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婷竹 日期:2021-12-28 05:10:18
也许劳动号子就是音乐的起源
小学课本上有一幅俄罗斯油画大师列宾的名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描绘的是大船归航、纤夫拉纤的情景。浅滩水少,大船靠岸时就动不了了,这时需要纤夫团队齐心合力把成吨重的大船拉上岸。自古以来,有大江大河的地区都有这种工作存在。随着工业化、制造业的进步,人们建造起大码头来迎接靠岸船只,便不需要这种工作了,纤夫也就渐渐消失了。在中国也有油画表现这样的场景:纤夫们为了齐心协力干活,就吆喝着一起使劲,一个人唱:“拉呀!”其他人齐声和着:“嘿!呦!”一唱一和按照节奏一起用力,还按拉动船只的难易程度相应加快或减慢节奏。人们的这种呼喊渐渐演化成一种特有的音乐————劳动号子。其实,在其他劳动场景中常常也需要唱劳动号子:捣米、收割、建房……各地方言不同,劳动号子的音调差别很大,这样的歌声伴随着人们的生活有几千年了。,
我们的祖先最早唱的歌曲是什么样子的呢?数千年前的声音早已消失,只给我们留下几行小字和无限的想象。传说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资料记载中,最早的一首歌就是黄帝时代的《弹歌》,用八个字描写了制作弹弓出门打猎的场景。相传它也是一首劳动号子,演唱时也需要众人唱和“嗯嗨呦”!
断竹,续竹;嗯……嗨呦!
飞土,逐宍。嗯……嗨呦!
同学们做弹弓和打弹弓的时候,试着念念《弹歌》的歌词,也可以找朋友一起帮腔合唱。说不定,随着一刀一刀削竹子,或者一次一次绑皮筋的用力的过程,你就会把音乐旋律唱出来。这次可别忘记把谱子记录下来,免得将来你的子孙后代只知道歌词,不知道你唱的是什么曲调。
《伊耆氏蜡辞》是神农氏炎帝在十二月祭祀天地的时候演唱的歌,歌中感谢上苍开恩,并祈求下一年风调雨顺。祭祀时,巫师口中念念有词,声音大小我们不知道,但是万物都能听见其祈祷。
土反其宅!水归其壑!
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种我们似懂非懂的短诗,是不是有点像电影或动画_片里魔法师配置神奇药水时嘴里“呜哩哇啦”的那一堆词一样?“呜哩哇啦,轰!”奇迹就会出现!
大家也许在想音乐从哪里起源,这是一个很难找到正确答案的问题。也许人类的起源就是音乐的起源。胸中有感情,平常的语言无法表达,就会化成寓意缥缈的歌曲,随风声传达给对方。对方也许是神,也许是亲戚朋友,也许是遥不可及的恋人。
大家都熟知大禹治水的传说,他可不是待在同一个地方治水,而是用了很多年,从水的源头到入海的尽头五千多公里来回奔忙。而大禹的爱人涂山氏在家翘首期盼,日复一日也不见他归来的踪影,于是在山头唱出“候人兮,猗————”她是拖长音调唱出来的吧?那个盼望的声音一直在山谷里回响:“候人兮,猗————”
舜帝是用音乐教化国民的第一位帝王。他认为要教育年轻人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诗歌是最好的方法了。诗表达思想,歌能将诗的意境表达出来。只有年轻人懂得音律和谐,人和神才能相安,国家才能稳定。
从西周王朝开始,帝王们除了自上而下用音乐教化臣子以外,还派专门的乐官自下而上采集民歌,以了解各地人们的想法和心愿。这种采集民歌的行为叫“采风”。为什么叫“风”?也许是大家都喜欢唱的民歌会像风吹蒲公英种子一样,自由自在地迅速到处传播吧!就像现在,一首好听的歌通过电影、电视、网络瞬间就传遍世界各地。也有学者解释说是因为古代“风”通“凤”字,凤是最会唱歌的神鸟,而“风”就代表藏在远处的声音。
从西周到春秋,乐官们经过近五百年的努力,整理出了最早的《诗三百》,分成《风》《大雅》《小雅》《颂》。这些歌曲被春秋时期的老师孔子用作礼乐的基本教材。孔子告诫他的学生们“不学诗,无以言”。这些音乐里面只有《风》收纳的是来自民间的音乐,其他的都是自古流传下来的礼仪音乐,或者宫廷的专业乐师根据老的乐律方法为宫廷宴会、活动、祭祀写作的音乐。《诗三百》里的诗歌讲述了从民间到王室各种各样的生活方式,在当时被认为是了一解古人文化规范的初级经典教科书,所以后来它被称为《诗经》。古人们认为《诗经》可以配乐朗诵、唱,也可以编成舞蹈。很可惜,现在好像只有学生们会背诵《诗经》,今人早已失去了古人衍生出的各种乐趣。P34-37张敢,生于1969年6月,男,江苏丹阳人。美术史论专家,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出版的美术史专著有《绘画的胜利?美国的胜利?》,译著《向大师学绘画--艺用解部》,编著《中国当代美术二十年启示录》。发表论文《威廉·莫里斯及其美学思想初探》。学历简历:1991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硕士学位。1999年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获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