 方镇二
六 方镇三
七 方镇四
八 方镇五
九 方镇六
十 宗室世系
十一 宰相世系一
十二 宰相世系二
十三 宰相世系三
十四 宰相世系四
十五 宰相世系五
列传
一 后妃上
二 后妃下
三 宗室
四 高祖诸子
五 太宗子
六 三宗诸子
七 十一宗诸子
八 诸帝公主
九 李密
十 王窦
十一 薛李二刘高徐
十二 萧辅沈李梁
十三 刘斐
十四 屈实尉迟张秦唐段
十五 二刘殷许程柴任丘
十六 温皇甫二李姜崔
十七 杜阚王李苑罗王
十八 二李绩
十九 侯张薛
二十 高窦
二十一 房杜
二十二 魏徵
二十三 王薛马韦
二十四 二李戴刘崔
二十五 陈杨封裴宇文郑权阎蒋姜张
二十六 萧瑀
二十七 岑虞李褚姚令狐
二十八 苏世长(良嗣 弁) 韦云起
孙伏伽张玄素
二十九 于高张
三十 长孙褚韩来李上官
三十一 杜二崔高郭赵崔杨卢二刘李刘孙邢
三十二 傅吕陈
三十三 刘裴娄
三十四 崔杨窦宗祝王
三十五 诸夷蕃将
三十六 郭二张三王苏薛程唐
三十七 王韩苏薛王柳冯蒋
三十八 唐张徐
三十九 崔徐苏豆卢
四十 狄郝朱
四十一 二玮 陆二李杜
四十二 裴刘魏李吉
四十三 张韦韩宋辛二李裴
四十四 武李贾白
四十五 五王
四十六 刘钟崔二王
四十七 魏韦郭
四十八 李萧卢韦赵和
四十九 姚宋
五十 苏张
五十一 魏卢李杜张韩
五十二 张源裴
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
五十四 裴崔卢李王严
五十五 裴阳宋杨崔李解
五十六 宗室宰相
五十七 刘吴韦蒋柳沈
五十八 二郭两王张牛
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
六十 哥舒高封
六十一 李光弼
六十二 郭子仪
六十三 二李马路
六十四 房张李
六十五 崔苗二裴吕
六十六 崔邓魏卫李韩卢高
六十七 李杨崔柳韦路
六十八 高元李韦薛崔戴王徐郗辛
六十九 来田侯崔严
七十 元王黎杨严窦
七十一 二李
七十二 三王鲁辛冯三李曲二卢
七十三 令狐张康李刘田王牛史
七十四 刘五班王李
七十五 李常赵崔齐卢
七十六 关董袁赵窦
七十七 张姜武李宋
七十八 段颜
七十九 李晟
八十 马浑
八十一 杨戴阳二李韩杜邢
八十二 陆贽
八十三 韦张严韩
八十四 鲍李萧薛樊王吴郑陆卢柳崔
八十五 徐吕孟刘杨潘崔韦
八十六 张赵李郑徐王冯庾
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
八十八 孔穆崔柳杨马
八十九 归奚三崔卢二薛卫胡丁二王殷
九十 三郑高权崔
九十一 贾杜令狐
九十二 白裴崔韦二李皇甫王
九十三 韦王陆刘柳程
九十四 杜裴李韦
九十五 二高伊朱二刘范二王孟赵李任张
九十六 李乌王杨曹高刘石
九十七 于王二杜范
九十八 裴度
九十九 二李元牛杨
一百 窦刘二张杨熊柏
一百一 韩愈
一百二 钱崔二韦二高冯三李卢封郑敬
一百三 刘蕡
一百四 李郑二王贾舒
一百五 李德裕
一百六 陈三李曹刘
一百七 二李崔萧二郑二卢韦周二裴刘赵王
一百八 毕崔刘陆郑朱韩
一百九 马杨路卢
一百一十 郑二王韦张
一百一十一 周王邓陈齐赵二杨顾
一百一十二 二王诸葛李孟
一百一十三 杨时朱孙
一百一十四 高赵田朱
一百一十五 三刘成杜钟张王
一百一十六 忠义上
一百一十七 忠义中
一百一十八 忠义下
一百一十九 卓行
一百二十 孝友
一百二十一 隐逸
一百二十二 循吏
一百二十三 儒学上
一百二十四 儒学中
一百二十五 儒学下
一百二十六 文艺上
一百二十七 文艺中
一百二十八 文艺下
一百二十九 方技
一百三十 列女
一百三十一 外戚
一百三十二 宦者上
一百三十三 宦者下
一百三十四 酷吏
一百三十五 镇魏博
一百三十六 镇镇冀
一百三十七 镇卢龙
一百三十八 镇淄青横海
一百三十九 镇宣武彰义泽潞
一百四十上 突厥上
一百四十下 突厥下
一百四十一上 吐蕃上
一百四十一下 吐蕃下
一百四十二上 回鹘上
一百四十二下 回鹘下
一百四十三 沙陀
一百四十四 北狄
一百四十五 东夷
一百四十六上 西域上
一百四十六下 西域下
一百四十七上 南蛮上
一百四十七中 南蛮中
一百四十七下 南蛮下
一百四十八上 奸臣上
一百四十八下 奸臣下
一百四十九上 叛臣上
一百四十九下 叛臣下
一百五十上 逆臣上
一百五十中 逆臣中
一百五十下 逆臣下
宋仁宗认为的《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同时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
宋祁有文名,曾任知制诰、翰林学士等职。他历时十余年完成列传,于嘉三年(公元1058年)交齐全部列传的稿子。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擅长古文,他因参加推行“庆历新政”的活动,被贬为地方官,至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才调到朝廷任翰林学士,主持修史工作,等到他写定本纪、志、表,已是于嘉五年(公元1060年)的事了。清代王鸣盛以《宋史•宋祁传》、《欧阳修传》为据,认为宋祁修书“在仁宗天圣之晚年,历明道、景祐、宝元、康定,至庆历中告成,以书成进左丞云云”;“(欧阳)修之修《唐书》,乃在嘉祐之前至和年间事,距祁稿成时,相去已十余年”,“书成,上距祁稿成约又二十余年矣”。因此,“二公修书不同时明矣”。这一说法,迄今仍为部分学者沿用,都未发现王鸣盛搞错的关键所在。其根源在《宋史•宋祁传》将“诏求直言”的时间误作“景佑中”,而这又是《宋祁传》中唯一的一个年号。传中宋祁受命纂修《唐书》在“诏求直言”前,故王鸣盛误以为宋祁修《唐书》自天圣至庆历,前后差不多也是17个年头。但《宋史•仁宗纪》景祐年间并无“诏求直言”一类的事,皇祐元年才有“诏台谏非朝廷得失”。《宋祁传》中宋祁“直言对”后紧接“进温成皇后为贵妃”,与《仁宗纪三》的记载相符,时在“皇祐”,而非“景祐”。显然,《宋祁传》是将“皇祐”误作“景祐”了,一下子把时间提前了10多年。王鸣盛提到宋祁“守亳州,以稿自随”,《宋祁传》说得很清楚,是因为“坐其子从张彦方游”。传中虽无明确纪年,但宋祁是附在其兄宋庠传后的,前面《宋庠传》明明白白地写着:皇祐三年,“祁子与越国夫人曹氏客张彦方游”。宋庠受牵连罢相在这一年,宋祁出知亳州也是这一年。此时尚“以稿自随”,仍在修撰中,怎么会在庆历中告成?王呜盛的失误,一是不知“景祐”当为“皇祐”,二是后来在《蛾术编》卷九考知“祁修书凡七年,而自皇祐元年至三年独秉笔,自此出知亳州,皆书局自随以至于成,凡历十六年也”,却仍然坚持“宋欧修《新唐书》不同时”的结论。《宋史•宋祁传》的这一年号错误,除了《宋景文集》卷二九《直言对》有案语注明“仁宗本纪皇祐三年春三月诏求直言”,“本传作景祐中误”而外,迄今竟似无人知晓,请同仁们注意。就整个《新唐书》的纂修而言,应当说:新修唐史前后17个年头,前10年宋祁主持编修,后7年欧、宋共同“刊修”。
修撰《新唐书》的指导思想,在《进新修唐书表》中说得非常清楚:唐有天下,几三百年,其君臣行事之始终,所以治乱兴衰之迹,与其典章制度之英,宜其粲然著在简册。而纪次无法,详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实零落,盖又百有五十年,然后得以发挥幽沬。补缉阙亡,黜正伪缪,克备一家之史,以为万世之传,……商、周以来,为国长久,唯汉与唐,而不幸接乎五代。衰世之士,气力卑弱,言浅意陋,不足以起其文,而使明君贤臣、俊功伟烈,与夫昏虐贼乱、祸根罪首,皆不得暴其善恶以动人耳目,诚不可以垂劝戒、示久远,甚可叹也!《新唐书》,北宋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等合撰,是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新唐书共225卷,分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五代时期就曾有《唐书》(即後来的《旧唐书》)编成,但宋仁宗认为《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後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新唐书》所依据的唐人文献及唐史著作均审慎选择,删除当中的谶纬怪诞内容,裁减旧史本纪十分之七,其内容质素远较《旧唐书》为好,更为精炼。《新唐书》对志十分重视,新增《仪卫志》、《选举志》和《兵志》,原有的《天文志》和《历志》篇幅超过《旧唐书》三倍。《新唐书》也恢复了立表,立了《宰相表》、《方镇表》、《宗室世系表》、《宰相世系表》。历代官修正史〈表〉多缺略,清代学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这是允评。
《新唐书》一共修了十七年,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工部尚书宋祁主持修纂〈列传〉,至和元年(1054年),由欧阳修接续编修本纪、志、表。两人在七年内竟没见过面。草稾初成,呈宋仁宗审阅。仁宗看後,发现这部史书出於二人之手,体例与文采均不尽相同,於是令欧阳修删改修饰为一体。欧阳修此时却拒不修改,他说:「宋公於我为前辈,且人所见不同,岂可悉如已意?」最後仅校阅过一遍,一无所易。
《新唐书》修成之後,《旧唐书》便不再流传,直到明朝又流行於世。据清代学者赵翼《廿二史札记》载:「观新唐书艺文志所载唐代史事,无虑百数十种,皆五代修唐书时所未尝见者。据以参考,自得为详。又宋初绩学之士,各据所见闻,别有撰述。」但《旧唐书》较多保存唐代原始文献的面貌,而《新唐书》语多删节,徒增後世研究的困扰,例如旧唐书本纪部分近三十万字,到《新唐书》仅剩下九万字,虽达到文字精湛,却失去许多珍贵史料;而《旧唐书》写得极为悲壮感人的《封常清传》、《高仙芝传》,在《新唐书》竟删得索然乏味,亦不见玄奘等佛门之事迹。後人多批评欧阳修撰《新唐书》「著意文字而忽略考证」(近代学者王欣夫语)。故不可取代《旧唐书》。由於《新唐书》存在不少问题,在颁行不久,吴缜写了《新唐书纠谬》,共举出该书四百六十条错误。在找出《新唐书》差错的同时,亦认为撰修者是「不知刊修之要而各徇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