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洗 日期:2015-02-25 10:58:25
《智识的来源》立足于生物学,而同时又涉及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科普读物。朱洗说,人类的形体既然由其他动物的形体进化成功,那么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必然和其他动物所具有的有系统的关联。他从下等动物简单的“心理”(如向光性、向地性、向电性等等)出发,沿着进化的阶梯,逐渐追溯到高等动物的反射性和本能。在论述了这些先天的心理和行为之后,又进而探讨后天教育的影响,由普通兽类和猴类的教育推演到人类本身的教育——胎体教育和孩童教育。
作者简介:
朱洗(1900—1962)浙江临海人。实验生物学家,中国杰出的生物学家之一,中国细胞生物学和实验生物学的创始人与奠基人之一。1931年,朱洗从法国获得博士学位后,历任中山大学教授、北平研究院研究员、上海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兼主任、台湾大学动物系教授、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所长。195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8年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1962年逝世于上海。主要著作有:《生物的进化》《动物学》《生物学丛书》等。
目录:
目录:
导言
第一章动物心理的认识
一、动物心理的理想时代
二、动物心理的观察时代
三、拉马克对于动物心理的见解
四、达尔文学派对于动物心理的见解
五、勒布学派对于动物心理的见解
六、机械论的动物心理学派
七、贞宁斯的理论
八、齐挨尔的研究法
九、提要
第二章最低度的心理表现——感觉与反应
一、下等动物的感觉与反应
二、高等动物细胞的感觉性
目录:
导言
第一章动物心理的认识
一、动物心理的理想时代
二、动物心理的观察时代
三、拉马克对于动物心理的见解
四、达尔文学派对于动物心理的见解
五、勒布学派对于动物心理的见解
六、机械论的动物心理学派
七、贞宁斯的理论
八、齐挨尔的研究法
九、提要
第二章最低度的心理表现——感觉与反应
一、下等动物的感觉与反应
二、高等动物细胞的感觉性
三、提要
第三章向背性(1)——向背性的概论
一、名词的释义
二、向背性的发现
三、发育时代向背性的作用
四、白血球与变形虫的向背性的比较
五、提要
第四章向背性(2)——化学向背性与嗅觉器之进化
一、植物的化学向背性
二、单细胞动物的化学向背性
三、多细胞动物的化学向背性
四、提要
第五章向背性(3)——光线向背性与视觉器的进化
一、单细胞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
二、腔肠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
三、棘皮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
四、环节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
五、软体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
六、节肢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
七、脊椎动物对于光线的向背性
八、色觉的检讨
九、提要
第六章向背性(4)——地心的向背性
一、单细胞生物的地心向背性
二、无脊椎动物的地心向背性
三、脊椎动物的地心向背性
四、固物的向背性
五、水流的向背性
六、提要
第七章向背性(5)——温度的向背性
一、温度的刺激性
二、向温背温的运动
三、提要
第八章向背性(6)——电的向背性
一、电的向背性的概观
二、单细胞生物的电流向背性
三、无脊椎动物的电流向背性
四、电流向背性的起因
五、提要
第九章向背性(7)——向背性的改变
一、光线与向背性的改变
二、温度与向背性的改变
三、化学物与向背性的改变
四、生理状态与向背性的改变
五、提要
第十章向背性(8)——向背性的解释
一、勒布对于向背性的解释
二、贞宁斯对于向背性的解释
三、提要
第十一章反射性
一、通论
二、反射的路径
三、条件的反射性
四、巴氏发现条件反射的功绩
五、提要
第十二章本能(1)——本能的定义与事实
一、本能的定义
二、本能的概述
三、提要
第十三章本能(2)——本能的作用及其变化
一、本能动作的起因
二、本能是否完善
三、本能的改变
四、本能的起源
五、提要
第十四章下等动物的智识
一、智识的概论
二、单细胞动物的记忆力
三、腔肠动物的记忆力
四、棘皮动物的记忆力
五、蠕形动物的记忆力
六、软体动物的记忆力
七、节肢动物的记忆力
八、提要
第十五章高等动物的智识
一、鱼类的记忆力
二、两栖类的记忆力
三、爬行类的记忆力
四、鸟类的记忆力和模仿性
五、兽类的记忆力和智能
六、猴类的记忆力和智能
七、提要
第十六章高等动物的智识与人类智识的比较
一、错误的比较
二、注意力的比较
三、学习效能的比较
四、模仿性的比较
五、综合性的比较
六、想象力的比较
七、提要
第十七章高等动物的教育
一、动物教育的概论
二、狗的教育
三、马的教育
四、象的教育
五、猴子的教育
六、猛兽的教育
七、残杀的教育和友爱的教育
八、提要
第十八章人类的教育
一、胎儿时代的教育
二、婴孩时代的教育
三、童年时代的教育
四、少年时代的教育
五、有益的智识
六、求智识的目的
七、提要
结论这套丛书不是根据通俗读物或教科书写的,而是根据原始文献和专书写的,这是第一等手眼,非学识极深极专,无以致此。
——张之杰
有人估计自清朝末年以来,我国科学家用本国文字所写的科学书册最多的是朱先生,写通俗科普读物最多的也是朱先生。这并非过分之言。
——童第周
中国近代百年的科普作品桂冠,应献给朱洗院士。
——历史学者钟少华1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不学,则民斯为下矣!”总说一句:“上智与下愚不移!”这是古圣的名言,也可以代表中国一般所谓读书人的心理。我们大家生长在这环境之下,无形之间,染有这些似真非真见解。这是应该留心改正的。
智识的重要,谁不知道?
智识的来源真是值得讨论的。
我们已经了解地上的生物——不论是动物、植物,或人类——决乎不是从无而有,一变而成的;他们都有长久的历史;他们都是自简而繁,渐次进化而来的。譬如我们人类罢,既非在盘古氏开天的时候,由天而降,也不是西洋教徒们所说的由上帝创造而成。我们有我们的历史。我们在过去进化的旅途中,曾经与猿猴同宗,曾经与其他动物多少都发生过一点亲缘的关系。如有不信,请读《我们的祖先》一书,因为在那里,我们曾经收集了各类的证据,证明人类不是超于动物的天之骄子,他只是动物界中一个平凡的分子而已。
是的!我们的身体是有形可据的,观察和研究自较容易,固不待言,但是人类的心理——高尚的良心、德性、意志、思想、学识……等等——可以存于心,而不能见于形;可以会于意,而不能宣于言。变幻莫测、虚无飘渺的心象亦由进化而来的么?动物也有这些妙不可言的心灵么?
这些问题自然亟待解决。但是设问容易,回答困难!尤其是站在科学的立场上,有所解答,必据事证,一点不许苟且,丝毫不能假借;若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诚实回答一句:目前的科学对于这些心理的大难题,还没有获得完满的解决,但这不是宣布毫无解决的希望!
阅者倘能认真看完以下各章文字,自能领会到我们不计时间,不惮烦劳,自下等生物所有的简单的心理,逐步追究到人类复杂的心灵。在这样遥远搜索的旅途中间,虽经曲折迂回的延误,虽有迷途间断的困难,但是我们并没有哪一时候,忘却当前的难题;我们稍得机会,立即引起阅者的注意,而指出解决心灵的路径。这种研究虽然未竟全工,但其已得的结果足够鼓励继续迈进了。唯普通没有研究过原生物学的阅者可以直然自第十一章看起,亦能明白高等动物智识进化的途径,而免去检索下等动物心理现象演进的麻烦。
本书目的约有二种:第一,我们要在各类动物中,细细探索其心理的发展和智识的渊源,希望这本小书能成为追求人类智慧进化的导线;第二,我们将特别注意检讨增进智识的方法,希望这本小书能成为来日改良人类教育的张本。
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样的一个综合性的计划是否能够实现,颇难自信。本人学识浅陋,谬误自知难免,有识之士倘能赐教,则幸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