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师伟著 日期:2022-12-30 00:24:11
上册导论第一章 萌发与雏形:殷商及西周的政治哲学观念第二章 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的多元视角与宗旨会通第三章 天人之学:概念重组及两汉政治思想的体系化第四章 人格本体:人的觉醒及政治理想人格的塑造下册第五章 角色范式:民本价值及君臣角色反思第六章 伦理本体:两宋道学家本体与人格的贯通第七章 功利主义儒家:夷夏视野下的外王诉求第八章 民本与夷夏:明代的政治焦虑及政治观念第九章 批判与经世:清初中期传统政治哲学的盛极而衰参考文献后记
导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了我的《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一书,该书对民本思想的看法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许多研究者以赞成的方式引用了“民本的极限”观点,有的研究者则以批判的方式引用“民本的极限”观点。其实,从梁启超、孙中山的时代起,黄宗羲的民本思想就开始被时人“有意”“误会”为“民主思想”。如果说这种“有意”“误会”作为一种历史的“误会”,确实构成了现代民主在中国扎根的现实起点,那也不过表明两者在思想上存在着相同、相通的部分。“民主”作为一个含义不断变化的名词,其在近代的语义变化,足以说明民本与民主的衔接与沟通关系。在含义及指称上,汉语中“民主”与“民本”的距离要远远小于西方语言中的“Democracy”,即今人所乐道的“民主”实际上并不能等同于西方的“Democracy”。“就中西的复杂关系而言,与其说现代汉语的‘民主’概念是西方的‘Republic’、‘Democracy’在中国‘旅行’的结果,倒不如说是两者艳遇后的必然结局。‘艳遇’(a erotic adventure)一词是表达西方Democracy与中国‘民主’关系的最好喻说(trope):短暂相逢,匆匆道别。”如果王人博教授的研究结论可靠,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说那些将黄宗羲思想误以为民主思想的人的所谓“民主”,包涵更多的是民本思想而不是民主思想?饱览西方“Democracy”的专业学者,知道西方“Democracy”的详情,强调“by the people”,因而多不肯承认黄宗羲代表的“of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的“二民主义”为民主思想,因此拒绝给黄宗羲戴上“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的高帽。尽管萧公权、萨孟武等对黄宗羲民本政治思想的阐述已经相当充分了,但还是不足以说服反对派。李存山先生强烈要求将黄宗羲划归为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其立论依据几乎全部来自《明夷待访录》的“断章取义”,而《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一书则坚决反对这样的论证方法,更反对得出黄宗羲是“民主主义启蒙思想家”的结论。
李存山先生在《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一书出版后,写了若干篇文章,批判书中的观点,我很少回应。之所以如此,原因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自己还没有寻找到能够充分说服反对派的合适的研究方法。近代中国的问题贯穿着古今中西,简单地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寻找思想的相同点而不顾思想的不同点的研究方法,固然有问题,但专门寻找不同点而不顾相同点的研究方法,也同样有问题,两者都有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毛病,得出的结论都有片面性。但比较得出的问题又只有通过进一步的比较才能得到合理解释。那么怎样进行进一步的比较呢?这是一个难题。经过几年的思考,我决心做好两方面的准备工作:第一是努力对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进行整体性把握,避免一叶障目。所谓整体性把握就是从相同、相通、互补的角度,关注社会政治意识中的共同部分,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普遍性政治观点。第二是努力了解现代民主思想发展和普及的细节,通过更多、更深入的比较分析,运用现代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总结原发性现代民主的必要条件,梳理出现代民主传播的文化顺序,站在较高的世界历史高度,展示现代民主从特例到通例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现代民主产生过程看,它是个特例,这个特例在历史上只出现过一次;从它的传播趋势来看,现代民主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的普遍通例。“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逻辑演绎”属于第一方面的准备工作,希望这是一个能够有益于推进中国民主话题讨论的良好开端,也希望讨论中国传统民本与民主关系的同人能认真地对待我下文阐述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