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从历史读管理


作者:高鸿鹏  日期:2014-10-13 09:48:18



《从历史读管理》是高鸿鹏创业十三年以来读书、思考结合社会实践的成果。作者承续“以史为鉴”的中国史学传统,以企业家特有的思维,敏锐地将历史经验投射于管理学中,所述所感引人入胜,发人深省。高鸿鹏对司马迁、司马光等史家的理解切中肯綮,对史家不懈著述的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在高鸿鹏的叙述中,历史人物智慧且富有品格,历史故事新奇不失趣味,历史教训深刻而极具意义。在历史中,人际交往与管理的智慧俯拾皆是。作者认为,读好历史,并以历史中的智慧结合实践,脚踏实地,勇于创新,便能在成功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作者简介:
  高鸿鹏,陕西人,祖籍山西。长河实业(ERI)创始人、董事长,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联合会(SRIC)理事长。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部队政治工作专业学士,北京大学管理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方向在读博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高鸿鹏长期坚持学习,曾在哈佛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西班牙IESE商学院等著名学府研修。作为受邀嘉宾,每年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WEF)年会、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中国工商领导人峰会、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年会、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等。2012年,高鸿鹏出席第三届中美商业领袖圆桌会议和第十五届哈佛中国论坛(HarvardChinaForum),并就“可持续的中国城市发展”这一主题在哈佛大学发表演讲。高鸿鹏倡导“终生学习”,认为一个人一生所能亲身经历的事情是有限的,向历史上杰出人物学习非常重要。读史是学习前人经验智慧的有效方法。将“终生学习”作为头等大事,已成为高鸿鹏的人生信条
  目录:
  序
  1以史为鉴的传统
  第一节历史是人类集体的记忆
  一、历史是维系民族文化系统传承的重要力量
  二、历史是人类集体的记忆
  三、史书记载与文物考证
  四、历史是人类共有的数据库
  第二节风追司马
  一、司马迁其人
  二、《史记》的价值
  三、以《货殖列传》为例
  第三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
  一、司马光其人
  二、《资治通鉴》的价值
  三、《资治通鉴》的数据库价值序1以史为鉴的传统第一节历史是人类集体的记忆一、历史是维系民族文化系统传承的重要力量二、历史是人类集体的记忆三、史书记载与文物考证四、历史是人类共有的数据库第二节风追司马一、司马迁其人二、《史记》的价值三、以《货殖列传》为例第三节司马光与《资治通鉴》一、司马光其人二、《资治通鉴》的价值三、《资治通鉴》的数据库价值第四节功课:治史修志一、中国有悠久的治史修志传统二、中国是一个酷爱修史的民族三、中国人文化习惯:盖棺论得失2为什么读历史第一节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一、读历史就是读经验二、经验:知行经过验证三、在尝试中成长四、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的差别五、所有人的经验为历史第二节经验与科学实验一、科学实验二、林毅夫对李约瑟难题的解释三、对读历史的启示第三节活着:想的对,做得对一、人生存发展必须:想的对,做得对二、什么是对?符合客观世界发展就是对三、我们不可能尝试所有的事3如何解读历史第一节概率与因果一、概率与“碰运气”二、读历史是讲因果三、按因果办事与“成功只是时间问题”第二节历史的象、数、理一、《易经》的象、数、理二、用象、数、理揭示真相第三节发现规律一、读历史,就是要发现规律二、客观世界的规律三、按规律办事第四节读史榜样:朱熹一、朱熹其人二、朱熹论读史4读史:大伦理第一节大伦理一、大伦理:人际关系二、解读人际关系三、人际关系价值第二节历史人物(上)一、开国皇帝刘邦二、乱世文臣冯道三、乱世武将郭子仪第三节历史人物(下)一、大明皇帝朱由检二、大顺皇帝李自成三、平西王吴三桂5读史:大机遇第一节大机遇一、朱熹论大机遇二、大机遇:社会变革前的酝酿积累阶段三、发现大机遇第二节汉武强国一、文景之治二、放权让利三、乘势而为四、中央集权:战争第三节贞观之治一、百废待兴二、参与共创三、广开言路与拾遗补缺第四节满清兴起一、周边部落内斗二、中朝与日战争三、蒙古等族无强势人物四、明朝皇帝的不作为给予满清的机会6读史:大治乱得失第一节治乱得失一、朱熹论治乱得失二、从历史看成功与失败第二节秦二世而亡一、商鞅变法与农战立国国策二、执法严厉,满街囚衣三、陈胜吴广“引爆”第三节成吉思汗制度创新一、制度创新二、部落文化变化三、解决好主要矛盾第四节朱元璋成就帝业一、朱元璋的生存之道二、朱元璋的帝王之道三、朱元璋的成功之道7读历史,知道还要做到第一节行胜于言一、做是更重要的学习二、验证、补充与改进三、做是实现目标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环节第二节学以致用一、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生活二、活着就要消耗物质三、学的目的是为了用第三节成就价值一、生态群二、价值:财富与荣誉三、解决问题,有益自我与让所有人幸福后记1、以史为鉴的传统 第一节历史是人类集体的记忆 一、历史是维系民族文化系统传承的重要力量在许多外国人看来,中国是一个难解的谜。泱泱华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是唯一一个文明统系至今不曾中断的人类文明古国。辉煌的古希腊、伟大的古埃及、神圣的古印度、神秘的古巴比伦,或者仅剩下一个美丽而苍凉的背影,或者只余几处遗迹,供后人缅怀与追忆。为什么只有中国,仍然巍然耸立?此种疑问,也存于国人心中。2003年4月,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发表题为“深入反思中国文化”的演讲。他说:“我走完世界上的一些文明发祥地之后,反思更多的是中华文明未中断的原因。除了中华文明,其他文明都中断乃至灭亡了……中华文明未中断的原因何在?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对这个问题,历来的回答莫衷一是。一种代表性意见,认为中华文明未中断是主导型文化在起作用。中国人始终有认祖归根情结,相同姓氏的人都能追溯到同一个祖先。这种以血缘为基础的社会,孕育了中华民族两大本土文化:道家文化与儒家文化。它们都有极强的传承能力。老子主张以“道”为本,“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孔子则倡导和而不同,天下一家,要求儒士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理想。自古以来,中国有识之士大都是道儒两家的门徒。原道,征圣,宗经,是他们基本的文化传承姿态。这种浓郁的文化血缘情结和信仰,特别有利于中国文化在漫长的历史沿革中保持血脉传承。另一种代表性意见,认为中华文明未中断是教育的缘故。因为中国人素来喜欢慎终追远,注重世代传承,不只是寄希望于一己、一事、一时的成功,而求建树于永恒:立德,立言,立功,才被视为人生“不朽”的事业,所以,长辈对后人要进行道统教育,让其承传祖德,光大门楣。中国有句古话“教妇初来,教子婴孩”,意思是媳妇一进门,长辈就要向她传授家道门风,让她做一个合格的母亲。而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要在很小的时候进行,否则孩子的陋习一旦养成,就难以更正。这种持续且完整的教育,保证了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不会被轻易遗忘。还有一种代表性意见认为,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绝少进行以灭绝种族为目的的战争,历史上“大一统”的时间较长。中国历史上完成大一统伟业的朝代,包括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中国人基本的历史观念。历朝历代的统一伟业,无形中加强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共同体的心理认同。同时,每个朝代在统治过程中实施的统一政策与规范标准,客观上也有利于一种文化的统系传承。譬如,中国古代统治者历来重视文字以及度量衡的统一。相传中国早在黄帝时代就统一了文字,帝舜时代统一了度量衡,秦朝再次规范了文字与度量衡。诸如此类的行为,显然对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对传承族群文化有巨大作用。除以上诸种认识外,系统完备的民族历史集体记忆,也对中华文化的持续传承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是史传传统特别发达的国度。据传远古轩辕时代,中国就出现了正式的史官,名为仓颉。史官分左右史,“左史记事,右史记言”。记言类史书如《尚书》,记事类如《春秋》。不仅大国有史,诸侯建邦,也各有国史。所以,纵观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史类官方正史卷帙浩繁,汗牛充栋。官方有官修正史,民间也有稗官野史。中国或许是野史存世最丰富的国度,民间流传着不计其数的稀奇古怪、趣味丛生的各类逸闻趣事、乡野传闻、民间传说,其中囊括了或有趣或荒谬的历史典故、帝王秘史和宫廷争斗等内容。种种野史既生长在民间的口耳相传中,又多见于诸子散文、小说札记等文类之中,给世人展示出不一样的历史。正史野史,尽管在各个方面(如价值认同、认知程度与思考方向)有巨大差别,乃至矛盾对立,但总的来说,对历史的偏嗜,显然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如何看待撰写与阅读历史的目的?有人提出,撰写与阅读历史,是一种自然和必要的活动:“历史之于社会,正如记忆之于个人。”一个人如果没有记忆,也就没有了自我确证的能力,将会处于非常危险与茫然的状态。2000年,著名的蝙蝠侠系列电影的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JohnathanJamesNolan)编导了一部电影《记忆碎片》,讲的就是一个人失去记忆后发生的可怕故事。主人公正是通过记忆的碎片,按图索骥,最终才发现了事件的真相,确证了自我。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越是在历史的转折时期,越是在人们感到渺小孤独的时候,历史越会成为民众关注的话题。在这里,历史服务于一个目的:给人以认同感。在这个意义上,它就像《记忆碎片》中主人公的记忆一样,对确证文明的本来面貌是非常有力的。从一个民族的历史传承来看,保全民族的历史记忆,往往被视为关系到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行为。如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PaulConnerton)所说:“极权统治剥夺臣民的记忆之日,便是他们受精神奴役之始。如果一个大国想剥夺一个小国的民族意识,它将会使用‘有组织忘却’的方法。仅在捷克的历史上,这种‘有组织忘却’就实施了两次:1618年以后和1948年以后。现代作家被放逐,历史学家被开除,那些被放逐和被开除的人,消失得无影无踪。”中国清代大思想家龚自珍,特别强调治史的重要性,“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意思是说,你要想知道社会发展的“大道”,必须先阅读历史。他后来倾力研究历史,是因为他认为史与国家的兴亡息息相关。他说:“灭亡别人的国家,必定要先毁去他们的历史;毁坏别人的权柄,败坏别人的社会秩序和法纪,必定要先毁去他们的历史;埋灭别人的人才,废除别人的教化,必定要先毁去他们的历史。”
无论中外,历史记忆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维系种族传承的支柱。







阅读提示:从历史读管理的作者是高鸿鹏,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从历史读管理下载地址

上一本:产品心经:产品经理应该知道的50..
下一本:可穿戴设备:移动互联网新浪潮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