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CTV《教科文行动》编写组 日期:2014-10-12 23:16:16
《寻找失落的世界遗产》是CCTV教科文行动历史篇节目的文字本,从寻找失落的年表,到古代丝绸之路的探索,在到世界遗产的发掘和保护,以及古代科技文化的介绍,本书介绍了有关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的知识,全书为人们了解历史、认识历史提供了一个富有趣味的科普入门读物。
目录:
第一章寻找失落的年表第二章丝绸之路第三章世界遗产第四章科技与文化从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所有的历史事件开始有了绝对年代的标尺。
这一年,中国历史出大事了。
西周晚期,周厉王在位。厉王重用奸佞之人,侵占国家公产。谁批评他,他就杀谁的头。人们在街上相遇,不能用嘴,只能用眼睛互相打招呼。
有大臣对他说,人有嘴,就像大地有山川一样。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厉王哪里听得进去。
这么搞了三年,国人终于造翻了。
厉王被赶到山西,他的时代结束,从此,他再也没能回来。
国家恢复了平静,街市依旧太平。《史记》上说,没了王的国家,国事由两个大臣来管理,并把这一段历史时期叫做共和。
十几年后,这两个人还政于厉王的儿子,即周宣王。这是一段真实历史。
厉王逃走的这一年,是公元前841年。
对这段奇特的历史现象,司马迁解释说:“黄帝以来,即有牒记,我看到过很多牒记中关于历史的记载,但这些牒记彼此不同,彼此矛盾,我无法把这些矛盾的记录统一起来,只得存而不论了。”也就是说,司马迁手里拥有从黄帝时代就传下来的材料,也就是说,后来的尧、舜、禹时代,夏、商、周三代等,都有各种历史材料传下来。司马迁作为国家的最高史官,他当然能看到这些历代流传下来的史料。只不过,经他比对、分析之后,他认为各种史料关于纪年的材料,到周厉王逃走那一年之后,才能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司马迁是对的,因为错误的记录比空白更可怕。
世界上其他文明又是怎样一个情况?埃及。
经过100多年的研究,法、英、德国的考古学家已经把埃及年代学问题基本解决。时间一直到公元前3200年。
两河流域就是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由于解决了公元前两千多年古巴比伦王国的纪年,所以据粗略的估计,两河流域古文明可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多年。
虽然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持续到今天,然而,它的最早的确切时间记录,也只到公元前841年。
在河南汲县的小村庄里,出土了一批竹简。
人们在竹简中,发现一部魏国史书,上面记载有夏、商、西周,一直到战国魏安僖王的年代和大事。
这本史书,就叫《纪年》。可惜的是,这本书后来又失传了。到了近代,有人搜集古人著作中引述《纪年》的只言片语,编成一本书,叫做《古本竹书纪年》。
1935年,中国学者在此附近发掘战国的大墓,然而再也没有发现竹简和年表。
岁月流逝,这样的机会还会出现吗?时光流转到70年代,在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又出土了一批竹简。
经过整理发现里面有十几种古籍,其中有很多非常重要的内容,有一种就是年表。
这个年表要比司马迁所使用的年表早六七十年,它的价值非常珍贵。这个年表可以说是汲冢竹书出土以后,在两千年的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现过相似的关于纪年的简’牍资料,相当珍贵,立刻引起了国际上的关注。
这些材料破碎得很厉害,在200多个碎片里很多都是只有几个字,最长的也只有九个多厘米,很难完全地复原了。虽然如此,作为几百年来惟一一次出土的年表,它的资料性还是弥足珍贵的。
在司马迁之后,还有没有人注意到年表,探讨这个问题呢?西汉末年,有个大学者,名叫刘歆。
他利用自编的历法和当时能见到的文献,居然推出了一个年表,但是他推出的这个年表,后来的学者们认为存在很多问题。
清代的皇帝亲自批准了一个年表。
这个年表能作为定论吗?大概只有学者们才能心知肚明。
后来,问题就更玄了。连夏、商两代是否存在,也成了问题。
19世纪末,学者们发现了一种刻在龟甲和牛骨头上的奇怪文字,即今天说的甲骨文。
甲骨文为人们打开了一扇窗口,使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历史时期。
在甲骨文上发现了“大乙”两个字。“大乙”就是“天乙”。“天乙”,正是商代的第一个王——商汤王。
“王亥,上甲”,也出现在甲骨的记录中。
“王亥”,就是书上说的“振”,是商族的祖先之一。“振生微”,就是说“振”生了“微”,“振”当然就是“微”的老爹,“微”就是“振”的儿子。
“微”是谁呢,从书上我们可以看到“微字上甲”。微的名字就是“上甲”,“上甲”就是“微”。
人们在出土的牛胛骨上看到了这个合文。
传世的文献,和地下出土的文字契合得这样好,叫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学者们的目光继续往前看,司马迁还留下了夏代各王的名号。
再往前,司马迁为人们留下了一个传说中的时代。
要迈过公元前841这道门槛,需要什么条件呢?搞夏商周断代工程,需要大量真实而可靠的历史资料。
罗琨先生认为,“研究中国古史的学者常常谈到伪书问题,伪书有几种情况,第一,古代流传下来在后来写成的东西,还有一种是根据部分古代流传下来的材料,后世写成的,比如《尚书》里头的《禹贡》,还有《尧典》,许多人认为它是不可信的,因为它是部分根据古代传下来的材料,很多的内容是后人加工的,但是其中确实也包含着古代一些真实的情况。
再一种情况,就是后世的伪书。伪书的出现,是因为中国的史学家一向是非常严谨的,认为只有当时的材料,才是值得重视的。实际上,伪书里头,包含着很多可信的材料。就算不是伪书,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也有错,也要进行比较严密的考证。”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