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难得老人有童心 日期:2013-06-04 11:32:11
难得老人有童心
作者:王得后
读完《儿童杂事诗图笺释》,未待掩卷,心里立即涌上启功元白师的“絮语”:“一生三绝画书诗,万里千年事可知。何待汗青求史笔,自家腕底有铭辞。”诗出《齐萍翁画自识云:“人生一技故不易,知者尤难得也。”因广其意题此》。
周作人在文学、思想、民俗学诸方面自是大家,堪称一绝。丰子恺的画也是大家,也是一绝。而锺叔河的笺释,博闻多识,要言不烦,令人佩服,令人叫绝。然而,这似乎是一本寂寞的书。我之所以想起元白师,尤其在于“知者尤难得”和“自家腕底有铭辞”的感喟与自信。
我们中国人一出世,就生活在“弄璋”“弄瓦”的传统里。直到现在,不知是由于弘扬还是不待弘扬,利用现代医疗技术鉴别胎儿性别,将“女的”做掉的父母,祖父母,医生,竟是那么多,多到儿童两性比例失衡成了一个问题了。
我们中国人一出世,就有幸享受到不尽的祝福,然而,幸呢还是不幸呢,却是在“乖呀乖呀”的鼓励和“别跑”“别动”“别哭”的呵叱下长大。婴年的天真已经难得,何况于少年“不肖”其实也是“不孝”的别称。“望子成龙”可以“为儿孙做马牛”。试问一个“为什么?”骨子里十之八九脱不尽“养儿防老”与“光宗耀祖”的自己的利益,有多少是为儿童本身,为儿童自己的生存与发展呢?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古人的佳话,请看今日的银幕和荧屏和舞台,幼儿园的歌舞群星,有几分天真,有几分出自内心的活泼?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扭屁股,不过大人的缩影,导演的做作罢了。
这就是《儿童杂事诗图笺释》寂寞的深层文化背景。
虽然,也可以说,《儿童杂事诗图笺释》本来如作者序言中所说:
“我这一卷所谓诗,实在乃只是一篇关于儿童的论文的变相,不过现在觉得不想写文章,所以用了七言四句的形式”,也是一个内因。因为名为儿童诗却不是给儿童读的,然而,“可怜天下父母心”不是多多么?他们为什么也不读呢?这就是“知者尤难得也”了。
归根结底,我以为还在“难得老人有童心”。人虽老而不忘儿时情趣,一也。《儿童杂事诗》“甲编儿童生活诗”二十四首,“丙编儿童生活诗补”二十四首,都是作者儿时生活的写照。如《新年》“新年拜岁换新衣,白袜花鞋样样齐。小辫朝天红线扎,分明一只小荸荠。”如《书房》“书房小鬼忒顽皮,扫帚拖来当马骑。额角撞墙梅子大,挥鞭依旧笑嘻嘻。”如《蟋蟀》“啼彻檐头纺绩娘,凉风乍起夜初长。关心蛐蛐阶前叫,明日携笼灌破墙。”大凡生于农村今日有幸身为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人们,读来能不勾起一丝甜甜的回忆,并省悟童心出于天真的可珍惜,乃至反思含饴弄孙应以儿孙为本位,关注儿孙心理健康的道理。
中国的父母不以儿女为本位而以自己为本位,又不学儿童心理学常识,不懂儿女心理健康决不亚于生理健康的重要性,是我们民族顶着五千年文明而素质低劣的症结之一。周作人的博学强记,精通文史,素有公论。就是他,“我记忆所及,以文史中涉及小儿诸事为材”的《乙编儿童故事诗》也不过二十四首,其中两首还是外国题材。一部二十四史,不过二十二人,真是从何说起呵!而《晋惠帝》所吟乃“满野蛙声叫咯吱,累他郑重问官私。童心自有天真处,莫道官家便是痴。”又何其“天真”,从天真中透露出或一点人性。
作者视《儿童杂事诗》“实在乃只是一篇关于儿童的论文的变相”,从取材看是一目了然的。而蕴含的思想,不仅重要,而且实在也是非有甚深的阅历所不能知,而其中的童心,倘若不冲破传统“礼教”的禁锢,老人是决不能解,而儿童反会容易会心,并粲然一笑,自然,他们也会问:我们的老爸老妈,爷爷奶奶儿时是那样地生活的么?
笺释有两处疏忽。一是《乙之十四·辛稼轩》作者注:“稼轩词云,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看剥莲蓬。”
“看”为“卧”之误记。一字之差,童趣有天壤之别,不可不笺正。
二是《甲之十三·端午》“更有雄黄烧酒香”句,写端午节饮雄黄酒以避蛇虿,固然是民俗,而且在江南一带分布颇广。但雄黄酒本身有毒,不宜饮用,今天应该作一说明。虽于移风易俗几乎无用,我辈写字人不得不笔及意及也。
这是一部好书。好到窃以为做父母的最好一读。一诗一图决不枯燥。而中华书局不怕寂寞,不甘寂寞,重印这本书,也属出书“功德无量”一类。其功德不在作者,画者,笺释者,他们,早已“何待汗青求史笔,自家腕底有铭辞”了。
----------
中华读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