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用爱等一生


作者:袁雅琴 欧阳鹭英  日期:2016-03-03 19:01:32



 爱是永不止息。相隔万水千山,相思半个世纪,一段不了的情缘,一场迟到的婚礼。
  
本书简介:
  中法混血儿李丹妮是一个美丽的传奇。父亲李树化是著名留法音乐家,母亲是法国里昂人。丹妮在北京出生,杭州长大,大学毕业后在浙江医学院任教,与来自厦门的大学生袁迪宝相恋。然有情人因种种因素不能结合,丹妮于1956年与母亲回法国定居。天各一方的一对恋人用书信继续心灵的沟通,至“文革”忽然断绝音讯。丹妮挚爱迪宝,一直未嫁,本已打算在修道院了此一生,未料2010年,一封信唤醒了埋藏55年的情缘,丹妮重返中国,83岁高龄披上了嫁衣……丹妮一生自强不息,在巴黎第七大学获汉学博士学位,为里昂第三大学终身副教授,并荣获法国骑士勋章。中法建交50周年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法国里昂时对她十分赞赏,称她为中法文化交流和教育做出了杰出贡献。本书文图并茂,以优美的语言记述了丹妮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作者简介:
  袁雅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三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文联首届编剧班高研班学员。笔涉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发表作品多篇,著有长篇小说《陪楼》《堕落街》《给女人一次机会》,世界音乐大师评传《走进大师心灵—如水的声音》、小小说集《隔音玻璃》等。有作品曾获《人民文学》“爱与和平”小说奖、福建省百花文艺奖等。现居厦门。欧阳鹭英,本书男主人公袁迪宝三儿媳,厦门市侨联委员。
  目录:
  001......第一章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
  她还没出生便随父母从法国来到中国,在此度过人生最天真无忧的幸福时光。
  032......第二章
  凤凰双栖鱼比目愿作鸳鸯不羡仙
  二十六岁,她结识了一个来自中国厦门的男生,他们跨越师生的界限,爱意萌动,永结同心。
  051......第三章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从天而至的变故让她面临人生新的选择,他走了,爱将何去何从?
  087......第四章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与相爱的人痛苦分离,饱尝长相思之苦。五十五年的望穿秋水,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长,宁愿为他永远守候。
  220......第五章
  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
  八十三岁的意外之喜,美景在,爱未老。她又从法国来到中国,赴一场世纪婚礼之约,高唱爱是永不止息。001......第一章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她还没出生便随父母从法国来到中国,在此度过人生最天真无忧的幸福时光。032......第二章凤凰双栖鱼比目愿作鸳鸯不羡仙二十六岁,她结识了一个来自中国厦门的男生,他们跨越师生的界限,爱意萌动,永结同心。 051......第三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从天而至的变故让她面临人生新的选择,他走了,爱将何去何从? 087......第四章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与相爱的人痛苦分离,饱尝长相思之苦。五十五年的望穿秋水,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长,宁愿为他永远守候。 220......第五章白头相对故依然西湖知有几同年八十三岁的意外之喜,美景在,爱未老。她又从法国来到中国,赴一场世纪婚礼之约,高唱爱是永不止息。 269......后记前言后记
  一段跨世纪、跨国界的恋情,一个神奇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就生活在我居住的城市厦门,但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恍然如梦的童话。因而面对如此厚重的爱我迟迟不敢动笔,却又久久不能释怀,而将作家出版社的约稿拖了一年之久。
  带着好奇与虔诚,在2013年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第一次去看望了李丹妮。她婚后住在老伴袁迪宝的三儿子家。丹妮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一身绵绸的碎花连衣裙,一头微卷的银发,一双深邃的欧式大眼睛,一脸温和的神态,一种优雅从容的气质。
  “您真显年轻,很精神,很漂亮。”我开口第一句话,是由衷的赞美。丹妮笑了:“呵呵,我都八十六岁了。”她的笑很爽朗,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情感的抱憾带来的寂后记 一段跨世纪、跨国界的恋情,一个神奇的故事,男女主人公就生活在我居住的城市厦门,但我始终认为这是一个恍然如梦的童话。因而面对如此厚重的爱我迟迟不敢动笔,却又久久不能释怀,而将作家出版社的约稿拖了一年之久。带着好奇与虔诚,在2013年一个夏日的午后我第一次去看望了李丹妮。她婚后住在老伴袁迪宝的三儿子家。丹妮笑容可掬地站在门口,一身绵绸的碎花连衣裙,一头微卷的银发,一双深邃的欧式大眼睛,一脸温和的神态,一种优雅从容的气质。“您真显年轻,很精神,很漂亮。”我开口第一句话,是由衷的赞美。丹妮笑了:“呵呵,我都八十六岁了。”她的笑很爽朗,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情感的抱憾带来的寂然心境。从2012年起,她已经从寂寥的山谷中走到了幸福的顶峰。老伴袁迪宝让她站在山高云阔处怀抱了整个人生风光,幸福便如云彩一般触手可及。二十五岁遇上他,八十三岁嫁给他,造化弄人,时间无情,好在他们的人生乐章有始有终,中间的缺席,彼此是在台下为对方鼓掌。而序曲与结尾,他们登台,这支爱的协奏曲或许并没有结尾,因为他们会延续精彩。丹妮的谈吐始终透露出一种智慧与坚定:“就像做了一个梦,太突然了,想不到这辈子还能回到他的身边来。”“分开这么多年,他老了,认不出来了吧?”面对我的提问,丹妮摇着头,不断做着手势,语气不容置否:“没变,他还跟年轻时一样。”或许这就是爱情,人可以老,爱不会老。在爱人的眼里,哪怕老得一塌糊涂,也仍然是花儿少年。看着她甜蜜的样子,我不敢想象也不敢相信,五十五年的守候与期盼,五十五年的痛苦与煎熬,要付出多少青春年华?我忍不住问她:“他好在哪里?你就这样心甘情愿为他独守一生?”丹妮用食指指着自己的鼻尖不假思索地回答:“我不是没人追啊,但我心里只住了他一人。”她的心里只住了他一人,这话不是戏言,她一直待字闺中,她的心房里面只能容他一人转身。一次次翻看厚厚的发黄的影集。不用说,那些老照片里是丹妮和迪宝最有色彩的记忆。美丽大方的女教师,英俊腼腆的中国学生,一段如歌如诗的师生恋在20世纪50年代的西子湖畔激情演绎。相片上这个英气逼人的年轻人正是丹妮一生的最爱,他们的纯真与火热自然喷发,然而他们无法承诺也不可能有明亮的未来,唯有把爱融进骨头里。就是这份刻在骨头里的爱,让丹妮的一生叠满了牵挂的痛惜。“我原本打算在修女院终老,后来他来信了,我就去教堂问神父,我该不该去,可不可以与他结合?神告诉我可以了,就这样,我听从了上帝的安排。”八十三岁丹妮终于出嫁了,这位年迈的新娘第一次走上了婚礼的殿堂,仿佛他们俩活到这把年纪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共同谱写人生最美丽的华章。更难能可贵的是她把对中国的热爱和思念化作为中法交流服务的动力,有了这份特别的情感,丹妮感觉到自己与祖国近了,与亲人近了,三十年成长的记忆更加鲜活了。 后因忙于其他,写书之事一时搁浅。直到作家出版社总编室主任王元一句话提醒了我:“我看了你的博客,你应该早把李丹妮的故事写出来啊。”猛然记起我是欠了丹妮的,顿感愧疚。才知丹妮去了法国,而因为身体的缘故又不能马上回来。我只有静静地一边等待她的消息,一边发表了以丹妮为原型的短篇小说《厦门奇缘》。当然我并不满足于如此简单地写她的故事。2015年回到厦门的丹妮身体大不如从前,她已搬到袁迪宝二儿子厦门海沧区的家居住。那天我去看望,丹妮安闲地坐在阳光照射的客厅,一缕眼角的余光仿佛永远在追随久远的岁月。她总是看着阳台前的一片海说那是西湖,依然固执地沉浸在往昔的幸福中。随后的时间,我和袁迪宝的三儿媳欧阳鹭英一起翻相片、挖故事、谈想法,鹭英去过法国五次,跟这位洋婆婆生活时间最久,她整理了公公婆婆的情书和日记。为了找感觉,2015年的夏天,我还特意去了欧洲旅游,在法国巴黎住了几晚,感知到了那个国度的浪漫,体味到丹妮在法国生活的情态。完稿后,却为书名绞尽了脑汁。最后还是在我给丹妮写的歌词中找到了灵感,其中一首便是“用爱等一生”,便成了本书书名,得到了大家一致认可,旅美书法家王岩平先生还特意为丹妮夫妇题词,挥毫泼墨“用爱等一生”。福建省流行音乐学会厦门分会主席林伟民、厦门广电集团首席编导高宏斌、厦门大学音乐教师何毅鹏分别为之谱曲,厦门朗诵家协会会长彭鹭激情朗诵。国内著名音乐剧制作人李盾先生也有意要写音乐剧。在这本书写作准备阶段和创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朋友的帮助与支持,由衷地感谢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张陵、总编室主任王元、资深编辑林金荣,厦门市政协副主席潘世健、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邱守杰、厦门市宣传部文艺处处长苏旋、摄影家王玉敏、李珊,以及袁迪宝全家人等。感谢丹妮美丽的人生润泽了我笔下的文字。祝愿李丹妮、袁迪宝二位老人健康长寿!希望这本书能给他们带来一份温暖的纪念。 袁雅琴第一章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年华二月初 她还没出生便随父母从法国来到中国,在此度过人生最天真无忧的幸福时光。 1926年,丹妮还在妈妈肚子里便踏上了归国的旅程。1926年冬。法国里昂。冬天虽然寒冷,但待在妈妈肚子里的丹妮却是暖暖的。她丝毫感觉不到外面的寒风,也浑然不知父母这时候已经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父亲李树化与母亲燕妮要回中国去。受孕于法国,诞生在中国,丹妮与中国的缘分自此有了美丽的开端。站在船上的燕妮,年轻而美丽,她的表情从容而愉悦,似乎相信了有人当年说过她会嫁得很远的话,于是她认定了这是宿命。与他们同行的还有李树化的同乡好友,也就是后来成为大画家的林风眠和他的法国太太。两对年轻的中法夫妻此时带着一份憧憬踏上了归国的旅途。身为华侨,家里是望族,李树化十岁便从泰国回到了广东梅县。当年他是受同乡好友林风眠的鼓动瞒着家人一同到法国去勤工俭学的。说到林风眠,不得不介绍一下这位影响了李树化一生的重要人物。作为现代艺术教育的一代宗师,当代杰出的艺术巨匠,林风眠与徐悲鸿都是已经接近了“东西方和谐和精神融合的理想”的画家。1919年7月,中学刚毕业的林风眠收到同窗好友林文铮从上海发来的信函,获知了留法勤工俭学的消息,遂告别父老作为第六批留法勤工俭学学生,前往法国留学。1921年转入法国第戎国立高等艺术学院学习的林风眠大受赏识,9月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就读。他的画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的营养,与中国传统水墨的境界相结合,并融入了个人的人生经历。在林风眠的影响下,十八岁的李树化与二百多位青年一起坐船去了法国。当然李树化是瞒着家里人去的,后来他父亲知道这事非常生气,父亲希望儿子有一天回泰国帮他经营金银器业。李树化在法国许是受了父亲影响选择了学习文艺,对法语一窍不通的李树化先到枫丹白露一所国际学校学习了一年法语,聪明好学的他很快通过考试进了里昂中法大学的音乐学院学习,成为里昂中法大学首批一百二十七名在册学生之一。这所大学在1919—1920年间就有一千六百名抱着救国理想的中国学生来此求学,他们中间有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领导人的周恩来、邓小平、陈毅、聂荣臻等。林风眠来法国前在上海开会时就认识了周恩来,那时候,周恩来在上海帮助学生赴法学习,是勤工俭学的开拓者。在法期间,李树化他们与周恩来等一批留法中国青年都很熟,以至于后来他们要申请回法国时都是周总理亲自批准的。离里昂不远的附近有一家枪弹制造厂,李树化为赚点钱也在那里打过工。住在里大校园依雷内堡军营,讲着有湖南口音的国语(他同学大多是湖南人),学习声乐指挥专业,李树化却很喜欢舞蹈,于是他和同学们娱乐的地方常常便是“冬日宫”舞厅。没想到这个舞厅演绎了一段别致的中法之恋,成全了一对才子佳人的爱情。穿着长长的喇叭口大衣,围一条白色的丝绸围巾,彬彬有礼,风度翩翩的李树化一出现在舞厅,便吸引住了一些女孩子,当时,中国学生很受里昂女孩子的欢迎。李树化很快发现了一位坐在舞厅边上气质脱俗的短发女孩,他邀请她跳舞,可她并不会跳,李树化便开始教她跳探戈舞和圆舞曲。很快,他们彼此有了好感,李树化的正直、礼貌感动了她,她乐于跟这位中国留学生交往。李树化因此为她特意取了个中国名字李燕妮,那时燕妮才十九岁,在一家染织厂当工人。燕妮家里很穷,她十四岁便出来做工了。李树化和燕妮常常相约到金头公园散步,这是里昂最大的一个公园。金头公园有一条河,燕妮常坐在河边做手工,李树化则陪在一旁看书。天气好的时候他们就搭乘蓝色小火车去巴尔伯小岛上玩,在沿河的小吃店吃油炸小鱼,有时候还走到伊散省的巴尔马山洞,跟人一起唱法国民间爱情歌曲,还在里昂老城租一间小房练琴。燕妮一边听琴一边做刺绣活,与恋人度过快乐浪漫的美妙时光。四年之后,李树化毕业,在拉比钢琴公司找到了工作,当然,他也决定结婚留在法国。1926年,他和燕妮在维乐班市政府登记结了婚。这一年,李树化的父亲去世。作为中国第一代钢琴家的李树化决定回中国,到北京艺专音乐系当教授。离开法国时,燕妮已有四个月的身孕了。回国的旅途,漫长而又多折。海关为防止拐骗妇女,凡是身边带着欧洲女人的人都有嫌疑,李树化无疑受到盘查,必须等到燕妮父亲的证明书才能放行。为等证明书,他们在马赛停留了好几天才启程。其中当然也有惊吓,轮船在经过埃及时,燕妮从没见过非洲小孩子,一时感到特别害怕,李树化因此禁止燕妮走出船舱,为的是保护好她肚子里的丹妮。在那个拥挤的船舱里,燕妮的脑海里满满地装着对中国的好奇与向往。 1927年,丹妮出生在中国北京,她的中国名字叫李尘生。回国后,由于林风眠出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李树化也受聘在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教授音乐。林风眠深受当时学界泰斗蔡元培美育思想的影响,他顺承新文化运动潮流,倡导新艺术运动,革新艺术教育,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教育思想,请木匠出身的画家齐白石登上讲台,聘请法国教授克罗多来校讲授西画。说来很有意思,李树化与林风眠这两位同乡好友,一起去法国留学,一位成为著名音乐家,一位成为著名画家,两人都娶了法国太太,又都在1927年生了一个女儿,而且,两人都在1991年离世。正逢中国内战,北平的生活相当艰苦,李树化与林风眠,还有一位雕塑系的教授,三家同住在一幢四合院里,三幢平房共享一个庭院。三位法国太太来到中国十分好奇,不久便相约去长城游玩,燕妮和林风眠夫人因为身怀六甲,是坐轿子上长城的,而李树化和林风眠则像驴子一样跟在他们的太太后面保驾护航。丹妮还没出生便坐过中国轿子,多年后她笑说自己在妈妈肚子里都已经知道长城的模样了。1927年5月24日,丹妮在中国北平诞生了。当那位德国产科医生抱着她走进燕妮房间时,燕妮高兴得不知所措,盯着刚出生长相像自己的女儿看,脑海中第一个念头便是一定要把女儿培养成有文化的人。她一直遗憾自己没读什么书,希望女儿替自己圆读书梦。李树化给女儿取了一个中国名字:李尘生——生在尘土里的一棵李树。“尘生”听起来并无女性的温婉,但含义较深,燕妮最欣赏的是其中含蕴的《圣经》中的意义:耶和华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进他的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她希望女儿记住自己只是一堆尘土而已。而修女们要燕妮给女儿起个有宗教信仰的名字,否则如果夭折就会下地狱。尘生等到十二岁受洗时才有了现在的名字——丹妮。小时候,爸爸叫她尘生,妈妈则叫她贝贝,直到十九岁时,妈妈才改口叫她丹妮。身在异国他乡的燕妮随遇而安地过上了中国太太的居家日子。能干的她总是闲不住,连女儿的衣服都是要亲手做。丹妮记得妈妈常用面粉袋子改作绣花衣让自己穿上,穿在身上一点都看不出寒酸,还有一点可爱的洋气。燕妮不仅会做衣,更会做美食,还教家里的保姆做西餐。保姆常在厨房做许多好吃的给丹妮吃,只是燕妮不让丹妮吃太多零食,也不让保姆收拾丹妮的房间,她希望丹妮一切都自己动手,很注重培养丹妮的独立生活能力。而在外人眼里,丹妮就是一个在中国长大的外国漂亮女孩,是从童话里走出来的公主。 1928年,认识美丽的杭州。家里成了接待艺术家的会客厅。丹妮的一生在法国时间最长,却对杭州记忆最深,以至于后来她回到中国来最记得杭州,最喜欢杭州。儿时的快乐与年轻时的爱情足以把生活了三十年的杭州粘在身上,缝在心里。1928年,受到蔡元培的赏识与委派,林风眠赴杭州主持筹办国立艺术院(1929年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现在的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并出任院长,把夫人和女儿托付给李树化照顾。后来,李树化带着全家也随之搬到了杭州,就职于杭州艺专,与林风眠仍为同事。为了安心住在杭州,李树化还买了一块地,盖起七百平方米的中国式别墅,围墙四边有翘角,墙边刻有“李界”二字。在这栋别墅里,丹妮留下了一生中最美好最难忘的一段记忆。“李界”离西湖不远,无比的宽敞舒适。屋前是一个大花园,种满了玫瑰花、桂花等花木,屋后有大菜园。院子里还养着一条叫嘟嘟的狼狗,站起来比丹妮还高。那时候,李树化每月收入有三百大洋,家里请了三个用人:厨娘、包车夫、门房。其实燕妮反对请用人,不想把丹妮当作小姐让用人服侍。燕妮最高兴的事是种菜,种了法国那边寄来的菜种,还在院子里养鸡养兔,一点不像一位教授夫人,倒像一个勤劳的农妇。初到杭州时丹妮只有两岁,还不知道西湖美景,只是爱跟着妈妈在湖边散步。还跟林风眠的女儿蒂娜一起玩。两个小伙伴同为中法混血儿,都长着一张洋娃娃脸。她们形影不离,亲如姐妹,常常在西湖岸边和长堤上玩耍,任柳枝拂面,十分惬意。那时候,绕着西湖所有的景点,丹妮都能背得出来。丹妮和蒂娜一生都是很好的朋友。蒂娜后来嫁给了一个犹太人,远走巴西了。她们的玩伴中还有赵无极大哥,也就是后来成为法国艺术院院士的著名画家。丹妮最爱父母带她去上海,因为在上海可以看到很多玩具,在法租界还可以买到法国食品、牛肉、奶酪等。小时候的丹妮除了可爱,也有一丝调皮,三岁就有过喝酒的经历。一天,家里照常来了客人,吃饭喝酒,很是热闹,等客人走了之后,丹妮和蒂娜上了餐桌,竟然拿起酒杯喝了酒,当然她们不知道酒是什么东西,丹妮后来喝醉倒下了,把大人们吓得半死。让人羡慕的是家里常常有些贵客来访,李树化在杭州艺专的同事和一些艺术家,鲁迅先生也来过家里。丹妮记得当年鲁迅把她抱在腿上跟她说话,逗她玩。客人中有的像李树化一样娶的是法国太太,不过有一些夫妻没能维持太久,因为欧洲女人不乐意中国的四世同堂,她们喜欢婚后组建自己的小家,不能如愿就只好分手。而李树化和燕妮结婚六十五年,婚姻一直很幸福。李树化一直秃顶,朋友们便开玩笑说他娶了一个温柔的妻子,天天抚摸他的头发,便成了光头。李树化也因此为燕妮写了一首曲子叫作《如此温柔》。燕妮坚信李树化对她的爱,曾经对丹妮说过:“如果他要离开我,我绝不会为难他,我就一个人把你带到法国来培养。”在家里,燕妮教丹妮说法语,因为她认识的汉字不多,但丹妮四岁进学校后就拒绝说法语了,常常会用汉语回答燕妮的法语,有时候燕妮会因为听不懂很着急,母女间难以沟通,她们还去找过家庭医生。等丹妮到了十一岁那年,不知怎么开始说法语了,似乎注定她将来就会待在法国。







阅读提示:用爱等一生的作者是袁雅琴 欧阳鹭英,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用爱等一生下载地址

上一本:保罗·奥斯特小说研究
下一本:奥斯维辛的小图书管理员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