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 日期:2022-12-30 00:27:31
本书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组织编写,收集了一些基层干部的事迹报道、评论、采写札记,以图配文的形式呈现,全书约100千字。在改革发展的主战场,在维护稳定的第一线,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一大批党员干部怀着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挚爱,扎根基层谋发展,甩开膀子干实事,展现了广大基层干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务实进取的敬业精神和清正廉洁的崇高品格,用自己出色的业绩、良好的形象凝聚了民心、赢得了口碑,被老百姓誉为“最美基层干部”。《最美基层干部风采录》第二辑收录了梅园雪、张朝富、吾尼切木·瓦依提、崔章程、赵峰、樊渭、沈谨、王高乐等8位“最美基层干部”感人至深的工作案例,反映了新时期各地涌现出来的基层干部先进典型。图书文字质朴感人,注重用事实说话、用实践说话,对展示新时期共产党员光辉形象,对激励人们为实现中国梦努力奋斗具有积极意义。
梅园雪:种粮农民的贴心人
人物名片
梅园雪,女,满族,1965年5月出生,2000年12月入党,大学文化,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党支部书记。
作为高级农艺师,梅园雪同志把主要精力都放在科技成果转化和适用技术推广上,先后主持参与了30余项农业实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研究工作,其中国家级项目10项,区市级项目10余项。2004年,她组织实施的“玉米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地膜花生栽培试验”等项目,全部获得自治区丰收计划一等奖。2005年,她带领中心全体职工大力推广的10余项实用技术中,仅玉米螟综合防治一项就挽回粮食损失5000万公斤。同年,她提出建设标准粮田项目区,项目区玉米平均亩增每产100公斤。2010年,她与同事们设计了专门用于大小垄种植的气吸式播种机。在她的努力下,大小垄播种机当年便获得成功,每亩作物株数增加了1500株,亩单产提高了300斤。
梅园雪同志2007年荣获内蒙古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2009年两次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高产创建活动先进个人,2010年被评为内蒙古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1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内蒙古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
先进事迹
农牧民的圆梦人
▲吴 勇
“梅主任,什么时候开犁好?”“梅主任,我们选哪一个品种的种子好?”“梅主任,我们怎么上化肥才能提高产量?”……
2013年3月26日,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保康镇巨宝山村村民房殿军家里,前来为当地农民送“测土施肥建议卡”的旗农业科技推广中心主任梅园雪巧遇巨宝山村几个老庄稼把式,正围坐在火炕上研究2013年怎么种田。
梅园雪一一为他们解答心中的疑惑,几位农民脸上露出会心的笑容。老庄稼把式汪家春说:“我的梦想就是让土地一亩再多打上300斤粮食,梅主任能帮助我实现这个梦想!”
提起梅园雪,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民如数家珍:“她就是我们种粮农牧民的圆梦人,她把全旗玉米单产提高了300斤,创造了亩产2300斤全区玉米高产纪录,让我们旗连续9年粮食总产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名……”从农牧民朴实的话语中不难看出,20多年来,梅园雪通过农业技术推广已融入了“寻常百姓家”!
测土配方541万亩农作物吃“营养套餐”
科尔沁左翼中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松辽平原西端,科尔沁草原腹地。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牧民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技术极为落后,粮食亩产不足450公斤。
1989年,刚踏出大学校门的梅园雪看到家乡农牧民微薄的土地收入和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毅然放弃了城市优越的工作条件,回到家乡,开启了她20多年农业科技推广之路、增产之路。
为了让农牧民科学施肥,梅园雪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2年,她带领23名职工深入田间地头,逐村采集土壤样本,逐块给耕地进行“体检”,全面摸清全旗541万亩耕地“家底”,研发肥料配方5项,并制成“施肥建议卡”发放给广大农牧民,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当年该旗玉米化肥每亩少施10公斤,全旗410万亩玉米,节约化肥4100万公斤,与此同时玉米平均产量由原来的每亩450公斤提高到了550公斤,全旗新增总产量400万公斤,科尔沁左翼中旗第一次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防治病害 让农民有了“庄稼大夫”
“2013年,我这个老庄稼把式让小虫子打败了,要不是梅主任及时送药杀虫,我家一点收成也没有了!”巨宝山村农民王守山说。
2012年8月份,科尔沁左翼中旗400万亩玉米暴发了玉米三代粘虫虫灾。虫灾发生后,梅园雪一直在田间地头指导农牧民如何防治玉米粘虫。经过20多天奔波,梅园雪陡然瘦了10多斤。全旗打赢了“虫口保粮”攻坚战。2012年,该旗粮食总产量达51.3亿斤,再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作为粮食生产大旗,病虫害发生率每降低1个百分点,就可从虫口抢回上千万斤粮食。梅园雪深知这个道理。她先后建立虫害测报员队伍,完善虫害测报网络,有效保证虫害测报工作数据准确、传递及时,并确保在第一时间深入到病虫害较重的地块进行有针对性的诊治,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随着病虫害防控机制的建立,病虫害造成大量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
狠抓技改 让粮食亩产“翻了一番”
“给我们传授技术比发钱还强!”巨宝山村农民袁长河说。
2013年,袁长河家种了20亩甜菜。5月初,甜菜小苗嫩叶出现发黄、枯萎的迹象。袁长河以为是春季干旱原因造成,就对甜菜进行大量的浇水,可情况依然不见好转,于是请来梅园雪诊治。经过实地查看,梅园雪定现象是由于上一年喷施除草剂过量引发,应及时改种其他农作物。在梅园雪的帮助下,袁长河家才没有蒙受经济损失。
梅园雪(左)在实验室做实验(吴勇/摄)
在20多年的农技推广工作中,梅园雪为使农业科技惠及更多农民群众,走遍全旗516个嘎查(村),培训科技示范户3000多户、农民技术员2500多人,举办各类科技讲座500多场次。梅园雪重点指导中低产户特别是贫困户,帮助他们解决风沙干旱地区甜菜抓苗难、产量低等难题,推广甜菜新品种和纸筒育苗移栽新技术,群众总体增收2.5亿元。仅她主持实施的“农业增效工程”,就为农民人均增收2870元,其中科技贡献率达96.4%。
(2013年4月2日《人民日报》)
“这女人真有两下子”
▲高 平 徐志民
“她就是我们农民的圆梦人”
一年之计在于春。眼下正是春耕春播季节,梅园雪深感分身无术。一方面,旗里的农民都盼着她去指导种田;另一方面,自己的身体查出了肿块,急需到北京会诊。两难之下,她把自己看病的事一拖再拖。
2013年3月26日,梅园雪来到巨宝山村,为当地农民送“测土施肥建议卡”。农民们把梅园雪围了起来,请教起科学种田的事情。老庄稼把式汪家春说:“我的梦想就是让我家的地一亩再多打上300斤粮食,梅主任能帮我实现这个梦。”
提起梅园雪,科尔沁左翼中旗农民如数家珍,“她就是我们农民的圆梦人,她把全旗玉米单产提高了300斤,创造了亩产2300斤的内蒙古玉米高产纪录,让我们旗连续9年粮食总产量位居内蒙古自治区第一名!”
让土地生长出智慧
“从前为了多打粮,我们种田比赛上化肥,时间长了发现多上肥产量也提高不了多少,那时我们很困惑!”巨宝山村农民房殿军说。
梅园雪下乡时,身上经常带着一个黑色的记事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各种数据,哪块耕地什么土质、适用什么肥、病虫害如何,她都记得一清二楚。像这样的本子,她不知用了多少个。受记事本的启发,梅园雪萌生了制作全旗土壤信息库的想法。她把工作中记载的每个嘎查(村)的农田基础情况进行整理,建成了“科左中旗土壤施肥查询指导系统”,并上传到互联网上,便于农民随时查阅利用。
梅园雪在查阅技术资料(吴勇/摄)
“农技推广是我的第二生命”
梅园雪先后被授予内蒙古自治区“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2年,她还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并当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面对荣誉,她十分平静:“农技推广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第二生命。”
梅园雪推广农业技术时,也曾有一些农民不认可,“我们都种了大半辈子地了,还用得着你一个女人来教我们?”当年的“刺儿头”之一、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前胜利嘎查农民包海说起当年的事还感到惭愧。
2008年,梅园雪牵头实施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区项目,为了让农民“心服”“听话”,她就住到农户家里,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一干就是将近3个月。年底,经中国农科院等5部门专家实测,这个示范区玉米平均亩产达919公斤,最高亩产达1100公斤,一举获得内蒙古自治区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第一名。当初不服梅园雪的老庄稼汉们都伸出了大拇指,逢人便说“这女人真有两下子”。
“一个女人这么拼命地工作图个啥?”听到别人的不解,梅园雪总是莞尔一笑,“能为国家做点事,为百姓谋些福利,这是做人的责任心,更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
4月1日记者发稿时,得到两个好消息,一是梅园雪被评定为内蒙古“草原英才”;二是她的肿瘤通过远程会诊,确定为良性。
好运!梅园雪,我们的“泥腿女局长”。
(2013年4月2日《光明日报》)
农田中的“科技舞者”
▲郭洪申 马 越 赵喜财
金秋十月,硕果飘香。走进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科左中旗的乡间,到处是一派丰收的景象。在腰林毛都东腰嘎查,村民满达随手拿起一穗玉米对记者说:“看玉米棒子尖上都长满了粒子,我家玉米1亩地打1吨粮不成问题。2013年咱家丰收靠的不是撞大运,而是梅局长的科技含金量!”
满达说的梅局长,就是通辽市科左中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梅园雪。
1989年,梅园雪从哲里木畜牧学院农学专业毕业后,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回到家乡,投身到农业技术推广一线,一干就是20多年。眼下,玉米秋收已告一段落,来不及等2013年的测产结果出来,梅园雪忙完前些日子的东北农博会参展工作,又马不停蹄地开始为2014年的百万亩粮食功能区作起了规划。
“2013年新实施的化肥水溶性实验结果马上出来了,如果成功,每亩地可节省成本32元,2014年全旗膜下滴灌将扩展到40万亩,可实现节本增收1200多万元。”当记者问她2013年新做了什么实验,有什么新进展时,忙着要下乡的梅园雪简略地介绍说。
梅园雪创造性地总结出适合本地区作物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筛选出高效低残留的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有效配方及最佳使用剂量。她主持实施的“沙地花生地膜覆盖栽培技术”,累计推广面积50万亩,解决了当地花生秋收易冻的技术难题。她主持并参与研发推广的玉米大小垄专用精量播种机、深松施肥机、高地隙施肥喷药机、大小垄覆膜播种机等多种农用机械,将吨粮田由小面积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变成了可能,实现了农机与农艺的完美结合。
“梅局长真是神了,按她说的种,这几年我们家玉米产量就跟那芝麻开花似的,一年比一年高,收成也一年比一年好。”北塔嘎查村民包根喜对记者说。年初,他家玉米地被划到万亩膜下滴灌的项目区里了,2013年收获的玉米棒子又大又实诚。来年项目区扩大,他想争取把自家的100多亩地都“送”进去。
多年来,梅园雪累计推广了农业先进技术10余项,推广应用面积达3733.61万亩,累计增效达36.8亿元。圆葱膜下滴灌套种油葵技术解决了圆葱栽后大水漫灌漂苗的难题,平均亩增收800元;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了肥料利用率,改良了土壤,亩增收50元;玉米螟综合防治技术的推广,每年挽回粮食损失1亿斤;玉米高产创建集成技术,使全旗增产粮食12亿斤。一系列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但使科左中旗连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的闪耀头衔,还让科左中旗广大农牧民的粮仓越来越满,腰包越来越鼓,科技意识越来越强,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更加信心满怀。
20多年来,作为推广研究员,无论风吹雨打,梅园雪始终坚持深入生产一线,掌握第一手试验数据。家人说她在家待的时间很少,她的论文都是玉米地里“写”出来的。她先后主持参与了20余项农业适用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和研究工作,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农业生产中长年难以攻克的诸多技术难题,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梅园雪先后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玉米化学除草剂有效配方》在华中地区科技推广大会上获得二等奖,并被收入《农业科技之库》。梅园雪本人也先后荣获全区“高产创建先进个人”“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草原英才”等称号。
(2013年10月18日《内蒙古日报》)
媒体评论
“农民种田我操心”梅园雪最美美在实干
▲冬 君
每年春耕前,是梅园雪最忙的时候。如今已经是内蒙古自治区科左中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的她,春耕时仍会亲自走进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如何科学种地。“春耕最关键的时候,农民一年的收成怎么样,全看啥时候种,种点啥。”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歌中,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难坏了诗人,就写了这句公道话。“梅园雪”这个名字不仅占尽了梅、雪的春色,并且在春耕时节更展现出最美基层干部的本色。
农牧民心中最美的人、扎根黑土地的“女粮王”、农民心中的“女财神”……面对媒体汹涌澎湃的评价,面对获得的自治区“三八红旗手”、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梅园雪平静地说:“农技推广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第二生命。农牧民的期待就是我最大的动力,也是我作为一个基层党员干部永远的使命。”
梅园雪(中)在田间与农民讨论(吴勇/摄)
“农民种田我操心”,梅园雪最美美在实干。不得不说,目前,无论机关还是基层,仍然存在着落实不下去、深入不进去的问题,相互糊弄的情况不同程度地存在。有副对联很形象:上级压下级,一级压一级,级级加码,马到成功;底层蒙高层,一层蒙一层,层层掺水,水到渠成。
梅园雪在不同场合说过,“农科人员的价值体现在让农民富起来”“富裕农民就是我的中国梦”“农民的期待是我的动力”。一句句铿锵之言,让人感动,更让人景仰。同时,她的实干精神也为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满足于围着路边转转,隔着车窗看看,端着酒杯谈谈的“空谈干部”开出了良方。让我们一起期待更多的最美基层干部沾土气、接地气、有人气,用实干力量为老百姓实现中国梦保驾护航。
(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13年4月2日)
基层干部要让群众“心里有底”
▲网友
在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保康镇群众的心目中,无论是春种、夏管,还是秋收、冬藏,只要看见梅园雪主任来了,他们的心里就有底了。
“心里有底”是群众对梅园雪最直白、最客观、最真诚的评价,没有华丽的粉饰,也没有拔高的辞藻,自然得如同慈父赞许子女、老师褒扬学生、街坊认可邻里,这是一种纯感情流露、纯真情表达、纯伦理认同。在这里,没有人把梅园雪当作“官员”,她只是田间耕作的老把式;更没有人认为梅园雪是“外人”,她只是科尔沁的“资深农民”。
“亲近土地,融入百姓”,这些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的词语,梅园雪却践行了20多年、习惯了20多年。如果不是骨子里有着对农民的深情和对土地的眷恋,梅园雪从内蒙古哲里木畜牧学院毕业时,不会“傻”得放弃“坐机关”的机会,开始漫长而艰苦的农业技术推广之路。但就是凭着这种“傻子精神”、靠着这种坚守和坚韧,才换来了“马背民族”的“心里有底”。
长期以来,群众喜欢用“狗不咬”来形容经常串门的基层干部,梅园雪就是科尔沁最典型的“狗不咬干部”。围着村民的炕头说服群众推广运用农业科技,蹲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如何科学种地,连夜买药送药帮助村民防治病虫害,冒着严寒酷暑在田野里研析土壤……正是这种服务群众比“110”更热心,帮困解惑比“119”更及时,技术指导比“120”更全面,才让“马背民族”由衷地感到“心里有底”。
怎么当好基层干部?梅园雪告诉我们:让群众“心里踏实”的干部就是“好干部”,让群众“心里有底”的干部才是“真干部”,这两条就是检验基层干部的永恒标尺。
(新华网2013年4月2日)
人民需要“梅园雪式”的“授渔”人
▲杨 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告诉我们技术与方法的重要性。中国农村长期落后,中国农民长期贫穷,就是因为没有人教会农民“钓鱼”的技术与方法。梅园雪用自己不服输的韧劲儿教会了科尔沁人科学种粮,使科尔沁这片中国最大的沙地演变为“内蒙古粮仓”。
梅园雪在田间
前不久被《焦点访谈》报道的黄浦江死猪事件,主要原因在于黄浦江上游地区的生猪养殖存在小、散、乱等特点,养殖户一方面缺乏必备的生猪养殖技术,另一方面对死猪无害化处理认识不够,导致大量死猪进入河道或流向市场,其根源还在于农户的养猪科学知识的匮乏。专家建议该地区生猪养殖方式转型,形成“公司+农户”的模式,让公司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这样才会把生猪养殖的危机变为契机。
农业的发展,政策扶持与政府投入必不可少,但最终还是要靠科技。科技兴农在20多年前,就被我国政府所倡导:中国杂交水稻亩产量在201 1年首次突破900公斤,除了靠袁隆平院士等一批优秀农业科技学家的辛劳之外,还依靠了科技的力量;中国橡胶种植打破了国际权威认定的传统禁区—北纬17°,靠的还是科技;梅园雪的足迹踏遍科尔沁左翼中旗516个嘎查(村),为的就是让农业科技惠及更多农民群众,走的正是科技兴农之路。
中国的农民勤劳质朴,靠着从祖先那里传承的传统生产技术,一辈子脸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耕耘着那一亩三分地,年末一盘算,入不敷出,勉强过日子。他们也想过上真正的小康生活,摆脱贫困窘境,实现自己的小小中国梦,可是由于自己知识文化水平有限,终究无能为力。如今,全国各地有很多惠农支农好政策,许多农村也办起了农家书屋,但是这些举措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与生产技术,农民真切地需要像“梅园雪式”的“授渔人”走到田间地头,面对面谈,手把手教,做农民们信赖的“庄稼大夫”。
有了“梅园雪式”的“庄稼大夫”和“授渔人”,中国的农村才是充满希望而美丽的田野,我们的现代农业才不会遥远,农民们才会过上比城里人幸福的小康生活。
(中国改革论坛网2013年4月7日)
女副局长咋变成了“女财神”
▲网友
20多年来,梅园雪经常下乡村、进地头,推广农业科技,使全旗玉米亩产平均提高了300斤,并创造了亩产1 150公斤的全自治区玉米高产纪录,连续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全国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当地农民称为“女财神”。
新华网开设的“最美基层干部”专栏,介绍了这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女局长。如今身为党的十八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科尔沁左翼中旗农牧业局副局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的梅园雪,奔走在田间地头,吃住在农家炕头,把党的政策和科技信息传递到群众心头。她不但有高超的农业科技“武功”,更有勤奋敬业视农民为兄弟的奉献情怀。被当地农民称为“女财神”,其中透出的欢喜和拥戴,让人充满感动。
女局长变成了“女财神”,最基本的是她有共产党人的纯金本色。无论是给庄稼“看病”,还是传授“种粮经”,梅园雪始终把事关农民增收致富的点点滴滴记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每一个细节里,都能够看到一名真正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影子。这种服务不求回报,不求吹捧,默默无闻却感人至深。农民群众最质朴最率真,谁好谁不好也看得最真切。梅园雪正是用农民身份与农民在一起,才有了与他们合心合群的共处相知,最终得到了农民的认可。这种共产党人的纯金本色,正是打造她“女财神金身”的基石。
女局长变成了“女财神”,最关键的是她长期不改的执着追求。当官是有境界之分的。有的人为了当官而当官,有的人为了发财而当官,有的人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当官。梅园雪是为了什么而当官呢?不难看出,是为了事业的发展,是为了群众的福祉。把农牧民的期待作为最大动力,把农科人员的价值体现在让农民富起来作为追求,这是一种精神动力,也是正确的人生理想。正是这样,才有了她20多年为事业发展、为科技创新、为群众富裕而孜孜不倦的努力。在农业技术推广之路上,在为官服务群众中,时时有作为,处处有成果。让自己在奋斗中收获了成功,让群众在自己的成功中得到了收益。
女局长变成了“女财神”,最突出的是她踏实做人、清廉为官的可贵品格。一个人的成长,往往受社会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当前这个社会背景下,一个人做到心正身正实属不易,一个官做到正气正义加身更是难。梅园雪的品格正如她清雅纯净的名字一样,不染一粒灰尘,不掺一丝杂质。如同一面镜子,反衬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的朴实无华。只为民富努力工作的干部,基层群众最欢迎。在基层的艰苦工作环境中,梅园雪坚守了为官做人的高度,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形象,让群众记住她的,也许不再是她的官位和职称,而是通过她创造而来的一沓沓钞票。
对基层群众来说,这个才是最实在的。对基层干部来说,这个也是工作中最重要、最现实的追求。但愿广大的基层干部能够像梅园雪那样有所作为,成为基层群众实现中国梦的“财神”“喜神”“福神”!
(新华网2013年4月2日)
采访札记
农牧民的圆梦人
▲人民日报记者 吴 勇
采访梅园雪的过程是一个十分愉快的过程,这种愉快并非因为她谈吐幽默,而是对记者提出的每一个和她工作有关的问题,梅园雪都能够对答如流。记者惊异于她对本职工作的熟悉程度!
在基层农牧业局工作,每年从春到冬,从种到收,负责农业技术推广的梅园雪要参与农民生产的每一个环节。“农民的工作既难做又好做,”梅园雪常说,“难是难在要改变农民的固有思想不容易,但农民又最淳朴,如果真正赢得了农民的信任,什么事儿都好做。”
跟着梅园雪下基层也是一件愉快的事。不论走在田间地头还是深入老百姓家中,见到她的人都十分亲切地跟她谈农事、唠家常。由于农民们都信得过梅园雪,对于她引荐的记者,农民也知无不言,采访十分顺利、愉快。
梅园雪的工作是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但在骨子里,她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从耕种前计算每亩地的投入,到耕种过程中浇水、施肥、防治病虫害……不论农民有什么事,梅园雪总会像侍弄自家庄稼和土地那样,为他们排忧解难。农民们之所以信任梅园雪,是因为梅园雪把农民当成自家人,把农民的事当作自己的事。
科尔沁左翼中旗蒙古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七成以上,但如今,这片蒙古族聚居地区的第一品牌是农牧业,多次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帮助群众转变思想,帮助地区产业升级转型,离不开梅园雪这样基层干部的突出代表。她生活在最基层,工作在最基层,始终站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对群众感情真挚、为民办实事、深得群众拥护。
延伸阅读
科尔沁的“女粮王”
▲贺 勇
党的十八大代表梅园雪一年有8个月在乡间田头送技术、搞科研,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儿,在科尔沁黑土地上创造了亩产2300斤玉米的纪录,村民们亲切地称她“女粮王”。
1989年,24岁的梅园雪以优异的成绩从哲里木(现通辽市)畜牧学院毕业后,主动要求回到家乡工作。她虚心向农技人员学习,认真钻研,很快成为单位里的业务骨干。
梅园雪在实验室进行科研工作(吴勇/摄)
梅园雪身上常带着一个黑色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地记着,哪块耕地是什么土质、适用什么肥、病虫害如何。她说:“这是我干工作的‘导航仪’,每年都得更新几次。”之后,她把工作中记载的每个嘎查的土壤、种肥、病虫害等基础情况进行整理,筹建了“科左中旗土壤施肥查询指导系统”,信息库成了农民兄弟手中的“导航仪”。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梅园雪说,推广农业科技,首先要做通农民的思想工作。起初,村民对万亩高产创建项目不认可,积极性不高,梅园雪就与镇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地做工作。种田老把式孙老汉不相信,非要和高产创建技术比个高低。当年,科左中旗项目区玉米平均亩产达919公斤,最高亩产达1 125.8公斤,获得全区玉米高产创建活动第一名。孙老汉彻底服气了,逢人便为高产创建做广告。
在大伙儿眼里,只要有任务,梅园雪恨不得24小时不休息。身为内蒙古通辽市科左中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梅园雪每年有230多天在乡村蹲点,她说:“看到农民粮食产量上去了,收入增加了,再苦再累我也觉得值!”
(2012年8月6日《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