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晓云 日期:2021-11-18 20:45:57
本书作者在书中提出了心理福利的理论,并有效运用了心理学的评价方法————主观评价法。福利既有物质享受的一面,也有心理满足、精神享受的一面,为此福利的评价具有主客观的双重标准。书中特别分析了在现实经济环境条件下,中国社会群体福利心理的主要特征。尤其对贫困作为一种主观的心理状态是因人的感受和评价而异这一点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了构建心理服务保障模式的社会福利体制改革新思路。
福利是关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永恒话题,而本书一针见血地指出:当今时代,是什么决定了你内心所感受到的福利水平?
与“向外探索”福利不同,本书全面重新审视了作为福利主体的人与市场经济、国家以及社会保障之间的关系,着重探讨了贫困、外部效应、公共物品供给、信息不完全、财政收支因素、流动障碍等福利环境与个人心理与行为的相关性,及其对不同社会保障模式的意义。揭示了“向内发现”福利的种种理论意义和逻辑必然,指出由于人格、目标、动机、社会比较、适应与压力等中介变量的存在,单纯的收入多少、经济强弱已不再与福利水平的高低,尤其是人们内心幸福感的大小形成绝对的因果关系。
在大量真实的调查数据、切近生活的坦率访谈中,作者指出未来的社会保障要超越经济的安全网,向发展型福利转型。在那种理想的状态中,人们感受到的,才是真实可靠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