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鲍靖 日期:2016-10-10 11:44:07
萨布拉(Sabra)在希伯来语中意为“仙人掌”,比喻那些外表粗糙坚硬、内心甜美细腻的土生土长的犹太人。《自由的萨布拉》是一部讲述中国女孩向西方社会迁移的纪实作品,也是一本能同时触动两代人的亲情散文。
本书从一位单亲母亲的角度,以饱蘸激情的笔墨,讲述了女儿贝蒂在三个不同文明国度中的成长故事。贝蒂从小就具备了所有中国女孩最值得称赞的品质——听话、爱学习,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在父母及他人的期望中度过了儿童时代。十岁时,她跟随母亲来到战火纷飞的以色列,在犹太文化的熏陶下,她度过了成长中最关键的时期,变得如仙人掌之于沙漠、雏鸟之于蓝天般自由而顽强,以至于四年后当她再次迁移去往美国时,已不再是初到以色列的那个“腼腆”、“听话”的女孩了。如今的贝蒂,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从一名逃学少女成为受人尊敬的美国医生,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母亲体会得最真实透彻。
作者简介:
美籍华裔,医学科学家。祖籍南京,1983年毕业于南京铁道医学院(现南京东南大学医学院),后在天津和珠海从医13年。2002年获以色列魏兹曼科学研究院生物学博士学位,对癌症的研究做过杰出贡献。曾撰写许多医学论文和医学科普读物,获《中国健康报》“出国归来”征文最高奖,也在知名文学报刊中发表过小说和散文。现任“美国全球妇女理解和促进组织”华盛顿分部主席,致力于通过教育、基金、访问,促进妇女的相互理解,提高妇女的国际地位,培养妇女领袖。
目录:
第一部在中国:温顺听话的小龙女
1.离开8岁的女儿
2.生命的延续
3.钢琴梦魇
4.为了妈妈的梦想去以色列
第二部在以色列:犹太文化熏陶下的叛逆成长
5.初到陌生的国度
6.犹太小学开学第一天
7.成为快乐的“萨布拉”
8.注重“行为教育”的班主任老师
9.学第三种语言——希伯来语
10.用一堂课激发学生兴趣的犹太钢琴老师
11.罗密欧和朱丽叶:仓鼠的故事
12.和犹太小朋友一起过普睿节第一部在中国:温顺听话的小龙女
1.离开8岁的女儿
2.生命的延续
3.钢琴梦魇
4.为了妈妈的梦想去以色列
第二部在以色列:犹太文化熏陶下的叛逆成长
5.初到陌生的国度
6.犹太小学开学第一天
7.成为快乐的“萨布拉”
8.注重“行为教育”的班主任老师
9.学第三种语言——希伯来语
10.用一堂课激发学生兴趣的犹太钢琴老师
11.罗密欧和朱丽叶:仓鼠的故事
12.和犹太小朋友一起过普睿节
13.12岁的成年礼
14.成为“筷子”歌星
15.一次美好的失败
16.情窦初开
17.早熟的女儿
18.西方妈妈的性教育
19.不愿离开以色列
20.与“逃课少女”的半小时谈话
21.“我恨中国传统”
22.离家出走
第三部在美国:天高任鸟飞
23.提前毕业:向权威挑战
24.从打工中得到历练
25.迷途
26.单亲家庭的悲和喜
27.生命中最珍贵的东西
28.在艰苦的环境下懂事
29.充满西方特质的中国姑娘
30.来自鸽子的启迪
31.鸿雁传信
32.独自在欧洲旅行
33.成为美国医生
后记
前言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从“吃不饱”肚子,到山珍海味都“不想吃”的年代。当物质生活丰厚了,极富爱心的父母们第一个想做的,是让我们的孩子不再重复我们自己的苦难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过激,因为往往这种过分的溺爱却往往会事与愿违。“睁着眼睛是他的,闭着眼睛还是他的。”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后,当听说很多国内的很多父母在用他们积攒多年的财产去为孩子“买”一个工作或一套房子的时候,我感到十分惊讶。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那是真正忘我的、无私的爱。但如何用这种天生的、美丽的爱去培养出富有爱心、自力更生、对自己和社会有责任感的下一代,则是萦绕在我们所有人脑际的困惑。亲情、友情和爱情构成了生命永恒的交响曲,而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健康、博大、理性的爱,能赋予我们的后代一对丰润、坚强的翅膀,教会他们在广阔的人生天空里自信地、自由地、不屈不挠地翱翔。
这也是我女儿贝蒂迁徙的三个国家——中国、以色列和美国馈赠她成长过程的营养和礼物。
我把贝蒂在三个迥然不同的国家的成长故事与国内外同胞分享,目的不是为了“说教”,而是“抒情”。如果其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会使你更明智地对待自己和孩子,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挫折,便是我最大的愿望和慰藉。
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从“吃不饱”肚子,到山珍海味都“不想吃”的年代。当物质生活丰厚了,极富爱心的父母们第一个想做的,是让我们的孩子不再重复我们自己的苦难生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应过激,因为往往这种过分的溺爱却往往会事与愿违。“睁着眼睛是他的,闭着眼睛还是他的。”在国外生活了很多年后,当听说很多国内的很多父母在用他们积攒多年的财产去为孩子“买”一个工作或一套房子的时候,我感到十分惊讶。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尤其是父母对孩子的爱,那是真正忘我的、无私的爱。但如何用这种天生的、美丽的爱去培养出富有爱心、自力更生、对自己和社会有责任感的下一代,则是萦绕在我们所有人脑际的困惑。亲情、友情和爱情构成了生命永恒的交响曲,而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健康、博大、理性的爱,能赋予我们的后代一对丰润、坚强的翅膀,教会他们在广阔的人生天空里自信地、自由地、不屈不挠地翱翔。
这也是我女儿贝蒂迁徙的三个国家——中国、以色列和美国馈赠她成长过程的营养和礼物。
我把贝蒂在三个迥然不同的国家的成长故事与国内外同胞分享,目的不是为了“说教”,而是“抒情”。如果其中成功和失败的经验会使你更明智地对待自己和孩子,多一份快乐,少一份挫折,便是我最大的愿望和慰藉。
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观察女儿在以色列的自由成长,以细腻、感人的笔触记录下这一过程。应该说,《自由的萨布拉》向读者更多地展示了犹太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对人性自由的锻造和培育。犹太文明之美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示,是任何对犹太民族或犹太文化稍感兴趣人士的必读之物。
——中国犹太文化联盟会长、南京大学格来泽犹太/以色列研究所教授徐新
一本关于勇气和成就的书,一本人人应读的书,包括父母、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以及所有对不同文化感兴趣的人。书中那些眼泪和欢笑共存的故事牵动每一个人的心弦,对每一个家庭和孩子都有教益。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董事、红杉总统游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席MalloryStarr
在艰难困苦和多文化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更早成熟,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会更坚强。这就是贝蒂在三国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我为贝蒂和靖感到骄傲!
——魏茨曼研究所教授、以色列癌症协会主席YosefYarden作者以其敏锐的目光观察女儿在以色列的自由成长,以细腻、感人的笔触记录下这一过程。应该说,《自由的萨布拉》向读者更多地展示了犹太文化的独特性以及对人性自由的锻造和培育。犹太文明之美得到了酣畅淋漓的展示,是任何对犹太民族或犹太文化稍感兴趣人士的必读之物。
——中国犹太文化联盟会长、南京大学格来泽犹太/以色列研究所教授 徐新
一本关于勇气和成就的书,一本人人应读的书,包括父母、教育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以及所有对不同文化感兴趣的人。书中那些眼泪和欢笑共存的故事牵动每一个人的心弦,对每一个家庭和孩子都有教益。
——美国亚洲文化学院董事、红杉总统游艇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主席MalloryStarr
在艰难困苦和多文化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会更早成熟,在充满荆棘的人生道路上会更坚强。这就是贝蒂在三国成长经历的真实写照。我为贝蒂和靖感到骄傲!
——魏茨曼研究所教授、以色列癌症协会主席YosefYarden
鲍医生不仅把我们带入了她起伏跌宕的生活故事中,而且使我们亲身感受到一个孩子从中国到以色列再到美国的旅途和变迁,以及其中的艰难和美丽。这是一本既真实又细腻的书,也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本书不仅会吸引母亲和女儿,也会吸引父亲和儿子,是一本必读书。
——以色列内盖夫本古里安大学教授JonathanLaronne
西方妈妈的性教育
我在以色列的好友奥娜对我说:“正如世间的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孩子的性成熟也有早晚之分,因人因地而异,当不期的事件发生时,应该多倾听、理解、诱导和帮助,成为孩子最值得信任的知己,而不应一味指责甚至是惩罚,这样可以有助孩子身心健康的发育,避免发生不良后果。”奥娜13岁时与男孩子相拥过夜,清晨醒来,妈妈和她相拥而笑。
面对早熟的女儿,东方妈妈和西方妈妈采取迥然不同的方式——到底谁是谁非呢?
••••••
“奥娜,贝蒂到现在还没有回家——她会在哪里呢?我该怎么办呢?”那晚11点多了,贝蒂还没有回家。我心里焦急万分,拨通了奥娜的电话。奥娜是我到了以色列以后结交的第一个犹太姑娘。我和她同年在本•古里安大学开始读博士,她在化学系,我在生物系。
奥娜听我诉说完所发生的事,对我说:“你现在不用担心她的安全问题。你知道以色列的夜晚是很安全的。贝蒂一定是在某个同学家过夜了。你等着我,我明天晚上来找你。”奥娜安慰我说。
次日晚,灿烂的星空下,我和奥娜,还有她的爱狗,基尼,在我家不远处的小巷里漫步。
奥娜又在静静地听着我的叙述,说到伤心处,我不禁掩面抽泣。
奥娜温柔地看着我,从提包里拿出纸巾,给我拭干泪水。
“好了,靖,别伤心了。”奥娜虽然比我还小4岁,却用大姐姐一样的语气对我说。
“现在,靖,请你抬头看着我……你看,我是个坏姑娘吗?”
皎洁的月光下,我看见奥娜那对深蓝色的眼睛发出钻石一样的光芒。我知道,不论是出自我个人的情感,还是社会的标准,奥娜都是一个出色的美丽姑娘:有事业,有追求,待人诚恳,有独立的意识,又善解人意,人见人爱。用中国人的标准,她是个好女儿、好姐姐、好朋友。她知道我非常喜欢她。我们已经认识好几年了。
但我纳闷,她为什么要问我这个问题呢?她应该知道我是怎么看她的呀。
“回答我,靖,我要你回答——我知道你在思考,但我要你说出来——我听不见你心里的声音。”
“你,当然是个很好的姑娘,不然我怎么会和你交朋友?”我答道。
“但是,我告诉你,我也性早熟——11岁起我就开始暗中喜欢男孩子,12岁就有了第一个亲吻,13、14岁就有了男朋友——你说,我因此变成了一个坏女孩了吗?现在,我33岁了。”
我睁大眼睛看着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认识她几年了,这是她第一次提起这事!
接着,奥娜有声有色地向我讲诉了她13岁时难忘的“第一次”:
在以色列,女孩子在13、14岁后就开始有男朋友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一般她们都直接或间接地告诉家长。家长非但不把这事看成坏事,相反,父母为孩子的成长而感到骄傲。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这样,也有很多家长仍认为,性生活应该等到孩子长大成熟了以后,比如18岁以后。那时他们才会懂得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不过,每个人成熟的早晚不同,性教育也是要因人而异。
奥娜记得很清楚,她13岁时第一次与一个她的同班同学,也是13岁的男孩在家里过夜。他们在一起看电视节目看得太晚了,然后一起手拉着手在奥娜的床上睡着了。次晨起床后,奥娜红着脸对妈妈说:“其实我们什么也没做。”奥娜的妈妈搂着她的肩膀,轻轻地说:“不要担心,你可以告诉妈妈实话。你不用担心告诉我任何的事。我很为你高兴,这证明你已经长大了。他是个很好的男孩。我自己也是从这个年纪就开始有了男朋友。”奥娜于是倒在妈妈的怀里,对她讲述那个男孩的情况,他们是怎么认识的,他多优秀,恨不得把她的故事和对男孩子的兴趣全部与妈妈分享。“我好快乐,妈妈,我真的很喜欢他。”
没有一句训斥,没有一点说教,奥娜的妈妈只是关切地听着女儿的叙述,只是由衷地为女儿的成长和经历而高兴。只不过,最后,她妈妈轻轻地提醒道:“要小心,你还太小,应该等到成熟一点再——而且,千万不要怀孕了——要注意安全。”
“当然了,我不会这么早就有真正的‘性’关系的——我早就备好了各种型号的避孕套。”她们相视大笑。那天,奥娜母女两人欢快的笑声在屋里回荡,然后飞出了她们那简陋的小屋,飞到那湛蓝的天空——后来那个男孩子搬家了,住在距奥娜家很远的地方,于是他们也就失去了联系。但奥娜永远也不会忘记那个男孩多情的眼睛。
奥娜声情并茂的叙述,把我带进了一个我从来不可能想象的、“天方夜谭”般既美丽又不可思议的故事。这怎么可能呢?一个母亲,为自己小小女儿第一次与男孩过夜而欢喜!
我想起我在南京的邻居,一个叫小星星的女孩,16岁时,有一次被父母看见在路灯下与一个男孩子亲密地聊天,男孩子的手抚摸着她的脸。然后,小星星被她的父母锁在卧室里,好多天不让出门;我女友明的女儿,14岁时,有一天放学不回家,与一个同班的男孩子在教室的角落亲密地谈心,被老师看见,告诉了家长,就被父母训斥得无地自容,很多天没脸面对同学。
这些都是近几年发生的事。我就不用列举我父母一代的生活规范。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难道,奥娜妈妈的做法,真的对奥娜的成长起到了积极、正面的作用吗?我现在面对贝蒂,应该如何去想、去做呢?
奥娜讲完她的经历,又开始对我进行心理疏导:“贝蒂是一个又聪明又敏感的女孩,她会在生活中学会生活。一个人的一生,并不在于她会交几个异性朋友,而在于对人类、对社会的贡献,是不是因为她的存在、她的努力,让社会、让她周围的人的生活更美好。
“早早地体验生活会使孩子很早就对性别的不同和两性的关系有所了解,有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然后在她真的长大了,进入社会的时候,在男女关系上,会比别人更成熟些,并会少受挫折,少走弯路。因此,她会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知识,去探讨人生,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在别的同龄男孩女孩为了男女关系不能自拔的时候,未来的贝蒂,一定能够理智、正确地对待,把精力投入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工作和学习。因为她已经在那个人生必修的课堂毕业了。你看,有什么不好的呢?
“弗洛伊德说过,性是人的第一需要,人类生存的动力和源泉。我们为什么要压抑这么美好的、人与生俱来的欲望呢?”
奥娜说完了,给了我一个灿烂的亲吻,带着基尼,消失在小巷尽头苍茫的暮色中。
那夜,我却久久不能入眠,慢慢地回味着、思考着、咀嚼着她的话。面对着同样一件事——女儿的早恋和可能的“性关系”——奥娜的妈妈和我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采用的也是不同的对待方式。尽管奥娜的话有道理,但毕竟我是一个中国妈妈,我在传统的中国观念下长大,我怎么能够摒弃自己多年来积累的道德观和伦理观呢?
但是,不管怎样,我内心深处的恐惧虽然没有完全消失,但却释然了一半。
多年后,贝蒂在美国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从没有一次因为交男朋友而陷入沮丧或绝望的境地。“曾经苍海难为水”就是这个道理。贝蒂不仅从来没有因此影响过学习,还一直为她的朋友们提供免费两性关系“咨询”。她的女朋友们都把自己的秘密向她倾诉,也十分听从她的分析和忠告。有一个高挑漂亮的高中同学,常常为了男朋友不打电话、不值得信任而神魂颠倒,不知所措,每当这时,贝蒂总是她第一个想倾述的人。
直到这时,我才真正地体会到奥娜那晚以她自身经历对我的“说教”是正确的。正如人有高矮胖瘦,寿命有长有短一样,每个人在生理和心理上的性成熟年龄也不同。很多非洲国家的女孩,11岁就要出嫁生孩子,而很多女人直到50多岁还不知性是何物,她们也许不需要性爱,也许从来没有接触到引发她们性爱的男人。那么为什么我们要压抑那些自然而生的、虽然幼稚但却真诚美好的情谊呢?美国的学校给11岁以上的孩子发避孕套是有道理的。人对性的好奇从出生就有了,而长到了十一二岁,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好奇和等待,他们已经有了想摸索和尝试的愿望,如果条件成熟,有了可靠的、值得信任的伙伴,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也许能使他们早日揭开性的奥秘,而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方面的发展中去。
我又想起多年前发生的一件事。在中国,在性禁锢的年代里,少女怀孕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贝蒂的奶奶,一个小儿科医生,就亲自处理过一个12岁怀孕的女孩。妈妈带女儿来看病,说食欲不好,经多方查因,最后确认是女孩怀孕了!小女孩什么也不懂就挺了个大肚子,妈妈羞愧得痛不欲生。
按照贝蒂老师的看法,尽管每个人的成熟时间有早晚,女孩子可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不同性质的“男朋友”,但最理想的还是等到16岁或者18岁当她们的身心基本成熟以后再考虑尝试性行为。那时她们也会知道如何去找到自己理想的伴侣。我个人还是欣赏中国的传统——把处女的贞操留给自己合法的丈夫,像我的奶奶、我的母亲和我自己一样。但时代不同了,很多事情是不以我们做父母的意志为转移的。原则上说,我赞成多支持、多理解和信任,少惩罚和责怪。就像对待朋友一样,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做父母的就会多一份舒展和平静。
犹太人和我们中国人有很多相像的地方,犹太人聪明、智慧,而且非常重视教育。但犹太人在对于孩子的恋爱观和性教育上却和我们非常的不同。中国人认为的一生,尤其是一个好女人的一生只应该有一次爱情、一个男人。而很多犹太人则认为男女关系也是一门学问,见识和经历的越多,就越有人生的经验,也就更成熟。
我的一个教授朋友,他的女儿23岁了,已经谈了8年的恋爱,是和同一个男孩子。也就是说,教授的女儿在15岁的时候就和这个男孩有了很好的关系。有一天,他的女儿告诉他,她想结婚了。这位教授朋友和女儿坐下谈心。“我很喜欢你的男友,也不反对你们结婚。但是,他是你一生唯一相处过的男孩。从没有与别的男人接触过,你怎能知道他是最适合你——也是你最想要相处一生的男人呢?”女儿想了想,觉得父亲有道理,于是与男友彻夜长谈。最后两人决定重新体验生活。三年后,如果彼此仍然想着对方、爱着对方,就约定在特拉维夫的一个公园见面,然后共同进入婚姻的殿堂,一起生儿育女,并永不反悔。
我当时惊讶地不知如何反应。青梅竹马的爱情,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是最最珍贵、最最值得艳羡的,那又是所有父母对子女求之不得的。
“那,如果你女儿在这三年中找到了别的男人,或者她的男友碰上了一个更漂亮的女孩,他们的关系不就结束了吗?”我深深倒吸了口气,问道。
“那就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不牢固——那么早点分手更好,省得将来对彼此的损害更大!”教授毫不犹豫地回答。
三年后,这位教授对我说,他女儿终于要结婚了。三年间彼此都交了几个异性朋友,但风风雨雨过后,他们得出结论:自己的初恋是最美好、最真实,也是最合适的。
如果不是因为这位教授是我的朋友,又是个非常真诚的人,我绝不会相信世界上还会有这样的事、这样的父母。
难道,我们对子女的性教育真的是如此不同——中国人和犹太人,我们不是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世纪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