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苏缨 日期:2019-02-26 19:38:40
容若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对前人诗词的寻章摘句与点评之中,他并不期望、也并不认为世人会认同他的眼光,他只把这些摘选与笔记作为私人语境下的一种珍藏。
纳兰性德(1655-1685),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朝著名词人。其祖于清初入关,战功彪炳,其父明珠,是康熙朝权倾一时的首辅之臣。容若天资颖慧,博通经史,工书法,擅丹青,又精骑射,十七为诸生,十八举乡试,二十二岁殿试赐进士出身,后晋一等侍卫,常伴康熙出巡边塞,三十一岁时因寒疾而殁。
被后人誉为“清初**词人”的纳兰容若,在诗词方面的成就早已广为人知。而事实上,容若的成就远不止此。他主持编纂的一部1792卷编的儒学汇编——《通志堂经解》,至今仍为诸多学者常备案头。
容若对历代诗词名篇多有评述,以他自己的眼光筛选并议论前辈们zui*的作品,从不曾人云亦云、随声俯仰。
容若的点评,大多只是寥寥几笔,甚至只有三四个字,并不像一些前辈评论家那样把这当成一件工作或是一种事业,似乎也没有结集出版、流传于世的意思,倒更像是自己读书时随手作的笔记,话都是对自己说的,不加修饰。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这些评选既不用考虑世俗的口味,也不会故作惊人之论,更不会形成什么成体系的文艺理论。
容若的选评后来以抄本的形式流传于世,并没有迅速得到刊刻。有清代diyi才女之称的顾太清收藏过这样一个抄本,爱不释手。她在一首诗里这样记录过自己的阅读感受:“但从旧典拈佳句,不向红尘觅解人。”顾太清似乎真切感受到了容若的孤独,并相信自己正是容若身后不多的解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