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平原 日期:2021-12-15 07:57:09
1916年秋天,身在法国的蔡元培接到了一通电话,促请他归国任北大校长。蔡元培认定教育是救国的出路,便毅然于“大风雪中”来到了北大就任。在面对军阀与中央政府的压力下,蔡元培把一向被视为升官发财阶梯的北大,改革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在就任演辞上,蔡元培开宗明义地说,学生来到大学求学,必先知大学的性质,这个演说奠定了他整个大学理念的基调。日后,在很多场合中谈大学,蔡元培多围绕此中心打转。看他如何“办大学”,也看他如何“谈大学”。
一所大学如何转移一个时代的风气、一个国家的走向!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平原先生著《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介绍蔡元培最重要的思想言论集。
《蔡孑民先生言行录》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的一部重要思想言论著作,1920年由新潮社编辑出版。全书分六类:第一类“关于最重大普遍的问题”(十八篇),第二类“关于教育”(十六篇),第三类“关于北京大学”(十八篇),第四类“关于中西文化的沟通”(十一篇),第五类为“普通的问题”(十一篇),第六类为“范围较小、关系较轻的问题”(十篇)。
所谓“大学”,不仅仅是一种“功业”,同时也是一种“言说”。后人评价蔡元培,看他如何“办大学”,也看他如何“谈大学”。《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作者陈平原认为,蔡孑民先生在追忆北大岁月时,总不忘阐述自家的大学理想。因为所谓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以及大学管理等,既是一门高深学问,也是一种日常生活;如此兼顾理论与实践,需要一种特殊的文体来实现。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即席发挥或精心准备的各种“演说”,便成了关键的一环。这些演说,若足够精采,也可能成为“传世文章”。陈教授相信,办大学,需要做,也需要说————持续不断地阐述大学的宗旨、功能、风格、日常运作乃至专业设置等,某种意义上,也是办大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今天我们阅读《蔡孑民先生言行录》,可以从《何为大学(蔡孑民先生言行录)》的角度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