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从知堂老人说到汉奸贰臣


作者:从知堂老人说到汉奸贰臣  日期:2013-06-04 11:34:29




  
  从知堂老人说到汉奸贰臣
  作者:三苟子
  
  知堂老人(周作人先生)是我喜欢的一位作家和智者。抗战时落水附逆,头上多了一顶汉奸的帽子。四九年后渐至淹没无闻,直到近几年才被重新提起。有一段时间,他古拙晦涩的抄书似的小品文,居然走俏坊间,成为书摊上的一个卖点。他的文字似乎很难合乎大多数人的口味。即便随便的一篇短文,也常要引用诸多古奥的旧籍加以佐证;遣词造句,也别具一幅老辣生涩的面孔,不虞竟能爬上流行书榜而畅销之。此老泉下有知,当亦感叹世道的变幻莫测吧。想当初,从日本游学归来,他和胞兄鲁迅意气风发,激扬文字,联手攻城拔寨,向旧营垒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漂亮打击,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两竿大旗。后来兄弟失和,鲁迅“落得个作家的头衔”,在沙漠似的古国荷戟彷徨;而知堂老人则撤出战斗的壕堑,复归于宁静的书斋“嘉孺子而哀妇人”,沉醉在古人浩如烟海的野史笔记中,作智者的思索。
  
  上世纪三十年代,林语堂把他的两首打油诗,题为《五秩自寿诗》在《人间世》创刊号上发表,以为“寄沉痛于幽闲”。一时群公相和,连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也寄来和诗凑热闹,在那时的文坛掀起了不小的风波,造成当下所谓“轰动效应”,惹得当时的左翼青年群起而攻之。大意是说日军强占东北,亡我之心日彰。而作为新文化运动巨石重镇的周作人,不站在时代的前列,居然有闲情躲在苦雨斋里喝茶,谈狐说鬼,吟玩什么“前世出家今在家,不将袍子换袈裟。街头终日听谈鬼。窗下通年学画蛇”的混话,由先进的思想家转而成了“骸骨的迷恋者”,简直有些自甘堕落的嫌疑。林语堂、曹聚仁诸先生起而为之辩。但在一片骂声中,还是其乃兄鲁迅先生独味到乃弟内心的苦涩。在给曹聚仁的一封信中说(大意):周作人的自寿诗诚有讽世之意,然此种微词已为今之青年所不解。现在的舆论仿佛要卸责于清流,国人又弹起了文人美女必负亡国之责的老调。九。一八后,有两首讽刺时局的诗盛传大江南北,其中有句云“赵四风流朱五狂,翩翩蝴蝶正当行”(据记忆,字句可能有误),暗寓“不抵抗将军”张学良与海上红星蝴蝶女士的情事,讥讽张将军丢弃大好河山是为美色所迷。这和明朝末年山海关守将吴三桂的情形颇为相似。吴的投降清朝也被当时的舆论释为“冲冠一怒为红颜”。其实,据后人考证张学良和蝴蝶从未谋面,何来绯闻?但在国之将亡乱之即起之时,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文人美女当成了乱局的主角。向来的说法是“儒以文乱法”,清谈误国,所谓“宋人议论未定,而兵以渡河”。如果没有这样的故事,也要从古代众多的传闻和史料中赶制出来一个现代版本,用以消解此种畸形的变态心理。记不得是五代的南唐还是南朝的梁陈,被灭亡时,有一个宫女写到“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引诗记忆或有误),真是说得痛快。
  
  北平沦陷后,大批文人学者举家南迁。但周作人或许是太过留恋八道湾胡同的清静无为,舍不得那一盏涩涩的苦茶,留在了北京城。以他在文坛的份量,自然引起了当时知识界文化界相当的关注,一时间函电交驰,纷纷劝其南下。从日本流亡归来的郭沫若甚至说,象自己这样的人一千个也抵不上知堂一个,百死莫赎其身。把一个隐居于闹市的学者捧上了天,实在是一种乱戴高帽的夸大其词。周作人却不为所动,并表明他准备做苏武而无意于李陵也。陆游《老学庵笔记》有则记载,大意是说故都有个李和炒板栗技术一时无两,南渡诸君常忆之。一次,南使出使北庭返回,李和专门送来几袋炒栗,“挥涕而去”。处在日占区的知堂对此非常感慨,写了一首七绝“燕山柳色太凄迷,话到家园一泪垂。长向行人供炒栗,伤心最是李和儿”。这里面透露出的心绪颇为繁杂,既有故国之思,亦有某种无可奈和的喟叹。在强敌环视的严峻形势下,周作人苦闷的心境可窥一斑。终于,落水的时间如期而至,一次暗杀未遂事件(有人说是日人所为逼其加盟,有人说是国人所为绝其所望,众说纷纭,至今仍是一桩疑案),使他从此失去了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作出出山的决定,当上了伪华北政府的教育总署督办。老而为吏,成为一介文人官僚。有的人分析周的附敌是迟早的事。这和他身上浓厚的“日本情结”有关,他本身就是日本人的女婿,早就把日本当作了他的第二故乡,对日本的人情美有着真挚的喜爱,对日本的文化有着透彻的了解。他的归顺暗示着对一钟文化的选择或皈依。自然这种文化的武士道精神滋生出的军国主义毒汁,也侵蚀了他的自由主义理念。
  
  周作人变节后,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地震。以茅盾为首的诸多知名人士联名发表致周作人的公开信,警告他不要成为民族的大罪人。艾青也写下《周作人,忏悔吧!》表达愤怒。举国上下声讨“周逆”。虽然,周作人在他的伪职生涯中并没有干过伤天害理的事,相反还曾暗中救助过李大钊的遗孤奔赴延安。但附逆本身已使他变得一文不值,人人得而诛之。抗战胜利后,周作人为他的行为付出巨大的代价,被判入狱蹲大牢。从当时心仪其文鄙视其人的著名记者黄裳的文章《老虎桥边看知堂》,便可见出此中消息。四九年后周氏再次被剥夺政治权利,两万册藏书也没收。生涯凄凉,衣食难继,到处借钱,有时靠变买家藏的古玩字画糊口。晚景日窘的他时常想到“长眠之乐”。1967年在红卫兵的连番批斗中,他终于横死家中,走完了痛苦屈辱的人生之旅。
  
  事隔多年,尘埃落定。对于周作人这样一介文弱书生,许多的史实已经澄清,我们再回过头来进行反思,能否从一个更理性更人性的角度来观照周氏?他国难当头的附逆行径自然要加以责罚,但我们的苛责是否太深,我们的惩罚是否又过重呢?象周氏这样手无缚鸡之力的学人,有什么能力可以出卖国家和民族?他们顶多只能出卖自己。但人们总是把他们一己的荣衰和家国的兴亡捆绑在一起。这和我上文提到的“文人美女必负亡国之责”的传统思维定势,有着一种基因遗传。其实,文人美女于国之兴衰,关系甚微,他们只是社会弱势的一群,无权无勇无枪无炮。之所以如此,恐怕同宋以来尤为推崇的“节烈观”关联最大。“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在那种“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氛围中,“气节”(节烈观)被推到了至高无上难于比肩的地位。常人很难接受这种撇开正常人性的貌似崇高实乃残酷的说教;又不能公然地反抗,整个社会只好蜕变为一场真相隐匿的假面舞会,最终积淀成中国人品性中极可厌恶的“方巾气”和“假道学”。我不是说应该丢弃“气节”,坠入“我是流氓我怕谁”的犬儒主义陷阱。而是说国人超现实的过分宣扬,背离了具体的人性基础,所谓“气节”反过来倒成了压抑本性的一件残人的犀利工具。鲁迅在《我之节烈观》里对“气节说”有过精彩的抨击。他说:强盗一来他们(主张气节者)不是挺身出去杀贼,却是扔下妇孺都跑了。待匪徒一走,他们再回来清查哪些妇女受辱失节,立刻进行批判虐待;哪些妇女宁死不屈保住了贞节,赶忙立牌坊,并伏案撰写《烈女传》(大意)。周作人是向来反感韩愈以来的“文以载道”的假道统。对那种由“气节说”演变而来的“忠奸之辨”也曾有理性清明的分析。譬如关于秦桧,周说他的主和在当时宋金对峙的情况下,不啻于一种明智的选择,和则双赢。如果一定要象主战派一样直捣黄龙府,以南宋的积弱恐怕连偏安一隅的半壁江山也将不保。当然,人们也可以说这是他预备“落水”的提前辩护。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议题。中国历史朝代更替频繁,“夷夏之防”“忠奸之辩”贯穿始终。“夷夏”时常相融,“忠奸”却从来分明。
  
  我由此想到我们应该怎样来认识“汉奸”这一问题。李零先生写过一篇文章叫《汉奸发生学》,里面有着极高明的见解。他考查“汉奸”之说源于西汉武帝时的“李陵案”,之前并无此说。李先生举了两个著名的史例:伍子胥灭楚和申包胥兴楚故事。伍申皆为楚人,也是朋友。伍父兄为楚王所害,伍逃到吴国搬兵灭楚,掘楚王墓鞭尸复仇。申则恸哭秦庭七日乞秦王出师复国,并愿割地相赠。伍的所作所为在今人看来属汉奸无疑;申的引狼入室,以卖国来救国,与晚清政府的割地赔款何等相似。但二人在后人眼里皆是英雄。到了西汉,“胡汉”相争日趋激烈,“汉奸”的含义始浮出水面。李陵原是名将李广的后代,骁勇善战。在一次征战中孤军入大漠,重创匈奴,但终因寡不敌众,矢尽援绝,战败被俘。武帝听信谣言,把李的家人尽数诛杀(古之军人家属实是人质);还有司马迁只是帮李说了几句公道话就遭到腐刑的残酷处罚。最终逼李绝了归汉之望,走上了叛汉的不归路,当了“汉奸”。两千年后中国出了一个与伍申命运极为相似的人物吴三桂。吴为明末悍将,镇守山海关,明亡后本欲联闯抗清,不料李闯入京后,大肆屠戮明之官宦,抢劫吴的财物,虐杀吴的家人,他只好借清灭闯复明,了却国仇家恨,本意还不是降清。清军可不是秦师,入关以后再不会出关,一入就是两百多年。吴三桂便成了中国历史上天子第一号大汉奸,纵齐倾黄河之水也洗不清自己满身的污渍。他最后再叛清朝,结局甚为凄惨。
  
  李零先生举的这几个典型史例颇值深思,中国是一个汉奸传统深厚的国度。所谓“忠”也仅指对一朝一姓的“忠”,而且是无条件的,即无论其所“忠”的是明君、昏君和暴君。而中国的历史异国入主华夏的朝代又特别多,所以汉奸也就车载斗量,史书上有专门的“贰臣传”。现在还有人拿吴三桂骂何智丽呢。相反,我们很少去思索“汉奸”之所以成为“汉奸”的具体环境、两难局面及“汉奸”的复杂心态,中国人“明于知礼仪而陋于知人心”。求诸外国,也有相同的现象,但似乎远及不上国人浓厚的“汉奸情结”。二战后,法国也清洗过大批“法奸”,但绝不是一棍子打死。惩罚过后人们更多是持一中宽容谅解的姿态对待本民族的失足者。密特朗曾在希特勒的傀儡——维希政府里效力,以我们的眼光来看这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法奸”。而四十年后他却成为了法兰西共和国的总统。这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再回过头来看周作人,他凄惨的晚景,的确让我感到一种偏狭的民族心理对一个人的伤害之深。他如果没有一柄鲁迅胞弟的保护伞,恐怕结局将更为不堪。以知堂的学识,给他一份大学的教职,让他专心著书立说,不知道要嘉惠多少后学,并为我们的文明之树开出更加绚烂的奇葩。写作是他的生命,在晚年那样窘迫困苦的绝境中,他还撰写和翻译了近百万字的著作。我向一位勤奋著述的文化老人致敬。







阅读提示:从知堂老人说到汉奸贰臣的作者是从知堂老人说到汉奸贰臣,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从知堂老人说到汉奸贰臣下载地址

上一本:证券名词解释
下一本:“怪才”失手记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