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仕忠 日期:2016-10-10 11:44:07
本集刊以古代戏曲和俗文学研究为主要对象,以实证研究为特色,重视*手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强调对基本文献的调查、编目、考释。较之一般戏曲研究刊物的以“论”为主而不免走向泛而无当者,尤其强调文献资料考证研究,不尚空论。亦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献考索、海内外藏家本书为中国俗文学文献的考订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书中以古代戏曲和俗文学研究为主要对象,以实证研究为特色,重视第一手文献资料的发掘与利用,强调对基本文献的调查、编目、考释,尤其强调文献资料考证研究,即集中于作者考、重要事件考、版本文献考索、海内外藏家
目录:
学专业委员会成员等。曾多次赴日本东京大学、京都大学、早稻田大学等处作访问交流。主要从事俗文学文献、中国戏曲史等方面的研究,现为主持有“车王府曲本整理与研究”“全明杂剧编纂与研究”“子弟书全集”等课题。
目录:
南北曲“衬字”辩说【洛地】/1
森槐南与他的中国戏曲研究【黄仕忠】/25
试论古代剧本的校勘及其意义——以元杂剧为例【戚世隽】/56
《今乐府选》编选考论【陈妙丹】/67
论姚燮未见过《曲考》原书——兼谈《曲考》的性质【彭秋溪】/81
宋教坊“小儿队”若干问题考【黎国韬】/92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四种《西厢记》刊本考【陈旭耀】/104
《西厢记》研究史上被忽略的个案——试论陈志宪的《西厢记笺证》【董上德】/116
《群音类选》所选明传奇逸剧考释【陈志勇】/131
明末清初绍兴曲家魏方炿所作杂剧考【郑志良】/155
康熙旧本系统《升平宝筏》考【熊静】/162
从老郎神演变论前后秦腔【张志峰】/172
吴承烜生平事迹与戏曲创作考辨【左鹏军】/191南北曲“衬字”辩说【洛地】/1
森槐南与他的中国戏曲研究【黄仕忠】/25
试论古代剧本的校勘及其意义——以元杂剧为例【戚世隽】/56
《今乐府选》编选考论【陈妙丹】/67
论姚燮未见过《曲考》原书——兼谈《曲考》的性质【彭秋溪】/81
宋教坊“小儿队”若干问题考【黎国韬】/92
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四种《西厢记》刊本考【陈旭耀】/104
《西厢记》研究史上被忽略的个案——试论陈志宪的《西厢记笺证》【董上德】/116
《群音类选》所选明传奇逸剧考释【陈志勇】/131
明末清初绍兴曲家魏方炿所作杂剧考【郑志良】/155
康熙旧本系统《升平宝筏》考【熊静】/162
从老郎神演变论前后秦腔【张志峰】/172
吴承烜生平事迹与戏曲创作考辨【左鹏军】/191
日本江户、明治间上演中国剧史料四则【李莉薇】/199
香港高校图书馆藏木鱼书概述【李继明周丹杰】/208
海峡两岸说唱歌仔册研究之回顾与前瞻【潘培忠】/229
因字辨音,以音识义——从《潮州歌册选集》谈潮州歌册整理问题【肖少宋】/249
明刊《新编寡妇烈女诗曲》校读札记【冯先思】/261
欧洲图书馆藏清代俗曲珍本四种辑考【崔藴华】/269
南京图书馆藏祁彪佳尺牍论曲文字辑考(上)【张诗洋李洁】/279
《迎銮新曲》序跋笺证【郭英德】/294
《问霞阁杂剧》三种【(明)魏方炿着郑志良校点】/306前言发刊词
中国的俗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经唐代俗讲变文、曲子词到宋元话本,延绵不絶,明清以后,更蔚成大国:从通俗小说、杂剧传奇到地方戏曲,发刊词
中国的俗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其渊源可追溯至先秦,经唐代俗讲变文、曲子词到宋元话本,延绵不絶,明清以后,更蔚成大国:从通俗小说、杂剧传奇到地方戏曲,从北方的鼓书(长篇鼓词与短篇鼓曲,京韵大鼓、山东大鼓、乐亭大鼓等)、子弟书、快书、岔曲、单弦、马头调、赶板、琴书、坠子、道情等,到南方的弹词、滩簧、南词、平话、南音、木鱼书、龙舟歌、潮州歌、湖南唱本等,以及遍布全国的宝卷、善书等,成为研究中国文学、艺术、文化、历史、语言、风俗等方面的重要数据。
然而,由于俗文学非同于雅文学之关涉经国大业,故向来不登大雅之堂。晚至20世纪初,由于西方学术观念的引入,俗文学纔开始得到了关注,并以郑振铎先生所著《中国俗文学史》问世为标志步入学术的殿堂。但在现代学术研究体系中,俗文学的研究仍然是举步维艰,迄今尚未能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获得自己的领地,并且面临着分化的局面:俗文学大家庭中的两个支柱——古代通俗小说与古代戏曲,借助西方文学中小说、戏剧的崇高地位,以“小说史”与“戏曲史”的面目,获得了主流学术的认同,成为独立的学科;20世纪50年代之后,由于阶级与革命观念的引入,这两种文艺体裁更被认为主要反映了底层民众的声音,因而成为显学,如今已完成基本文献的调查、各类目録的编集、多种丛书的影印、重要文献的整理标点,以及各类史着的反复书写,其成就亦与传统诗文研究并峙,地位无可动摇。而俗文学大家庭中的其他成员如各类说唱文学和杂曲歌謡等,则依然处境艰难。由于说唱曲艺之遍地开花、蔚为大观,主要是在晚清与民国,时间相对晚近,故存世文献数量甚巨,收藏殊为分散,目前家底犹是未清,基础文献的整理编目尚未全面展开,资料利用颇多困难,令研究者望而生畏;又由于它们原属地方性伎艺,颇受方言、地域的限制,流播未广,影响多拘于一隅,既难以进入文学之主流,更遑论引领时代之风潮。它们在“古代文学”与“近代文学”学科中,只能作为附庸而存在,而“现代文学”的学科概念又基本等同于用白话文写作的新文学,所以它们又被冠以“传统文艺”而婉拒于门外。在当下以学科为中心的大学科研体系中,或只能勉强列入“民间文学”一科,然而真正治“民间文学”者,又以为其主体乃是民间口头流传的文学。于是乎,除戏曲小说而外的俗文学,几无立锥之地。正是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俗文学研究的展开。
有感于此,我们创立《戏曲与俗文学研究》,希望能够为研究俗文学的同道提供一个发表的平台,以促进研究的进展。当然,“戏曲”本为“俗文学”之一体,今于刊物之名以“戏曲”二字领起,则是因为广州中山大学为戏曲研究之重镇,目前所进行的项目和所从事的工作,实以戏曲研究为多,所作积淀稍厚。
创设此刊,还有一个私念,就是希望借此刊物,倡导重视文献与实证的学风。在戏曲研究方面,以往学者所关注与讨论的“问题”,可谓已经题无剩义,重复老调者屡见不鲜,亟须借助第一手基本材料的研讨与发掘,来提出“新问题”与“好问题”;而说唱曲艺、杂曲唱本的研究,则仍处于梳理平整、概况介绍的阶段,似乎尚无关涉文学主流的“问题”可供讨论,故而更需要我们先做文献普查、编目、文本影印与校点整理等基础工作,使之作为“文艺”的一脉而进入“文学艺术史”的主流视野,争取一席之地,然后提出真正的关涉文学主流的“话题”。
谨此期待更多的同好加入本刊的行列,以共同推进中国俗文学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