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姜竺卿 日期:2015-12-14 20:34:24
本书内容分为温州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地理、植被地理、动物地理七章。作者姜竺卿从现代地理学专业角度阐述温州自然地理,并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来审视温州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此全书运用大量与外地区的对比材料,使读者领感温州区域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和缺憾性。本书图文并茂,图表全由作者自行绘制完成。本书的内容是专著类书籍,但以通俗的文字和图表来阐述,以博取更大的读者群。
本书简介:
本书内容分为温州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地理、植被地理、动物地理七章。第一章《温州地质》,论述温州西部山区和温州东部平原的地质演化历史,温州地层和三大类岩石的分布,温州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和构造单元,温州矿产资源和地质灾害种类、分布和防治。第二章《温州地形》,论述温州地形基本特征,温州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四种地形的分布,温州海岸和岛屿特点和分布,温州流水地貌、坡地地貌、海岸地貌、构造地貌四种地貌类型特征,温州耕地、林地、草地、滩浍四种土地资源的结构及分布。第三章《温州气候》,论述温州气候基本特征,温州太阳辐射强度与日照时数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温州气温的时空分布和热量资源的评价,温州降水时空分布和干湿状况的评价,温州气压系统与风向、风速及温州风能资源,温州旱涝灾害,台风、寒潮、春秋低温、强对流天气等气象灾害的频度及危害。第四章《温州水文》,论述温州海洋水、河流水、地下水三种水体的水文要素的分布和变化,并阐述温州海洋资源、海洋能资源、水资源、水能资源的蕴藏量和开发现状,还介绍温州主要河流和水利工程。第五章《温州土壤地理》,论述温州主要成土母质类型和成土过程,温州10个土类、19个亚类、44个土属、88个土种的土壤特征和分布,并归纳出温州土壤的分布规律,此外还讲述水稻土、红壤、黄壤、滨海盐土的改良和利用。第六章《温州植物地理》,论述温州植物区系特点,温州六种植被类型和特点,温州森林资源、草场资源的类型及合理利用和保护措施,此外,还阐述温州海洋浮游植物、海洋底栖植物两大类海洋植物资源的种类和分布,并对温州海洋初级生产力予以评价。第七章《温州动物地理》,论述温州陆地动物、海洋动物、淡水动物的区系特点、种类和分布,以及开发利用和资源评价。最后还介绍世界级“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级“乌岩岭自然保护区”。
作者简介:
姜竺卿,1947年7月出生,温州市鹿城老城区西郭浦桥人。1966年毕业于温州中学,是66届“老三届生”。197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地理系地理专业,分配到温州中学任教。1975年开始在温州市教师红专学校、温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任教高师地理,并任温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地理教研员,兼任温州市地理学会秘书长。1988年因车祸腿伤回到中学地理课堂上,任教至今。现任温州市雨林培训学校校长兼高中地理教师。
1973年,作者大学毕业时就着手温州乡土地理研究,并长期致力于撰写《温州地理》一书。至1998年完成80万字的手稿,近年来不断增补修改,终于完成大愿。作者学植深厚,治学严谨,几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总希望此书的出版能成为“了解温州地理第一书”。
《温州地理》共14章,分三册。《自然地理分册》包含温州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七章。《人文地理分册·上》和《人文地理分册·下》包含政区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七章。作者从现代地理学专业角度阐述温州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并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来审视温州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此全书运用大量与外地区的对比材料,使读者领感温州区域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和缺憾性。本书图文并茂,图表全由作者自行绘制完成。本书的内容是专著类书籍,但以通俗的文字和图表来阐述,以博取更大的读者群。
姜竺卿,1947年7月出生,温州市鹿城老城区西郭浦桥人。1966年毕业于温州中学,是66届“老三届生”。1973年毕业于杭州大学(今浙江大学)地理系地理专业,分配到温州中学任教。1975年开始在温州市教师红专学校、温州市教师进修学院任教高师地理,并任温州市教育局教研室地理教研员,兼任温州市地理学会秘书长。1988年因车祸腿伤回到中学地理课堂上,任教至今。现任温州市雨林培训学校校长兼高中地理教师。
1973年,作者大学毕业时就着手温州乡土地理研究,并长期致力于撰写《温州地理》一书。至1998年完成80万字的手稿,近年来不断增补修改,终于完成大愿。作者学植深厚,治学严谨,几十年来一步一个脚印,总希望此书的出版能成为“了解温州地理第一书”。
《温州地理》共14章,分三册。《自然地理分册》包含温州地质、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动物地理七章。《人文地理分册·上》和《人文地理分册·下》包含政区地理、历史地理、经济地理、人口地理、城市地理、文化地理、旅游地理七章。作者从现代地理学专业角度阐述温州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并从全省、全国乃至世界的角度来审视温州的自然、经济和社会。因此全书运用大量与外地区的对比材料,使读者领感温州区域地理环境的优越性和缺憾性。本书图文并茂,图表全由作者自行绘制完成。本书的内容是专著类书籍,但以通俗的文字和图表来阐述,以博取更大的读者群。
目录:
序
温州地理概况
第一章温州地质
一、温州地质演化历史
(一)温州西部山区地质演化历史
(二)温州东部平原第四纪地质演化历史
二、温州地层
(一)前中生界
(二)上侏罗统
(三)下白垩统
(四)第四系
三、温州岩石
(一)喷出岩
(二)次火山岩
(三)侵入岩序
温州地理概况
第一章 温州地质
一、温州地质演化历史
(一)温州西部山区地质演化历史
(二)温州东部平原第四纪地质演化历史
二、温州地层
(一)前中生界
(二)上侏罗统
(三)下白垩统
(四)第四系
三、温州岩石
(一)喷出岩
(二)次火山岩
(三)侵入岩
四、温州区域地质构造
(一)温州构造体系的划分及其发育特征
(二)温州大地构造位置和构造单元
(三)温州板块构造的基本格局及其特征
五、温州矿产资源
(一)温州金属矿产资源
(二)温州非金属矿产资源
(三)温州地热资源
六、温州地质灾害
(一)温州地质灾害类型及分布
(二)温州地质灾害的防治
第二章 温州地形
一、温州地形基本特征
二、温州山地
三、温州丘陵
四、温州平原
(一)温州沿海平原
(二)温州河谷平原
五、温州盆地
六、温州海岸和岛屿
(一)温州海岸地形
(二)温州岛屿
七、温州地貌
(一)流水地貌
(二)坡地地貌
(三)海岸地貌
(四)构造地貌
八、温州土地资源
(一)温州耕地
(二)温州林地
(三)温州草地
(四)温州滩涂
第三章 温州气候
一、温州气候基本特征
二、温州太阳辐射与日照
(一)温州太阳辐射
(二)温州光合有效辐射
(三)温州日照时间
三、温州气温与热量
(一)温州气温时空分布
(二)温州四季划分
(三)温州热量资源
四、温州降水与干湿状况
(一)温州降水时空分布
(二)温州空气湿度与蒸发
(三)温州干湿状况
五、温州气压与风
(一)温州气压时空分布
(二)温州气压系统与风向
(三)温州风速与风力
(四)温州风能资源
六、温州气象灾害
(一)温州旱涝灾害
(二)温州台风
(三)温州寒潮
(四)温州春秋低温
(五)温州强对流天气
第四章 温州水文
一、温州海洋水文
(一)温州海域概述
(二)温州海洋水文要素的分布和变化
(三)温州海浪
(四)温州洋流
(五)温州潮汐
(六)温州海洋资源
(七)温州海洋能资源
二、温州河流水文
(一)温州河流分布
(二)温州河流径流
(三)温州河流水位与流速
(四)温州河流泥沙
(五)温州河流水化学特征
三、温州地下水文
(一)温州地下水类型与分布
(二)温州地下水动态特征
(三)温州地下水化学特征
四、温州水资源
(一)温州水资源数量与分布
(二)温州水资源的供需关系
五、温州水能资源
(一)温州水能资源蕴藏量与分布
(二)温州水电站
六、温州水利工程
(一)温州水库和山塘
(二)温州引水和提水工程
(三)温州堰坝和水渠
(四)温州水闸
(五)温州堤塘
第五章 温州土壤地理
一、温州土壤的形成
(一)温州主要成土母质类型
(二)温州主要成土过程
二、温州土壤的分类和特征
(一)水稻土土类
(二)红壤土类
(三)黄壤土类
(四)潮土土类
(五)滨海盐土土类
(六)紫色土土类
(七)山地草甸土土类
(八)粗骨土土类
(九)石质土土类
(十)新积土土类
三、温州土壤的分布
(一)温州土壤分布的地理背景
(二)温州土壤的分布规律
四、温州土壤的改良和利用
(一)肥沃水稻土的肥力培育
(二)低产水稻土的改良利用
(三)红壤的改良利用
(四)黄壤的改良利用
(五)滨海盐土的改良利用
第六章 温州植物地理
一、植物分类基础知识
二、温州植物区系特点
(一)植物种类丰富
(二)植物区系成分复杂
(三)具有典型的中亚热带植被特点
三、温州植被类型和特点
(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二)中亚热带常绿针叶林
(三)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
(四)中亚热带常绿针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
(五)中亚热带竹林
(六)中亚热带灌木丛林
四、温州森林资源
(一)温州森林资源的特点
(二)温州森林资源的类型
(三)合理利用和保护森林资源
五、温州草场资源
(一)温州草场资源的特点
(二)温州草场资源的类型
六、温州海洋植物资源
(一)温州海洋浮游植物
(二)温州海洋底栖植物
(三)温州海洋初级生产力
第七章 温州动物地理
一、温州陆地动物
(一)温州野生陆栖动物
(二)温州饲养动物
二、温州海洋动物
(一)温州海洋浮游动物
(二)温州海洋底栖动物
(三)温州海洋游泳动物
三、温州淡水动物
(一)温州淡水鱼类的区系特点
(二)温州淡水动物的种类和分布
(三)温州主要经济淡水水产资源
四、温州自然保护区
(一)南麂列岛海洋自然保护区
(二)乌岩岭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