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剑桥 日期:2021-12-29 05:04:28
“哈勃”太空望远镜总长度超过13米,质量超过11吨,主镜面直径约为2.4米。它运行在地球大气层外缘离地面约600千米的轨道上,大约每100分钟环绕地球一周。
“啥勃”太空望远镜的构想可追溯到1946年,开始设计于20世纪70年代,建造及发射耗资超过20亿美元。在1980年初,望远镜被命名为“哈勃”,以纪念在20世纪初期发现宇宙膨胀的美国天文学家爱德文·啥勃。
“哈勃”太空望远镜原定于1986年升空,但该年1月发生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事件,所以,它升空的日期被推迟。1990年4月24日,“哈勃”太空望远镜终于随“发现”号航天飞机发射升空。
“哈勃”太空望远镜服役的十几年来,对太空中的2.5万个天体拍摄了50多万张照片。科学家根据它的观测结果,撰写了7000多篇科学论文,这使“哈勃”太空望远镜成为人类制造的最高产的科学仪器之一。
现在,“哈勃”太空望远镜已到“晚年”。它在太空工作的十几年中,经历了5次大修,分别为1993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和2009年。经过2009年的最后一次维护,“哈勃”太空远镜有望工作至2014年。
这颗卫星外表呈球形,直径58厘米,重83.6千克,载有2部无线发报机,通过安装在卫星表面的4个天线,不断地把最简单的信号发射到地面。在密封的铝壳内安装有电池组、无线电发射机、热控制系统组件、转接元件、温度和压力传感器等。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设计和制造,主要是由前苏联著名的火箭和宇航设计师科罗廖夫领导的实验设计局完成的。卫星距地面的最大高度为900多千米,绕地球一周需1小时35分,92天内共绕地球飞行了1400圈,总航程6 000万千米。
卫星的主要探测项目包括测量200~500千米高度的大气密度、压力、磁场、紫外线和x射线等数据。卫星还携带试验动物,用以考察动物对空间环境的适应能力。
发射卫星用的运载火箭是用P-7(SS-6)洲际导弹改装的。经过改装的P。7定名为“卫星”号运载火箭,它全长29.167米,最大宽度10.3米,起飞重量267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运载火箭。
“人造地球卫星”1号发射后不久,1957年11月3日,为给载人航天作准备,前苏联又发射了一颗载有名叫“莱依卡”的小狗的“人造地球卫星”2号。
“土星”5号运载火箭高110米,约有36层楼房那么高,这是当时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运载火箭。火箭第一级有五台发动机,它们各有692.8吨推力。点火后,这个3 200吨的巨物便迅速飞向高空。由它和登月舱组成的“阿波罗”11号宇宙飞船将第一批登月者送上月球。
火箭起飞后12分钟,第一、二级火箭已脱离飞船,第三级火箭进入绕地球飞行的轨道。在绕地球飞行的轨道上进行飞行校正和检查后,第三级火箭重新点火,飞船很快超过了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4千米),向月球飞去。
“阿波罗”飞船有指挥舱、服务舱和登月舱三部分。7月21日登月舱连同两名宇航员在月面上缓缓着陆。另一名宇航员则在指挥舱内继续绕月球飞行。
7月22日,两名宇航员在月面考察结束以后,登月舱上升起飞,与指挥舱对接。登月的两宇航员再次进入指挥舱,一小时以后,登月舱号指挥舱分离,登月舱落回月球表面。
登月舱落回月面后,服务舱的火箭开始工作。等到进入大气层时,服务舱和指挥舱分离。服务舱穿越大气层后坠毁。7月24日指挥舱重新进入地球大气层,溅落在太平洋上,回到地面上的指挥舱只有5600千克重。
天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文化的萌芽时代,可以说,天文学是最古老的自然科学之一。人类关于天文现象的记录非常早,几乎都始于公元前。其中关于日食、哈雷彗星和太阳黑子的最早记载都发生在我国。
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来自于我国《汉书·五行志》的记载,书中对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三月出现的太阳黑子做出了详细的描述:“河平元年……三月己未,日出黄,有黑气大如钱,居日中央。”这次记录记载了公元前28年5月10日的一次黑子。
欧洲关于太阳黑子纪事的最早时间是公元807年8月,当时还被误认为是水星凌日的现象,直到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660年发明天文望远镜后,才确认黑子是确实存在的。
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出现在我国的史书《春秋》上,书上说: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关于哈雷彗星内容记录最早的是我国西汉的《淮南子》。《淮南子·兵略训》说:“武王伐纣,东面而迎岁,至汜而水,至共头而坠,彗星出,而授殷人其柄。”据我国天文学家推算,这是公元前1057年哈雷彗星回归的记录。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出现在我国河南省安阳,时间是公元前1217年5月26日,这个记录被刻在一片甲骨文上。我国古代对日食的观察,保持了记录的连续性。例如在《春秋》这本编年中就记载了有公元前770-前476年中的37次日食。
最早提出地球围绕太阳转的人是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他提出的这个观点一般被称作“日心说”。日心说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后,才为人们所接受,这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不仅引起了人类宇宙观的重大革新,而且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支柱。
实际上,旱在公元前300多年的阿里斯塔克斯就已经提到过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围绕太阳运动的。但阿里斯塔克斯只是凭借灵感做了一个猜想,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讨论,因而他的学说在科学上毫无用处。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早1700多年,但是事实上哥白尼得到了这一盛誉。因为哥白尼逐个解决了猜想中的数学问
在哥白尼发表他的日心说之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地心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且静止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动,而恒星远离地球,位于太空这个巨型球体之外。
即使在《天体运行论》发表后,哥白尼的日心说还不断受到教会、大学等机构与天文学家的蔑视和嘲笑。终于在60年后,开普勒和伽利略用大量实验结果和详细的计算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1535年,哥白尼完成了科学巨著《天体运行论》,但他却担心教会反对,迟迟不敢发表,直到临近古稀之年才终于决定将它出版。1543年,哥白尼的日心说公之于众,书中首次提出了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其实人类早在发现地球引力之前就已经开始利用地球引力了,例如古人使用天平和杆秤来称量物体的重量,这都是利用地球引力的作用完成的。但是,人类真正认识地球引力也不过只有几百年的时间。最早发现并开始研究地球引力的人是英国的大科学家牛顿。
1666年的一天,英国一个叫做牛顿的大学生坐在苹果树下看书,这时一个苹果落了下来,这个现象激发这位年轻人开始思考:苹果为什么会落在地上,而不飞向天空呢?
后来,牛顿经过认真研究终于发现了苹果落地是因为地球具有引力的缘故。苹果落地、雨滴降落和行星沿着轨道围绕太阳运行都是地球引力作用的结果。从而,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是由于物体具有质量而在物体之间产生的一种相互作用。它的大小和物体的质量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的质量越大,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大;物体之间的距离越远,它们之间的万有引力就越小。
1643年1月4日,牛顿出生于英格兰林肯郡小镇沃尔索浦的一个自耕农家庭里,由于早产,接生婆和他的亲人都担心牛顿活不下来。谁也没有料到他不但活了下来而且成为了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并且活到了84岁的高龄。P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