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立民 日期:2014-08-16 02:06:59
《人间万物与精神碎片》是作者关于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文集,分上下两辑。上辑“现实关怀”,收录作者最近两年对中国当代文学现象思考和作品解读的文章。除了关注作品的文体和语言表达等外,作者更注重于作家的内心情感和人间情怀,这是他估衡研究对象的无形尺度;下辑“岁月碎片”,选录作者从1990年代至2010年的批评文章,其中包括对该阶段一些重要文学现象、作品的讨论和回应。“岁月碎片”既具有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存真”作用,又可知往鉴来,较完整地呈现了19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脉络。作者不满意于当下学术论文失却活力的腔调和语气,而提倡以鲜活灵动的文字对作家和作品世界进行探索与解读,本书充分体现了这一批评旨趣。
作者简介:
周立民,1973年出生于辽宁大连,复旦大学文学博士。2007年进入上海市作家协会工作,现为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巴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当代文学批评工作,著有《另一个巴金》、《巴金手册》、《巴金画传》、《巴金评传》、《巴金<随想录>论稿》、《精神探索与文学叙述》、《世俗生活与精神超越》、《翻阅时光》、《五味子》、《冯骥才周立民对谈录》等,编有多种文献资料。
目录:
丛书总序吴义勤
小引
上现实关怀
小径分岔的花园——关于当代文学走向的一些随想
天地万物与小说家的世界
天地万物与散文家的世界
历史从心上流过——齐邦媛《巨流河》阅读札记
每人都有他的怪兽——读朱文颖《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札记
在内心的转弯处——于晓威小说阅读札记
鞭炮齐鸣的灵魂课——一组作品的阅读札记
寻找彼岸——冯骥才:当代作家“转向”的一个个案
讲真话——为当代文学疗伤的《随想录》
下岁月碎片
纯文学:李陀的假想敌
新的希望,还是新的失望——谈新体验小说丛书总序吴义勤
小引
上现实关怀
小径分岔的花园——关于当代文学走向的一些随想
天地万物与小说家的世界
天地万物与散文家的世界
历史从心上流过——齐邦媛《巨流河》阅读札记
每人都有他的怪兽——读朱文颖《莉莉姨妈的细小南方》札记
在内心的转弯处——于晓威小说阅读札记
鞭炮齐鸣的灵魂课——一组作品的阅读札记
寻找彼岸——冯骥才:当代作家“转向”的一个个案
讲真话——为当代文学疗伤的《随想录》
下岁月碎片
纯文学:李陀的假想敌
新的希望,还是新的失望——谈新体验小说
无知岂能无畏——质疑王朔批评文字
解构与重建——关于重写文学史
谁在流行为谁流行——从文化流行语看当代文化状况
功德无量的文学报刊——文学的外部观察之一
在金钱与艺术之间挣扎——文学的外部观察之二
读者不是旁观者——文学的外部观察之三
一言难尽的文学评奖——文学的外部观察之四
蜂拥而上的文学丛书——文学的外部观察之五
附录:漫漫批评路近年来,回忆录、自传、口述实录等作品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好现象,用胡适的话讲是“给史家做材料,给文学开生路”。或许,很多庄严高大的历史就这样被戳穿,也许冰冷的岁月因为亲历者的神情而有了温度。但说它们良莠不齐,甚至佳者寥寥也是实情。《巨流河》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是作者表扬与自我表扬的人生功劳簿,也不是矫饰的辩护书,或者泄私愤的小字报汇编,而是作为历史见证所写下的一份文字。不是所有的回忆录都是文学作品,但《巨流河》是,特别是它的前半部(第六章以前)有着非常完整的结构和流畅的叙述。它的文学性,还体现在上面所分析的那种历史的悲凉感,也体现在作者对于历史和人生的整体看法,后者作为一种精神贯穿在作者的人生旅途中,也使这部作品获得了自己的灵魂。当然,从叙述风格上,作者节制、内敛,从容又坚定,相比于龙应台煽情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巨流河》更显朴实无华。
由于出生在特殊的家庭,许多历史的风云际会、人物的音容笑貌,或与作者正面碰撞,或者擦肩而过。作者描摹他们人生、内心,使之从幽暗的历史中走出来,成为独立的人物。父亲齐世英自不必说,张大飞的故事也感动了很多人,朱光潜、钱穆的描述足以成为他们的精彩别传。对于有些历史人物的点评,虽寥寥数语,但也一语中的又别开生面。如对于张学良的评价:“雄踞东北的张作霖被炸死,他的儿子张学良匆促继承霸权,既无能力又无魄力保护偌大的疆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东北成为一片几乎茫然无主的土地。故土断送在‘家天下’的无知之手,令人何等悲愤!
作者一生经历无数大小坎坷,尤其是抗战八年和战后刚入台湾的艰难岁月中,她不懈的追求、自强不息的刚健精神、无怨无悔的人生承受力,都是感染和启示后来者的精神财富。在轰炸下过日子,作者感叹:“每一天太阳照样升起,但阳光下,存活是多么奢侈的事。”抗战最艰苦时,学校准备转移,老师是这样教育学生的:“我们已经艰辛地撑了八年,绝没有放弃的一天,大家都要尽各人的力。教育部命令各校,不到最后一日,弦歌不辍。”作者说:“这之后六十年,走过千山万水……人生没有绝路,任何情况之下,‘弦歌不辍’是我活着的最大依靠。”??不论多大的风雨,这种心定就让人多了三分坚毅,齐邦媛说:“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却愈磨愈强,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也磨出强烈的不服输精神,也要发出怒吼。”这不是说教,是现实的磨炼,也是苦难的馈赠,作者和一批知识分子克服种种困难,为台湾的文化、教育、社会现代化付出大半生心血,这其中并非都是一帆风顺,但有一种精神,它就能支持着一个人和一个社会穿过阴霾的岁月,走向阳光灿烂的日子。
当然,对于大陆读者而言,还会在《巨流河》中看到很多久违的东西,从个人的行事作风,到对于历史的看法,《巨流河》处处展现出历史的另外一面,或者被我们抛弃,或者受到我们漠视,当然也可能为我们所反对的一面,尽管人们心照不宣,但这种异质性也是本书为人关注的阅读焦点。
——节选自《历史从心上流过——齐邦媛<巨流河>阅读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