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 島 書 城

纸书新书文集文学小说

娱乐青春社科玄幻网热


作品介绍

医之心


作者:张抒扬  日期:2021-12-26 04:03:27




  “红包”,于医生,于患者,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
  我在中央电视台《小崔说事》节目中却说过“没有收到过’红包’的医生不会是好医生”这样一句话,引起大家惊诧。
  他是一个20岁的年轻人,是一个农村家庭的主要劳力。因为突发肢体无力,发展为呼吸困难,从河北某地区医院转来(当时我在协和医院急诊科工作)。病人的诊断过程很简单,也很快有了结果:“格林巴黎综合征”“一种原因尚不明确的”“神经根”病变,临床表现就是进展性的肌肉无力,从肢体无力逐渐发展到呼吸肌肉无力.以至于无法呼吸)。
  人不喘气就会被憋死。这个病人也是一样,如果我们不采取措施恢复他肌肉的力量,就预示着他将面临死亡。然而,这个疾病令人恐惧之处还不仅仅是死亡,更加严重的是他在病情加重的过程中意识会一直保持清醒。也就是说,病人将“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走向死亡的旅途。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事情。我们必须采取人工呼吸的方式维持病人的生命,为他的治疗和康复赢得时间。
  治疗小组希望病人和家属安心、放心.但是没有人知道最终的预后会怎么样。
  我们在努力,病人的家属也在努力。
  与其他病例不同,在这个病例中,我印象最深的不是病人.而是病人的老父亲。
  病人的母亲早年辞世.老父亲把两个孩子带大。艰辛的生活在老人形体和面容上都烙下了印记。他表现出一个典型的中国北方农民形象————穿着对襟棉袄,叼着烟袋(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见过烟袋了),常常蹲在急诊科的一个不显眼的墙角.暗自叹息。的确,一个在家庭中成长29年的儿子,一个农民家里正当年的劳动力,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任何一个有情感的人都是无法接受的。这个老人为了儿子.变卖了自己几乎所有的资产,抵押了自己的房子和土地,并向村里借了2万元钱。然而,这个病的时限我们不知道,结局我们不知道……
  就在我们焦虑、病人家属无措的时候,一位医生向家属透露了一个坏消息:这种病的治愈率是很低的,病人很可能在一定时间后不治而亡,最后可能”人财两空”。
  家属失望了,灰心了,退缩了。
  老父亲找到我,说要把儿子接回家。所有管理这个病人的医生.包括我,都很矛盾。让他走.我们知道结果是什么;不让他走,万一结果不好,真的“人财两空”,我们如何交代。
  这是医生最纠结的时候。我们的职责是“延长生命”,我们不能“轻言放弃”。但我们并不能保证好的结果,更不能替病人家庭承担经济压力。
  放————是命!不放————是钱!
  我们还是不死心,病人并没有真的到”完全没有希望”的地步。考虑再三,经过和大家讨论病情,最后我决定和家属好好谈谈。
  憨厚的老父亲没有什么知识,也不会表达.想法很简单,只是说:“活着的还要活呀。”这话让人听了心酸。好在病人还有一个23岁的弟弟,是一个受过教育的军人。我把父子俩叫到了一起和他们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谈话”。
  “听说你们想把他拉回家?”我单刀直入发问。
  老父亲皱着眉头,用力吸着那个已经没有火星的烟袋。
  沉默了一会儿,弟弟打破了僵局,也是那句话:“病人走了,我们还得活呀。”
  这是我做医生以来听到的最震动良心的话。
  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我必须回答————因为我是医生,是这个病人的主治医生。
  “你们怎么回去呀?”我问。
  P15-P17
  我喜欢这娓娓道来的文字,把医学的人文性————医学中的人性所承载的文化,描述得不晦涩。我更喜欢充满真情而平实的故事里,把医生的仁心表现得如此生动。
  娓娓道来,让医之科学离人们更近,让医患心灵,无论相识或未曾相识,都可以更相通。娓娓道来,让好医生变得更具体,做个好医生变成潜移默化的行动。
  王学武《科技日报》主任记者
  何以仁心?这本《医之心》很好地解释的这一问题。希望不仅是医生、医学生能阅读到这本书,更希望普通公众能阅读到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将为促进医患互信,改善医患关系提供正能量。
  微博评论
  “纠结的现实面前,想做一个好医生,是心态的历练,是心境的考量。医生,每天几乎都是在风险评估、责任担当和诊疗方案的抉择中如履薄冰。”期待《医之心》正式出版,希望医患天堑变通途。
  微博评论
  医科大学上学的女儿周末晚上回家,推荐她看了《医之心》的《倾听》《拔管》《无声亦有声》《如果,你可以重来》等几篇文稿,平时沟通不多的女儿,忽然冒出一句:“这本书值得期待。”
  “为什么?”“这些大专家的文字,没有什么说教,但有画面感,看着像现场的一个个镜头,还把医生的纠结和做医生的担当,在案例的描述中平实地表达出来。”我建议她有时间把文稿看完,“不,我要等着书出来再细看。”女儿说,“这样的文字,书本里读不到,课堂上很难听到,看一遍感悟不深,必须静下心,慢慢领悟,甚至需要工作后边看边回味。”
  应北大出版社和本书主编之邀,作为特约编审,在拜读《医之心》所有文字的几个月里,我深深地被医学大家和医学专家们的心性所感动————感动于他们对医学之痛的反思,感动于作为医生的他们对风险担当的无悔,感动于他们在浮躁的当下对患者之情、患者之难的理解与帮助,感动于他们在执医环境并不乐观的当下,信守仁心,心存对患者的感激,而所有的文字,都是娓娓道来,娓娓道来中让人领悟怎样才是个好医生,怎样才能做个好医生,什么是医学的人文性,医学的人文性于医生,于患者,具有怎样的光辉。
  38篇文稿,每一篇文字讲述的都是专家们执医生涯中感触最深的故事。当《那一份病历》记录了一位中学教师,37岁的女患者,五年前因“右眼视物模糊”到医院就诊,术后的五年“健康、幸福、充满希望”,对医生充满感激。因为医生说过,双眼同时长这种肿瘤的几率很小,她的病例应该是很有价值的,五年里,她按照约定的时间完成随访,一直到发现肿瘤肝转移已经两个多月。当时她正在进行化疗,还按约定来找医生,“希望我这个完整的病历和就医的整个历程,对您的科研、对以后的病人也许会有所帮助”。辞世前,她让家属一定要告诉医生这个消息,还交代家属务必将这些记录交给医生。读此文,我的内心感受已无法用语言表达。
  《疾苦》一文记录的情同手足的兄妹,20年前同一天高热惊厥,患相同的癫痫疾病,哥哥接受手术后,康复得非常好,停用药物后,癫痫一直没有发作。当专家了解到妹妹也患有同样的疾病时,迅速安排患者住院,接受了同一部位的手术。手术后妹妹的精神明显好转,性格变得像换了一个人样,更容易与人交流沟通,癫痫也未见发作,但妹妹得以被迅速收治住院的原因,是因为医生出诊中了解到妹妹因患癫痫病,身心所遭受的苦痛。读此文,我忽然觉得,所有的关于医学人文性的讨论,都不如走进病人的心里,感悟因疾病而来的苦痛更有意义。
  娓娓道来的所有故事,没有华丽的修饰,却时时让你的心被揪着。患之情里,你能感受到医之心的具体可触;医之心中,你能感受到患之情里因对医生的信任和尊重,而获得的不是亲情又胜过亲情的生命尊严。
  一生中不去医院看病的人很少,一辈子的职业生涯里,只单纯跟疾病打交道的医生也不会很多。医院连着社会,病房、病床,是每个人都可能会去体验的打理健康的平台。喜怒哀乐、苦辣酸甜,人格在这里平等,人性在这里无遮无掩。因为对生命的敬畏,因为对健康的诉求,人性与医学交汇出医学的人文性。无论你是从业多年的医生,还是正在医学院课堂听课的学生,读了这本书,或许你会赞同本书序中的观点,“医之专,医之难,医之疼,医之美,构成了医之心”,“好医生不是概念,做个好医生也不靠说教。做个好医生,需要一生的历练,点点滴滴,贯穿于对每一个患者的诊治,因此而构成医生的仁心”。
  我不希望读者朋友把这部由29位医学专家的亲历和职业感悟写成的文字等同于常规意义的教科书,因为它没有太多的说教。也不希望读者朋友把专家溢满真情的平实文字单纯看作执业故事。因为太多的文字里,有泪,有血,也有幸福,更有医学的探索,有医学的哲思,只是在不经意间娓娓道来。
  我喜欢这娓娓道来的文字,把医学的人文性————医学中的人性所承载的文化,描述得不晦涩。我更喜欢的是这些文字在充满真情而平实的故事里,把医生的仁心表现得如此生动。
  娓娓道来,让医之科学离人们更近,让医患心灵,无论相识或未曾相识,都可以更相通。娓娓道来,让好医生变得更具体,让做个好医生变成潜移默化的行动。
  王学武(特约编审)







阅读提示:医之心的作者是张抒扬,全书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内容丰富生动引人入胜。为表示对作者的支持,建议在阅读电子书的同时,购买纸质书。

医之心下载地址

上一本:没有什么能够阻挡
下一本:总有一人陪你看尽世间风景

经典文集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
21世纪年度最佳外国小说
阎连科作品集
世界文学经典名篇
中国现代诗人诗集精选集
经典言情小说作家作品集
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中国经典文学作品精选
莫言作品全集
金庸武侠小说全集
世界十大文学名著
中国古典十大名著
死活读不下去的十本书
世界短篇小说精华作品
刘震云作品集

孤岛书城 ◎ 版权所有