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陈思进,金蓓蕾 日期:2014-12-14 15:28:47
华尔街到底隐藏了什么?《华尔街金融真相》是一本捅开华尔街“马蜂窝”的书,看清华尔街“金外衣”下的真相!
人人都说华尔街是玩阴谋的地方,他们制定游戏规则,通过金融工具上演一场合法的赌博,而结果输的总是你。陈思进说,华尔街就是吃你钱的地方,而且是冠冕堂皇地掠夺财富。
《华尔街金融真相》透过华尔街富人们的投机手段,详尽地描述了股市、房市、储蓄、黄金、期货和相关金融衍生品的运作模式,告诫广大读者不要盲目投资,要清楚华尔街嗜血的本质。摸摸看,你的钱包瘦了没?赶紧拿起武器,捍卫你手中的财富!
作者简介:
陈思进:加拿大皇家银行风险管理资深顾问,央视大型纪录片《华尔街》学术顾问,华尔街金融观察家,专栏作家。曾任华尔街多家金融机构高管和顾问,有瑞士信贷证券部助理副总裁、美国银行证券公司副总裁、宏利金融财团资深顾问。目前担任第一财经电视“思进观察”栏目主讲,长期为《中国证券报》、《中国新闻周刊》、《证券市场周刊》、《中国经营报》、《国际先驱导报》等撰写专栏。著有《金融让谁富有》、《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绝情华尔街》等书。
金蓓蕾:《东方早报》驻美财经记者、编辑,专栏作家。从香港《大公报》开始新闻工作者生涯,曾任电视台及报刊编辑、记者、杂志专栏作者和特约翻译。
目录:
序言一捅开华尔街的“马蜂窝”
序言二剥开华尔街的“金外衣”
第一章华尔街的真相
1.美国“最聪明的人”怎么赚钱?
2.华尔街的金融大脑——犹太人
3.亿万富豪的特质
4.CEO的锦囊妙计
5.在华尔街,道德是奢侈品
6.谁支撑了高盛的狂欢
7.嗜血时代的投行家
8.浮动房贷,能实现美国梦吗?
9.富人高额利润的来源
10.“忽悠”大众的财经数据
11.华尔街的鬼马游戏
12.最大的庞氏骗局——美国国债序言一捅开华尔街的“马蜂窝”
序言二剥开华尔街的“金外衣”
第一章华尔街的真相
1.美国“最聪明的人”怎么赚钱?
2.华尔街的金融大脑——犹太人
3.亿万富豪的特质
4.CEO的锦囊妙计
5.在华尔街,道德是奢侈品
6.谁支撑了高盛的狂欢
7.嗜血时代的投行家
8.浮动房贷,能实现美国梦吗?
9.富人高额利润的来源
10.“忽悠”大众的财经数据
11.华尔街的鬼马游戏
12.最大的庞氏骗局——美国国债
13.为什么人们看不到华尔街的真相?
第二章谁掏空了你的钱包
1.日子为何越来越难过?
2.经济大通胀,怎么办?
3.抗完通胀抗通缩
4.都是电脑惹的祸?
5.股市上演惊悚片
6.股市就是合法的大赌场
7.信贷风险,贷款人埋单
8.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9.信用卡陷阱,花不起
10.泡沫的故事
11.GDP,空心的财富蛋糕
12.金融逻辑:欺诈加绑架
13.美国的金融化,能带来财富吗?
14.贫富悬殊是经济危机的真正元凶
15.中国须警惕美国向外转嫁危机
16.华尔街如何玩转中国楼市
17.美国物价为何全球最低?
18.越值钱,越容易产生大泡沫
第三章富人们靠什么赚钱
1.“是我摧垮了经济!”
2.炒股——翻腾股市四境界
3.衍生品——富人们玩的游戏
4.杠杆——金融魔术的根基
5.“麻筋”——玩到最后要抽筋
6.炒黄金——何其险恶
7.期权——美丽的罂粟
8.期货——千万别迷恋
9.证券化——金融霸主的炼金术
10.做空,会赔得血本无归
11.无所不在的“信贷”交易
12.富人们都在设法逃税?
13.金融界的“毒奶粉”
14.你看电影,我赌票房
15.巴菲特不是上帝,他在掠夺你
第四章中国人在华尔街能捞到什么
1.华尔街,有钱人的游戏场
2.你会被华尔街投行雇用吗?
3.沟通——华尔街最看重的能力
4.着装派头——尽显华尔街势利眼
5.小心登上下岗黑名单
6.满世界游走的华尔街精英
7.谁会被最先炒掉
8.中国人在华尔街的升迁
9.可怜的电脑工程师,干得比驴多
10.华尔街精英脏话多头发少
11.很悲催,中国人在华尔街不抱团
12.华尔街的玻璃天花板
13.失业后如何寻找新工作
第五章老百姓怎样保卫财富
1.你的钱到底哪儿去了
2.“投资”和“投机”的区别
3.最好的投资渠道有哪些
4.最佳投资品究竟是什么
5.信贷制造的“后天”房价
6.房价由谁决定?
7.为买房借大钱,胸闷
8.去海外炒房能发财吗
9.到底是买房好还是租房好
10.收走经济盛宴的“酒杯”
11.必须向所有乌鸦嘴致敬
12.你还在迷恋“美式生活”吗
13.美国也有越来越多的“啃老族”
14.养老靠谁,求人不如求己
15.美欧模式——借贷消费还能走多远?
16.北欧模式——回归生产和节俭生活◎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零和游戏,在同一时段内所有赢家所赚的钱,与所有输家所赔的钱相等;衍生品市场只是财富的再分配,并不创造新的经济价值。银行操纵利率获得了巨额收益,那么谁在亏损呢?当然是参与这一市场的广大投资者。
◎你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过,因为劳动者创造的财富被大大地稀释了,使人们收入的增长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所以大家的日子才会越过越差。而通货膨胀,特别是恶性通胀,本来只有在自然灾害、战争等社会动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因为生产力下降了。在目前劳动力充分发挥的情况下,是不该以常态发生的。
◎“美国金融故事”是一个只可能发生在美利坚大地上的故事,中国复制不了这个故事。如果强行地加以复制,那只会带来灾难。一句话,美国的金融逻辑,在中国行不通,捍卫你手中的财富比什么都靠谱。
◎理性投资不盲目,就如巴菲特所说:“在别人贪婪时,你要恐惧。”意思很简单,一旦经过理性的分析,了解到哪些热点出现了泡沫,就千万别去凑热闹。大家都怕现金会贬值,但如果一不留神在高位买入“泡沫商品”,那就不是贬值的问题了。
◎投资市场就像中国人打麻将一样。麻将本身不能创造财富,无非是你的钱到了我的腰包,我的钱又进了他的口袋。不管谁输谁赢,都是我们四个人的钱。股市和房市也是一个道理,炒得再高,也炒不出真正的财富来,那些钱流入了他人腰包。
1.你的钱到底哪儿去了
在全球经济都受到美国金融海啸冲击的那会儿,股市、房市、商品市场都像自由下坠的皮球一般,甚至连原来最保守的货币市场都开始下跌。每天,媒体的头条都会非常渲染地报道:“股市狂泻,8万亿蒸发”、“退休账户大亏,2万亿蒸发”、“房市大跌,5万亿蒸发!”因为房子、股票几乎和每个人的切身利益都相关,听到这些天文数字蒸发后,人们除了一脸的愁云惨淡,肯定还不禁要问:这么多财富蒸发了,那我的钱到底哪儿去了呢?
想要说清楚这个问题是很复杂的,很可能十本书都讲不明白,而且还会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下面,让我来试着将最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借用两个最简洁的模型来帮大家理清头绪。在这两个模型里,只为了清楚地说明问题,所有的情况都是假设的,并将其他关系不大的因素略去不表。
先谈房市。
2009年,美国的房价已经跌到2003年和2004年的价格了,而且一直在持续下跌,预计将跌回2002年9?11事件后的房价,专家说全美国的房市将蒸发40%以上的价值。全美国平均三口一家,按平均每户一栋房子计算,总计1亿栋。2006年年底美国平均房价30万美元一栋,那么那时全美的房市总价值就是30万亿美元。专家推算,按损失40%计,美国最终蒸发的是12万亿美元。可是这么多房子不是还在吗,那这么多的“钱”又都到哪儿去了呢?
看个例子:有一个地区2002年一共有10栋房子,每栋10万(此例都为美元),这个地区的房市总值就是100万。假设这10栋房子没有买卖。随后,开发商造了5栋房子,开价12万一栋,由炒家进入先买下,几经转手。到了2006年年底,房价涨到20万一栋(总共15栋),那个地区房市总值就变成300万。2007年年初开始下跌,又跌回到10万一栋,总值变成150万。和最高点相比,可以说是蒸发了150万。那这150万到哪儿去了呢?
1)假设开发商每一栋赚2万,5栋房子共赚10万。
2)从12万到20万,炒家们在每栋房子上赚8万,5栋房子共赚40万。
从这两点可以看出,10万进了开发商的口袋,40万进了炒家们的腰包,共50万。而这50万哪儿来的呢,很明显,就是从最后“接棒”买下那5栋房子的房主那儿来。结果,蒸发的150万中,50万原来是那几个最后的“傻瓜”埋单了。而原来最早那10栋房子,从20万又跌回10万,它们所谓蒸发掉的100万,其实从来就没有“变现”过,一直就是“PaperValue”(纸面价值)而已。
这就是第一个模型,可以看出所谓房市蒸发掉的财富的“来龙去脉”。当然,上面的模型,扣除了政府税收、土地的转让、交易的费用等其他因素。
可能有人要问,如果在房价最高时,也就是20万,那15户房主将房子都卖掉变现,不就实现300万了吗?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模型的地区其实是一个大市场的缩影。事实上,一旦大家都卖出套现,市场立刻供
大于求,等不到大家全卖出,房价便会大幅下跌,这就是美国从2006年年底以来,房市下跌的情况的缩影。说到底,跌掉的价,都落入某些投机商的腰包,而承担损失的,总是不够明智的个人。
再来谈谈股市。
看个例子:我有一个香港朋友H君专炒垃圾股,被称为“垃圾股神”。有一支高科技股的价位最高时曾到达30元(此例都为港币),因其没有潜力,股价一落千丈,后来跌到了几分钱,成了所谓的垃圾股,虽然没有被摘牌,但已经没什么交易量了。H君看上了它,将10万块钱分批砸入这只股票,共买了100万股,平均每股1角钱。在没有什么交易量的情况下,其价格自然就上升到了2角钱,涨了2倍。那些看图形的“技术派”散户们看到这只股票突然上升,又有交易量的配合,以为这家公司起死回生或是将要被收购了,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冲进去,该股票便从几分钱回升到了几角钱,扶摇直上,一路冲到1元多,而且后续资金还在不断地跟进。这时,H君开始小心地出货,最后,他在这样一支毫无希望的股票上赚了40多万!投资回报率高达400%以上!等他的资金撤出之后,其价格不久又回到了几分钱。过了没多久,这家公司宣布倒闭。
假设这家公司总共有400万股,在1元多1股时,总市值就是400多万。
这是第二个模型。通过这个故事,再看到新闻说,这家公司的股价从30多元跌到了几分钱,市值蒸发了多少多少,你肯定会想,这个所谓的“蒸发”只是将原来就不存在的价值“蒸发”了而已,不足为奇。
以上那两个模型,基本上如同中国人打麻将一般。麻将本身不能创造财富,无非是你的钱到了我的腰包,我的钱又进了他的口袋。不管谁输谁赢,都是我们四个人的钱。股市和房市也是一个道理,炒得再高,也炒不出真正的财富来。“出来混,早晚是要还的”,泡沫呢,早晚是要破的。所以要问你的钱到底哪里去了,肯定是流到更有钱人的口袋里去了。
2.“投资”和“投机”的区别
初进华尔街时,对“Investment”和“Speculation”这两个词特别好奇。从字面上来看,前者是“投资”,后者是“投机”。但我留意到,有时同事们买进某个证券说是Investing,尽管有时买进相同的证券,却又说是Speculating,令我感到困惑。我询问了一些同事有关个中的区别,他们回答不能令我满意,含含糊糊的,查阅了好多财经书籍,也不得其解。
第二年夏天,我所在的银行家信托做一个项目,请来了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尤尼。逮着了机会,我请教了困惑我的问题。他笑道:“Goodquestion,看来你在思考,那我就告诉你一个原则吧:‘投资的收益,是来自于投资物所产生的财富;而投机的收益,是来自于另一个投机者的亏损’,你慢慢体会吧,会得出答案的。”
有了这一原则,我渐渐明白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最近几年,常有亲友对我说:“你写的文章我们都看了,也懂得了好些投资基础知识,你总是告诫说要投资不要投机,说投机和赌博没什么两样,但是投资和投机的区别究竟在哪里呢?”
借用尤尼教授的话:“Goodquestion!”因为这个问题点到了个人理财的根子上。
现在人们都体会到理财的重要性。随着市场的金融化,市场上各类金融产品多如牛毛,除了最普通的股票之外,还有各种基金和各类金融衍生品。每个金融产品都号称自己是最佳的投资工具。而各种商品,特别是房子,更宣称是最佳的投资产品,号称房价只会升,不会降。这一现象体现在前些年的美国,这两年的中国。最近,黄金又被称为最佳的保值品。好
像只要购买了这些商品,就是投资了。
其实,要区别投资和投机非常简单:如果你买入了一种金融产品,是准备以更高的价格卖出的话,比如低买高卖股票房子,那就是投机;如果你是指望这个产品能不停地产生收入,比如定期分得的利息分红、房租收入等,那才是投资。也就是说,投资和投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你买入一种金融产品后,是从哪儿得到未来的收入。
由这个定义来判断,就非常容易分清什么是投资,什么是投机。中国人最钟情买房子,那就拿买房子来举例。
假如你花100万买了一套公寓之后,再也不关心房价的涨跌,只是把公寓租出去,指望着租金给你带来稳定的回报,这个行为是投资。也就是说,你所投资的这一产品,能给你的未来带来了稳定而有保障的收益。如果出租的公寓每年收益为6万,扣去地税物业管理费1万,等于净赚了5万,每年的投资回报率就是5%。但是购买了这套公寓后,每年的租金收入只有2万,再扣去地税和物业管理费,净赚只有1万,比银行定期的利息都低,那这就是一个亏损的投资。如果明明知道买下房子出租带来的收益,肯定比银行的利息还要低,并非期待租金回报,只希望房价能上涨,等卖出去赚得差价,这样的购房行为就是投机了。
从上面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同样是购买房子,可能是投资,也可能是投机。用金融上最简单一个比例租售比来衡量吧,1∶150以下时(国内的情况不同,因为还没有征收房地产税,所以这个比例可到1∶200)的购房行为属于投资,而超过这点则属于投机了。
不过,投资房地产有一条原则非常重要,那就是真正增值的只是土地,而不是房子本身。也就是说,如果购买了房子后,同时又拥有了土地,从长远来看是一种投资;而如果你购买的只是房子的使用权,并没有真正拥有土地,在这种情形下,即便你拥有了稳定的租金收入,从金融角度看,也只能视为投机行为。
再比如,你买入一只资深蓝筹股,如美国的电力公司,每个季度都分
红,多年来其股息分红稳定在每年5%上下。如果对这只股票的价格涨跌
毫不关心,只在乎它能带给你固定的股息分红,那就是投资行为。如果你买下一支高科技股,这个公司还没开始赢利,只有赢利的前景,你是寄希望于其股价上涨,你能低买高卖,那显然就是投机行为了。
对于大市的投入,也很容易区分投资和投机。例如,在2007年上半年,那时固定收益的债券收益率一般在6%到8%,而同期的股票分红率只有2%到4%,如果你买固定收益债券就叫投资,而买股票就叫投机。因为按市场规律,这时股市应该下跌了。实际上,那时如果你那样做了,在这次金融海啸中则会毛发无损。2009年年初,股票的普遍分红率升至7%到9%,而因为超低利率的关系,固定收益债券跌至1%到3%。这个时候,你如果购买股票,那就叫投资,而买债券反倒成了投机。
购买黄金就更是一种投机行为。因为黄金本身非但不会带来固定的收益,而且还必须支付存在银行内的保管费;像古玩、名画、钻石、邮票这类商品也一样,因为这些东西本身都不会带来任何固定收益,要想获取收益,就只能期望以更高的价格卖出,这就符合了投机的基本定义。
为什么我们反复说,理财中要尽可能多投资,少投机,甚至不投机。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投资注重收入,是可控的;而投机是不可控的,它和赌徒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而由于信息的极其不对称,就像赌徒总是输给赌场那样,散户多半要输给庄家的。
这些道理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起来就非常不容易。因为羊群心理,人们多半喜欢追高杀低。所以,一般大众投机的多,真正投资的人却很少。这也就是普通散户为何赢少输多的真正原因!
3.最好的投资渠道有哪些
上文说了,由于全球金融海啸,全球股市和房市同步大跌,搞得人人
身价大幅缩水,一下子回到了10年前。在此风声鹤唳之际,人们不禁要问,我们究竟还要不要投资?
我在纽约大学曾修过一门证券分析课,首先谈到钱的“Timeva lue”,即所谓钱的“时间价值”。举个例子,100年前的纽约,坐一次地铁只需5分钱;买一个热狗,3分钱。而现在呢,坐一次地铁和买一个热狗都涨到2美元。可见同等数目的钱,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贬值,现在的钱更不值钱了。
记得教课的教授亚瑟说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投资不一定会赚,但你要是不投资,肯定亏!”为什么呢?因为不投资的话,你放在家里的钱随着通货膨胀,肯定会渐渐地贬值。
我老家有个姑妈,家里孩子多,姑父又不会做生意,经济条件比较差,家父和大伯叔叔们常常接济她。20世纪90年代初,她大儿子结婚,我老家的房子还只是八九百元一平方米,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房子不过八九万。可她为老大筹办婚事只剩下1万,不够付首期。弟兄们给她的钱已经不少了,也不好意思再求他们。她让儿子先结了婚,说等钱存够再买房子。没想到,等她存到2万时,一套房子涨至12万;再等她存到3万时,房子涨到了15万。她银行里的存款怎么都无法赶上房价的增长,如果买房这点钱就是“白存”了。最后还是她的大儿子和我的叔伯们合伙做生意,赚了钱才买下房子。
在美国,几乎每家银行都是FDIC(联邦保险公司)的成员,所有的存款账户都有FDIC保险,即使存钱的银行倒闭,每一个10万美元以下的账户(最近提高到25万美元),都将由联邦保险公司支付偿还,完全可以高枕无忧。
按这个统计报告,如果1925年放1千美元在银行,到2005年已经“变”成1万,这80年来的平均年利息是3%左右。听上去不错吧,涨了10倍。但不幸的是,这80年的平均通货膨胀率是3.5%。如今需要1万5千多才能抵得上1925年的1千。也就是说,将钱存银行的结果是亏了不少。
由上面的例子可见,钱放在家里不断地贬值,而放在银行的普通账户上也是不行的,因为利息赶不上物价的上涨。那钱究竟放在哪儿最好呢?
这里告诉你,我看到的一份统计报告。该报告统计了美国前80年各种投资工具回报率的排行榜。在这80年中,美国有过多次的股市狂飙,多次的房地产高涨的美景;也经历过大萧条,经历了9?11事件,经历了几次股市大崩盘和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可谓上上下下几多沉浮。这份总结统计报告应该非常能说明问题,什么问题呢?
投资回报率最低的是银行的普通存款,以国内来看,平均年利息只有3%(活期更是少得可怜),抵不上通货膨胀率3.5%的速度;稍微高一些的是政府债券,平均回报率每年5.5%,统计结果表明,1925年投入1千美元买政府债券,到2005年增值至7万多美元;房地产还要高一些,1925年市值1千美元的房产,到了2005年价值10万美元左右,平均增值率是每年6%。投资房地产和政府债券差不多,可以超越通货膨胀。
再来看股票投资的回报率。这个统计在每个不同阶段选100家有代表性的大公司股票平均值。假如1925年投入1千美元的话,到2005年的市值是200万,平均年回报为10%;而最高的是投入不同阶段的1000家小公司的股票,每年平均的回报率是14%,当然是那些有潜力成长为大公司的小公司!
所以归为一句话,钱生钱,是在流动中生钱,1元钱流动10次就变成10元钱。关键还是要有正确的投资和机遇。当然,投资和风险是亲兄弟,要赚钱就要看个人本领了。
4.最佳投资品究竟是什么
CNN有好几期“今晚摩根”的节目,大谈开通微博的好处,大家一致认为,微博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大家可以就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探讨,各抒己见。对于这一点,我的感触颇深,使我在写作的时候有的放矢,非常不错!
比如好多网友时常问我,最佳的投资品是什么?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问他们什么是投资?虽然答案很多,但几乎没有令我满意的,因为绝大多数人显然把投资和投机的概念混淆了。
前文我说到投资和投机的区别。投资的收益是来自投资产品所产生的财富;而投机的收益是来自于另一个投机者的亏损。也就是说,投机是参与一种零和游戏(不计算交易成本和税收,亏损的钱和赚取的钱之和为零)。进一步来说,只有投资才能够产生财富,而投机只是财富的再分配。
从上述的定义可以看出,全球这些年最热的炒房、炒股和炒金的热潮根本与投资无关,实际上都只是一种低买高卖的投机行为,哪里谈得上是最佳投资。当然,对有丰富市场经验的人来说,投机当然也能赚钱,也能发财。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由于信息的极不对称,在这场零和游戏中多半儿只能是输家。因此,除非你有过人的第六感觉,否则尽量少做投机,最多小赌怡情,玩玩即可。
明白了投资和投机的区别,于是又有人发问了:“是自己选择投资产品呢,还是请专业人士(所谓理财专家)来理财?”
正好洪晃(中国互动媒体集团的CEO)在其微博上提到,她在德意志私人银行开设的个人投资理财账户“越理钱越少”,她指责“我快被他们给理成无产阶级了”。
无独有偶。我想起了2008年,那时的利比亚总统卡扎菲把13亿美元交给高盛来“理财”,短短2年的工夫不到,这笔巨款亏损超过98%,只剩下不到2%。不禁感叹高盛真“牛”!如此的巨款,即便去赌场豪赌一场,也很难输成这副模样。这也难怪,因为洪晃和卡扎菲都没有看过《金融让谁富有》。如果他们读过这本书就会明白,他们的钱不越
“理”越少的话,“帮”他们“理财”的“专家们”,口袋里的钱怎么会越来越多呢?
华尔街经典名著《客户的游艇在哪里》,是曾任华尔街交易员的施维德写的。当初施维德从外地到纽约碰运气时,最后找了份华尔街的差事,成为交易员。初入行的他什么都不懂,听说有人从股市中赚了钱,就四处询问周围的同事,股民为什么赚了钱,钱是怎么赚的?结果出乎他的意料,大家众说纷纭,居然没有一个人能说清到底为什么会赚钱。但是从他的书名《客户的游艇在哪里》,应该可以看出端倪了。
施维德在书里写道,有一位理财专家向他的表弟炫耀,他休闲的豪华游艇就停泊在南码头旁,他表弟随口问了一句:那么客户们的游艇在哪儿呢?这句问话的潜台词是:那些个经纪人、理财专家、交易员啦,都号称在帮着客户赚钱,但到最后,为何游艇却没客户的份。其实很简单,因为在华尔街的金钱游戏中,客户只是任人宰割的小绵羊,就像洪晃和卡扎菲,钱只会被越理越少。
或许,这些都只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从中不难看出,投资理财“求人不如求己”。其实,发财本无秘诀可言,只能靠奋斗和机遇获得财富。即使真有什么秘诀的话,知道发财秘诀的人也绝对不会与你分享,除非这个人是活雷锋,而雷锋恰恰是发不了财的。记住,意外之财是没有的,鲜花背后多半儿是陷阱。美国人的老生常谈说得好: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这件事听起来美好得不像是真的,那就不是真的。
现在大家要问了,什么是最好的投资呢?
其实最佳的投资品就是你自己,要把宝贵的时间用来投资你的大脑,因为大脑里的知识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的,特别是在今天的商品社会,要像经营企业那样来经营你自己,把自己变成最有价值的商品,随时为你带来财富。
这里先说一个小故事。我有个朋友10年前存了5万元,他没有以5万元作为购房的首付款,也没有用来买股票,而是看到一则新闻说,未来对同声传译的需求将大增。他用供求关系一分析,相信同声传译未来能够赚大钱。于是,我那位朋友就把5万元花在进一步学习外语和练习同声传译上。那时周围的朋友都笑他傻,可渐渐地他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现在中国同声传译的价码高达每小时250美元!而且越来越供不应求。想想看,这是一笔何等划算的投资啊!
进一步而言,美国有一位前国务卿曾说过:“具有创新能力,才能带来长期稳定的回报”。是的,众所周知,在一个蓬勃发展的企业里,其创新发明能力一定是活跃的。因为创新发明可以帮助人们发现新世界、开发新资源和提高生产力;创新发明能提供治愈疾病的新方法,使人们减少烦恼和享受最完美的人生……在注重发明创新的企业里,新发明意味着新科技,意味着新的就业机会,进而意味着高额利润,而高额利润能带动公司的股票增值,从而推动公司的持续发展与壮大。
而作为个人而言,具备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健康和大脑。如果说大脑是财富的来源,那么健康就是一切的本钱。有形的财富如房子,经过地震、海啸瞬间即垮,而股票一崩盘也即刻变成废纸一张,只有自身拥有的无形财富——健全的大脑和健康,是任何人都无法剥夺走的。再借用我们老祖宗的一句话:“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看来东西方在这点上,倒是高度一致的。
我的结论是,最好的投资品就是你自己!作为个人而言,具备不断创造财富的基础,就是健康和大脑。请随时投资你的大脑和健康,做好了这两点,财富便由你随时创造。
5.“刻薄+为富不仁”的华尔街富豪们
华尔街真像一座淘金者的富矿,绝大多数人都是带着成为亿万富翁的梦进入华尔街,希望一夜翻身。然而,华尔街坐拥百万美元者属中产阶级,积累千万美元者也多如牛毛,但是最终身价能上亿元的人却只有百分之一。什么原因?是这些富翁智商特别高?不是!毕竟,能进华尔街的都不是省油的灯。长得特别标致?也不是!跑得更快、跳得更高?更不是!是他们有背景、有靠山?倒也没有!他们中绝大多数是靠单打独斗成功的。
明白人会告诉你,想要成为华尔街富翁的前提就一条,必须比别人更“Mean”(卑劣、刻薄),当然,这是指生意上。
我在华尔街遭遇的第一个刻薄之人,是在敲开这扇“门”前的一次面谈中碰到的。那是华尔街的一家大投行,我已顺利经过两轮面谈(第一轮我的直接上司,第二轮我今后的组员)。周五下午四点半,猎头安排我见部门大老板Leonard,只要他说一声“行”,我就能成功闯进去,成为这家大投行的一员。
那天我西装笔挺,像模像样地提前15分钟来到Leonard的办公室。他的秘书进去通报后,让我稍等。我在外面的沙发上拿起一本杂志看,半个小时后,秘书又进去提醒他,我在等待他“召见”。他说再过5分钟,让秘书先走。结果,我一个人坐在外面一等就是三个小时,又不能贸然闯进去。直到8点,我忍无可忍地敲响了他的门,门那边却全无反应。后来,我还是从猎头那儿得知的,他招呼都不打,早已从另一个出口溜走了。他还振振有词地告诉猎头,我们这儿晚8点到10点下班是家常便饭,这次算是小小的考验。最近,在一本杂志上读到关于Leonard的专访,他已经身价5亿美元。
另一件刻薄的事情发生在我的同事Ken身上,也令我印象深刻。Ken约好女朋友去法国度假一周,他早在一个月前就向老板Sam请了假。可就在放假的前一天,Sam的上司要求Sam交出下一周的工作报告。Sam急了,因为他要去参加一场很重要的高尔夫球比赛,跟他的客户谈生意。怎么办?Sam假装忘了Ken要去法国度假,他命令Ken在周一上午之前完成那份工作报告。Ken为难极了,但面对刻薄的老板,他不得不取消度假,利用周末,按时交出本该由Sam完成的工作。如今Sam也早已是亿万富翁,在怀俄明州拥有大片土地。
富翁们,不但对上下级同事非常Mean,他们对待女性的态度也异于常人。华尔街上好些富翁都是钻石王老五,身边自然不缺美女。但这些钻石王老五认为:
“婚姻是一项长线投资,在某个特定的时候美女提供漂亮的外表,我们出钱获取美色,是多么公平的一场交易。不过,美女的美貌会逐年消失,就像豪华车,车的价值在到手后的一瞬间就已经‘Depreciation’(贬值)了,而我们的钱却往往会越来越多。用我们的行话,每一笔交易都有一个仓位,跟美女交往属于‘交易仓位’(Tradingposition),一旦价值下跌就要立即抛售,不宜长期持有。”
所以,华尔街那家著名的美女社交俱乐部生意兴隆,富翁们隔三差五去那“租用”美女。纽约州前州长、华尔街著名律师斯皮策就是那儿的常客,按美女的等级支付租金,每晚五千到五万美元不等。
俗语“一滴水可以看一片海洋”,从这几件“小事”不难看出华尔街富翁的特质。一如周立波《笑侃大上海》最后那个段子所述:“资本的原始积累都是不要面孔的……不缺德哪里赚得到这么多钞票?!”
有句中国老祖宗的话说得好,“为富不仁”,就是华尔街富豪们的特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