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萧何主编 日期:2021-12-17 03:41:32
远去的渡口
◎哈雷
半辈子耕耘心田文字的缘故,有意无意问对地名会格外留意。好的名字总容易让人产生审美愉悦和联想。比如,琅岐岛(古称“琅琦岛”),念这几个字,仿佛远远望见一块美玉,抑或是一颗明珠,散发着夺目光芒。
地如其名,由闽江冲积而成的琅岐岛,坐落在闽江人海口,三面环江一面临海,恰如镶嵌在闽江口的一颗宝玉。如果在卫星云图上看,琅岐岛就是含在海和江这两条巨龙间的一颗明珠。
这些年,我行走在八闽大地,以大地为诗行,探寻和吟诵闽山闽水中人文风物之美,但不知为何与这座有着1000多年文明发展积淀的琅岐岛的缘分姗姗来迟,虽然琅岐与福州相距甚近,长时间来它却逸出了我的视线。只记得20年前曾经在靠海面那一带的度假村住过一晚,落日沙滩,礁岩耸立,江海交融的水面苍黄而平静;还有过一次是在数年前被当地一位诗人镇长带着闯人朴树林的经历,我惊讶于岛上这片百亩树林恣意生长,像狂放而潦草的舞者,以至于留下了《生长的快乐》这篇散文诗。真正让我对这颗闽江口的“明珠”有整体形象的感受则是在今年立夏的前几天,随着琅岐乡贤、我的好友何强精心组织的一天的岛之旅作家诗人采风活动,琅岐岛逐渐呈现出多面的色彩,使我多方位地触摸和品味它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的温度。
这座悬浮江海之上的孤岛,看似一座普通平常的海岛,可稍作探究就发现它非同寻常:琅岐岛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北朝,唐朝开辟,宋代繁荣发展,至今已1000多年,因此也孕育了这座明珠海岛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历史,史载从宋代到清代,琅岐曾出进士、举人40多名。更重要的是,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确凿证据也在力证,唐朝闽王王审知辟甘棠港之处就在福州琅岐。唐天祐三年(906年)《恩赐琅琊郡王德政碑》是王审知在位时记录甘棠港的文字,最贴近历史真实。碑文中描述王审知开辟的甘棠港:“闽越之境,江海通津。帆樯荡漾以随波,篙楫崩腾而激水。途经巨浸,山号黄崎。怪石惊涛,覆舟害物……赐名其水为甘棠港。”又有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甘棠港在闽县”之说。甘棠港一旦被证实就是在琅岐,那么琅岐就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意义非凡。
车从福州市区五一广场福建大剧院大门口出发,上沈海高速至琯头,出口处拐上琅岐闽江大桥,一路畅行无阻,未觉间已然身在岛中。一看时问,约莫30多分钟。不由心中一阵惊叹,琅岐岛,今非昔比!回想起从前登上琅岐岛的经历,那时候可是实实在在的“上海岛”,船是联通岛和外面世界的唯一工具。通常是车经国道行到琅岐渡口,排长队在渡口等待,等着轮渡从江心上慢慢驶来,再慢慢把排队的汽车装进几辆,然后带着人和车慢慢驶去对岸码头。这还有前提条件:来早了不行,来晚了也不行,因为轮渡通行的时间只有白天十几个小时;遇上大雨、浓雾、台风天更不行,轮渡载车行驶江中危险太大……就因为交通受限,几十年中琅岐岛多次与大发展的机会擦肩而过。可是如今,一座现代而时尚的琅岐闽江大桥横跨江面,踏平江海阻隔,使天堑变通途。
琅岐岛交通变化带来的巨大反差感,让我更是按捺不住冲动要去看看这里的古渡口。一路上我不时被海岛清新纯净的田园风光牵绊了脚步。这个多雨的时节,一阵风使得云开雾散,琅岐岛,蓝天白云下,平畴沃野,满眼浓绿盖地;等走近前些,又看见在那些山丘、田问、地头、小路边,一丛丛一簇簇或是零星三五小朵或红艳或洁白或粉黄或浅紫的各色野花,灿烂地热闹地点缀其间。又有三三两两的白鹭,时而悠闲地飞翔,时而休憩在田间地头,与劳作的人们和牛群相近咫尺。活脱出一幅流动的田园牧歌图。徜徉其问,心灵深受抚慰与涤荡,心胸挂碍全无,自由洒脱之感已非笔墨可以尽言。
在当地的文化人老杨的指引下,和一群文友来到江边一处古渡口,只见渡口周边荒草丛生,泥沙堆积,纵有行船如今也难以靠岸。只有江水冲磨过残存的墩石上,隐约能看出这里曾是繁忙渡口。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渡口曾是琅岐岛与外界连接的唯一出口。渡江,江船,是许许多多的海岛人生命中无法割舍的部分。
P5-7
羊年春节回老家,看到罗溪朱子祠变成马厩且即将坍塌的情形,心生感慨,随手拍了几张照片发上微信,没想到反应热烈,尤其是海外的乡亲,呼吁政府要抓紧修复的声音特别急切。于是,潜藏在自己心底已久的为家乡编一册历史文化读物的心愿也重新浮现了上来。
在省作协的大力支持下,4月末的一天,一批作家登上了琅岐岛,开启了一场“寻找千年甘棠,品味海韵琅岐”的采风之旅。不到一个月,作家们包含激情的作品就纷纷飘进了我的邮箱。之后,我又陆续邀请了一些作家朋友走访海岛,也邀约一些琅岐的作者为自己的家乡抒情歌唱。10月,由“寻找刘琦遗存”“对话琅岐乡贤”、“品味嘉登海韵”“回味故乡风情”四辑组成的50多篇文章汇聚到了一起,既定的写作目标基本达到了。当然,也有部分内容,如“对话琅岐乡贤”一辑,因各种原因,篇数还略显不足,文章也还不能做到一样的丰满、立体、好看。这一遗憾,希望今后有机会通过单独编一册《天下琅岐人》加以弥补。11月,对全部文章审定后,我把书名确定为《嘉登琅岐》。嘉登是琅岐的古名。书名反映了海岛的历史与现实的传承与交融;“嘉登琅岐”也可以是一个主谓宾结构完整的词组或短语,意思是一切的美好与吉祥都汇聚到了岛上。
12月的第一个周末,我与数位省人大代表到岛上开展小组调研活动,大家对琅岐的历史人文和美丽风光称颂有加,对海岛的脆弱生态如何进一步加强保护更有许多诤言。这也让自己再次感到了作为本书主编的责任。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伦先生在百忙中亲笔为本书作序,表达了他对这一片熟悉土地的感情和期望,也对本书的出版价值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著名评论家、作家、学者张帆先生欣然为本书题写书名,让本书添辉增色;中共福建省委原副书记何少川先生授权将其写于1995年的《美丽的琅岐岛》一文收入本书,为读者留下了难得的20年前琅岐的风光色彩;省作协诸位副主席陈章汉、王炳根、黄文山,知名作家、诗人哈雷,作家、教授林焱以及林秀美、年微漾等众多中青年作家的生花妙笔,使本书充满了历史感与现代性;时任中共福州市委副书记陈元邦先生,市人大副主任、市文联副主席鄢萍女士以及市社联主席林山先生的文章,让我们读到了福州市领导以及社会各界对琅岐这片土地的热情和关切;海峡文艺出版社诸位编辑认真工作,确保了本书的品质。在此,对以上各位领导、作家、编辑,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著名书法家、省书协主席陈奋武先生应约为本书写下的“甘棠港故里,闽江口明珠”十个大字,字字珠玑,字字千钧;著名画家江爱松先生提供数幅大作作为本书辑页及封底的插图,使文本的美感大为增强;琅岐文史专家杨东汉先生,不仅同意作者使用其所编的《琅岐岛风采》一书中均资料,而且还多次陪同采风,为作家们的创作提供了极大的支持和帮助:我的老师朱立仪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用镜头记录下了琅岐的风土人情,书中的许多精美图片,就是来自于他老人家的图片库;还有海内外乡亲通过微信等形式,对本书的编写出版给予了许多勉励。所有这些,都让我一次次触摸到了琅岐乡贤乡亲们对家乡的那一颗颗炽热的心。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福州市侨联、马尾琅岐经济区、琅岐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得到了琅岐绿色经济发展促进会何青华、江敬炎等诸位的全力配合,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半年来,为了编写需要,自己每月上岛一两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同时也发现,自己原来对家乡的了解是那样的肤浅。在凤窝村朱氏祠堂里,看到了那一幅绘制于明万历年间的琅岐岛地图时,望着标着“后渚”的那个地方,我一下子明白了,我的老家为什么现在叫“后水”古代又称“凤翥”了;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了。一丝甘甜涌上心头,再一次享受到了行走与写作的乐趣与激情。
十年前,自己有机会在闽南一个千年古县工作两年,编了一本《发现长泰————中国闽南千年古县长泰历史文化》。不敢说那本书对当地这十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进步有多大的贡献,但它唤醒了人们对那片千年土地的记忆,从而去更加了解熟悉它,更加热爱珍惜它,更加积极建设它,这一点,还是有目共睹的。但愿《嘉登琅岐》也能发挥出一些这样的效用。
最后,谨借此机会,衷心感谢生我养我的家乡,祝愿她的未来吉祥如意、永远年轻!
2015年1月8日
于晋安梦笔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