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傅璇琮 日期:2015-01-22 12:58:46
这是一部随笔散文之书。作者精选已撰之文,选辑记叙生活经历、学术交往等文,并配集有关照片、书信。我虽然写了一些书,但总是想为学术界做些实事。我希望多做些实在的事,这不但在自己写作的时候是这样,在所从事的编辑工作中,我总也力求组织一些切实有用的书稿,使我们的学术工作有一个丰厚的基础。
作者简介:
傅璇琮,浙江宁波人。九三学社成员、中共党员。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商务印书馆编辑,中华书局副总编、总编,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副组长,编审。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全国第八、九届政协委员。曾参加《二十四史》的点校和编辑,目录:
序
{壹}卷一学术情谊
陈寅恪史事新证
洒扫封尘启迪来者
缅怀钱钟书先生
记钱钟书先生的几封信
一件难忘的小事——缅怀夏承焘先生
想起一则“附记”
启示——读顾颉刚一封论《尚书》今译的信
学术理性的启示
记叶圣陶先生为中华书局所办两件事
文德重扬桃李滋荣——林庚师对后学关怀琐忆
齐燕铭与古籍整理出版二三事
学术情谊永志不忘——记美籍华裔学者李珍华教授
{贰}卷二品味书香序
{壹}卷一学术情谊
陈寅恪史事新证
洒扫封尘启迪来者
缅怀钱钟书先生
记钱钟书先生的几封信
一件难忘的小事——缅怀夏承焘先生
想起一则“附记”
启示——读顾颉刚一封论《尚书》今译的信
学术理性的启示
记叶圣陶先生为中华书局所办两件事
文德重扬桃李滋荣——林庚师对后学关怀琐忆
齐燕铭与古籍整理出版二三事
学术情谊永志不忘——记美籍华裔学者李珍华教授
{贰}卷二品味书香
《万历十五年》出版记事
读《汪辟疆文集》所想到的
读冷僻书
会心处不必在远——读王世襄《说葫芦》
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柳如是别传》怎样读
文化交流一范例——葛振家《崔溥<漂海录>评注》序
{叁}卷三文化漫谈
“壶中天地”的悲哀——文化史研究小议
唐代长安与东亚文化
文学编年史的设想
王粲作《英雄记》志疑
《滕王阁诗序》一句解——王勃事迹辨
横空出世清逸自如——历史文化和地域文化中的李白
宋人绝句艺术谈
卢文昭和《四库全书》
热中求冷
《学林漫录》(第一集)题记
《唐代科举与文学》重印题记
《唐才子传校笺》编余随札
《唐翰林学士传沦(晚唐卷)》写作记
编辑与学界的情谊——编辑工作掇忆
我和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前言序去年10月,我应邀在浙东慈溪参加当地所编关于坎墩新志的学术讨论会,会晤从北京赶来的祝勇同志。祝勇同志受北方文艺出版社之托,向我组稿,约我就已撰之文,选辑记叙生活经历、学术交往等文,并配集有关照片、书信,编一部随笔散文之书。祝勇同志对文艺创作、出版,{壹}卷一学术情谊
缅怀钱钟书先生
钱钟书先生的治学范围是相当广的。过去一般人认为他是专治宋诗,后来《管锥编》一出来,人们就看到书中专章论及《周易》、《诗经》、《左传》、《史记》以及汉魏晋南北朝文和诗,一直到唐代的传奇小说《太平广记》。钱先生于1978年1月在《管锥编》自序补记中还说到,尚有论《全唐文》等五种待继续整理。大家知道,撰于40年代的《谈艺录》,重点探讨宋诗和清诗,而《七缀集》的几篇论文,又论及“通感”的文艺思想,以及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国外或国内,要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要在现有的基点再往前延伸,就必须明白钱钟书的著作已经谈到了什么,而要研讨当代的中国古典文学现状和发展线索,则“钱钟书”是一个必须研究的学术课题,这个课题将能养成一代新的学风:一种严肃的、境界高尚的治学胸怀,融合中西文化、广博与精深相结合的治学手段,不拘一格、纵逸自如的治学气派。
钱钟书先生学风上的一大特点,是对晚辈的赞赏和扶掖,这在我们50年代成长起来的人来说,无论是在社科院文学所以内或以外的,都有同感。我于1955年自北大中文系毕业,即在北京工作,久闻钱先生大名,但一直不敢与钱先生接触。“文革”结束不久,钱先生把《管锥编》交给中华书局出版,并约请周振甫先生做责任编辑,我才逐渐与钱先生有所联系,时常通信。但可惜我那时并不留意,钱先生好些信我已散失,现在保存下来的不过十来封。但从这些信件中,确实可见出一代宗师对后辈学人的关注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