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剑心 日期:2016-05-09 18:03:14
《黄仲则诗选注》为清代诗人黄仲则的诗歌选本,选诗凝练,体裁全面,注释精当,校讎审慎,便于阅读。全书选诗383首,均以仲则之行谊情绪为准则。凡分古体,五言、七言、杂言三卷;近体,五言律、七言律、五七言绝三卷。每卷之中,又以年月为次。选录之外,又加以笺释,钩稽推证,审慎校讎。仲则之生活状况、诗风变迁,使人一览而知。
作者简介:
朱剑心(1905—1967),名建新,以字行,浙江海宁人。朱氏幼承庭训,博览群书,善诗词书法,精于篆刻金石之学。1925年,毕业于上海国民大学。1936年,奉公赴日本、朝鲜考察,次年因时局变动提前回国。1928年至1935年,辗转任教于浙江台州、杭州、衢州等地。1936年,经张元济引荐,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馆南迁香港,香港沦陷后返回上海。1944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1945年起,先后执教于上海市敬业中学、上海市民立中学、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直至病逝。
前言朱剑心(1905—1967),名建新,以字行,浙江海宁人。朱氏幼承庭训,博览群书,善诗词书法,精于篆刻金石之学。1925年,毕业于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奉公赴日本、朝鲜考察,次年因时局变动提前回国。1928年至1935年间,辗转任教于台州、杭州、衢州等地。1936年,经张元济引荐,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馆南迁香港,后因香港沦陷返回上海。1944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1945年起,先后执教于上海市
敬业中学、上海市民立女中、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直至病逝。
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四岁丧父,家贫力学。十六岁应童子试,以第一名进学。博古通今,惊才绝艳,“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朱剑心(1905—1967),名建新,以字行,浙江海宁人。朱氏幼承庭训,博览群书,善诗词书法,精于篆刻金石之学。1925年,毕业于上海国民大学。1926年,奉公赴日本、朝鲜考察,次年因时局变动提前回国。1928年至1935年间,辗转任教于台州、杭州、衢州等地。1936年,经张元济引荐,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抗日战争爆发后随馆南迁香港,后因香港沦陷返回上海。1944年任教南京中央大学。1945年起,先后执教于上海市
敬业中学、上海市民立女中、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直至病逝。
黄仲则(1749—1783),名景仁,又字汉镛,自号鹿菲子,江苏武进人。四岁丧父,家贫力学。十六岁应童子试,以第一名进学。博古通今,惊才绝艳,“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然“生于盛世运偏消”,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有《两当轩集》传世。其诗奇思妙构,缠绵悱恻,多抒发穷愁不遇、寂寞苍凉之情,如“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癸巳除夕偶成》);“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绮怀》);“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翦裁”(《都门秋思》);“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杂感》)等,为时人所爱诵,至今仍脍炙人口。风雨飘摇的民国时代,仲则诗引起广泛的共鸣,拥有包括柳亚子、陈去病、苏曼殊、瞿秋白、郁达夫等在内的众多读者,朱氏亦为其拥趸:回国以后(1927),经过了半年的失业,在这时期,除了自己常常吟诗以发牢骚之外,才把历代名家的诗集读了个畅。我最欢喜的,却是清朝黄仲则和龚定盫两家,大概因为他俩的身世品性,和我比较相近吧。(《我的读书与写作》)朱氏选诗,均以仲则之行谊情绪为准则。削其歌功颂德、附庸风雅之作,省其游览怀古、应酬倡和之诗,而寄寓真情、关涉身世之作,虽不免为怨尤,则在所必录。选诗三百八十三首,凡六卷,分体选录,以便读者讽咏,兼及各体风格之比较。每体之中,仍以原刊年月为次。诗歌之注释,则以实事求是、钩稽推证,正其失实及琢削之处,诠其不愿言明、别具隐衷之情。又因仲则诗刻本既多,字颇互异,故审慎校雠,取其义胜者,而正其亥豕鲁鱼之误。凡此种种,足见用功之深。
《黄仲则诗选注》成书以后,列为《学生国学丛书》之一种,由商务印书馆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印行。本次即以该版为底本,简体横排,并保留部分异体字、繁体字。文字脱讹之处,如卷一《鹦鹉洲》注释三“芳草萋萋鹦鹉洲”错为李白诗等,则予以径改,不出校记。另,选诗在《两当轩集》中之具体卷数,则详注于诗末,以便读者参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