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祈莫昕 日期:2014-04-08 01:02:52
秘鲁南部沙漠里,由上千条苍白线条构成的“天书”是人们解不开的难题。
北爱尔兰的大西洋岸边,人们同样无解于巨人之路的成因。
南极洲,一座冰山的面积比一个欧洲国家更大,它还能调节地球的气候。
阿拉伯半岛上,一处洞穴燃烧着熊熊火焰,难道真是传说中的地狱之门?
特奥蒂瓦坎古城中,当太阳的最后一丝光线消失在月亮金字塔高大的身躯之后时,你敢独自踏上城中的黄泉大道吗?
丹漠洞,这个爱尔兰最黑暗的地方藏着一个恐怖的故事。
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负一万米的深渊,世界的最深处,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奇幻世界?
……
世界无奇不有,缺少的是一双发现的眼睛。
目录:
第一章:来自远古的氤氲之气
预言还是迷阵——难以破解的纳斯卡线条6
地下十八层——走进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14
最大还是最小——西尔布利山怪事多22
天然阶梯之谜——壮观的巨人之路26
代号B-15——世界最大冰山历险记30
最靠近天堂的地方——神奇的喜马拉雅32
失落的印加古城——空中城堡马丘比丘36
维苏威火山口的恶魔之手——瞬间消失的庞贝古城40
黑暗世界的蜗居生活——土耳其地下城48
从神话变成现实——寻找米诺斯王宫54
第二章:不可思议的悬疑幻境
神秘失踪的海水——地中海里的无底洞60
挪亚方舟之谜——埋藏在黑海深处的秘闻62第一章:来自远古的氤氲之气
预言还是迷阵——难以破解的纳斯卡线条6
地下十八层——走进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墓14
最大还是最小——西尔布利山怪事多22
天然阶梯之谜——壮观的巨人之路26
代号B-15——世界最大冰山历险记30
最靠近天堂的地方——神奇的喜马拉雅32
失落的印加古城——空中城堡马丘比丘36
维苏威火山口的恶魔之手——瞬间消失的庞贝古城40
黑暗世界的蜗居生活——土耳其地下城48
从神话变成现实——寻找米诺斯王宫54
第二章:不可思议的悬疑幻境
神秘失踪的海水——地中海里的无底洞60
挪亚方舟之谜——埋藏在黑海深处的秘闻62
不熄灭的大火——土库曼斯坦的地狱之门66
谁在毁天灭地——震惊世界的通古斯大爆炸70
天亮请闭眼——科萨倍卡沙漠的鬼湖74
荒岛幽灵——西印度洋上的旋转岛76
众神的坟墓——特奥蒂瓦坎古城与黄泉大道78
大西洋上的致命旅行——四处流浪的塞布尔岛82
玫瑰夫人显灵——神秘的法蒂玛小镇事件86
第三章:阴影环绕的恐怖地带
恐怖死亡角——吞噬生命的巴罗莫角92
吸力巨大的魔口——旅游禁区印尼爪哇谷洞98
人类止步——美国死亡谷里的生死世界104
被禁400年的妖山——走不出的四川瓦屋山108
爱尔兰最黑暗的地方——地狱的入口爱尔兰丹漠洞114
误闯绝密禁地51区——美国内华达三角之谜118
牧草繁茂下的死亡气息——敲开昆仑山下的地狱之门122
幻景迷踪——纳米比亚的骷髅海岸126
怪事频发的魔鬼海域——南极边缘的威德尔海134
我要抓住你——没有岸的马尾藻海142
第四章: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
负1万米的深渊——下潜到马里亚纳海沟最深处150
冬暖夏凉不是梦——中国东北的地温异常带156
藏在皑皑白雪中的秃岩和骸骨——南极神奇无雪干谷160
海洋怪兽真相——危险的深海世界166
与地心对话——探访马鲁姆火山172
深谷之下有什么——顺着阿苏伊幽谷下落176
黑暗无止境——令人胆寒的卡什库拉克山洞180
走近远古海洋——南极冰下湖泊186
预言还是迷阵——难以破解的纳斯卡线条
秘鲁南部有一片广袤的荒原,右靠安第斯山脉,左临太平洋海岸,这里常年干旱缺水,人畜根本无法生存,然而正是在这样一块一望无际的沙漠上,却有大片人类迄今为止无法解释的神秘地状,上千条苍白的线条构成的各种图案绵延向远方,像是在预示着什么,又像是在指引着什么。这些线条为何人塑造?究竟藏着什么命理或玄机?千百年来,无数人前仆后继,想要解开这个谜。
神秘的天书
人们普遍认为最早发现这些巨大线条的是美国历史学家考索科夫妇,他们于1939年的一个炎热午后来到了秘鲁南部,当他们站在纳斯卡高原极目远眺的时候,突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不远处的平坦荒原上出现了数根指向不同的巨大线条,就像在一张灰白便笺上的涂鸦之作,大得望不到边。夫妻俩兴奋地呼喊道:“这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书!”
几小时后,太阳渐渐西斜,考索科夫妇注意到太阳的尾巴正好和其中一个巨大的线条重合在了一起,然后慢慢地,阳光黯淡下去,一步步顺着这线条的位置下降到地平线,消失在眼前。两人对望,忽然想起这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日,一年中白天最短的一天。
天书的发现让夫妻俩欢欣不已,之前的阳光和线条的重合到底是巧合,还是根本就是关于地球运动的指示?如果是,那么这些线条应该就是一种计算时间的方法,但如此巨大的线条,如果不是登高远望,很难一览无余,到底是什么时候的人创造的,又是用什么办法修建出来的呢?无数问号萦绕在考索科夫妇的脑海中,他们迫切想要寻找到答案。
美国科考者在纳斯卡高原发现神秘图形的消息迅速在考古界传开,大批考古学家背着沉重的仪器辗转来到了纳斯卡高原,经过一系列设备的辅助观察,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些线条和图案是有规则的,它们组合成了一幅幅图形:长达300米的大蜂鸟展翅而飞,巨型的烛台俯瞰大地,还有超长的卷尾猴以及45米长的细腰大蜘蛛??这些图案不只存在于这片荒原,紧邻的山坡上也有。图案造型栩栩如生,连细节部分也未曾忽略,比如蜘蛛图案上就能看到它位于右脚末端的生殖器官。没名没姓,无根无源,人们只能将这些图画称为“纳斯卡线条”,或者“纳斯卡巨画”。
这些图形太巨大了,如果只是站在平地上看,根本不知道它们是什么,只能看见在暗黑的沙砾上有着很多泛白的或笔直或弯曲的小径,只有从高空俯瞰,才能看清楚这些线条的全貌。
为何在这片无人地带会有如此巨幅的线条图案?它们究竟出自谁之手?规则的图案和线条说明了什么?是关于世界的预言,还是带有魔法的诅咒?
1983年,一支来自意大利的考古队伍在纳斯卡高原上发掘出了大量陶器,这些陶器非常古老,虽然残破,但是仍旧能从上面看到纹路清晰的图案——猴子、蜘蛛、蜂鸟等,而这些图案又以同样的造型放大数万倍出现在纳斯卡高原上,这让人们不由得猜测,这神秘的纳斯卡巨画正是古纳斯卡人所为。
考古学家们无法直接推测纳斯卡线条产生的年代,但出土的陶器是可以通过碳14测定法来确定年代的,这些陶器与纳斯卡线条处于同一地层,考古学家由此间接得出纳斯卡线条的产生年代在公元前200年到公元300年。如果这个年代可信,那么在大约2000年的时间里,这些巨大的线条何以仍旧清晰地留在这里,没有被风蚀或者人为破坏掉呢?原因在于纳斯卡高原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方之一,这片土地上最常见的是黏土和黄沙,其上只铺着很薄一层火山岩和砾石,因为长期风吹日晒,火山岩与砾石色调变黑变暗,整片土地看上去灰扑扑的。古纳斯卡人在此创造巨画的时候,不过是刮去了几厘米厚的岩石层,使那些苍白的泥土显露出来而已,整个过程其实并不复杂,关键问题在于如此巨大的图案是怎么设计和统筹规划的呢?到了现代,人们想要一窥纳斯卡线条的全貌,都需要乘坐飞机在300米高空俯瞰,可是在2000多年前,人类还未掌握飞行技术,无法一览这片土地的全貌,又如何在上面设计图案呢?
致力一生的研究者
一位名叫玛利亚?赖歇的德国女数学家在听说纳斯卡线条的事情之后来到了这片土地,她被眼前神秘壮观的线条深深吸引,或许连她自己也不知道从踏上纳斯卡高原的那一天起,她竟然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和这个神秘无解的难题。
基于职业习惯,赖歇最先想到的问题是古纳斯卡人在刻画这些线条的时候是否依据了几何学原理。因为很多线条不但在平坦的地面上出现,还绵延至山坡上,或者穿越山谷。如此长的距离,依然保持笔直,这是如何做到的呢?
赖歇认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用木桩拉线来作为画线标准,这其中只需要三根木桩作为基准,如果目测三根木桩在一条直线上,那么其连接的线就是直的。为此,她专门带领一批学生进行了试验,目的是为大家演示古纳斯卡人是如何制造一条长达几千米的直线的。他们先确定好标杆的位置,然后用长长的绳索连接起标杆,再根据绳索的线路清除掉地表的黑色石块,这样石块下面的白沙便显露出来,和周围黑漆漆的铁矿石形成鲜明的对比。如此,一条现代版的纳斯卡线条便绘制出来了。
可是这只是解释了纳斯卡巨画中最基本的直线的绘制方法,而那些巨型图案中无数的弧线以及更多不规则的图形又是如何绘制而成的呢?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这位朴素的女数学家成天穿着橡胶拖鞋、棉质的宽大衬衣行走在这片荒凉干燥的沙漠中,她和周围村落的村民都成了朋友,几乎所有人都支持她的研究,愿意帮助她进行任何演练。她在当地威望很高,每一个人都敬重这位把毕生都贡献给沙漠的女英雄,她的生日成了全镇的庆祝日。
赖歇在不断假设然后再不断推翻的过程中度过了她生命中漫长的时光,直到最后几年,她才终于宣布了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假设:古纳斯卡人绘制弧线的时候是根据圆规的原理来进行的,固定木桩,然后用长线牵引着在地上旋转,就制造出了所需要的弧线。考古结果显示,在纳斯卡高原地区有很多小块的泥土草图,因此赖歇推测他们事先在大概2平方米的地方绘制小的草稿图,确定中心点、坐标以及弧度和弧长,然后再将草稿按比例放大,最终绘制到整片高原上。
尽管赖歇为此举了很多例证且论述详尽,但她的说法并未得到普遍认可,直线和弧线姑且可以通过这看似简单的方法绘制出来,那些不规则的图形呢?比如那巨大的蜂鸟,还有蜘蛛,这些肯定不是古纳斯卡人异想天开信手拈来的产物,而是有计划有图纸的设计,那么对于这些复杂的图形,古纳斯卡人又是如何将其放大上万倍且不变形不走样地展现在1万平方米的土地上的呢?
带着未尽的心愿,赖歇走完了她的人生,弥留之际,她心心念念的依然是纳斯卡图案。
无解的谜
为解开这个谜团,在努力的并不只赖歇一人,随后又有人提出了假设:会不会是古纳斯卡人先在平地上搭建一个足以俯瞰整片土地的高台,然后在高台上指挥,一步步绘制出这些图案的呢?只要台子够高,视线够好,把草图上的设计保持极低的偏差率放大到这片广袤土地上是完全有可能的。
但这样的台子需要多高呢?按照我们现在观看纳斯卡图案的方法来推测,即便低空飞行,想要达到俯瞰全局的效果,也需要离地几十米甚至上百米,如此高台,古纳斯卡人采用什么方法来修筑呢?按照这里的气候环境来看,千百年来都是干旱少雨的,树木根本无法生长,那首先可以排除是用木头制造高台。如果是用岩石垒砌呢?这必然需要大量体积巨大的岩石,可是搜寻整个纳斯卡地区,也未发现曾有过采石的痕迹。那么只剩下最后一种可能性,用土来堆积。可是纳斯卡地区遍布沙土,形状很散,基本不具有凝固性,就算人工堆砌起很高的沙堆,也会慢慢滑散下来,是不可能垒起几十米的高台的。
如此看来,在地面建造高台督造纳斯卡线条的假设并不能成立。
美国佛罗里达航空公司的总裁伍德曼也对纳斯卡线条颇感兴趣,他只身来到纳斯卡高原,乘坐当地提供的一种轻型飞机低空飞行观看纳斯卡线条的全貌。当飞机划过天际,伍德曼忽然灵光乍现,古纳斯卡人会不会也是使用一种类似飞机的飞行器在天空督造纳斯卡线条的呢?
要知道同样生活在秘鲁山区的印加人是古纳斯卡人的后代,在印加人的传说中,会飞物体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这不但是一种不可捉摸的神器,也成为印加人的信仰之一,这种信仰会不会是从古纳斯卡人那里传承来的呢?而且在纳斯卡高原出土的陶器上也多见飞行图案,比如像鸟一样的飞人以及热气球和风筝。
伍德曼决定印证自己的假设,他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如陶罐上所绘制的热气球,选材也尽可能接近古纳斯卡人所用的材料,并将其命名为“秃鹫一号”。1976年,“秃鹫一号”正式完工。11月的一个凌晨,他和一名热气球飞行冠军一起乘坐“秃鹫一号”飞入空中,短短几秒钟内,“秃鹫一号”就攀升到了122米的高空。正当伍德曼兴奋之时,热气球却开始下降,从升空到最后落到地面,一共只维持了不到5分钟。如此短暂的飞行时间只能证明伍德曼的猜想是不正确的,因为要修建如此庞大的纳斯卡巨画,三五分钟的空中飞行时间是远远不够的。
关于纳斯卡巨画是如何制造的,所有猜测似乎已经走到了尽头,到今天为止,依然没有人提出更新且更有说服力的理论,然而萦绕在人们心头的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这些线条和图案代表着什么呢?
庞大的地下供水系统
那支于1983年来到这里的意大利考古队不但发现了埋于地下的大量陶器,还在纳斯卡高原南端发现了一座古城,名叫卡华赤。这座古城修筑有雄伟的石阶、宽阔的广场以及数十座神圣的金字塔,却没有任何民居建筑,看来卡华赤只是用来举行宗教仪式和节日庆典的地方。考古学家们推测古纳斯卡人每逢节日和重大事件发生时,都会前往卡华赤祭祀。但他们平时又生活在哪里呢?
很快,考古队又在纳斯卡线条北端一个名叫文蒂拉的地方发现了许多拥有久远年代的生活痕迹,这里在2000多年前是一个真正的城镇。也就是说,生活在文蒂拉的人们的祭祀地点是在位于城市南端的另一个地方,而要从文蒂拉到达卡华赤,就必须经过纳斯卡线条所在的地方。如此看来,纳斯卡线条会不会和宗教以及祭祀活动有紧密关联呢?
从宗教学和民俗学的角度来看,有信仰的人们经常祭祀什么,就证明他们所求的是什么。在纳斯卡高原这样贫瘠荒凉且干旱的土地上,人们想要生存下来,最需要的便是水源了。
古纳斯卡人生活在这样一片干旱的地方,唯一可以仰仗的便是安第斯山脉。卡华赤地区年年缺水,每年只有很短的两个时间段能够见到河水穿过山区。为了保水蓄水,聪明的古纳斯卡人在这里修建起了一个庞大的灌溉系统,在150千米范围内,这些水渠纵横交错,几乎延伸到了每一个角落。而为了防止高温将水分蒸发,他们将这个供水系统设置在地下,又设计了很多入口和出口以便灌溉及人畜饮用。这个庞大的系统正在纳斯卡线条之下。
如此看来,有两方面的猜测可以合二为一了。一种猜测认为纳斯卡线条是关于宗教信仰的一种指引,其中一些弧形的小径与印加帝国的“神圣之路”颇为相似,线条的交叉点很可能是古纳斯卡人祭祀的场所。另一种猜测认为这些线条应该是一些路标或记号,指示着当时的人找到一些东西,比如水源。把宗教信仰和水源需求放在一起的话,我们完全可以认为纳斯卡线条正是指引当时的人们怀着虔诚的信仰去找寻水源且感激神赐的这么一个标志印记。
来自美国的研究员戴维花了十多年时间在纳斯卡高原上四处勘探,研究古纳斯卡人修建的水渠系统和岩层。他认为正是远古时代活跃的火山运动导致地下岩层断裂,之后给古纳斯卡人提供了天然的引水渠道。
一天,烈日高照,戴维正巧走到一个山脊上,举目远眺,前方是那些神秘的纳斯卡线条,而且指向的正是戴维要去的断层。戴维脑海中突然灵光一闪,在前方不远处的地下会不会有水源呢?他兴奋地奔跑起来,也不管背上的仪器是否沉重。果然,在不远处的地下,仪器显示了水源的存在。他继续沿着线条探测,很多地方都显示有水源。换一个图案,地下同样有水源存在。戴维意识到纳斯卡线条也许比路标更详尽,它根本就是古纳斯卡人的地下供水系统!
戴维言论一出,立刻引起了很多科学家的注意,他们推测古纳斯卡人也有族系之分,各自有不同的族徽,这从那些不同地方出土的陶器上就能看出来,聚集在某一个小范围内的陶器上所绘制的图案几乎都是类似的,虽然造型不同,但主旨一样。
每一年,当大家期盼已久的甘泉顺着安第斯山脉流淌下来的时候,家族之间为了抢夺水源而发生冲突,甚至爆发惨烈的战争,可是最后大家发现战争不能解决问题,除了白白流血牺牲之外没有任何好处,于是每个家族便派首领站出来,齐聚一起解决问题。
大家提出了很多意见,最终整合统一出一个方案,那就是划片分享水源,做到各不侵犯且人人有水喝。区分各自领地的标志是各个家族的族徽,因此蜂鸟、烛台、卷尾猴等图案便出现在了纳斯卡高原上。和平解决问题的古纳斯卡人告别了战争,他们退回到文蒂拉城,守着属于自己家族的水渠安享生活。
这个推测普遍被世人所接受,到目前为止,没有人提出更有力的新说法,只是有人感到好奇,绘制这样巨大的图案需要多少人耗费多少时间来进行呢?如果所有的线条只是为了指示地下供水系统,那么在起始点做标记就行了,何必劳师动众绘制如此烦琐的图案呢?
可是本着“水是生命之源”来理解,就不难解释古纳斯卡人为何愿意耗时耗力地去绘制如此巨大的供水系统图案了,那是他们生命的起源,同时也是他们最崇高的信仰。
纳斯卡线条究竟代表什么这个问题似乎已经解释清楚,但人们依然无法回答这些线条是如何制造的。也许正如为了纳斯卡线条奉献一生的女数学家赖歇所说的,“我们无法知道所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