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明,马波主编 日期:2021-12-29 05:06:21
杏林春暖
董奉是“建安三神医”之一,与张仲景和华佗齐名。他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不追求名利。他年轻的时候,因不想去朝廷做官,便归隐山林,一边研究养生之道,一边治病救人,造福四方百姓。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不安,朝廷连年征战,导致老百姓们流离失所,难有积蓄。董奉知道他们的难处,所以给贫苦的老百姓们看病从不收取分文。但是老百姓们非常感激董奉的行为,强烈要求要给他一定的回报,董奉便答应他们根据所诊治患者病情的轻重,让他们种植不同数量的杏树,如病情较重的经他治好后,就让患者栽五棵杏树,病情轻的则栽一棵。
就这样,没几年的工夫,杏树已经漫山遍野,最后成了一片杏林,郁郁葱葱,连山林中的老虎都喜欢到杏林里嬉戏取乐。每到春天,杏树就会开花结果,董奉就用这些成熟的杏果换取粮食,来继续救济穷人,老百姓们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便自发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
这就是“杏林春暖”的故事。董奉这种高尚的医德,启迪着后世医家的心灵,熏陶着一代又一代杏林医家的情操。后来,人们就用“杏林春暖”这个成语来形容大夫的医术高明,医德高尚。
虎守杏林
东汉建安时期的名医董奉,被人称为“医仙”。他少年学医,且信奉道教,晚年归隐庐山,一边追寻养生之道,一边普济众生疾苦,栽成漫山杏林,成就医界一段佳话。
传说,一日董奉炼丹之后返回庐山龙门沟的杏林草堂,行至途中见一老虎卧于路旁草丛,此虎非但没有饿虎扑食的凶相,相反它喘气流涕、满脸苦楚,见董奉到来它便不断叩首呻吟,并抬前爪指口,似是乞怜求救。
董奉似乎明白了老虎的意思,也毫不畏惧地走到老虎跟前,老虎张开嘴,他一瞧,原来是被一根锐骨卡住了喉咙。动物和人一样都是血肉有情之物,老虎虽然平日里凶残,但今天瞧它这般痛苦的模样,董奉不免产生了怜悯之心。于是董奉轻抚虎首,并嘱咐老虎明早再到原地等候他来医治,虎似乎颇有灵性,听懂了董奉的话,便颔首离去。
第二日,董奉带着药物如约赴诊,那老虎也遵照之前的约定早早地就蹲在那里等候。为防老虎因过度疼痛而兽性发作咬伤自己,董奉将连夜赶制的铜环放进虎口,用来撑住老虎的上下颚,并顺利取出锐骨。随后,又抹上去腐生肌的药膏,帮助老虎损伤的口腔尽早愈合。
待董奉医治完毕,被救的老虎显得十分开心,摇动尾巴点头致谢。后来,这只老虎为报董奉救治之恩,便寻至杏林草堂,甘愿为董奉值守杏林。后人传颂“虎守杏林”的故事,是为了褒扬董奉与自然和谐共荣的崇高行为,以及他艺高胆大、不畏凶险、普度众生的高尚医德。
橘井泉香
“橘井泉香”是一个古代传说,出自葛洪《神仙传。苏仙公传》。
相传,苏耽生来异于常人,能够预见未来发生的事情。苏耽在汉文帝的时候受天命为天仙,天上的仪仗队降落苏宅来迎接他,在临行前他拉着母亲的手说:“明年天下将流行瘟疫,咱们家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能治疗瘟疫。患瘟疫的人,给他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吃下橘叶、喝下井7k就能治愈了。”
第二年,果如苏耽所言,湖南郴州一带瘴病横行,民不聊生。于是,苏母就按照苏耽的嘱咐,救活了无数乡民。自此,“橘井泉香”这一佳话便流传下来,“橘井”便成了中医药界的代名词。
和“杏林春暖”一样,“橘井泉香”同样形容精医济世的医道仁心。“虎守杏林春日暖,龙蟠橘井泉水香”,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史上赞颂高超医术、高尚医德的著名典故,也是大夫仁爱精神的象征。
悬壶济世
我们常称大夫行医的行为是“悬壶济世”。
“壶”,就是葫芦。古代没有杯子,出门在外,腰间常悬挂着一个葫芦,盛酒水之类,以便路上饮用。喝水用的葫芦,怎么会和大夫救死扶伤有关呢?这便要从一个古代传说说起。
相传,东汉时期河南一带闹瘟疫,死了许多人,附近的大夫都无法医治。某日,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来到这里,开始普济患病的百姓。他看病的方式很奇特,门前挂了一个葫芦,凡是有人求医,老翁就从葫芦里取出一粒药丸,让患者用水冲服。吃药的人没过多久便一个个痊愈了,瘟疫也随之消散了。
当时,有一个叫费长房的年轻人,断定这位老翁绝非等闲之辈,便想跟随他学医。于是买了酒肉,恭恭敬敬地拜见这位老翁。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徒,领他一同进入了那个取药的葫芦中,在葫芦里教授他治病的本领。
从此,费长房也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成了一代名医。费长房为了纪念他的师父,行医时总是在腰间系上一个葫芦,把药物储存在里边。这件事广为流传,因此大夫们在行医时,便也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自己医术高超,老百姓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大夫的标记。
如今,虽然在中医大夫门前“悬壶”的习惯已经没有了,但“悬壶济世”这一说法却一直沿用至今。其实,在这个成语中,“悬壶”只是形式,“济世”才是根本,无论形式如何变,葫芦也好,罐子也罢,最重要的是那颗救人于水火的济世仁爱之心。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